第1篇:孟子读后感800字
《孟子》一书中《梁惠王(下)》篇里有孟子与梁惠王等君王非常精彩的对话,通篇论述孟子的“仁义”、“王道”思想,运用大量的典故比喻来劝诫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用道德的力量使天下统一,倡导“仁者无敌”。孟子由“五十步笑百步”,“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等一系列的类比,使君王由衷地感叹:“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进而认可孟子“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以这样的做法去满足所想达到的目的,好比爬到树上去捉鱼,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方法与目标大相径庭,相差甚远,越是努力,离目标越是背道而驰。孟子通过一系列的论述与类比,说明一个道理,君王也想治理好国家,也有美好的愿景与目标设计,但方法手段都太过功利,没有抓住“仁”的根本。以“威“而非以“德”,以“利”而非以“义”为目的,造成了自己的努力与目标诉求反而相反的尴尬局面,且孟子又进一步指出:“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告诫君王爬到树上去捉鱼,虽不得鱼,却无祸害,但君王以这样的做法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处心积虑,劳民伤财,不但达不到目标,反而会引祸上身,提醒统治者要以正确的手段来达到正确的目的。
另外,孟子一向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但在此他又特别提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也即没有恒产而有恒心的,只有士大夫才能做到,这类人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道德,有信仰,有追求,如果君王改革政治,施行仁政,就会使士大夫都来归附,进而百姓们都来归附。那样王国就会兴旺发达,民众就会安居乐业,君王也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我们现在发展经济也好,改善民生也罢,政策与措施都要接地气,可操作。特别是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更要实事求是,不可为单纯的完成任务而不讲工作方法。“不忘初心”不仅仅是指我们的来时去路,同样也指我们践行初心的方式方法。总之,不能脱离群众,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行为也只能是缘木求鱼,距初心越来越远。(杨文毅)
第2篇:孟子读书笔记600字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是孟子借用《诗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远,就是前一代的夏朝(夏桀)。这是《孟子》一书里《离娄(上)》中孟子针对君王治理国家要效法先王的仁义之道,将仁爱之心与法度结合起来的施政理念的论述。
孟子先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及“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强调了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要效法尧舜之道,要以此为榜样,否则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这突出地表现了孟子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来告诫统治者不可“有违王道”,并借孺子之歌(童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澈的沧浪水洗我的帽缨,浑浊的沧浪水洗我的双脚)以及孔子对此的评论: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学生们听好了!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脚,这是水本身所决定的)孟子由此发出感叹:“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采用了先疑后决的方法,首先提出了问题引起警觉,接着又引用具有对偶句的童谣,通过沧浪之水的清浊对比,说明人被尊崇或被轻贱皆是由其本身的善恶造成的,从而引申说明了人的荣辱,家庭的祸福,国家的存亡都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殷鉴不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被流传下来并广泛的使用。但深悉其原意及出处,对我们了解孟子思想及其“仁爱”,“王道”的理念是十分有益的。
第3篇:孟子读书笔记800字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原出处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公都子同孟子讨论辩论问题时孟子有感而发所阐述的天下治乱之思想:“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世风日下,道义衰微,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又兴风作浪,臣杀君,子杀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孔子深为忧虑,编写了《春秋》一书。《春秋》这部书,是有关天子的事情,所以孔子说:‘了解我的人是通过《春秋》,但指责我的人也是因为这部《春秋》!“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是指肯定、赞扬和指责、非难均是因为做了同样的事,但因为人们看法评价各异,所得的结论自然不同。所谓千秋功罪任人评说。
学生公都子认为老师孟子喜欢辩论,孟子说不是自己喜好辩论,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时候挺身而出罢了。他综合了古今历史,作了概括性论断,即“一治一乱”。孟子认为尧舜时代与自然的斗争是第一阶段;武王伐纣与暴君的斗争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春秋》矫正伦理纲常是第三阶段;孟子自己力辟邪说对抗时代逆流思潮,弘扬儒家学说是第四阶段,即便是古之圣贤复活再生,也不会否定他的看法。“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辟,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我忧惧异端邪说,捍卫圣贤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驳斥错误言论,使荒谬的学说不能抬头。谬论出于心中,就会危害政事;危害政事,就对国家构成危险,即使圣人再出现,也不会否定我的话)孟子一贯坚持并坚信自己的主张,认为孔子著《春秋》在当时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是守卫圣贤之道的中流砥柱,自己只是承袭了孔子的思想衣钵,一以贯之。
只要认为是对的,就要坚持,认定的事情,就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至于功过是非,留待后人去评价。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第4篇:孟子读后感600字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的一句话。是孟子同滕文公对话讲仁道时所论述的一个观点。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百姓的基本情况是,有固定职业的人才能安分守己,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就不能安分守己。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就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君在位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呢?所以仁爱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谨慎从事,节省开支,尊重百姓,对社会取之有度,不能贪财。阳虎说过:‘要财富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发不了财’。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百姓,二是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针对百姓是讲要有自己的事业,有固定的收入,爱岗敬业,生财有道。如果没有固定的职业与收入,则形同市井游民,无业盲流的无道德、无操守、无底线之人,邪恶异端之事往往发生在这类人身上,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统治者的无能。仅仅惩罚而不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不是贤明的君王所为,也不是有道的王国;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而言,是告诫他们要体谅民生,体察民情,鼓励有恒产者置业生产,服务社会,引导无恒产者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要好逸恶劳,要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同时统治者不要对民众索取无度,要多听取老百姓意见,倾听民间疾苦,做一个廉洁清明的人。鲁国大夫阳虎曾说过:‘想发财就不能有仁爱,想仁爱就不要想发财’。类似今天我们说的当干部别想发财,想发财别来当干部。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仁道的思想,于我们当下很有借鉴意义。(杨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