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攀登者观后感500字
今天,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电影《攀登者》。
这部电影讲了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故事。主角方五洲和杰布、曲松林在1960年登上了珠峰,却因未能用摄影机拍下360度影像,一直不被认可。
所以在1975的时候,重新组建了登山队。但第一个窗口期提前结束,导致大风口风力加大。幸好方五洲想到法子,用绳子拴上石头,才平安无事,但方五洲却受了伤。
第二次上珠峰,也出了意外。来了一阵强风,松林建议赶快在风暴来临前上山,五洲建议稳扎稳打,因为松林是副总指挥,所以采取了他的建议。但是雪崩了,然后李国梁带领的突击队没能登顶,他还牺牲了。
最后气象组徐樱发现了短暂的窗口期,但因突击队有危险,为了告知突击队员,她牺牲了。最终,方五洲领着突击队登上了珠峰。
在电影里,我最感动的杨光和李国梁。
杨光在第一次登山时不幸犯了病,他的右腿截了肢,但他说“我还能跳上去。”就为了上去,和爸爸说一说别后悔。他装上了假肢,在大雪飞舞的花絮里,攀上了珠峰。
李国梁在第二次登峰时,作为队长在第一个人滑落时,本能地帮忙,但不幸被东西打中,滑了下去。在滑落的过程中还不停地用工具缓冲。到了最后,他顶着一头血,却把摄像机给了其他人,亲手割断了绳子,留给队友生的希望。
这部影片告诉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2篇:攀登者观后感
冰心曾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却不曾看到在绽放之初,它曾经受暴风与血雨,洒满了奋斗的泪泉。”
如这花儿一般,当新中国成立伊始,当中国的五星红旗耸立于珠穆朗玛峰之巅时,成功已向我们展现出它丰盈又明艳的光辉,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背后所经受的种种困苦,番番磨难。
胸有理想者怀锦绣,这部电影中一位位“攀登者”们,个个自信、心怀大志,渴望与山顶并肩,渴望为祖国争光,于是心中卷起万千浪涛,于是胸中跨过壮丽的山河。有理想,仿佛若有光,于是困难中给予力量,使之不至于气馁彷徨,即使身处险境却仍心存希望,终于在逆风的攀登中收获了自己的梦想,广袤的皑皑白雪中,祖国的壮丽,梦想的来之不易,皆尽收眼底。
勇于前者得云梯。电影中的风雪大得惊人,呼啸着使人心颤,攀登者难道不畏?非也。他们并非不畏,而只是有着更大的勇气,而只是有着更强的意志,这如同火种般的热血,在他们身上流动着,书写着一份份不畏艰险,勇于前进的壮美诗篇!不是没有失败过,不是没有痛苦过,而只是坚定那份炙热而真挚的勇气,暗自振作,为下一次冲刺积蓄力量。终于,奋勇前进有了最本质的收获,是国旗飘荡的欣喜若狂,是多年理想终得实现的泪流满面。无疑,都是奋进这架云梯所传达的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渴望。
生活亦是如此,人生长途,难免遇到各种心酸困苦,但又有什么能比那88444.43米的山峰更高哪?但又有什么是真正用踏在泥土上的脚步难以丈量的哪?或许,我们只是需要一颗更加坚强的心,只是需要更添一份勇气从头再来,勇于奋起前进的勇气而已,如此去行,相信吧!成功的花儿也终将向我们绽放。(杨冰)
第3篇:观《攀登者》有感1000字
在1960年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中国宛如一只雏鹰在慢慢成长。在危难之中总会有人挺身而出,肩上不但承载着突破自我的挑战,更是承载着祖国的希望。这份挑战,体现在方方面面。而在登山界,登上珠峰就意味着:中国站起来了!
珠峰北坡称为一条“死亡之路”。1960年到1975年,一批爱国者的攀登者在90度的陡坡之上,面临着极度缺氧和严寒的天气中不断前行。寒风嘶吼,仿佛有一只魔爪抓住了他们的喉咙……而大家心中都只有一个念头——为国争光!
于是,他们依旧用尽全身心的力量去完成这艰巨的任务。而高度的缺氧和险恶的珠峰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挑战的,他们做了十五年夯实的训练和精细的考验,是在方五州的严苛精准的训练下挑出精英中的精英。仰面而立在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渴望攀顶的战士们都在等待着一个乐观的时机准备登顶。
第一次攀登时,带领队伍的李国梁在攀登上第二台阶时牺牲了。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也不忘了把摄像机交给队友,自割绳坠入悬崖。随后就在众人要放弃的攀顶时,徐婴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觉得还有窗口期,斗胆提出继续坚持进行第二次攀登,在大家的反对下,只有方五州坚定的说:“我相信徐婴,我相信科学”。
于是登山队进行了二次攀顶,第二台阶就像恶魔一样常常吹着十级的风,凶猛的雪时刻都在吞噬着攀登者的性命,在这里,无法得知气象等于被判处死刑。为了让攀登者躲过暂时的十级风雪暴再攀顶,徐婴带着气象观察员们来到了北坳。在关键时刻,徐婴拼力传达完信息,随后口中喷出的一地鲜血,染红了地上的白皑皑的雪。她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走了,如果没有她做出的这项决定就没有这队攀登者的成功,她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大的使命。
双脚冻的溃烂,露出森森般的白骨,铁骨铮铮,以血肉躯体为支柱,以坚定的意志为支撑。当攀登者矗立世界之巅时完美的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们把中国国旗插上时,不由的想起这首歌“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70周年,在血肉与屈辱中爬起不断摸索,这不是一个童话,而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攀登者坚硬的身板,过硬的技术,坚毅的毅力已注入中华名族的血脉之中。他们不但继承了中国民族坚毅不拔的精神,并以行动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风在嚎,雪在飘,冰塞之艰辛;越海拔,跋涉陡崖,只为最高之巅。一片片赤诚,一股股凝聚,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国家,这份成就象征着我国从一只雏鹰变成了一只大鹏鸟,于“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高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砥砺前行。
第4篇:攀登者观后感1000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句千古名句,被《攀登者》这本书的作者写在了扉页上。
虽然这并不真实——海拔8848米高空的珠峰顶上,能看到的或许除了白雪,还是白雪。但,我觉得,将此句话写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中国登山队对攀登珠峰的精神。
我认为,贯穿《攀登者》全书的,正是这四个字:
中国精神!
故事,开始于1960年的5月。中国登山队三名队员:多杰贡布、王五洲、曲松林,在夜间成功登顶珠峰,可同由于中途为保护队员而放弃了摄影机,缺少影响证据,所以国际上很多人并不信服,留下了遗憾。
十三年后,1973年。
中国登山队再度集结,再度演绎“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13年前的登山队员王五洲,为了心中的梦想和国家的需要,“背弃”对妻子的诺言,义无返顾地再次离家,加入登山队。
中国精神,是医生赵军钊“巾帼不让须眉”,在接到登山队邀请时,原地起跳喊出的那声“我愿意!”。这,或许是一句最动听的一声“我愿意”,就像在婚礼上一生的“承诺”,甚至更加掷地有声。
中国精神,是登山队员李国梁在危急关头,竭尽全力,将摄影机推给其他队员,而选择自己的坠落,“凌空飞向了无底的深谷”。
……
最后,九名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虽然没有达到最初二十人登顶的目标,但——
无论是登上去的,或是没有登上去的;
无论是活着的,或是已经为国牺牲的;
无论是健全而归的,或是落下残疾的;
每位中国登山队员,
都永远、永远地,将“中国精神”留在了巍峨的珠峰上;
永远、永远地,将“中国精神”这四个字刻进了世界登山史之中。
伴随一阵风吹来,那在珠峰顶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正是中国精神。
四十七年后,2020年。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像又是一座“险峰”立在中国人及至全人类的面前。一名又一名医护人员,就像四十七年前的登山队员,勇攀“险峰”,又一次演绎着中国人的中国精神。
那是无数的医护人员争先恐后地按下的“请战书”手印,是前赴后继出征湖北的一个个逆行身影;
那是一路奔波只能在火车上打个小盹的80多岁钟南山院士的眼中熬红的血丝,是连续作战的医护人员脸上被留下的深深口罩印痕;
那是方舱医院中,医生带领病人们一起跳起广场舞的乐观和积极态度;
……
中国人的攀登,从来就没有停止;
中国人的中国精神,一直都在演绎:
面对险峰,永不退缩。
各行各业,都有攀登者。
只要有中国精神,每个人都是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