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建军大业观后感
在如今新时代背景之下,以红色为题材的电影如鲜血一般依旧贯穿于形形色色的电影之中,而《建军大业》这部影片结合当下青年演员力量,不同于以往的电影风格,将青年赋予更多历史的责任与担当,满腔热血的开创一个崭新的红色电影模式。
该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在故事中,当代演员刘烨饰演的毛泽东和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临危受命,奔赴湖南等地,联合了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组建了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的“宁汉分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四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七月武汉国民党决定清党,发动了七一五事变。在如此的时代背景之下,共产党中的一批年轻力量,决心组建一支人民军队,以抵抗敌军。而军队组建并非容易,从汇合到商议再到最后成功组建,我看到的,是年轻人的朝气,是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
于当代青年学生而言,虽然我们没有亲历过战场,但是依旧能够从历史的种种事件中感受到人情与人性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所谓不服输不放弃,在当下,便是对于生活百态的从容应对,对于困难的永不言弃。
一部影片,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传递,更应该是其内涵的传达,这是一次与观众的交流,是给予当代学生的一堂意味深长的课。(陈奕安)
第2篇:建军大业观后感300字
寒假期间,我观看了《建军大业》这部优秀影片,其中的内容让我受益终生!
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在1927年,国民党“右派”为夺权叛变革命,杀死了不计其数的中国同胞。于是周恩来联合朱德、贺龙、叶挺等爱国将士发动了南昌起义,毛泽东则发动了秋收起义,最终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创建了自己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吗?是中国共产党不惜牺牲自己来拯救千千万万劳苦大众,面对险境勇往直前,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生活十分惬意。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便捷;手机、电脑让通讯更加迅速,还可以在学校学习大量知识。这些可都是离不开革命烈士的牺牲,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成就了我们的新生活!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3篇: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600字
这个暑假,我观看了《建军大业》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感触很多。这部电影上映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75周年,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南昌起义具有历史意义。当时。南方大部分被国民党控制,汪精卫实行“分共”,逼迫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退出共产党,局势钧一发,于是中共中央决定在8月1日发动武装起义,并约定起义军的军的服装标志。可是,就在正在一切准备就绪时一个副营长叛变了,国民党军队已做好准备。情况十分危急,周恩来等人立即决定提前起义时间提前两个小时,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起义胜利了。南昌起义的时间是1932年8月1日,于是每年的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革命的“第一枪”。在国民党重重包围之下,共产党人敢于打响第一枪,在形势危机之下,共产党人当机立断,这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气。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在影片中,另一个片段也很令人感动。朱德和毛泽东会师时,遭到了国民党的阻挠,敌我实力悬殊,大部队要撤退,不能与敌人继续消耗下去,那就必须有200人拖住国民党的军队,留下来的200人存活下来的几率微乎其微,许多战士留了下来,愿意用自己的牺牲和其他部分大多部队的存活。敌我实力悬殊,结果可想而知,在最后,只剩下了蔡睛川一人,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他用最后一口气推下了引爆装置的开关,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只是20多岁的年轻人,却甘愿用自己的生命去奉献。即使孤军奋战,也绝不投降。这样的人,正是代表了中国军人,铁骨铮铮。
观看建军大业后,我更加钦佩那些军人们了,新中国的成立是许多人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如今要更要珍惜美好生活,为中国繁荣富强奋斗。
第4篇:建军大业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军大业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的文章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在还没提档之前,就买了建军大业的电影票。一直以来就喜爱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就越发期待这部影片的上映。作为建字开头的献礼片,这一部真的是燃爆了。从演职人员到故事结构,以及故事节奏,主旋律的体现,都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观看之时,便觉自己曾与历史这么近,其中南昌起义与三河坝战役的战争场面的确让人震撼。《建军大业》这部影片具有使命感,即燃却又让我在观看的时候,数度落泪。
写这篇影评之前,特地去百度看了一下关于一九二六年肆月十二日的史实。在影院中,看着肆月十二日,学生的游行再到街头喋血,遍地横尸,雨水或许洗的掉那些人们流出的血,却洗不掉他们的暴行,当影片播到这里的时候令人唏嘘,却也渐渐的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南昌起义的部分,叶挺手写“命令”,到教训赵福生,陈峰劝赵福生跟自己干,这些细节都处理得很好。起义之时的炮火隆隆,燃烧不止,战争的场景表现可圈可点。印象最深的当属张国焘与周恩来等人开会,张国焘反对南昌起义,贺龙冲进来以后,由保剑锋老师饰演的谭平山,说折中的办法不是没有,是杀掉张国焘。
周恩来去与朱德会面的时候,朱德与他要了一笔经费,当时黄志忠老师的表情,老实中透些狡黠,非常可爱。南昌起义开始之前,朱德将所有的军官邀请过来,吃酒玩牌,后来起义开始了,那些有头有脸的军官们准备出去看看的时候,他向上开了一枪,夹着烟的手招呼着大家继续,士兵冲进来的时候,大将之风显现无疑。
三河坝战役这个环节是我哭的最多的地方,三天的战事,三千人对三万人,真的就是纯硬杠。战火连绵,死的死,伤的伤,血染红了江河,脚下的土地早已变了颜色。黄志忠老师扮演的朱德、马天宇老师扮演的角色、白宇扮演的蔡晴川,他们敬的每一个军礼,都令人动容。最后二百人留下的时候,父子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军,弟去兄留。二百人的断后,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朱德对蔡晴川说的那句:“做勇士,不做烈士。”现在想起,依然是会令人落泪。最后三河坝的炮火声声,蔡晴川按下引爆器的时候,朱德带大家撤离的时候,驻足敬礼,依旧会令人眼泪不止。二百人的断后,希望与牺牲,对于革命先烈来说值得,更展现了他们大无畏的精神。
这部献礼片,除却爱国主义旋律,更能看的出老戏骨们的魅力,也能看见年轻演员们长足的进步。刘烨老师所饰演的毛泽东,与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真的很神似;朱亚文老师饰演的周恩来,再其换上中山装以后,将周总理的儒雅气质与作为领导者的智慧表现的淋漓尽致;黄志忠老师饰演的朱德,更是令人满意,军人铁血,为将的气概展现无疑;张涵予老师的杜月笙,一身的月白色长褂,上海滩老大的狠谲诡戾更是入木三分,更多的不胜枚举。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也看见年轻演员们在开拍之前的军训,他们的努力、认真、敬业、让人钦佩,刘昊然饰演的粟裕,和马天宇老师饰演的角色,然人能够切身实际的感受到年轻军人的热血,是本影片的亮点,经过几场战役之后的洗礼,能够看见他们的成长。女性角色的话,李沁饰演的杨开慧,马伊琍老师饰演的向警予,还有宋佳老师饰演的宋庆龄还原度都很高。白客老师饰演的瞿秋白,董子健饰演的邓小平,与这些人物都很贴合。真好,特型演员年轻化是一件特别特别好的事情。
这部电影,有老戏骨担纲重要角色,年轻演员也在本片中饰演主要角色,一部分观众因为只是对“小鲜肉”这三个字有些不同意见,便对影片产生一些不同的“声音”,我觉得这倒是真的失了气度,不够理性。因为年轻,所以年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演出年轻将领的少年气,他们还年轻,需要磨砺,我想这对于年轻演员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进步,对于观影的观众来说,也需要发自内心的深省,你究竟要在影片之后得到什么?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历史,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还是其他,的确需要一次思考。
在这部电影没公映之前,我就曾发微博:这部电影的意义,一是回溯战争年代,向当时年代下的革命党人致意,为我们能够在时局恶劣的年代里,创建一支属于自己军队致敬;二是生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应该永记战争的痛,铭记老一辈革命党人付诸的一切,心怀感恩,精神和心灵上都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现在看来,这段话的确没有错。我,一个九二年生人,出生在和平年代之下,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读完高中和大学,即便是工作之后,虽未曾急吼吼的吼出什么话,但是,(可能是同场观看的观众,年龄不大)私以为在观看此影片的时候,窃窃私语的内容,谈及的内容,陈述的观点,你们应该好好地观看,去了解这段历史。在你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希望你不要妄议。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体会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岁月,抱持着感恩的心,尊重历史,缅怀为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感谢先烈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明白,这部影片讲的少年军人的故事,我辈少年正青春,生于和平年代之下,在感恩之余,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才是正确的做法。年轻是希望,青春是力量,共同创建和谐社会,一起完成中国梦。
一部一百三十三分钟的电影,跌宕起伏的故事,炮火轰鸣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血溅四方动人心魄的历史,它不是别人家的故事,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曾经,可能是你的太爷爷太奶奶曾经经历过的,希望现在的我们不要忘记,以后,我们还应该讲给我们的孩子,甚至是后辈,即便考试的试卷上不会考,这是我们国家团结一致的魂。建军大业观后感700
怀着对党的忠诚,来看《建军大业》,体会着那血与肉的历史。我能想象,那时候的天空的颜色、河水的颜色、泥土的颜色;我能想象, 那时候的将军的面容、士兵的面容、百姓的面容;我能想象,那时候的战前的声音、战时的声音、战后的声音;我还能想象到许多那
时候的事物,都是那一堵堵承载着历史的墙,告诉我的,我仿佛听见了战时将军的指挥声;我仿佛能听见士兵战斗时的咆哮声;我仿佛能听见一颗颗手榴弹爆炸的声音。战争是恐怖的,但没这红色的恐怖,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和平的生活。我必须去珍惜这份幸福,握住这份幸福。
看完了《建军大业》,我的心情其实也是非常的复杂。我庆幸自己出生在黄金时代,我也为那些逝去的英灵默默哀悼。血染红的旗在我的心中飘荡,战争,好像就发生在昨天,离我很近;又好像发生在几万年前,离我很遥远。心中有说不完的感慨。如果战争之苦加与我身,我又会如何去面对,会像前人那样英勇神武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身处那时,也一定会为了自己的国家,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献上一份力量,这份力量,也许不是去拼刀子,但我也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为它做出贡献,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
即便是和平当下,我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国家,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我在做的是,面对这幸福;我要去做的,是保护这幸福;我的理想,是让更多人体会到这幸福。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一个学生,对于这样的幸福,我想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和前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我们所有的幸福,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多经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经历,他们却不能体会我们的幸福。
通过《建军大业》强烈地惊醒了睡在这幸福中的我,让自我深刻的意识到这幸福的存在,这份幸福,就在我的身边,无处不是。我必须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
第5篇:建军大业观后感1000字
第一次观赏这部影片,是在大概几年前它上映之时。当时年纪方小,只被荧幕上的炮火纷争所震撼,宛如身临其境一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哭哭笑笑,并没有太多真情实感。直到最近上课,意外又有了一次观影的机会,我才聚精会神,彻彻底底体悟其玄妙,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是没有道理的。影片的主要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惨遭国民党的压迫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在形势所迫下不得不发动起义,组建军队。经历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创立了人民自己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红军的英勇战斗,不畏牺牲,才是真正为中国如今的繁华盛世奠基。一场战争、一次革命的胜利,领导人的重要指挥与决策固然重要,但更不可忽视的是为此流血牺牲的将士与人民。
这部影片采用的塑造人物的方式,打破常规,与之前类似题材的作品大不相同,它采用了人物群像的形式,也就是多主角,这样淡化了伟大历史人物的功绩,给了那些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小人物”们露脸的机会,让荧屏前的我们去认识他们,认识这样一个群体,认识中国的革命精神。
文天祥有一句诗流传至今依然不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本身不只是诗人,也是一位历史革命家,一位为国尽忠的将领。可是又有多少人不通过他的诗去了解他呢?换个说法,历史上又有多少革命烈士,无法将壮志写成诗篇,就泯灭于历史长河中了呢?没有口耳相传,没有史书记载,人的生命一去不复返,就好像凭空消失了一样。但我们并非有意去忘记他们,只能说人们对于历史知之甚少,这是可怜且可悲的。
我们不能忽视“小人物”的作用。战争革命的成功与胜利是属于集体的,并非个人。希望我们站在某个战争纪念堂前,可以走进去,婆娑刻在石碑上的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轻吟着,小声念着,最后不忘道一句,谢谢你们。用我们的努力让他们不被忘记。
战争莅临时,没有一个人想着的是逃跑退缩,密集如雨的子弹射到眼前时,也没有一个人拿自己的战友做挡箭牌,都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迎上去,以保后方的安全。我们现在真的没法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坦然,怎样大的格局才能如此这般,舍小家顾大家。这种东西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叫品质,发生在一个集体身上则被称为民族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个民族的品格便如此了。
再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时,我久久不能自拔。好的作品是经得住一遍遍揣摩的,每一次看,都能发现新的东西,带给你新的体会,你愿意去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这就是好作品的益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是共产党人救劳动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无数将士与劳动人民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成果。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该忘了他们。
第6篇:建军大业观后感,800字作文
第7篇:建军大业电影观后感,建军大业观后感500字
第8篇:观《建军大业》有感700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无疑是所有爱国将士的真实写照。观看了《建军大业》,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北伐战争刚刚取得重大成果之际,国民党叛变,杀害了数十万同胞,周恩来等人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于是联合大批爱国将士发动起义,誓要保卫祖国直到最后一刻的故事。
1927年,各位革命先辈都还是年轻的样貌:粟裕只是一个守卫兵;贺龙在为入党而忧虑……但稚嫩的外表无法阻挡年轻的心为之憧憬,为之疯狂,一场持久战拉开了帷幕。
年轻的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听到陈独秀打算上交枪支,当众指出他的错误,被驱逐出会。但他仍怀有一颗爱国之心,他坚信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成功,更接近幸福。
南昌起义中,叶挺带兵去增援贺龙的部队。在希望渺茫时高喊:“放!”然后端起枪杆,向那战火蔓延处挺进。管他熙熙攘攘阳关道,我偏要一条独木桥走到黑!
三河坝战役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用3000兵力拖住了国民党3万士兵,为主力军撤退争取了时间。望着尸横遍野,他仍保持沉稳。革命者就是革命者,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唯有看到祖国兴盛而露出笑颜,只因他们有一颗赤诚之心。
影片在周总理收到三河坝战疫胜利的消息后落下帷幕。它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再长的噩梦,也总有被晨曦撕碎的时候。
我也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
“先生,您看山河换了新颜,飞机也不用飞两遍,曾经的十里长安街,如今繁华如斯,这盛世如你所愿。”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至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
愿乘一叶扁舟,飘荡于华夏文明的河上,经历了那段风起云涌的时代,此去经年,唯有砥砺前行。
第9篇:建军大业观后感,大学生3000字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军大业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的文章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建军大业观后感3000字三篇
建军大业观后感3000字
7月27日,《建军大业》上映,我也赶着热潮去看了建军大业,看完第一反应是:震撼加热血。我看过刘伟强导演拍摄的《古惑仔》、《无间道》系列电影,他对于反叛、不羁的拍摄异常到位。这次电影展现的是意气风发的一群年轻人,为了信念而不断努力,勇于献身的无畏。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着白布的战士,斗志昂扬,喊着口令:“河山统一”的壮志雄心,一群年轻人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工人和学生被北洋军阀惨烈杀害,横尸遍野,这一幕看得我触目惊心,在历史的方面我确实知识面太窄,对于各位伟大的战士,不太熟悉。但就整部片子来看,气势磅礴,看完让人荡气回肠,先一辈的开拓者让我们无比的敬佩,我们庆幸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
在这部影片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需要安插各个角色,着实有些困难,但坐镇指挥的周恩来、刘伯承,还有枪指华灯震慑全场的朱德、在德胜门与藩台衙门冲锋陷阵的贺龙与叶挺,是让我印象深刻的。
1927年,各位革命先辈还年轻,毛泽东当时仅仅是作为湖南代表,在会上都没有发言权,粟裕大将军还仅仅只有19岁,只是作为守卫兵在门口镇守。贺龙大将军还在为入党而苦苦挣扎。他们意气风发,进行了武装革命,有着舍我其谁的阳刚,凭借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
朱亚文饰演的周恩来儒雅,睿智,身姿挺拔,和我心目中的周总理形象比较吻合,他在看到4.12屠杀事件之后,站在窗边发誓的一幕,让我深深感动,或许这只是电影桥段,但是我觉得真实的周总理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不然也不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壮观景象。
叶挺将军后人叶大鹰曾发微博成:“对于腿都站不直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演叶挺是一种对叶挺的羞辱。”,而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欧豪演叶挺有功有过,他在整个片子里的角色,是我最深印象之一。在带领军队在进入南昌之时,面对城门守卫的阻拦,依然是霸气直前,对方说没有接到命令,他就现写一个命令,带着他训练得让人畏惧的的铁军进入南昌,这点演技虽然比较浮夸,但演出了那放荡不羁的感觉;还有在面对军痞挑衅自己的兵时,毅然站出,他感动的我的是拿起鞭子抽兵痞的模样;南昌起义的时候,去增援贺龙将军部队,在那炮火烟弹中,声嘶力竭的吼着:“放”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将军应有的血性与无畏体现了他的硬汉气质。
朱德在1927年时已经40岁,在相比于其他年轻的革命者,多了一份沉稳与内敛。南昌起义前晚,他杯酒交错的巧妙周旋,冷静的掌握着场内所有人的动向,牵制住敌方的力量。在三河坝战争中,运筹帷幄,用三千兵力硬生生拖住了钱大钧三万兵,临危不惧、大敌当前、英勇抗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三河坝战役第三天决定撤退的时候,朱德站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上一次的硝烟还未散去,下一次的突袭可能就要来临,需要留下200人断后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大家都英勇献身。在那个年代里,都愿意去送死,是为什么?因为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灵魂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要把生留给新生代的希望,他们有奉献的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都是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的。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把别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看着影片中,被活埋、被砍头、在三河坝里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电影里的爆破场景让我无比的震撼,如果我们身临其境,该是多么恐怖的事情,虽然距离那次的事件已经过去90年,感觉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但是纵观世界,不太平的国家很多,前几年的利比亚事件、伊拉克的战争,伤亡惨重,而作为中国人,我们该庆幸自己出生在的是没有战争的国家。
整部影片整体不错,但是结尾比较仓促,有些动作都有戏剧程式化的感觉。
影片的最后,井冈山会师,看见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庞大,我的心也激动起来,那是胜利的曙光。
就像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朱德元帅说的:万难险阻、九死一生。
今年是建军的90年,为了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让我们看到那年轻无敌、心怀理想、置生死置之度外的他们,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像解放军人民致敬、像革命先烈致敬。
我很幸运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
第10篇:建军大业观后感600字
今天我在手机上搜索到了电影《建军大业》这部影片,它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影片,讲述了我国革命先辈们起义建军的故事。
本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革命前辈的领导和指挥下,国民革命军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的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了。看到这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感到无比的骄傲!
影片中有一段让我感受颇深,同时深刻的体会到中国人民的伟大、无私与奉献,朱德同志率领3000人死守三河坝,以3000人抵抗国民党钱大钧部队的30000人。在那一天,钱大钧的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时,朱德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离,决定留下200人死守阵地,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拖延了宝贵的时间。影片里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令我更加印象深刻。“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先辈们用血换来中国的强大。试想,在生死存亡前有多少人能不顾个人利益,不惜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呢?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英雄牺牲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小学生的我,更应该抓住黄金学习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本领,发奋图强,将来长大了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