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微习惯》读后感(共5篇)

《微习惯》读后感(共5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11:09:14

第1篇:《微习惯》读后感

最近读了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突然为自己的经常性的懒惰和拖延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常常喜欢在年初或者某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为自己立下一个大大的flag。比如每天坚持多早起床,一个月要减肥多少斤,一年要读多少本书……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根本坚持不下来,不仅心情很沮丧,还会慢慢对自己丧失自信。

我们看了太多关于自律的文章和案例,于是幻想自己也能在某天脱胎换骨,惊艳众人。可是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却让大多数人望而止步。

《微习惯》这本书来源于作者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带来改变而引发的思考。他发现微小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就把它进行大幅缩减:

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50字,把“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缩减成每天想两件好事,把“像企业家一样创新”缩减成每天想出两个点子……

《微习惯》认为彻底改变只需要8步。

第1步选择适合自己的微习惯和计划。比如你想减肥,但除了走路不喜欢任何运动方式,那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自己至少走多少步。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想,就完成自己规定的步数即可。哪怕你一天只走1000步,也比躺在家里无所事事有进步。

第2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价值。你所选择的微习惯一定要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习惯。比如坚持几天不吃糖是为了身体健康,坚持阅读是为了提升内涵,坚持每天写50个字是为了记录生活或提高写作能力等等。

这些微习惯坚持下来会对自己长期有益,而正是因为它对自己有益你才愿意坚持。

第3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议程。作者认为微习惯的根源在于自主、自由和灵活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意志来决定什么时候完成当天的微习惯,而不必规定时间让自己束手束脚,因为“微习惯小到不可能失败,所以有没有依据无所谓”。

比如你设定每天做一个俯卧撑,那么你只要记住这个目标,几乎不会失败,无论是早上还是睡前完成都无所谓。只要自己不觉得有压力就好。

第4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在践行微习惯的过程中要让自己感到快乐。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给自己一点奖励,休息一下。

同时多多畅想长期坚持的益处,想象着自己脱胎换骨后重生般的喜悦,不断地给自己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5步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记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手绘一个表格,也可以用电脑或者手机进行记录。

不过作者比较推荐手写到纸上的方式,尤其是在大日历上进行纸笔打勾的方式:“将记录放在显眼的位置上,会让你对自己微习惯、进度与成功与否更加敏感。”

第6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由于微习惯是对自己来说可以毫不费力实现的,那么很多情况下可以超额完成,

比如你每天设定只需要都3页书,在执行的时候可以轻而易举读10页。这样不断地超额完成,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更有成就感,也可以成为你最终成功的关键。

第7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微习惯一旦确定,不要轻易改变,按照计划实行即可。超额完成计划后,目标会跟着膨胀,但是不要急着改变目标。

你的期待值和精力应该放到坚持目标上,而不要对任务量抱有高期待。作者认为生活中最强大的武器是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让行为转变成习惯。

第8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行为已经成为习惯有很多信号,比如没有抵触情绪、认同该行为、无须考虑就能行动、不再担心漏掉这个行为等等。

如果有了这些信号,说明你已经成功地把微习惯养成了可能伴你终身的好习惯。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前一段看一个学生暑期写的未来规划,其中有一项是每周要读两本书,而且要写一篇书评,还有其他每天背多少单词之类的,规划堪称完美。

我阅读这份规划书时,已经临近寒假,如果他真的坚持下来应该进步很明显。

然而当我把学生找来打开规划书,问他是否真正践行时,他的表情告诉我他自己都不记得曾经写过这样的规划。

我只顾让他反思为什么不能按照规划践行,却忽略了盲目的规划只会成为随时被都会被风刮倒的flag,而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规划,又需要很强大的意志去执行。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面对的诱惑太多,普遍都缺少强大的意志。

所以如果从微习惯开始着手,从一点一滴的改变开始引导,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改变吧。(张显)

第2篇:微习惯读后感

《微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他教会了我怎样朝着目标更进一步。如果你想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下这本书。微习惯体系的基础在于微步骤,那些小的不可思议的一小步,比如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早上摸一下自己鼻子。想象一下,如果你想养成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的习惯,坚持下来得靠多大的意志力和自律性,可能几天之后你就会觉得太累,或者没有时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把习惯变成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几秒钟就能完成,有时候状态好可以做几十个,就非常有成就感,然后你的大脑会给你反馈不会再排斥做俯卧撑,甚至不做就浑身不舒服。总的来说,微习惯就是强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

我的一点亲身体会分享给大家:步入社会到现在,身边有两个人让我感受到微习惯的重要性。

一位是热爱音乐的退休阿姨,从认识到如今两年半的时间,每天七点半到八点间给我发一句“早上好”或者一个早安图片,两年多来我早已习惯了阿姨的习惯,我知道这有可能是群发,但我打内心觉得这不是一个常人能坚持下来的事情。看《微习惯》这本书之前,我会两三天回复一次阿姨的信息,看完这本书到现在两个月了,我也坚持每天回复阿姨的微信,有时我会提早先跟她说“早上好,阿姨”。我知道这样不会有太多意义,但我已习惯,这不仅是尊重,也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如果这么小的事情我坚持不下来,那我还能坚持什么?

另一位是大学教师,有几次见面之缘让我认识了他。他的微习惯来自朋友圈,每天晚上一定转发五篇优秀文章,大部分是哲学和艺术。我在他的习惯中收获很多,也转发了很多,这样的微习惯不仅让自己受益还能传递给别人,这应该就是微习惯的力量吧!人的大脑最抗拒的就是一下子做出巨大的改变,而细小轻微的量变是符合人性、符合大脑的运作规律的。长此以往,在正确的方向前提下,量变导致质变,好的质变强化加深人的兴趣和能力,这就是复利效应。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复利效应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习惯养成加上好的策略,你才能走得更稳,更远。(白梦雨)

第3篇:微习惯读书笔记

一、什么是微习惯

微习惯,就是把我们想要养成的习惯锐减到不可能完不成的程度,比如说把一天做50个俯卧撑变成每天做一个、把每天看一小时的书变成每天看一页,把每天写一张字帖改成每天写一个字。把每天写500字的读书笔记,改成每天写50个字。

二、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阻力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阻力,我们大致分类来看,下面两个方面的阻力很大。

(一)无法开始行动

比如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到家吃了饭翘起二郎腿刷刷手机,然后这个时候突然要把手机从你的手上拿开,让你去拿起书。会让你觉得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会想:我看完这个小视频就去看书,我再刷10分钟朋友圈,我就去看书。最后当你放下手机的时候,你发现已经过去一两个小时了。到了睡觉的点,算了算了,今天已经这么晚了,明天再开始看书吧。明日复明日,结果一星期下来一个月下来一年下来。都没怎么拿起书来读过。

其实很多时候阻碍我们都是没有勇气开始。因为每天阅读一个小时的书,就会让我们觉得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在内心里是会有抗拒情绪的。

还有很多的时候呢,终于鼓足勇气去运动了,但是却很难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阻力。

(二)难以坚持行动

比如说你好不容易说服自己了,换好了运动服、换好了运动鞋准备下楼跑步,然后你开始跑了十几分钟的时候你就开始上气不接下气。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啊,好像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跟你抗议,你不想跑步,不想跑步,不想运跑步。

到了第2天,你计划跑步的时间点。大脑会马上提醒你回忆起昨天你跑了十几分钟时候气喘吁吁的痛苦感受。所以现在你连换衣服,换鞋子的动力也没有了。另外还要为自己的不能坚持而感到懊恼。

三、为什么微习惯会起作用

简单一句话就是这个习惯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可能做不到的程度。比如说给自己制定一个每天三秒钟的平板。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都能够超额完成任务。但是一个人每天的精力以及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一天你感到非常的疲惫,或者说你在外地出差,可能躺到床上已经11点多了,而且非常的疲惫。

其实在这个时候你只要一个翻身在床上,就能很轻易的完成这个三秒钟的平板支撑。

而每天坚持完成,这个三秒钟的平板支撑就会让你有非常好的心理感受,对,我是一个能够坚持的人。而这样的心理暗示是非常重要的。也就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完成目标而感到愧疚或者有说挫败感。

一定有很多人会顾虑了,每天只做三秒钟的平板、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看一页书、每天只练一个字真的有意义吗?有!

其实啊,对于培养习惯来说,一开始一定要微小到每天都能够坚持,因为成功的感觉带来的正向反馈是最重要的。让这样子的微习惯变成一种惯性。直到后来觉得不去做,感觉今天少了点什么,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四、怎么样应用微习惯

(一)选择微习惯

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微习惯,制定好每天的计划。比如我给自己设定的微目标:

每天读一页书

每天写50字读书笔记

每天一分钟压腿

微习惯一次性不能太多,两三个还是比较合适的。

(二)挖掘内在价值

自己需要清楚的是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坚持做这件事,比如每天读书,想一想为什么我要每天读书?每天运动,想一想为什么我要每天运动?

(三)纳入日常生活

微习惯不用规定必须要在什么时间完成,更加灵活一些,一天中的任意时间完成都是可以的。

(四)建立回报机制

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比如说坚持7天、坚持21天、坚持100天都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

(五)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建议可以使用一款手机APP来进行打卡,做日常的记录和追踪。

(六)服从计划

比如说,其实我每天可以看几十页的书,但是不改变每天的目标,还是每天一页书。

(七)允许超额完成

我是比较爱看书的,有时候看一页远远不够,这个是时候我们就要允许自己超额完成。

(八)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首先你不会排斥做这件事,并且觉得做起来其实很容易,;也不用很多的顾虑,就跟吃饭一样可以在家吃在单位吃也可以出去吃。最后,在习惯没有最终养成之前,不要急着停止微习惯的训练计划。

第4篇:微习惯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读完,讲真的,在实操方面并没有让我有新的认识,在理论层面,让我更加明白了微信微习惯叫微习惯。

为什么把目标设置的非常非常低,低到你抬抬手就可以完成?

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有心的话,你会发现,每天早起后,上午的时候,人的精力是最好的,下午特别是晚上就会不太好。

这是因为你的意志力在一天的工作中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这里就要讲到一本书,名字叫《自控力》,我之前也写过这本书的读后感。里面重点阐述了关于自控力(意志力)的问题,还给出了怎么提高自控力的总量和怎么回复自控力。

如果你平时打游戏的话,你可以把自控力看做是【蓝】,有蓝才可以释放技能。

回到微习惯的话题,为什么目标要小到唾手可完成呢?

因为你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去完成目标,这样就可以大幅减少你在完成目标上所需要消耗的自控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如果让你走出舒适圈,是不是很困难,需要很强大的自控力才可以。为什么人们都非常崇拜那些自律能力特别强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自控力强大,可以让自己跳出舒适圈。

但是如果不让你走出舒适圈,而是在舒适圈的边缘,伸出去一只脚,你可以马上收回来,但是只要你每天伸出去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日积月累下来,你再伸出一只脚的时候,就会很轻松,慢慢的你的舒适圈就会扩大。

这,就是微习惯的妙处所在。

赶紧来试一下吧,让我们在舒适圈的边缘,疯狂的试探!

第5篇:微习惯读后感1000字

你是否认为自己是意志力薄弱的人?是否有懒惰、拖延和浪费时间的“坏习惯”?是否发现自己总是雄心勃勃,但大多数计划都难以最终执行、不了了之?纵然年复一年地制定new year resolution(新年决心/计划),那些表过决心要完成的,仍然是年年出现,等待被完成。

我曾经听朋友转述他自己和他朋友在健身上的经历。想拥有完美或更好身材的人中,不少在锻炼的过程中会失去信心,难以坚持,最后,健身这样短期内成效不明显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很典型的两个故事是,有的人因为办了卡,为了不浪费,终究是都用上了;有的人只在开卡时到健身馆一两次,卡快过期时才想起去一次,其他时候都没能鼓起勇气去做这样的难事。

“懒惰”一定程度上是人的天性。一个事事勤奋的人,他需调动整个生命系统支持无论巨细的计划/目标/任务,其实也只会过度消耗。“行百里者半九十”,其实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坚韧、毅力足的人,毕竟是少数。意志力薄弱的人注定一事无成吗?百里走,可能是比较艰巨的任务,对于其他并不要求时限、也相对容易达成的目标,有无什么方法途径可供参考呢?《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不能否认的是,健身上难坚持的人,在其他事情上相对坚持了更久。在开始微习惯策略之前,还要回答两个先决问题。一个是我真的希望达成这个目标吗?我真的热爱这件事吗?这需要相对明确的回答,不然,随着坚持的难度增加,热情消退,会很快或极轻易放弃这个目标。第二,我是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吗?如果是的话,即使做不到不受影响,也要体认到自身的状况。

需知,正常情况下,人几乎不可能一夜之间改造自己拥有强大意志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乃至戒除不利的“坏习惯”。本书作者凭借着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微习惯策略:任务量小到不会犹豫、但需坚持并养成习惯,最后“习惯成自然”,自己乐于做之前需刻意提醒做的任务。

习惯的力量,已经被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所认识。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都有关于养成习惯的课。那些从小养成了刷牙、洗手等好习惯的小朋友,将终生受益于这样的“习以为常的动作”。微习惯的妙处在于,设定一个量比较小的目标,每天执行,克服“犹豫”的危险,先从“不排斥”开始,最终形成习惯。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从18天到254天不等。对比下现在多数人都有的早晚两次刷牙习惯,我们其实到点了想都没想就去刷牙(不抗拒),刷完异味清除,心里高兴(适当精神鼓励/酬赏)。哪天实在忙错过了刷牙,也会惴惴不安,怕呼气影响与他人的近距离沟通。在其他事上,如能养成习惯,最后“不做都难受”,那么微习惯策略就大功告成了。这真是普通人的法宝,希望大家亲验,原书有原理和过程的详细阐述,值得参考。

推荐信息

  • 《天那边》读后感大全(1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9:18:40

    当第一次听到《天那边》这部电影的名字时还以为它是一部非常浪漫的爱情电影,但欣赏过后才发现,它主要不是讲爱情,而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它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喜剧,又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教育现状的一部发人深思的教育影片,从中让我们领悟到了很多。这部电影我总共看了三次,每次都会有新的启发和感悟,也让我对这部

  • 关于《岛》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9:56:30

    很多人都说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及魅力在于: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并阅读了前半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却并不这么觉得,那时候我的想法是:不好看,看不懂。一直到我后来自己在网上购买这书,收到书我都觉得买这书其实就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可再次尝试阅读后才发

  • 有关《草房子》的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0:41:20

    《草房子》是一部很优美的小说,讲述了发生在60年代一个水乡小学生的生动有趣的事,人物有眉目清秀的纸月、调皮可爱的桑桑,还有个性十足的秃鹤故事情节使人回味无穷。在《草房子》众多人物里,最特别的就是秃鹤了。秃鹤是一个秃头少年,家里非常穷,12岁才上起了小学,由于有残疾,在同学们中显得与众不同,于是成了许

  • 有关《读书》的读后感800字大全(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1:23:10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他可谓是将世上所有的悲惨都聚集在了这位可怜的王子身上。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轼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

  • 《朝花夕拾》读后感赏析【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2:06:00

    读《朝花夕拾》,我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故乡的旧事与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鲁迅先生留存于世的诸多作品,《呐喊》《野草》《故

  • 关于《六年级》的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2:45:50

    小说《故乡》描写了作者鲁迅儿时在故乡的生活和现在真实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带给人们的苦难与旧时代的黑暗社会与痛苦抒发了作者渴望新生活的强烈欲望。鲁迅曾经在日本留学学医,认为救死扶伤还不如成为作家让这些麻木不仁的百姓重新燃起斗志打败侵略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闰土,少年的闰土还是一个勤劳

  • 关于《阿甘正传》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3:22:40

    很多人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有一人,虽然先天有缺陷,但他最后取得了成功。阿甘一生下来智商只有七十五。后来,他的妈妈想方设法把他送进了正常人的学校。但他被同学们歧视,一些同学放学后去拿石头砸他。这时,他的好朋友:珍妮让他跑,他就越跑越快,甩掉了追赶他的人。后来,跑成了橄榄球明星、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

  • 《会飞的教室》读后感(共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4:03:30

    寒假期间,我除了上好网课,闲暇期间还读了不少书,《会飞的教室》最令我恋恋不舍。《会飞的教室》是德国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纳的一本著作。我反复地读,越读越爱不释卷。里面的人物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如:才华横溢的戴马亭、冷静持重的塞巴修、“作家”桃尼等等。其中我最佩服戴马亭。他不仅勤学好问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做

  • 关于《绿山墙的安妮》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4:41:20

    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我感触很多。她和马修,玛瑞拉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天,马修和玛瑞拉领养了一个孤儿,叫安妮·雪莉,她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渐渐的马修和玛瑞拉被她吸引了,这种吸引力叫爱。后来,马修死了,玛瑞拉眼睛不好,安妮放弃了她理想的大学,决定在埃文利教书,陪伴着玛瑞拉。读

  • 《子夜》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5:23:10

    《子夜》里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天亮之前有一个时候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往往最难以忍受的,不是漫漫长夜,而是这种微露朝意却依旧遥遥无期的子夜。不经意的邂逅与《子夜》的邂逅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那天午后,我沿着街道独自漫步,看着车辆来回穿梭,路人行色匆匆,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家旧书店。这家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