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岛》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关于《岛》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4 01:20:28

《岛》上开出的人性之花 ——读希斯洛普《岛》有感

很多人都说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及魅力在于: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并阅读了前半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却并不这么觉得,那时候我的想法是:不好看,看不懂。一直到我后来自己在网上购买这书,收到书我都觉得买这书其实就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可再次尝试阅读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被书的魅力深深吸引。

一座绝望的岛,一座永远没有返还之路的岛。从那里回望,家乡仅一水之隔,一箭之地,却永远无缘再次踏上家乡。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怆然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故事是由一个女孩追寻母亲神秘的背景而引出的。在麻风病横行的时期,在地中海的两个希腊岛屿——克里特和斯皮纳龙格岛上,小女孩——阿丽克西斯的曾外婆伊莲妮原本拥有一个幸福平淡的家庭,本应该一家人平平淡淡地过下去,不过却因伊莲妮患上麻风病打破了平淡的局面,在《圣经》中所说,患麻风病的人都是不洁净的人。这个平凡的家庭也注定因麻风病而变得支离破碎。母亲伊莲妮被送往“活死人”的聚集地——斯皮纳龙格岛,那里被称为“污秽之地”。不过还好她有两个女儿,一个丈夫。

她的丈夫——吉奥吉斯是唯一一个往返斯皮纳龙格和布拉卡之间并知晓岛上状况的摆渡人,他沉默,内敛,不善言辞甚至有些许木讷,不过他勤劳,恪尽职守,是家里的顶梁柱。

她的大女儿——安娜,美貌惊人,光彩耀人,热情奔放,无所顾忌,但她自私自利,爱慕虚荣,她作为长女没有承担起照顾全家的重任,为了能过上好日子,她放弃了反法西斯勇士——安东尼奥,转而投进了地主之子——安德烈斯的怀抱,尽管身上还留着安东尼奥的余温。她太自我,能为了刺激而去偷情,能为了逃避丧失自我,丧失人性。最后死于奸情败露,被丈夫——安德烈斯枪击致死。

她的小女儿——玛丽娅,文中的女主人公。她虽比安娜小两岁,却比安娜更加成熟,她承担了家庭的变故,承包了原本属于姐姐安娜该承担的照顾家庭的重任。她不仅遗传了母亲善良美好的品质,她还不幸走上了母亲走过的路——患上了麻风病,真是令人唏嘘,不过她并不沮丧,她仍然对生活充满热枕。因为她的纯真,正直和善良,她最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

性格决定了姊妹俩不同的人生境遇,自私、虚荣的安娜死于丈夫之手;无私、善良的玛丽娅却是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幸和打击,先是初恋的结束,再是战胜了病魔继而找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再到为了父亲,放弃至生所爱,最后再重拾圆满人生。在玛丽娅身上你找不到任何一丝的埋怨和不甘,她的嘴里只有感恩的话语。在安娜死后,她照顾着姐姐留下的孩子——索菲娅,也就是阿丽克西斯的母亲。她有着安娜的美貌和胆量,在索菲娅即将远赴希腊上学时,玛丽娅将她的身世告诉了她,她接受不了,觉得玛丽娅欺骗她,欺骗她的感情,毅然决定离开,也再没回去过,直至他们去世也没有回去过。故事就是这样,阿丽克西斯找到了母亲的心结,索菲娅也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去。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大部分读者都不喜欢的角色——安娜。为何?因为她让我明白了一些东西。她虽自私自利,爱慕虚荣,但她却也是一个率真,感性的人,她一直在勇敢地追求着她想要的东西,尽管有些不择手段。而我始终无法拿出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安娜敢于追求的精神是我应该学习的。

尽管安娜敢于追求,但她并不珍惜她拥有的东西,以致最后毁掉了她自己,毁掉了她的家庭。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我想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做珍惜,为了让我们懂得珍惜。我常常问时光,是什么教会我们珍惜,答案也许没有唯一,也许是玛丽娅的在意,也许是安娜的失去,也许我们理解珍惜却不了解它的意义。

《岛》上的点滴情感打动着我,《岛》上的一切令我深思,然而,直击我内心的依然是大众认为的最大魅力——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即使是在那个被世人唾弃和远离的“污秽之地”,也能看到人性的花。

《岛》读后感450字

《岛》读后感

暑假时间很长很闲,除了读几本新买的书之外,还把以前读过的一些书重新再读。《百年孤独》第二遍读和第一遍读一样,感觉比较乱,特别是人名,实在难记。木心《文学回忆录》比较散,基本上属于睡前看上几页,大脑渐入昏沉状态,其它几本书比如《大明王朝1566》、《万历十五年》等再看感受和第一次看差不多。唯有《岛》这本书,第二次看比第一次感觉更深刻。

放下书本,个人感觉贯穿《岛》全书的是爱,“爱”是全书的主线。

伊莲妮是一位小学教师,她爱学生,爱她的两个女儿,爱她的丈夫。吉奥吉斯与伊莲妮如何相恋书中并没有透露,他们互相爱着对方,伊莲妮有着积极向上的性格,即使在进入麻风病隔离区后也很快振作起来,在苦难中寻找快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吉奥吉斯是沉闷的性格,他不爱说话,但是他热切的爱着妻子和孩子,为了赚钱养家不惜来往于麻风病区,他时刻用行动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爱。

玛利亚为了照顾年老的父亲,宁愿不结婚。爱自己的姐姐,爱自己的丈夫,亲自抚养姐姐的女儿索菲亚,爱自己周围的一切。玛丽娅相识克里提斯时她还是个孩子,甚至不知道爱慕的孩子,他们的爱情却是从麻风区开始,从每天船头的等待开始,从两个人的聊天和深入了解开始;他们的爱不是一时兴起,是深思熟虑的爱,是两情相悦的爱,却又是克制的爱,当玛丽娅为了照顾伤心的父亲而拒绝克里提斯时,让人既感动又伤心,克里提斯了解她、理解她,他没有为了满足自己而要求恋人,他爱她,不愿让她陷入一点点的纠结中,最后他为了爱人放弃了事业上的发展,来到玛丽娅的身边,升华了自己的爱。

安娜因为自私的性格和对他人缺乏爱,最终惨死在丈夫的枪口下。

阿丽克西斯面对爱情犹豫不决,不能判断恋人是不是自己真心爱的人,也不能肯定是否想与他共度一生。带着这个疑问她开始了对母亲身世的探索之旅,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爱是伟大而神圣的,爱是战胜一切病痛与困苦的动力。

评维多利亚的长篇小说《岛》

评维多利亚的长篇小说《岛》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VICTORIAHISLOP),是英国著名作家。早期在英国著名媒体《星期日电讯报》《每日电讯报》《妇女与家庭》等报刊开设专栏,其文章以优美温婉的文笔、清新感人的故事和内容享有盛誉,被称为“没有著作的著名作家”。

《岛》为其长篇处女作,在“大书”云集的2006年,此书凭借超群的实力水准,一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两个月内即力压《达•芬奇密码》《追风筝的人》《哈利•波特6》等名作,登上英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宝座。继而又荣登欧美亚各洲许多国家的图书排行榜榜首或前茅。征服了英伦,征服各大洲,征服了世界。很快出版了20多种文字,成为风靡全球的名作。

长篇小说《岛》内容简介、故事梗概:

全书以感染麻风病的伊莲妮、玛丽娅母女和安娜、索菲娅母女等人,艰难困苦爱恨交织的悲怆故事为主线。依次以伊莲妮、玛丽娅母女的眼睛为视角,展示全岛病人的整体生活、生存状况,揭示出这个孤立的“小社会”的独特生活方式、各有关方面的生活内容。

佩特基斯家族中,母亲伊莲妮和次女玛丽娅先后患上了麻风病。伊莲妮是乡村教师。她必须离开家庭和学校,前往小岛隔离。谁都明白去斯皮纳龙格是一条不归路。而她两个小女儿才10岁多!从现在开始,她将永远不能再见到两个心爱的女儿!并且,她会在几年内死去。分别时,连和女儿拥抱一下的机会都没有,俩小女儿撕心裂肺地哭喊,学生们哭成一团。这样的场面令所有人寸断肝肠!其实,这与给死者送葬差不多是一回事!基本是一样的场景、气氛!我们的心被一次次揪得无比疼痛!

更加悲惨的是,十几年以后,女儿玛丽娅也患上了麻风病。仅剩下父亲和她的家中,又要面临一场生死诀别。麻风病将这个可怜的家族逼上了绝境。而今,玛丽娅还有几天就举行婚礼,未婚夫知悉后说了声再见,因为害怕被传染,连她敞开的家门都不敢进,更别说握手道别。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鲜活的生命,在重症与爱情破灭双重打击下,瞬间全线崩溃了!她被父亲搀扶着才能走路,向小岛走去,绝望沉重的步履,每一步都似走向死亡!她无望的脚步声,每一声都能踏碎读者的心!

父亲眼睁睁看着一家人一个个即将离世,他的最大快乐就是患上麻风病,和家人一起死去。对他而言,活着是最大的痛苦与折磨,他看不到一丝希望,实际上他的精神已经死亡!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他把女儿的双手紧紧握在手里,他想若能染上麻风病才是最好的结局。

患者们消极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岛上重复着枯燥悲愁的生活,静等死亡。在一个深秋晚上,小岛迎来了23个受过良好教育却患上麻风病的雅典人。因为这群智者的到来,一场新的改变在小岛拉开了序幕。他们将“尽自己所能把生活变得更美好”视作岛上居民的共同目标。老旧的水管修好,解决了紧缺的水资源;发电机换新了;整个严寒的冬天,他们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爱与关怀!

理发店、小酒馆、电影院,小报纸等在这座小岛上相继建立并繁荣起来,每周会放两场电影,出版一期病人们自己的报纸。为了将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好,每个病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带着伤病做着对这个小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伊莲妮重拾课本,为这里患病的孩子们讲课!丰富精彩的生活让他们重新燃起生的希望。于是,荒凉的孤岛,慢慢开始有了人气、朝气、生气、勃勃生机!

后来,麻风病终于可以被治愈了!几十年以后,当佩特基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阿丽克西斯来到小岛以后,惊叹道:原来“这座小小的岛屿是个小社会,而不是个等死的地方。”

维多利亚本来不是作家,而是一名记者,曾在多家英国主流媒体任职。一次旅行中,她偶然间踏上了有着传奇般真实经历的斯皮纳龙格岛,一下子触动拨响了她的情感之弦。于是,她虚构了这个故事以英国女孩阿丽克西斯对其母亲家族渊源的探寻为引子,讲述佩特基斯家族祖孙三代人对抗麻风病的故事。至此,一部融合家族传奇、爱恨纠葛、生离死别,让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潸然泪下的作品,应运而生。

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设置在“二战”前夕。以20世纪上半叶(19031957年间)的一段真实历史演绎、虚构而成。麻风病那时候尚属不治之症。因其传染性,一旦患病必须送到麻风病隔离区。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一群群病人接连不断而至,然后,几年里再一个个离世!他们实际上是被正常的社会抛弃了。来到岛上,只有一件事情可做“混吃等死”:患病不久,他们的皮肤开始逐渐溃烂、脱皮,手脚变得畸形,神经坏死,慢慢地丧失知觉,直至最后悲惨死亡。

小说《岛》呈现了一个既惊世骇俗又感人肺腑,既悲凉哀婉又充满希望,既令人肝胆欲裂悲痛万分、又温暖热情、充满大爱关怀的动人故事。深深感动了各国文学爱好者,令世界亿万读者为之唏嘘、垂泪!

该书,还浓墨重彩刻画了滚烫的爱情与生死相随的友情。在玛丽娅和治愈她病的克里提斯医生间,爱是可以跨越某种生死界限的,即便知道玛丽娅的病会传染,也阻挡不了这份爱。在爱与被爱之间,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力量,爱情令人乐观、充满勇气甚至使人重生。

书中对纯洁真挚友情的书写也颇为动人!伊莲妮与萨维纳的伟大友谊,传递给了她们的两个女儿玛丽娅和弗提娜。玛丽娅进岛后,弗提娜挺着怀孕的大肚子,坚持每星期乘船去小岛,冒着被麻风病毒传染的危险,隔着高高的围墙和玛丽娅聊天一小时。真诚高贵的友谊,给玛丽娅以无穷的鼓舞和力量!为她平添了许多生活勇气和希望。

麻风病人受到整个社会的误解和歧视,病人面对的不仅是生理疾患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被遗弃、歧视造成的心理精神疾病、压力、自卑的折磨。岛内的病人们,不断看到死亡、死亡,他们的精神、心理和希望,其实早就被击垮了!这样,自然是格外加重了病情,恶化了患者的整体身心健康!幸好,麻风病在小说结尾时得到了有效医治。

我对全书感触最深也是最打动我的是一个词:爱情;实际是两个字,爱和情,恋人美妙迷人的爱情;亲人朋友的亲情、友情;人们的博爱关怀,人间大爱。这一切,使得全书疼痛悲怆、又极为感人,既令人失望绝望,同时又带着希望。后来,这些行将就木的病人,无时不在创造着人间奇迹。他们对生活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叫我们这些健康的正常人惭愧不已。

友情,如温煦的春风在小岛上吹拂、荡漾;大爱、博爱,似滚烫的火山岩浆在“岛国”肆意蔓延、滚滚流淌。时刻在温暖、感动、激动、激励着我们。

这是全书最为震撼、最为动人之处!

麻风病人通过艰辛努力,终于将这座原本绝望的“死地”,变成了他们的救赎之地!希望之地!这样,相比于处于“二战”时期岛外战火连天的大世界,这座安逸平静的小岛可谓是人间天堂、人类心灵的“安乐窝”!

是的,这些可怜的人儿,在荒凉的小岛,在死亡绝望的环境气氛里,终于绽放出最璀璨的人类精神之花、心灵之花!结出了最丰硕的灵魂之果!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了新的生活、欢乐、幸福,创造了新的人生!也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份麻风病人传奇人生的样板!

全书充满了正能量。在悲惨苦难的故事中,饱含着人间的爱情、友情、亲情、博爱,散发出感人的巨大的艺术魅力!一个个美丽的心灵,一颗颗博大、博爱之心,直击人的魂魄,传播着人间最伟大的友情、爱情、亲情。

我读罢此书,双眼都哭肿了。面对他们被疾病折磨得死去活来,你怎么也无法不痛心疾首!看到他们终于振作起来,去追求美好、去拥抱希望与明天,你怎能不激动万分、感动至极!

对于每一位读者,此书都是一场关于心灵、关于生命的洗礼!

作为一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岛》面世以来,获得了无数美赞高评,受到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普遍喜爱和欢迎。

世界名报《泰晤士报》盛赞此书:在这个浮华的时代,你有多久没为一个书中故事潸然泪下了?这个风靡欧洲的悲惨故事,哀婉悲伤,令人禁不住泪流满面……《You》赞美道:在这部让人无法释手的处女作里,作者用战争、悲情和悬疑述说了一个来自地中海爱琴海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世界名报《卫报》高赞说:这部哀婉的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旗帜晚报》评价道:作者试图从不可预测的冲突和屡屡打碎的片段中,从生活被毁又被重建、爱情被毁又重生希望的揪心纠葛中,让人感受生命的悲伤与感动。

《岛》读后感500字

《岛》读后感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几何时,书已成了我心灵的圣殿、思想的驿站。在茫茫书海中,我发现了那个神秘的《岛》。

这是正常人的地狱,也是麻风病人的天堂。

它拆散了一个又一个家庭,使一对又一对的爱人阴阳两隔。但在最悲凉的情节里,也始终能看到希望。

《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的传奇历史,自从出生以来,阿丽克西斯发现母亲总是刻意守护自己的过去,除了一张老旧的照片,几乎没有任何能显示她的出生的痕迹。而照片上是一对老夫妇的身影……

好奇心带着阿丽克西斯揭开母亲尘封的过去,在那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地方斯皮纳龙格整个欧洲的麻风病聚集地、“不干净的人”必须被隔离的禁区、正常人心中埋葬所有梦想和希望的地狱。

而这个原本平凡的小家庭,却和这个禁岛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可亲的伊莲妮老师被学生意外传染上麻风病到善良的玛丽娅不得不在结婚前夕移居斯皮纳龙格这些不幸的人却在这座孤岛上顽强地证明了他们的力量。

这座被世人隔离、被所有人封闭在心底不愿提起的小岛,却散发出了与众不同的鸟语花香即使被孤立、被遗忘甚至被埋葬都无法捆绑住的平安喜乐,在爱琴海的温暖摇篮里氤氲着一代一代的活力生机。

而对于我自己,读完岛这部小说看到了疾病中依然强大的爱,看到了生活的目的,我们并不只依赖什么才能活着,我们也需要创造生活,创造自己的人生。生死不离的爱情与亲情,对每个人都不是束缚,而是活着的力量、动力。如果我们没有了这些感情,那么我们只是行尸走肉,只是孤独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是活着,有活力有希望有后盾的活着。而人生,也要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只依赖于生活而不努力成长努力幸福,就不会收获饱满的果实。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的我们都应该努力生活,努力成长,创造自己的人生,如果循着既定的轨迹不咸不淡的生活下去,就很有可能失去自我失去生活的力量,失去对生活的触觉、嗅觉、味觉...不能品尝美食的人生是缺憾的,不能品味生活的认识则是失败的。谁都不想活在一个失败的人生,不想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味道,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对待生活、努力的探索人生,不断的创造自我,为每一个不同的自己而感恩努力地生活。

如今也许早没有这样的岛,然而每个人心中依旧有一座孤岛上面摆放着每个人难以回味的秽然记忆,但是也许多少年后再次品味,才能嗅到真正褪尽铅华的芬芳早在那些并不华丽的外表之下,深深掩埋。只有万物之源的时间,能筛选出最美的刹那,在赏尽风景的苍老眼球里,展示它淡然却永恒的美好。

“没有麻风病,只有爱。”

《岛》的读后感1600字

《岛》的读后感

伊莲妮是阿丽克西斯的曾外祖母,看了几十页之后才找到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她是一名教师,因自己的学生迪米特里而染上了麻风病,最后和自己的学生两个人一起被送到了斯皮纳龙格,而送他们过去的是伊莲妮的丈夫吉奥吉斯。当伊莲妮和迪米特里踏上斯皮纳龙格的时候,“他们的旧生命仿佛已被抛在万里之外”。伊莲妮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女儿安娜和玛丽娅,迪米特里则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大人总是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失望,而孩子却总是怀抱着各种希望,因为他们更容易满足。

“斯皮纳龙格已形成一种惯例,每当新成员到来,必会受到相当礼节的接待。”“对这些麻风病的受害者而言,斯皮纳龙格就是救济所,把他们从被社会抛弃的卑贱苦难中解救出来。”在这个小岛的领袖佩特罗斯·肯图马里斯及其妻子娥必达·肯图马里斯的接待下,伊莲妮和迪米特里开始熟悉这座岛,,这座他们即将生活至死的岛。生活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人们早起晚睡,每天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挣扎着。伊莲妮从一个教师变成现在“闲人”一个,她所负责的仅仅是保证自己和迪米特里的生活供应。尽管这里有政府的补助,有邻居的帮助,但是伊莲妮还是振作起了精神,毕竟生活在继续,即使自己可囫囵吞枣的过,可是还是想时不时的听到两个女儿的消息,想着好好照顾迪米特里,想着每周可以见一见丈夫吉奥吉斯。就这样,伊莲妮把自己住的地方打扫干净,列举了自己需要的购物清单,每次见吉奥吉斯的时候,拜托他前去购买,而且还会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写信,跟她们问好。可是这样的日子在不久之后,一群从希腊医院来的人打破了。

来的这群人有二十三个,他们和岛上其他的居民都不一样,“不是渔夫、小佃农、小店主,他们是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律师、教师、医生、石匠、编辑、工程师”,“有那么一刻,肯图马里斯对这群披着乞丐外衣的雅典市民感到恐惧。”而他们的到来,给斯皮纳龙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改变,这场改变不亚于我们国家历史上发生的“义和拳”和“太平天国运动”,比《肖申克的救赎》当中主人公向政府写了无数封信最终得到了图书馆经费的壮举更加伟大。他们改变了斯皮纳龙格长久以来不能改变的用水、用电、就医、住房、娱乐等各种问题。其实最根本的是改变来了斯皮纳龙格的颓废的气息,让这座岛活了过来,甚至到后来,一些岛外的人主动来岛上寻求帮助。至此,斯皮纳龙格再也不是世人眼中那个人人避而不谈的“禁地”,他们似乎也享有了“公民的所有权利”。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帕帕蒂米特里奥和米哈利斯·科里斯,因为他们,这座岛“很久没有这么憧憬过了”。当伊莲妮把这件事情写进信里,玛丽娅读的时候,吉奥吉斯是这样评价的“谁能想到破麻袋一样的人能制造这样大的变化呢”。

其实,这也可以是在告诉他们,“知识就是力量”,简单直接的大声呼吁也许是无关痛痒的申诉,并不能让政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甚至是基本的人权的维护。但是来了真正的律师、医生之后,这座岛就变得不一样了,他们有了真正懂得外面那个世界的“政客”,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在这群雅典人到来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得到了及其迅速的证明,而帕帕蒂米特里奥当选为下一任岛上的领袖的时候,肯图马里斯似乎看到了这座岛的未来。肯图马里斯毫不迟疑的卸任了,他对这个继任者十分的信任,毕竟这个人在短短一年之内解决了自己上任六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让岛上的每一个人活的更像一个人。现在,岛上的男人们可以每个星期都去理发店搭理一次头发,而那小小的理发店则每天都挤满了人,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女人们和孩子们可以每周去看一次电影,尽管有的时候会延迟。可是,毕竟这里的生活和外界已经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还比岛对面的布拉卡岛还要多种多样许多,因为伊莲妮见到了布拉克岛上没有而这里有的东西。

上天因为某种原因把这些人聚集在这所岛上,而现在,他们又和其他人一样了,除了不能走出岛屿之外。这些,都是这群希腊人到来之后的改变。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过去的命运究竟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之路,甚至在它到来的时候都没有给我们过多的思考时间,但是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变未来之路的走向,只有第一步我们没得选。但是走出了第一步之后的每一步,我们都可以改变它的轨迹。生命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了转机。

黄渤导演并主演的电影《一出好戏》里的一段剧情很符合这群希腊人的出现。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人意外流落到荒岛上之后所发生的故事,为了生存,岛上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跟随不同的领头人,以王宝强扮演的小王为首的“野蛮派”小王有很强的野外生存经验,但是没有心机,容易被利用;以于和伟扮演的张总为首的“资本派”张总是他们所有人的老板,大家在权势上惧怕他;以黄渤扮演的马进为首的“智慧派”马进没有权势,在公司是“弱势群体”。但他们最后都输给了马进的表弟张艺兴扮演的小兴,小兴的转变带有人性的转变,但是其中夹杂的还有着和斯皮纳龙格这座岛上的希腊人一样的特点知道如何利用局势,不过小兴利用的是岛上的局势,希腊人利用的是岛外的局势。但是他们最终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在告诉我们:努力想要求得的结果,不能只靠等待,关键是要“动脑子”,否则方向错了,一切都只不过是徒劳。

《岛》读后感160字

《岛》读后感

你听说过麻风病吗?恐怕不少人和我一样的一知半解。对于我们来说,麻风病更像一个十分久远的传说。在记忆的长廊中搜索对它的认识,是曾经在一本泛黄的民间故事书里看到富家麻风病女子诱骗穷苦男子成婚,因为当地有传说婚后女子将麻风病传给男子即可痊愈,而男子则得病身亡。故事结局早已忘却,然而当时故事的氛围着实影响了我,时至今日还能回忆起一丝当时的恐惧。”百度“告诉我,麻风病是世界上古老的三大传染病之一,在现代高水平的医疗治疗技术下,仍然肆虐着很多偏远落后的地区,麻风患者受着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的同时,也会受到外人不同的眼光,在百姓当中也因此有着闻麻色变的说法。

标签: 《岛》读后感

推荐信息

  • 有关《草房子》的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0:41:20

    《草房子》是一部很优美的小说,讲述了发生在60年代一个水乡小学生的生动有趣的事,人物有眉目清秀的纸月、调皮可爱的桑桑,还有个性十足的秃鹤故事情节使人回味无穷。在《草房子》众多人物里,最特别的就是秃鹤了。秃鹤是一个秃头少年,家里非常穷,12岁才上起了小学,由于有残疾,在同学们中显得与众不同,于是成了许

  • 有关《读书》的读后感800字大全(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1:23:10

    作为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他可谓是将世上所有的悲惨都聚集在了这位可怜的王子身上。父亲被自己的叔叔杀害,母亲改嫁,居然还下嫁给自己的轼父仇人,爱人发疯后不幸死去,最后连同自己,朋友,母亲都在这场悲剧中被完全吞噬了。这一连串悲剧都是源自欲望和仇恨。叔叔的

  • 《朝花夕拾》读后感赏析【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2:06:00

    读《朝花夕拾》,我真正领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朴的乡民给了幼年鲁迅美和爱的启蒙,使他拥有了一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并丝毫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后当他回忆起故乡的旧事与童年的乐园,哪怕是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满了深深的眷恋。鲁迅先生留存于世的诸多作品,《呐喊》《野草》《故

  • 关于《六年级》的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2:45:50

    小说《故乡》描写了作者鲁迅儿时在故乡的生活和现在真实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带给人们的苦难与旧时代的黑暗社会与痛苦抒发了作者渴望新生活的强烈欲望。鲁迅曾经在日本留学学医,认为救死扶伤还不如成为作家让这些麻木不仁的百姓重新燃起斗志打败侵略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闰土,少年的闰土还是一个勤劳

  • 关于《阿甘正传》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3:22:40

    很多人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有一人,虽然先天有缺陷,但他最后取得了成功。阿甘一生下来智商只有七十五。后来,他的妈妈想方设法把他送进了正常人的学校。但他被同学们歧视,一些同学放学后去拿石头砸他。这时,他的好朋友:珍妮让他跑,他就越跑越快,甩掉了追赶他的人。后来,跑成了橄榄球明星、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

  • 《会飞的教室》读后感(共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4:03:30

    寒假期间,我除了上好网课,闲暇期间还读了不少书,《会飞的教室》最令我恋恋不舍。《会飞的教室》是德国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纳的一本著作。我反复地读,越读越爱不释卷。里面的人物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如:才华横溢的戴马亭、冷静持重的塞巴修、“作家”桃尼等等。其中我最佩服戴马亭。他不仅勤学好问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做

  • 关于《绿山墙的安妮》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4:41:20

    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我感触很多。她和马修,玛瑞拉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天,马修和玛瑞拉领养了一个孤儿,叫安妮·雪莉,她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渐渐的马修和玛瑞拉被她吸引了,这种吸引力叫爱。后来,马修死了,玛瑞拉眼睛不好,安妮放弃了她理想的大学,决定在埃文利教书,陪伴着玛瑞拉。读

  • 《子夜》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5:23:10

    《子夜》里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天亮之前有一个时候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往往最难以忍受的,不是漫漫长夜,而是这种微露朝意却依旧遥遥无期的子夜。不经意的邂逅与《子夜》的邂逅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那天午后,我沿着街道独自漫步,看着车辆来回穿梭,路人行色匆匆,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家旧书店。这家店位

  • 《论语》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6:08:00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

  • 《意林》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3 16:50:50

    前几天看书《意林》上的一篇叫做《折断翅膀的雄鹰》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知道有时候伤害也是一种成长。文章介绍一种生活在亚马逊平原的叫做“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飞翔时间之长速度之最堪称鹰中之王。被它所盯上的猎物一般难逃厄运。可美丽的飞翔背后却有悲壮的血泪故事;幼鹰出生几天后就要学会飞行去争夺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