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还记得一年前潘细民老师在语文课上意气风发的给我们拓展王阳明心学,当时的我听得似懂非懂,不知道“心学”为何物,甚至对“知行合一”的“知”与“行”也充满了疑惑,不知道何为“知”?何为“行”?今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当时潘老师的小心思——潘老师深知我们学生深知高考的重要性,只是正值青春的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面对诱惑与孤独时会表现得不知所措,甚至做出背叛梦想的苟且之事。因为放弃远比坚持要容易得多。潘老师向我们拓展起王阳明的心学,在那充满迷茫的惜时如金的高“三”时光,可谓用心良苦。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要做什么,却又总有这种借口,那种借口,甚至无需借口,最后事没做成。比方说,你想减肥,又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你心知该写作业了,又放不下手中正在运着王者荣耀的手机,安慰玩最后一把,结果一把一把又一把;你知道要多读书,却开始了漫长的追剧之旅。而如何帮助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要做什么的人们去做他们想做的,该做的,要做的,便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
在这个美丽可爱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中自我麻痹,但退一步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还算得上不尴不盖,至少它还带有乐观主义的色彩。可当我们的社会中性侵、抑郁、自杀、杀人等事情频频发生时,我们就不得不审视一下王阳明的心学的重要性了。
第2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000字
最开始认识王阳明是高中时期一个朋友从北大图书馆借来一本王阳明传记,当时才开始接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论。相对于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类唯物主义言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这般主观唯心观点更加吸引我。“心”相对“物”来说灵动而富有朝气,是一个有万般可能的字眼,一如阳明心学创造的所有奇迹。
我并不否认我国推行的唯物主义,但曾国潘、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大力推崇,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的“明治维新”,所有的一切都无可置疑的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学说,它绝对存在可取之处。
明朝时期理学被打造成国家意识形态,朱元璋更是将理学之外的所有学说统统列入异端,这对于国家的管理无可厚非,但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的现象力和探索精神。在这样理学作为绝对权威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思想家越有天赋,便意味着他的一生将更加曲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将“做圣贤”作为第一等事,立志成为孔子一般的人,他说“都是人,怎么就不能比”,使我深受触动,我想这绝不能用“年少轻狂”来形容,只有意气风发才是少年王阳明的代名词,也只有他这样的性子,才能在死气沉沉的文坛界打开一扇天窗。
王阳明格竹子一事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朱熹的《四书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其中提到“格物致知”方可“悟道”,于是王阳明拉起好友在家中准备“格竹”,希望能悟透其变化规律,朋友格了三天三夜,倒下了,他格了七天七夜,也倒下了。也由此开始了对理学的初步怀疑,但由于在理学绝对权威的大环境下,加之屡不中第,陷入迷茫、彷徨,开始怀疑自己,空有经略四方的志向而没有施展的空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地动心为耻”,道尽心中苦涩。他对落第可以无动于衷,但不能实现圣贤的理想才是他真正伤心之处。
刘瑾当权时期,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许多有识之士上奏疏抗议,王阳明也不例外,只是将希望寄托于玩性不减的皇帝身上,便注定了失败:被贬去贵州龙场当驿丞,刘瑾甚至派人在途中暗杀。好在阳明机敏,制造跳水自杀的假象逃过一劫。龙场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王阳明某日却在山洞中顿悟,“心学”这一学说竟就这样开创了。他当时也绝对想不到在龙场中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在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琼是王阳明的贵人,他们初见之时王阳明的心学已颇有一番成就,王琼意识到这是一个能堪大用的人才,答应给他一个平台,让他实现经略四方的理想。要知道王阳明一直有“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在军事方面可谓做足了功夫,从年少时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排兵布阵的玩闹可见一斑。史实也证明王阳明确有超绝的军事才能:平定南赣汀漳(盗匪),平定宁王(王爷叛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少数民族民变),平定八寨、断藤峡(盗匪)都是不可复制的神话,就连日本的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也对其军事思想推崇之至,很难想象一个自小体弱多病的文人会在军事方面流传千古。
他在剿匪之时也不忘传授心学理论,同时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将所学的道理付诸实践,不实践就不算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举个例子,如果看到有人摔倒了,良知会第一时间告诉你去扶,你立刻依照良知去行动,这便是“知行合一”。倘若你有犹豫了,担心被讹而无动于衷,又或者心中想着借机获取某种报酬而行动,这都不能算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而非“知道”,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但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外部世界已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它时,首先想到的不时光明自己的良知,而是如何来适应它,如何击败它。这诸多的想法就成了私欲,成了乌云,蒙蔽了我们的良知。
所谓“致良知”,“心即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呢?
不要拘泥于常规,世界运转总有一套行为准则作为参照物,他可能是法律法规,也可能是道德义务,人们心中思虑时不可避免的要考虑这些,这时一定要以自己的良知为主导,时刻告诫自己摒弃贪欲,随心而动。
不要在意他人的诽谤,世界之大少不了恶人,阳明心学修的是心,是由内而外的自信,对内心强大的人来说,所有的流言蜚语不过是光复良知的垫脚石。
“事上练”,即注重实践,缺少实践的人遇事便手忙脚乱,人必须通过实践来磨砺自己的心境,从而达到“湖水化成冰”的心境,石子落下也泛不起一丝涟漪,使自己在突如其来的事情面前也能从容不迫。
“存天理,灭人欲”,一个没有人欲的人毋庸置疑是一个强大的人,也是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心学可以强大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不被焦虑、恐惧、迷茫所困扰;使我们心念通达,与时俱进;使我们能用更富有智慧的目光看待万事万物。(田蜜)
第3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第4篇:知行合一读后感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心学家,享誉国内外的圣人,心学,则是开启智慧的大门,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获得幸福的康庄大道。
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王阳明先生以及他创造的“心学”颇受阻碍,磨难可谓是一重又一重。
王阳明先生的一生,也如“心学”一般跌宕起伏。经历过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一切过往,烦恼都随云烟淡逝,唯有挫折与坎坷带来的精神财富,久久留于心头,实于行动。
然而,这些常人难以隐忍的困难,却成为促进他悟道的推力,使得他建立“心学”的城堡,百年前的明朝,朱熹“理学”颇有一番成就,一定程度上,“心学”与“理学”是相悖的,但放至如今,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可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究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内心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无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控制这个度的一杆秤。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心本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将这些所谓的“追求”控制在一个度里。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有的人有做领导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将利益扩展到最大化,而在良知下产生出来的利益,必定是利己又利他的。
人之初,性本善,身为一个正常人类,我们自小携带着分辨善恶的因子,懂得分辨是非,但在外界的干扰下,逐渐模糊了善恶间的距离,韩寒曾说过:“成人世界没有善恶,只有利弊。”这句话细思极恐啊,没有共存,要么你死,要么我活,这难道不是动物圈,牲畜圈的状态吗,仔细想想,也不对,动物都尚有一丝“人情味”,而一些时候,人心比任何东西都要可怕,生活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我感到害怕,有人也许会问,那些犯人,盗贼难道还有良心?有的,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小偷也不愿意人家叫他小偷,这就是良知的表现,而如何发掘并且善加利用我们的良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我们作为自己内心的主宰,要控制好心中的善恶两面,将善的那面,也就是良知,最大化地体现在行动上,思想上,而恶的那面,自私的那面,也不能强行压抑,那样会适得其反,修心,要慢慢来,学会放下自己,放下憎恨,私欲,其实大多时候,人内心的第一意识,都是良知所发,所以多多用于行动上,激发我们的良知,恶的那一面自然就消沉了。
活在自己的良知里,应该是件很幸福的事。可幸福,又该是这21世纪以来人类最遥远的梦吧,但幸福真的很难么?不一定吧,可现如今,多少人陷入了“成功”“财富”就能带来幸福的幻想里,所以在追逐“幸福”的路途中,忘了初心,陷入迷茫,等真正得到了“成功”与“财富”时,却发现,自己还是不幸福,吃着大鱼大肉谈几个亿的生意时,无意扭过头,落地窗几十米外的小地摊,弥漫着烧烤的香味和小情侣暧昧间散发的暖气,不禁感到空虚和茫然。并不是说追求成功与财富就会失去幸福,追求这些东西照样可以拥有幸福,但前提是你得带着良知去做,成功与财富也不会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只能作为阶段性目标去努力,它也照样不是得到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财富的多寡与事业的大小的确是衡量这个人获得成不成功,可活得幸福与否,是要用心感受的。追随初心,茶米油盐酱醋茶一样可以幸福,坐拥金山银山也不一定就是人生赢家,王阳明先生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个人若是能光明一生,那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定是无憾圆满而美好的。
所以行任何事,做任何决定时,不妨回过头看看,自己的初心,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更不要偏离良知的路途。
工作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唤醒自己内心的良知,同样可以调动周遭人的良知,运用在经营小组,班级上也绰绰有余,即使是不上进的同学,内心仍有良知,他们也会希望被发掘,被认可,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这些东西或是被习气遮掩,导致他们看不清自己的心,而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利用“心学”调动,激发其良知。
曾国藩先生创下的太平天国就是依靠“心学所治”,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运用到企业管理,而后创下两个世界500强公司,心学并非玄学,相反,它人人适用。
心之所向,素履所往。坚定初心,做自己内心的主宰。(邓香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