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兄弟读后感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美丽。——《兄弟》
这个漫长的寒假读完了余华的四部小说,其中三部看哭了。今天看完最后一本《兄弟》的时候,脑子里就在想一定要给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里我哭了两处地方。
第一处是上部父亲宋凡平在文革的历史背景下遭受非人的酷刑而死亡,宋凡平被折磨的体无完肤,在生命的最后,仍心心挂念着答应了妻子李兰去上海接她.可他最终也没有完成心愿,而是悲惨地死在了汽车站的门口。
宋凡平的出场在我看来是英雄式的,只有他愿意跳进肮脏不堪的粪坑捞起李兰的前夫,并一路把他背回李兰的家并为他冲洗,也是这个男人能够做到帅气的扣篮和扫堂腿,我更是欣赏他教育孩子的方式。
可我也真的很难想象当时的人心竟会冷漠到这样的地步。社会动荡,对人身体以及心理的折磨手段是那样残暴无情,没有人制止带红袖章的人光天化日下对宋凡平的残暴殴打,即使宋凡平死后血肉模糊地躺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也没有人看一眼。
作者明明将宋凡平写的这样美好,我以为他才该是那个时代里有灵魂有爱有思想的男人,却不曾想作者竟给了他这样惨不忍睹的结局。
另一处是宋凡平的亲生儿子宋钢卧轨自杀后对李光头和林红神态以及心理的描写。
宋钢和他父亲有着极大的不同,倒更像母亲李兰。如果说宋凡平是善良、勇敢、磊落的,那么我认为宋钢除了善良、重情重义之外也还有极度懦弱的一面。
在兄弟二人同时喜欢上林红的时候,宋钢一次次向李光头妥协,按李光头的要求伤害林红,也险些搭上自己,宋钢即使内心挣扎痛苦到自杀,也仍旧不愿违背李光头的意愿。
他时常夹在李光头和林红之间左右为难,既不想失去兄弟,也不想让林红失望,始终没办法平衡兄弟与妻子,同时也令自己痛苦不堪。
再到后来,第一次跟着骗子周游离开刘镇,明知周游挣钱是靠欺骗的手段,也仍旧选择继续跟着周游。
在周游提出利润二八分的时候没有怨言,甚至周游提出让他像女人一样丰胸时,他内心感到羞愧、丢人,也还是愿意按照周游说的做。
直到最后宋钢回到刘镇,得知了林红与自己的好兄弟李光头勾结在一起,他也是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认为林红跟着李光头才是正确的选择。
有时看着宋钢,我痛心疾首的同时对他也充满了怜悯之情。
他的一生大部分都在为他人着想,时刻记着母亲临终前的遗言,记着林红与他结婚之后付出了太多,没有给林红带来幸福……
他的死虽然没有他父亲那般悲惨,但与父亲也有相似之处,比如父亲的身体放不进小棺材的时候,妻子没办法只好同意他们将他的膝盖敲碎,把小腿取下再放进棺材,而宋钢卧轨时腰被压断,身体断成两截。
宋钢的死让李光头清醒过来,逃离了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林红在消极一段时间后走向另一种生活……
宋钢与他的兄弟李光头像是两个时代的形象,宋钢的骨子里保留着旧时代的质朴善良与传统,与残酷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李光头的崛起是新时代进步,致富的形象。
故事的最后李光头仍然幻想着带着宋钢去到太空,其实李光头一直都没有真正了解过他的好兄弟宋钢。
读完这四部小说,余华的文字总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平淡的叙事过程常常把我带入情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总让我陷入长久的悲伤之中。
第2篇:余华兄弟读后感600字
在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天天泡在书店,偶然发现了一本厚重的黑色硬壳封皮的书,出于无聊和好奇,我把它买回了家。
从那天起,我读了它很多遍,直到现在我仍然深陷在它的魔力下。《兄弟》是余华时隔七年再次发表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很多人会认为小说描写的太露骨、粗糙,甚至还有些庸俗,与作者的前期作品《活着》相差甚远。但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正如余华先生自己在后记写的,小说写的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万象众生的时代,从中可以窥见万生众相。
《兄弟》上部基调完全不同于下部基调,上部幼年的兄弟用他们孩童的眼睛和还未长大的身躯探看着和经历着最痛苦的日子,所有美好都是下一秒悲痛的铺垫,其实整个上部也是下部的铺垫。在上部里宋刚和李光头之间纯洁的孩童亲情仿佛坚不可摧,他们一起经历了短暂的美好时光,父亲的悲惨事故,母亲的含辛茹苦,刚成年的两人相互扶持。就连这种亲情也只是大一点的铺垫而已。
后一部就是现在的故事,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万象众生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在这个故事中,李光头凭借自己天生的商业头脑当上了福利厂的厂长,创业失败后又在破烂里闯出一番新天地。卖了垃圾西装,赚了钱又开始投资房地产,商场,洗浴中心,成了百万富翁。而宋刚为了给妻子林红更好的生活,跟着江湖骗子周游到各地推销小产品,在这期间宋刚忍受着莫大的耻辱和身体的病痛,可当他再回到刘镇时,没有日夜思念的妻子,只有乡里邻居的议论声和行人同情的眼神,知道了自己最爱的女人和自己最好的兄弟发生的事,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欧洲四百年经历的时代,中国只用了四十年。宋刚和李光头就是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一样天翻地覆,最终自食其果。几年过去了,这部享有国际盛誉的小说,仍然值得大家深思。(王颖)
第3篇:余华兄弟读后感
用人的40年折射一个微型时代,交织着在历史洪流中人的人性和欲望,你我身上都有李光头和宋刚的影子。—题记
无意间打开的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不同于其他同时期悲情命运小说的矛盾和纠结,越是多读几遍越是感觉层次颇深,每一遍的感觉都不一样,值得回味也值得深思。故事由“屁股”展开,两个孩子因为父母李兰和宋凡平的重组家庭而变成“兄弟”,李光头的无赖混混性格和比他大一岁宋刚的善良懂事无时不在交织。几块糖兄弟俩要分着吃,仅剩的一碗面也一起吃,挨揍受欺负一起逃跑。在文革大背景下,心目中“大人物”一样的父亲受侮辱批斗,母亲远在上海,宋刚肩负起了养活自己和李光头的重任。重情守诺的宋凡平因为要遵守去上海接妻子的诺言越狱,遭受红卫兵的拦截追打,在车站被活活打死。李兰7年未洗头发表达对宋凡平的爱与思念。两个孩子暂时分别,偶有相聚也万分高兴,随后宋刚的爷爷去世,兄弟两个又再一次生活在了一起。母亲去世后,宋刚也承担着身为哥哥的重任,遵循对母亲的承诺。后由于林红的出现和选择,李光头和宋刚产生分歧,进而分道扬镳。随后,下半部分一向“歪门邪道”自私贪婪的李光头机缘之下飞黄腾达混的如鱼得水,摇身变为了成功人士,而宋刚却因为林红拼命做苦力而染病,远离家乡,放弃自尊去骗取钱财,做了隆胸手术。回乡后得知妻子林红已经和李光头走后,一个人选择了卧轨自杀。
第一遍读完之后只觉得愤怒心酸,心疼宋刚的重情重义和善良,为他感到不公与愤恨,甚至觉得他身为一个男人有些许逃避现实的窝囊,为他安安静静等待死亡,害怕收尸的人感染肺炎而选择戴口罩之后躺在铁轨上的行为而感到心疼和心酸,这么善良的人,命运却待他如此不公。为林红的不忠不自爱而感到悲伤,为李光头冠冕堂皇的理由和迟来的良知而为宋刚的结局感到不甘。全程靠着宋刚自我牺牲和贡献支撑起的兄弟之情啊,相较于李光头的不仁不义,名字“兄弟”确实足够粉刺挖苦的。
第二遍是在李光头在宋刚死后对别人说:我真的是个孤儿了,开始的。心中酝酿着第一遍的情感的复杂,却又突然有些许同情李光头。就像柴静在《看见》里说:电视节目里习惯把一个人塑造成好人,另外一个人塑造成坏人,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与做了坏事的人。是啊,李光头真的有那么坏吗?他为李兰给宋凡平扫墓而到处借车,借椅子,借伞,偷葡萄糖.他去上海赔钱欠别人钱任凭别人打骂,靠捡垃圾还了所有人钱。对福利厂的残疾人优待。宋刚患病,李光头瞒着宋刚给了林红10万治病钱。他对生意伙伴的义气仗义……矛盾的人物性格,一时间感觉和现实如此的接近,一棒子打死一个人的极端认知在小说人物李光头的冲击下漏洞百出。
如果说我只看了一遍,那我一定会肯定上部的内容,自然流畅。但几遍过后,才能从下部的黑暗荒诞,夸张到让人想笑的内容中体会到那个从热血改革到冷漠血腥的时代。每一个小人物都是刘镇这个缩小的时代社会的助演,或许真正畸形的并非是人,真正畸形的是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畸形的社会,把李光头捧上神坛,把宋刚踩下。林红是因为接受不了一直的贫穷所以他选择顺从自己的欲望。通过荒诞,无理头甚至令人感觉好笑的人物塑造,以真正善良人物的死亡惨状,打破乌托邦式的幻想。
对比现今社会,这样的例子和范本也都不缺乏。老实人一无所获郁郁而终,而小人却一路直上,难掩前程锦光。就像余华先生在后记里说: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于.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着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的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思怨交集地自食其果。或许这就是他们各自恰如其分的命运,敢闯敢拼,勇敢果决的李光头获得了成功,而善良有余,决断不足的宋刚则以悲剧收场……
就在矛盾间,我难以决断谁善谁恶,就好像贴近现实,反应现实,追血夺肉的剖析善和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善恶或许只是一瞬间,谁又是宋刚?谁又是李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