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1000字
美国著名作家本·琼森在《木材,或关于人与物的发现》中,曾说过:“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礼记·表记》也曾记载: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的,语言何其重要啊!教师的语言更是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小则影响师生关系,大则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请做一个擅长于言语的教师,用明智的语言和学生沟通。
在《教师的20项修炼》中,这样写道: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语句连贯表明了教师对内容的熟练,语句清晰反映出教师对内容把握的准确,语句完整体现了教师思维的严密,语句优美彰显出教师扎实的功力。教师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的最美的教育享受。
的确如此,学生是很聪明的,他能从你的语言中感受到你对他的态度。倘若你的语言让他感到温暖,他会给予你惊喜。但若你让他感受到冷漠,他会加倍还击于你。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语气,尤其是面对学习有困难的、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应该通过机智的语言,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记得曾经带过的一个学生,非常调皮。那时他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生活,课上还和幼儿园时期一样,随意下座位,还去拿同学的东西,比如铅笔、橡皮擦,完全扰乱了我的课堂秩序。我当时很生气,但也只能强压住自己的怒火。我不说话,就看着他,他可能意识到我生气了,就乖乖回到了座位,我便接着讲课。课后,我让他跟我一起去办公室。
到办公室后,我让他搬一个凳子坐在我跟前,然后开始我俩的谈话。我语气温和地对他说:“恩恩,你知道张老师为什么要让你来办公室吗?”他有点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说:“因为我刚刚上课没认真听讲,还到处乱跑。”我说:“恩恩还是很棒嘛,还知道张老师生气的原因。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呢?”他低声说道:“因为幼儿园时候,老师对我们可凶了,所以我就故意捣乱。我……”
还没等他说完,我打断了他,说:“恩恩,现在咱们已经是小学生啦,幼儿园老师可能因为要管的学生太多,所以说话声音大了点,她可能不是故意凶你们。张老师觉得你完全可以表现很好的,你对自己有信心吗?”
他迟疑了一下,脸上有一丝惊讶的表情。我想他一定是很惊讶我并没有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只要他犯错,就凶他,喋喋不休的批评他。
我又轻声问他:“恩恩,你对自己有信心吗?反正张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因为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时,他点点头,说:“张老师,我再也不这样了,我一定好好听课,不捣乱了。”我接着笑着说道:“那咱俩约定好了,以后都认真听课噢!”然后给了他一颗糖,他笑着离开了办公室。
晚上他妈妈给我发消息说:“张老师,今天恩恩说你把他叫到办公室了,没有批评他,而是很耐心的和他沟通,语气还很平和,还给他吃了一颗糖,他可开心了,他说他以后再也不调皮了。”
这件事之后,恩恩同学真的有很大进步,不随意下座位了,也不乱拿同学的东西了,上课也很认真、积极。我想,这就是我耐心和他沟通的最好结果吧,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所以,让我们做一个擅长于言语,擅长于沟通的好老师吧!(张哲)
第2篇:教师的20项修炼读书笔记
2017年,习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向教师们提出了“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那么,好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呢?我想,好教师的信念首先就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决定着教师教育行动的方向。因为信念是行动的指南,信念是支配行动的意志。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来看,好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而以学生为本,首先需要教师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爱默森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是的,只有当我们俯下身来,走近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更好的教育孩子。
依稀记得刚任教的时候,班里总有几个学生上课不认真,还相互影响,扰乱课堂秩序,而且课后从不按时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我想从教的老师都有所经历吧!真的很让人头疼,我要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上课现状呢?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调整他们几个的座位,让他们分别在教室的几个角落。万万没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开始传纸条,我一转过身,面对黑板板书的时候,纸团就开始在教室飞舞,弄得其他同学也没办法好好听课,当然教学也没办法再继续进行下去。再比如,我让他们几个去办公室半蹲,罚站,都没用。
其实我知道,他们当中有一个煽风点火的“家伙”,他总爱去招惹其他几个同学,只要他没在,那几个孩子还是能够认真听讲的。于是我开始各个击破,逐个找他们谈话。首先我就找了那个最调皮的学生。我和他坐在办公室聊了半个多小时。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指明上课不认真、互相传纸条这些事,而是询问他的日常。最近学习还跟得上吗?有没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最近降温了,你得多穿一点噢!天黑得越来越早了,回家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慢慢地,打开了他的心扉。他开始主动和我交流,而不再是我问他什么,他答什么。他主动提起上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这些事,他说:“从小,我就是和爷爷奶奶长大的,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一年就回家一两次。每次家长会别的同学都是爸爸或妈妈来参加,而我总是爷爷奶奶参加。我特别想他们,所以我就故意不好好学习,让他们注意到我。”顿时我明白了,给了他一个拥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乐乐呀,老师特别理解你,不过呢,爸爸妈妈其实也很想你的,只是他们为了给你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不得不去外地工作。他们也非常的不容易。你看,他们在为你而努力,你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学习,让他们为你骄傲呀……”
就这样,我们谈了很久,最后走的时候,他给我鞠了个躬,说:“冯老师,对不起,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做了,谢谢你,只有你愿意听我说这些,耐心给我讲道理。”我庆幸自己没有一上来就是喋喋不休地批评教育,而是想法走进孩子,打开孩子心扉。我想,正是因为我让他感受到了关心、关爱、尊重,他才会有如此改变吧。此后,其他几个小孩也不再捣乱了,偶尔他们不认真听讲的时候,乐乐还会给他们使眼色,让他们好好听课。就这样,我的课堂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以学生为本,从尊重学生做起,从而走近学生,更好的了解学生,让教育自然而然的发生着。
第3篇:《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一样情景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是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从而使真正的教育落地生根。
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尊重儿童,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Goodlad,J.)曾说:“学生各不相同,其不同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至今所能认识到的……学生是很难把握的。他们不会同样地成长起来。”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立足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点,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如果不牢牢树立人本立场,不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学生的生命充满敬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发生。普鲁塔克曾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作为一名当代社会的教师,如果想教好学生,首先得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师的20项修炼》中这样写道:“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学生观上,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把握‘三童’特征,即童心、童趣、童真,树立人本理念,实施人的教育”。
同样,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态度的缘故。所以“聪明”的教师,都会以生为本,以每个学生的成长点为基础,以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孩子。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曾经的一个学生。她是班里个子最矮小、年龄最小的一位学生。开学不久,她和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每次我说没听懂的同学请举手,每当我读完题让他们独立完成,她就慢慢举起她的手。我走到她跟前,摸摸她的头说:“你没听懂吗,你不会吗?”她不好意思点点头。值得庆幸的是,她很勇敢,也很诚实,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不是假装懂,这样我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她讲解。就这样,一周两周……一个月过去了,我几乎每天都会单独给她讲解。有时候我也会想,是我的方法有问题吗?还是我的语言有问题?我开始怀疑自己了,为什么第一遍我说的她总是不太明白。有一天,她爸爸主动联系我,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很委婉地说;“总体来说,还是挺不错,但是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一些的时间。”她爸爸说:“老师,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因为孩子才5岁多一点,她可能接受知识的速度要比其他同学慢一些。”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是我不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缺乏对班里孩子年龄、生活环境等的综合分析,缺乏对每个孩子成长点的把握,才会导致自我怀疑。
随着时间的过去,孩子也慢慢长大了,一学期时间,我能看到她的进步。虽然比别人慢一些,但是在她自己的努力下,无论是自信心,还是思维能力,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每天的作业打卡,让我看到了她的进步。自信从容地分析、讲解,让我甚是欣慰。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因为她的落后而放下她,了解她的年龄情况后,更是照顾她的年龄特征,根据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她讲解,让她有信心,并感觉到成就感。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不就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学习上的成就这一概念本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我想这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是的,只有教师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产生好的教学设计,使真正的教育发生。(冯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