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感1000字
《陆犯焉识》读后感1000字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辈的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陆焉识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机记忆力,才华横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留学美国华盛顿五年,肆意畅谈时政,之后偶写随笔评论,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但是由于自己特立独行,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陆焉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陆犯,或者简称“老陆”或者“老几”。老几在关押20多年后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最爱自己的原来是一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子冯婉瑜。而这故事的结尾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截取的电影故事原型。电影《归来》表现的是恒久不渝的爱,而《陆犯焉识》以第三者冷静旁观角度追思陆焉识一生的变化,探求外界对陆焉识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寻求一个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状态。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教授多年后沦为阶下囚,经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痛苦而失忆。即使自己仍让失忆的妻子觉得自己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可以交往,但是温柔的妻子即使在失忆后始终记得自己还要等待自己的焉识,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没有接受老几。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一种被上天设置的命运。命运的车轮在碾压陆焉识,或许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及影响人生轨迹的各种因素以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说是修正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这本小说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严歌苓在冷静地思考,犀利地表现残酷,认真闪回书写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温情地诉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挚情感,呐喊心灵的归宿。
《陆犯焉识》让我想到佛教讲究的一种因果循环。陆焉识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妻子的美,蔑视她,瞧不起她。但在陆焉识坐牢时,冯婉瑜不断给他带各种好吃的。比如说冯婉瑜偷偷地瞒着渴望吃好吃的孩子们,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给陆焉识拨蟹黄。可是在陆焉识年轻的时候,他可是在心里最厌恶婉喻的。这就是她喜欢他时,他喜欢另一个她;他喜欢她时,她已经不记得他了。或许就是因为她太喜欢他了,所以在她思念过度的时候,她在心里内化了一个永恒的他。
《陆犯焉识》写出了人世的浮沉,爱的恒久忍耐,还有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不可预知。陆犯焉识,犯陆识焉。老陆在大漠坐牢,坐牢前知道什么,坐牢后又知道什么呢?整本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或许陆焉识在人生的结尾就是因为不能预知未来,所以选择留在了曾经关押自己20多年的西北劳教大漠,选择了简单,选择了接受爱,选择了灵魂的归属。
《陆犯焉识》读后感200字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陆犯,名为焉识。
第一次接触严歌苓的小说,改变了我之前道听途说对严歌苓如亦舒、琼瑶相似的言情之家的印象,可见道听途说真害人呀,所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具有亘古不变的道理。
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作者不时穿插在里面的对‘‘自由的叙述。究竟自由是什么呢?公子哥陆焉识觉得他身在这样一个家道中落以致只有一个可怜的恩娘(还是继母)撑着的家庭是他的不自由,所以他要想办法逃离,逃出恩娘的手掌心,逃出包办婚姻的束缚,只要出去了,他觉着自己便自由了。
在美留学期间,陆焉识可是彻彻底底忘掉自己是个有妇之夫了,无限风流,邂逅了一个叫做望达的意大利女子,但当这位女子跟他谈婚姻时,他便又退缩了,因为他说自己要自由,却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陆犯焉识》读后感1000字
《陆犯焉识》读后感
电影《归来》,张艺谋导演,陈道明、巩俐主演,都是大牌,导的演的确实很好,在豆瓣上评分很高,非常煽情,好几个场景都催人泪下。电影的情节很简单,背景是70年代,劳改犯陆焉识从劳改农场逃跑回家,被要求进步的女儿揭发,被抓回。文革结束后,平反回家。此时,爱妻患了失忆症。他又想方设法恢复她的记忆。
看完电影后感觉很不过瘾,有一些疑问在心里。特别想知道,这个男一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底经历了什么,男女一号的爱情基础是什么。这样,就引导我看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电影《归来》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
文学爱好者都应该知道严歌苓。她现在是一个著名的旅美作家,写过很多小说,得过几个国内外的文学奖,有一些改编成了电影,前一段非常火的电影《芳华》也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严歌苓的文笔非常好,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从情节安排到细节描写到用词遣句,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吸引着我不由自主地一口气把小说看完。
陆焉识出生在上海的富人家,从小就很聪明,是国外留学的博士,会四门外语,学的是文科,文字功夫很强,在大学当教授。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在这期间,陆焉识经历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其中作者浓墨重笔写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陆焉识去农场礼堂看有女儿形象的纪录片……女儿在影片里是一个科学家,写的惊心动魄。另一个就是从农场逃跑,逃的也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这个过程中穿插描写了陆焉识的感情生活,他在美国的情人,在重庆情人,特别是他与自己的妻子的感情发展过程。所有的这一切都为电影《归来》做出了理所当然的铺垫,看完电影在看小说,就有一种感觉,小说是一个波澜起伏的长河,电影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看完电影之后,最好还是看看小说。
看完之后,肯定有很多想法,就想说点什么。但有些事情确实说不清楚,因为自己水平不够,比如政治上的问题。陆焉识这么有才华,又这么倒霉,这是谁的问题,我当然不能说是我们的领导有问题,我只能说陆焉识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的思想还留在旧社会,没有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潮流。所以,他的遭遇是咎由自取。
我现在能说的想法有以下两点:
一,这是一本给聪明人写的书,也是给没那么聪明的人写的书。聪明人会看到,你别以为你聪明,你牛逼,你难道有陆焉识牛逼?陆焉识能在四种语言中交换自如,还有用大脑写书在大脑存放在大脑润色的绝活。所以,聪明人要学会审时度势,放下自己的聪明,跟随时代的潮流,打点好自己的生活,免受皮肉之苦。我的建议是最好学点理工科方面的学问,不要去学文科方面的本事。不那么聪明的人也会看到,天下芸芸众生都在忙忙碌碌,虽然我们穷我们苦,我们还没有大本事,但大家都过的差不多,比权势和富翁差的很远,关键的问题是,这个绝顶聪明的陆焉识过的比我们还惨。所以,一种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不比本事比处境,就会不时地沉浸在这种幸福之中。但按照我这个思路走下去,个人也不见得能过的很好,这个民族的发展可能就会有大麻烦了。
二,作者对人性的剖析是深刻的。人性既受环境左右,又有它顽强的生命力。陆焉识落难后包括回到家,尽管他没有伤害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但大家都对他另眼相看……或者你和我们不是一类,你低我们一等,或者害怕受到负面影响。周围的群众是前者,自己的亲人是后者。其实,这又能怪得了谁呢?这些在文革中都经历过。我特别感动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那种只有给予不计回报的爱,当陆焉识冒着生命的危险去看银幕上的女儿时,当陆焉识费尽周折逃跑去看家人而又不相见时,当陆焉识怀抱自己妻子的骨灰离开自己的孩子时,真正使我感觉到爱的美好,爱的坚强,正是这种爱铸造了人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