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300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这个新世界如此美好,它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
“乌托邦”
从苏格拉底建立“理想国”开始,成为乌托邦中的一位公民是每一位理想主义者乃至大数人最大的愿望。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国家的每个人都像一个精妙绝伦的机器里的零件,恰如其分的运转。是啊,为什么不呢?但是,乌托邦真的没有缺点吗?如果齿轮被安装在机器里,就不再是一片齿轮,它叫机器的某一部分。齿轮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无处不在的幸福不由分说,一把将他们给罩住,他们只能躺在幸福的牙缝里,被咀嚼,然后变成一堆残渣,被气势磅礴地吐出来。
在美丽新世界里,所有人通过人工孵化室而来。从受精卵开始,阶层就已经分化:通过控制育儿仓内氧气的含量,胚胎的智力和身材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由此人被分为十个阶级。不同于苏格拉底提出的“高贵的谎言”金银铜铁说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新世界里每个阶级的人们都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想法来源于婴儿时期的睡眠时,在他们耳边不断循环播放的录音,这些言论从小根植于心底,以至于形成本能。
“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新世界的秩序把华生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用电流刺激靠近书籍的婴儿,从而使其长大后对书籍的厌恶,因为书籍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坏”的思想,不需要真理部销毁书籍,也不需要华氏451度的灼烧,在新世界中,书籍就摆在那里,只不过不再有人愿意去看它。他们鼓励孩童喜爱淫乱、厌恶婚姻,因为没有家庭的概念,人们的精力就全部集中于国家上。他们供应嗦麻(一种无副作用的毒品),用以消除积累的负面情绪。在这个国家没有进步的科学、宗教、艺术,因为它们意味着变革,贞洁、仇恨也不复存在,因为它们意味着压抑情绪的积累,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希望”
如果说《1984》中主角与极权社会的对抗是绝望的,犹如一记重拳打到坚硬的岩石上,纵使徒劳无用但敌人有迹可循,那么《美丽新世界》的主角如若坠入无底洞窟,万劫不复,有反抗的能力却没有敌人,因为这里所有人都是“幸福”的,甚至反抗者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抵触情绪,新世界里连“反抗”这种词汇都没有。但,总有例外,对吧?
伯纳德是乌托邦社会里面的阿尔法加,他的身份非常尊贵,然而大概是哪个实验室工人在培育他的胚胎时误放了酒精,让他长的十分矮小丑陋,这与他尊贵的身份非常不符。他被其他人视为另类,除了因为他的外表,也由于他的内心。他时常自顾自的思考,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和神秘危险。骨架太小肌肉太少让伯纳德孤立于同类之外,但这种孤立感其实是他智力超常的一种表现,而智力超常反过来更加导致他被孤立。他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他逐渐意识到他的自卑,逐渐反感这个社会。试图用野蛮人约翰去破坏,然而当他有机会因此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的时候,他又如此满意于当下。他曾被以为是“觉醒者”,最后原来他只是个懦弱,嫉妒的普通人,一旦有了身份和名誉,他就没有了怨言。伯纳德所谓的有思想,能反抗也只不过是为了赢得这个世界的尊重,打破原有的歧视。他并不反对这个新世界,他反对的只是新世界对他的不公平待遇。当新世界开始接纳他时,他一样满意这个世界。
作为出生在原始人保留地,却被意外带到乌托邦社会的野蛮人约翰,他没有受过睡眠教育,也不沉迷于嗦麻,约翰代表着读者,代表着走出洞穴看见太阳的自由人。他痛恨于乌托邦苍白的艺术,他爱不忍释莎翁的作品,拼命的从中汲取养料。他痛恨于他深爱的姑娘受睡眠教育的摧残而喜欢乱交。他痛恨于所有人把他当作动物园的猴子观赏,他却是独醒。约翰是唯一意识到社会的病态并起身防抗的人,他从人们手中夺走嗦麻,招来人们的殴打,就好像看见阳光的那个人返回洞穴对同伴的救赎。与受苦受难付出的高昂代价相比,实际的幸福往往显得卑劣。稳定当然不如动荡来得热闹。知足常乐绝不如与不幸做努力抗争那么有魅力,也没有抗拒诱惑,或抗拒被激情和怀疑毁灭那么引人入胜。幸福绝不是宏伟壮观的。他逐渐意识到一切反抗都是徒劳,即使退而选择逃避现实,浸心桃花源中,也不免引来一波又一波好奇人的围观。
他逃不掉,死亡是唯一逃避的方式。
作者留下星点希望,再用脚把这些本就微弱的火苗一个一个碾灭。
警钟为谁而鸣
当人们安稳的度过1984年时,不免暗暗松了口气,现实世界并没有变成奥威尔所描述的极权社会。但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滑落到另一个深渊中。大麻合法化、短视频app、阶层固化、消费主义横行…当小说和现实这两张底片高度重合在一起,如同锤子重重砸到我的心口,不受控制地战栗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妥帖、稳定,这也正是它让少数者无法忍受的原因。因为孤独而痛苦,因为痛苦而思考,因为思考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但现实还并不像小说一样绝望,只要有越来越多独立思考的人存在,就留存有希望!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000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江苏卫视的新谈话类节目《有话非要说》昨天首播,孟非带领雪姨王琳、段子手尉迟琳嘉等一众解忧家族,解读普通民众的生活烦恼,看待人生百味。第一期节目中来了一对烦恼的中年夫妇,起因是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旅行,至上节目已经650天未回家了,节目录制的当天,是他们2017年第一次与儿子碰面。中年夫妇为儿子设计好了“小富即安”的稳定人生轨迹,只是儿子早已脱轨。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家里的生活太无奈,儿子义无反顾地踏上环游中国之旅,在旅途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中年夫妇的烦恼最终在现场观众的投票下不成为烦恼,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在于儿子的环游中国之旅完全是自力更生,并且借由旅途拍摄获取收入,他的作品在现场也得到了认可。期间,妈妈问孟非:作为父母,想要儿子争第一,想要儿子过安稳的人生,这有错么?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父母们似乎忽视了一点:作为成年人的儿子是有能力也有权力安排自己的人生的。中年夫妇非常传统,所以他们无法理解儿子通过网络赚钱是在工作,甚至不承认这是份职业。父亲对不稳定有非常明显的担忧,但飞速发展的社会,又有什么是稳定不变、可以妥当依靠的呢?除非是《美丽新世界》里的人群,各种族安稳的生活在早已安排好的人生中,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人安居乐业,没有老病,没有痛苦,衣食无忧,这个看似美好的生活是以人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甚至连外表都是一摸一样为前提,每个人都为别人而活,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别人的人生,人就是一群在严密科学控制下的奴隶。
极乐世界里的管理人员用试管培植、条件反射训练、睡眠灌输、催眠疗法等科学方法控制人类的思想,让人尽情释放自己的欲望,包括性、包括物欲。人的喜好已经被严格控制,只能执行自己被命定一生的消费模式、种族岗位,所有的思想都有教条,一旦矛盾出现,则利用药物麻醉,若对现状产生不满,就会被放逐到边远地区。贯穿《美丽新世界》里三个生活截然不同生活区域的“野人”约翰,父母是新世界的人,却在“野蛮人保留地”长大,虽然只有一本莎士比亚全集,却拥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感受“新世界”物质丰富的美好之后,发现了“新世界”精神世界的缺失,除了吃喝拉撒睡,“新世界”里的人没有想象力,只做自己想做的被允许做的事,看似享有自由却是统治阶层限定的自由,看似快乐却是婴儿式的开心,,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物质丰富、科技发达,“共有、统一、安定”是社会准则,然而人们没有家庭、没有个性、没有道德和自由,所有的一切都是标准统一化,美好的“新世界”一点都不美好。
“美丽新世界”的人们、传统父母教育下的儿子,只能按照安排好的线路前进,然而人生得有痛才知道快乐,得有病才知健康的好,一切都理所当然的话,一切也就失去了存在感。所以“美丽新世界”里有约翰、伯纳德、赫姆霍等宁愿放弃丰厚的物质生活,儿子宁愿忍受露宿街头的苦难,只因为我们都想拥有自己的生活。生活本就是一场五味杂陈的旅行,碾碎酸甜苦辣,糅合进生命,跌跌撞撞的一路向前。有苦才有甜,自己前行,才能品出滋味。
托马斯·摩尔的小说《乌托邦》里创造了意味着好地方的“乌托邦”,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会,思考深度社会问题,反乌托邦的文学成为作家们抨击黑暗现实的有力武器,《美丽新世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美丽新世界》与《1984》、《我们》共同誉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是20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美丽新世界》出版了多个版本,发行几百万册。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英国作家,先后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共写作了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美丽新世界》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三句话表示看过这本书:
1、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2、如果你与众不同,你就一定会孤独。
3、对你不得不做的一切,必须去热爱这就是幸福与美德的奥秘所在。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500字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500字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会发现广告比他设想的未来世界里的睡眠教学更有效率,更无处不在,对人的影响也更大,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睡眠教学只是期望通过在睡梦中不断的播放相同的内容来增加心理暗示,而广告提供的不仅是暗示,还有诱惑,让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输,这可比在睡眠教学有效率多了。
《美丽新世界》中的社会是一部完美的机器,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的零件,维持着机器的运转。人的产生从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变成了流水线作业,成为了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每个人虽然生下来就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注定要从事某个工作,但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通过各种化学或者生物手段,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属于当前的阶层。这种快乐当然也是标准化生产的一部分,相同阶层的人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享受着同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坏这种快乐和整齐划一的东西都被毁灭,任何可能激发人的激情、狂乱的东西都被唾弃,从莎士比亚到爱情都是禁止事项,毕竟你已经得到快乐。
这种把人作为机器的愿景从古至今都有,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各种实践都有所体现。资本主义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效率和生产,如果人能够像机器一样,那么生产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人类成为社会动物是自然的选择,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开始只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但当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活时,我们才真正的成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们的价值理性。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保障,也是我们实现价值的平台。每个社会阶段自有它内部的运行逻辑,在当前和之前的阶段我们的社会需要分工、需要贫富差距、需要阶级分层、需要工厂、需要人劳动、需要更有效率的生产、需要消费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在社会分工中、在贫富差距中、在劳动中确实会有人感到痛苦,但是这是当前阶段不能避免的,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不需要人们劳动就有足够的物质时,每个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认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们认同把人物化。对于什么是足够的物质,我想也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于几十年前已经是极大的进步,更别说几百年前,没有理由相信以现在的消费主义倾向,人类会有满足的那一天。
消费主义和物化是发达工业社会所特有的问题,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以消费定义人的社会,一个以你买了什么来定义你是什么人的社会。在一个生产力富足的社会,物质生产的扩大是靠消费的扩大来维持的,而不是单纯依靠生产力的进步,所以社会展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就不足为奇了,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消费主义所带来的人的物化以及价值选择的丧失,让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简而言之物质生产是我们实现价值的手段,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它越来越成为唯一的目的,我们的价值变成了更多的消费。
在行政控制和消费引导下,人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预定将要消费什么,以及将要从事什么工作。消费平均主义和政治民主一样给了人们看似平等的想象,当我们所有人都消费同样的商品,都有投票权利时,它看起来确实是平等的。
“但这一切都无补于如下事实:个人无力控制有关生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各种决策的作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
《美丽新世界中》的人是物化到极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预定好的,只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它确实给人提供了快乐,但是它也没收了所有人选择价值,认识价值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欢迎来到美丽的新世界,这里的人们没有疾病生老病死的烦忧,人们不愁吃穿。“人人彼此相属”,滥交是最大的美德。如果你有了痛苦,那么嗦麻就是你最好的伴侣。在这里你可以享受一切的幸福和快乐。
看到这里我想问,被选择被限定的幸福是幸福吗?
新世界里人从受精开始就被“限定”了。不健康的胚胎被“限定”出局,健康胎儿在孵化器里长大。从婴儿养育室开始,孩子们一路被“限定”通过睡眠教育,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同时被“限定”得热爱集体,热爱消费,热爱滥交。
新世界里,人类被分成了五级: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以及埃普西隆。阿尔法被限定得聪明漂亮,埃普西隆以下的人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而最离谱的就是他们都一样幸福因为他们接受的“睡眠教育”都会告诉他,他所在的等级是最美好最幸运的。阿尔法被创造出来是为了掌管命运的一些大事,德尔塔被创造是为了一些重复机械有必要的小事。
所以如果在他们设定的轨道里成长不出任何差错他们的确就是最幸福的,内心的暗示指导着他们一切行为,再不济也有嗦麻一样对人体无害的药品让他们在精神世界里面幸福。
可事情总有意外……
被怀疑在换瓶器里加了酒精而导致身形像德尔玛而真实等级是阿尔法的伯纳德。因为他的“特别”被追求稳定的新世界所排挤。他十分讨厌睡眠教育,讨厌滥交,甚至对他心仪的女生,他觉得在她滥交的时候她就是男人眼中的一块肉,被评价,被议论。他感到孤独被排挤所以厌恶反抗新世界既有的规定,想找寻自我的认可但也受到新世界的限制。他开始反问这个世界一切的寻常和不寻常。我曾以为他代表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后因为带了一个野蛮人回新世界便受到尊重仰望的他也开始享受虚荣追捧和快乐。就像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革命:不知道革命为了什么,但是自己感到痛苦就去做,事后既然快乐了,还思考什么呢?沉沦吧。只是因为身在其位觉得自己不公平被欺压,一旦他获得了群体的认可尊重甚至是特权他反过来会是某种特权的拥泵。
他其实更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也可以说是把缺点懦弱放大了的矛盾体。想合群受到认可,但又想在群体中保持自己的个体和独立性,想挣脱现状,但又深深依赖着那片乐土。但所幸在最后他和他的朋友被流放到一个可以拥有独立思想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
另一个是拥有超高智商的赫姆霍尔兹他也是伯纳德的好朋友。成为伯纳德的好朋友很简单,他因为太聪明智商超群而不合群。不合群的人似乎总能成为朋友。在我看来超群的智商和在孤独时的独立思考让他成为了最有可能“革命”的人,他一直在追寻着新世界里缺失的东西,正因为独立思考让他有了追求精神世界的动力。
“我想起了我有的时候会产生的奇怪感觉,我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也有能力把它说出来只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有力也使不上。要说有某种新的写作方法……或者有其他什么东西可写…”
文学艺术作品本就是展现了冲突和痛苦,而新世界里没有冲突和痛苦也就没有文学艺术。所以对霍尔兹来说,这么一点点说不出的奇怪的感觉就像是贫瘠的沙漠里出现的一朵小花,脆弱但又坚韧。虽然一切的开端是因为不太合群被孤立,但如果没有他自身的选择,没有他科学家般执着的精神,他也不可能在最后选择去一个气候最糟糕最能展现苦难的地方去流放。
其实在我们接受的三观看来这两个人才像新世界里是个正常的人,有自己的感受,有害怕,有不安,有痛苦。其他人都是一副行尸走肉般的模样,永远带着幸福的微笑,跟机器无异。
而后想说的就是闯入新世界的野蛮人
为什么用闯入是因为他接受的思维和思想可以说和新世界格格不入。他的出生导致了他妈妈一生的悲哀,他是孵化中心的主任和一个贝塔女生下的,在新世界“胎生”“父亲”“母亲”都是很羞耻不堪入耳的词汇。所以他的妈妈一个接受了新世界所有文化与暗示的女人,被迫在“野蛮人聚集地”印第安人那里生存。他是伯纳德在野蛮人聚集地旅游时带回来攻击主任的武器。
他仿佛是莎士比亚的代言人,开口闭口就是奥赛罗、李尔王。他到了新世界后一切的行为准则大部分来源于在印第安时她的妈妈随手给他的一本莎士比亚全集,还有一部分当然来自于从小滋养他的那片土地。
在印第安时因为他来自新世界,也因为他妈妈不检点被排斥;在新世界因为是胎生的野蛮人而被当作猴子观赏实验。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而自杀,其实在意料之中,而我也很喜欢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
整本书我觉得最升华的是最后几章他与世界总管的对话。我觉得在那一刻他是被当做一个正常人对待的,而不是一个被观赏随时拿出来溜的猴子。
那段对话私以为是两种文明的对话。野蛮人的观点按理说应该和我们的想法最为接近,例如苦难造就快乐,如果没有苦难的衬托,那么所谓的幸福与快乐又怎么会有意义呢?但是关于上帝的论述我也没太看懂。其实他也有他自己的偏执,例如过于在意苦难,没有苦难也要创造苦难,我觉得是和新世界对立的两种极端。
但是在新世界,如果有苦难就吃嗦麻,甚至一切可能产生苦难的因素全部都被掐断,只是为了稳定和幸福。
“没有社会动荡,你创造不了悲剧。现在,世界稳定,人民幸福。”
“你得在幸福和人们过去所谓的高雅艺术之间做出选择。我们牺牲了高雅艺术,用感官电影和香色风琴来替代。”
所以这其实也只是一种选择,对上位者而言不是不知道苦难可以造就幸福,只是代价太大,所以在两者之间,选择稳定幸福好像也是非常省力高效又皆大欢喜的一条路。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更改变了或者说扩宽了我的想法。关于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等级之分。新世界的人做过很多实验,让全部的人都是阿尔法但分工职责不同,有的人做的是德尔塔的工作,有的人做的却是高人一等的工作,结果呢?
“被指派干一段时间低级工种的人不断阴谋策划获得高级工作,干高级工作的人总是在不惜代价策划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
这样思考好像真的不如直接在出生就设定等级来的更加方便,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幸福。我好像真的被代入了统治者的视角去看问题,如果从宏观来看,人皆蝼蚁,这样做确实人人都幸福。可是被设置的幸福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幸福,而是人们从在瓶子里开始就没法选择自己到底要怎样的幸福。
伯纳德和野蛮人其实都可以作为两个世界被孤立的代表,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点就是他们虽然被孤立,看起来好像应该厌恶给他们带来痛苦的文明,但他们其实还是他们文明制度最坚实的守护者,像伯纳德离不开新世界的规则一样,野蛮人在新世界也一直守护着他心里的那一种文明,并为之据理力争。
回到现实世界
真实的阶级以及不平等其实一直都隐隐存在,这也一直是社会动荡不稳定的因素。而在新世界它用十分强制的方式去阻断了这一后果,无疑是饮鸩止渴。
如果在开始我对新世界的设定嗤之以鼻,甚至觉得是虚假繁荣的话。在看完全书后我在想,其实都只是选择罢了。没有一条真正非常完美的规则供我们实行,所谓新世界也只是阉割了一切不稳定的可能性的世界,那个世界的人自由快乐但像个傻逼。而野蛮人的世界就真的可以获得更纯粹的幸福吗?没有苦难的底色的确感受不到幸福到底有多幸福,拥有选择和享受过程的快乐也确实无法比拟,但的确代价太高。古往今来敢于牺牲自我去革命追求自由的人不多吗?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自我实现,但是被牵连的家人,甚至是无端卷入革命的村落,他们真的希望进行所谓的自由革命吗?
现如今生活追求的,大众希望的,好像大部分美丽新世界建立时的期望,或者正往哪个方向发展,你又敢保证现实最终不会通往新世界吗?
其实我也没有答案,这只是我看完对这本书的想法罢了。
没有真正完美的世界,我们都在合群中不断找寻自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