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读后感800字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早就读完于娟老师的《此生未完成》了,一直想把感受记录下来,奈何一直被琐事烦扰,没有时间和心思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其实想想,得庆幸自己选择了保险行业,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要追求的是什么。
印象特别深刻,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忘了听谁介绍了一句,随后立即就买来一堆书,一有空就阅读,工作之余怕自己荒废光阴,之前也报考过一些职业考试,但是发现都太功用了,而且之前考的技术类的证书到现在也一直没用上,哈哈。后来发现读书真的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可能你读任何一本书都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就像三毛说的那样,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谈吐上,就像小时候我们吃过的饭一样,你吃进胃里的每一样食物留存下来的,都会转化成身体可吸收的养分,让你身体能够茁壮成长。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每每自己迷茫、或者读书真的一时半会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这些话,翻看之前读书做的笔记,每次都能心满意足,进而让自己能够淡定、平和的面对种种不尽人意。
进入正题哈,于娟很牛掰的人啊,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千万人之中能出来一个这样优秀的人才,实属不易,想想我们那个小县城的上万名学生,不知道多少届的学生能走出去一个跟于娟老师那样优秀的,目前我还真的没有发现。
她真的是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完成这篇日记,已为人母,特别能理解她当时的处境,生是如何的艰难和饱受精神、肉体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内心还是有强大的毅力要坚持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眼自己肉体里分离出来的小生命,之前我是特别悲观厌世的,或者对于生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总觉得万一哪天病了或者一命呜呼了,那就随缘。但是现在天天能见到宝贝女儿的笑脸,再大的委屈和烦恼也能冲淡,这应该就是母爱吧。我之前特别冷血,对自己的亲人真的回想都挺刻薄的,说话特别伤人,最近一次回去看弟弟的一家,弟弟、弟妹都说我跟之前完全判若两人,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亲人都跟原来完全相反了,对于这种突然的转变,都很诧异。我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经历了人生2件大事,一个是母亲突然过世,一个是孩子的降生。我在大悲、欢喜中纠结了四年,一直不敢欢喜,没有心思欢喜关于孩子的一切,包括给孩子过生日原来从来不提不过,觉得对自己的妈妈有负罪感。
现在想来,我要是经历于娟老师的这种病痛折磨,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撑不下去,直接一走了之...不敢想...不敢面对。
于是乎,我就开始琢磨保险,既不能让自己万一得了大病拖累家人,还不能万一哪天一命呜呼,一分钱都给后人留不下...
不管是买保险还是做保险,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生病,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活百岁,甚至对于明天的各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断定,一开始我想到这些是恐慌的,在后来又全部读完毕淑敏老师的书,哈哈基本毕老师出的所有的书,都收进我的书橱里了,以后在出的话,还会持续买入。感觉就是自己深入的去读书以后,思索一些事情能够很快的就解开心结,是的,物质上读书是改变不了的,但是精神上的收获、满足,是任何物质满足都不可比拟的。
最后总结心得--- 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余生不长,要善待自己,进而也要善待周遭的人,亲人、朋友、陌生人...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1000字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1000字
前天白帆在朋友圈里发他正在读《此生未完成》,一下勾起我的回忆。从家里的书柜里上找出这本书,买回来断断续续的读,从来没完整的读完,原因是总因泪目不能继续。
今天打开微博,看到有很多人又提到这本书,也看到于娟的丈夫赵斌元发微博悼念亡妻,原来今天4月19日,是于娟去世7周年的纪念日,感叹时间过的真快。第一次知道于娟的故事是在省公司洪总讲的课上,他大段大段的念着于娟书中的内容,可能是当妈妈的原因,听到洪总念到那个刚刚会奶声奶气叫妈妈的“小土豆”,眼泪就下来,不忍再看再听。后来买了这本书,就像书名《此生未完成》一样,这本书一直都没有读完。
抛开她身为复旦教师、海归博士的身份,她还是一个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的普通而又坚强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她放下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去书写,她的这本书是叩问生命,叩问活着的意义,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29岁拿了两个硕士学位,从挪威读了博士回来,成为复旦大学的教师。又因热情、大气而得到很多贵人相助,如她自己所说“像振翅云霄的鹰隼,挥着翅膀相约冲天”。她用自己无数的精力和热血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不停旋转的陀螺,直到一次意外晕倒被查出乳腺癌晚期,她这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才被迫戛然停止。这一停才让她在充满药味的病房里思考人生,叩问生命。
书中她写,生病后总有人问她想要什么,她苦笑:“我只想要儿子有妈,要我的父母有女儿,要我爱人有妻子。”大抵身患绝症的人并不完全是为自己而活,而是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牵挂。
她丈夫当时是上海交大的副教授,一边电话指挥他带的硕士和博士做实验,一边给于娟擦屎接尿,并坦言那时最大的愿望哪怕是给于娟擦几十年的屁股只要她能活着就好。于娟自己也说:“哪怕就让我痛的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跳着去上幼儿园,我也是愿意的。”为母则刚。过去常听我妈念叨一句话:“宁给人当儿女,不给人当爹娘。”大抵就是因为当爹娘就有太多的牵挂和放不下吧,对于于娟自己来说,痛不欲生的活着已没多大意义,可对于家人来说,她活着就代表着一个家是完整的。
读这本书,可以引发思考。因为它是于娟站在生命的边缘大彻大悟后写成的文字,读来让人有一股豁然开朗的力量,这股力量时刻提醒着我,在纷乱嘈杂的生活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读于娟《此生未完成》有感
读于娟《此生未完成》有感
说来惭愧,自己自诩为爱书之人,然而了解到《此生未完成》这本书并阅读完还是前一段时间,距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过去了八年的时间,作者患病后的心路历程以及细腻的文字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虽然爱看书,但是总是懒得动笔写一些东西,所以自己看完的书很多,但是能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很少。
最近一直在看曾国藩的书,决心效仿曾国藩做事有恒,所以立志自己每看完一本书都必须有自己的感悟,并形成自己的文字。这是立志效仿曾国藩之后的第一篇。
其实,之所以很喜欢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经历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虽然自己没有患重病的经历,但是就在作者去世的那一年,我的父亲身患重病,那一年我刚上高中。我的命运也因为父亲的这场重病而被彻底的改变。不过与作者的孩子相比,我是幸运的,我没有像土豆失去母亲一样失去我的父亲。不过那年的经历让成年以后的我深深的认识到健康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我们一生所殚精竭虑的房子、车子、票子在突如其来的病魔面前显得是那么得微不足道,你猛然会发现,自己一生忙忙碌碌所奋斗出来的成果,都全部贡献给了医院。正所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说这些我当然不是鼓励年轻人打着健康养生的旗号,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我只是从我个人的经历和作者的经历中告诉所有人。在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道路上多爱自己一点,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运动一下,每天三餐尽量按时吃,每年抽出一笔钱为自己做一次全身的体检,在这些基础上好好奋斗,好好生活。不要总是认为自己年轻,可以抵御任何的病魔,年轻对于病魔来说不免疫。多少人最后躺在病床上才万般悔恨,但已经为时已晚。
其实最让自己钦佩的还是于娟身患重病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我相信土豆长大后读到妈妈写的这些文字,也会为母亲的豁达乐观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相信于娟面对死亡坦然态度能够深深影响他的孩子,她之所以留恋这个世界,想多活几年,不是因为畏惧死亡,而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至亲的人让她始终放不下。说来惭愧当初父亲患病时,我的父亲没有像于娟那样乐观豁达,他的脸上充满了悲观与迷茫,年少的我也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自己整日消沉,浑浑噩噩度日,所以读完这本书后自己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也庆幸自己后来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书的后半部分写了于娟的很多往事,细腻的文字让人一度认为是个中文系出生的学者。优美的语言让人无法想象她是一位身患重症的患者,对于过往美好生活的回忆,也让人感受到于娟对于生的渴望。她是一位性情豁达的女子,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对生命的热爱,此生未完成,我相信她在天堂一直没有停下她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