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病隙碎笔读后感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是因为在中学教材里有《我与地坛》的必背段落,他通过优美的文字将唯美的画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命途多舛的人能写出这么轻逸、唯美的文字。
再次接触史铁生,便是这本《病隙碎笔》。其文字抽象,但又充满真实感情。好像是在写个体的命运,却处处流露真情,打动每一位读者。人人都会生病,小病小痛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使得我们感同身受。也许是经历了天灾人祸,病痛的折磨,史铁生仍然相信老天为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开启一扇窗。在他的文字里,看不到丝丝豪豪的怨天尤人,在他的文字中,看到的是希望,爱和信心。
《病隙碎笔》这本书给了读者希望,给了大家对生命意义的新的解释,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珍惜健康的可贵。作为铁路警察,更要明白自身的责任,明白平凡的意义,扎实开展好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刘宁)
第2篇:《病隙碎笔》读后感2000字
少年时期,课本上有很多史铁生先生的文章,或许是义务教育中经常提炼中心思想,在标准答案的洗脑下,当时,觉得他是个战士,随时挺直了脊背,一副与命运抗争,丝毫不屈服的斗士模样。以致于他身残志坚、永不言弃的斗士形象,在我的人生中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时会觉得,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我辈少年,就应奋不顾身地去斗争,随时保持着紧绷的姿态,与无常世事拼,与天下不公斗,没有什么是自己打不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知这种唯我独尊的少年狂傲伴随着了自己多少年了,但是这种拼命奔跑却一事无成却让我沮丧了许久。生命的洪流裹挟着无知的青葱岁月,就那么奔腾而去。后来步入社会,历经社会毒打,逐渐被磨平棱角,遇到不顺,便会丧气,这种颓丧的情绪似乎浸透骨髓,持续多年。
后来,无意间买下了这本《病隙碎笔》,却让我看到了不同于语文课本里中心思想提炼的史铁生先生,他依旧是一个战士,相同却又不同。那是一位历经世事却依旧保持风轻云淡姿态,经过亲人去世、病魔缠身、苦痛多年,慢慢选择与生命和解的豁达的文人。夕阳下,会坐在轮椅上安静地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却依旧不忘每天起身迎接新的生活。全书娓娓道来的对于生命、对于信仰、对于苦难、对于爱的感悟,就像一条静默的河流,安静却又缓慢流淌、向前。一方书桌,一片阳光,一块天空,先生在小小的天地里,笑看人生。这种安静的氛围,静静氤氲在字里行间。
“我怎么这么倒霉!”这种感叹,时常会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史先生也不例外。众生皆苦。如何使众生不苦,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难题。辗转病榻的史先生,背负着“残疾人”这个称号,饱受病魔折磨,生活在我们常人看来,充满了苦痛。不希望自己被当做“残疾人”对待,不希望别人用宽宥的目光看向自己,渴望平等的对话,但是却因为身体原因,并不能在众人真正平等的目光里交流。这些困扰,史先生的生活中一直有。
或许是已经陷入过更坏的境地,史先生在生命之苦中,逐渐变得豁达且淡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是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凡是游历总有酬报,或是增长见识,或是陶冶性情,或是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其实每时每刻人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加一个“更”字,史先生如是说。
贪婪是苦难的根源,因为贪、嗔、痴等等负面情感,很多人都一直活得痛苦无比,仅仅强制地断灭贪嗔痴这些情感,并不能就有一个无忧无苦的世界。人要学会的是面对苦难,而不是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企图逃避苦难,这种行为不能从根源消灭苦难,只会助长人们的逃避心理,让人看不见自己的真实处境。
苦难呼唤信仰,在书中先生告诉我们。关于信仰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会寄希望于神明,在有人劝诫先生去烧香拜佛,祈求平安顺平时,史先生却犹豫了。他觉得,命运并不欠你什么,满腹功利去祈求神明并不是对于神明的尊敬。生命中承受的苦难,有时科学、神明都不能解决,需要的是希望,需要的是不断的信心。唯有始终对生活抱有希望,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无需他人许诺,无需神明庇佑,以信仰之心,永久地增补、修正善恶标准,并信守此标准,时时忏悔。所谓的神明,从来只是人性的监督者,所谓天堂极乐之地,即是人的仰望。史先生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之中的苦难,我们需时刻保持良善,坚守信仰,心存希望,珍惜自己眼前的生活,不斤斤计较,不抱怨,眼前拥有的总是最好的,世事无常,谁也不会想到往后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
“看见苦难的永恒,实在是神的垂怜——唯此才能真正断除迷执,相信爱是人类唯一的希望。”保持良善、慈悲、助人为乐,这是自己的福祉。这些并不是居高的施舍,是“谦恭的仰望”,“接受苦难,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这才是信仰的“众妙之门”。
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或充斥着汹涌的暗流,或波澜诡谲,或巨浪滔天。我们总会面对数不清的苦难。或是亲人逝去,或是挚友离开,或是事业不顺,或是身体不安好……这些大大小小的烦扰挤满了我们的生活,忙碌的我们,面对这些,显得无力且颓唐,日日夜夜被折磨着。面对这些已经存在,我们无法避免的苦痛,逃避并不是一条好的选择。鸵鸟的心态或许会换得短暂的安宁与快慰,但并不能真正让自己成长。
唯有保持信仰——即一颗良善之心,坦然面对,才能接受它们,从而走向精神的超越。
这本书,虽然也告诉我们要迎难而上,但却是一种淡然安静的姿态。并不一定要保持激昂姿态,并不一定要强迫自己坚强,而是学会同生活、同生命和解,让生命这条河流变得安静下来。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善战者不争,善败者不乱。斗争有许多姿态,我们是沉稳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时刻保持战斗的姿态,而是在众生之苦中保持信仰,让生命之河安静流淌,乐观淡然地面对这个世界,时刻珍惜现在的生活。
或许对于包括我来说的大多数人做到这一点都很难,但我们仍然需要为之努力。保持这种信仰,即使自己再深陷窘境,也依旧能保持良善,保有自我,乐观豁达快乐。
非常感谢这本书,也感谢先生,最后引用书中先生照片下的一句话:“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生命是一条安静的河,希望你我能一同笑看这人生,寻得真正的心灵的安宁。
第3篇: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
散文给人美感,诗歌助人畅想,而哲思类的文字往往更能够启迪心智、引人深思。《病隙碎笔》作为史铁生为数不多的思想随笔集,显然是沉重而深刻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要了解一本书,首先要从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开始。1972年,在延安插队的史铁生,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病隙碎笔》是2008年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被称为史铁生“最具灵性光辉的生命笔记”。之所以叫做“碎笔”,是因为本书是在史铁生生病治疗期间写成的片段随笔,总共243则,写作过程长达三年。一个人在肉体和精神饱受摧残的同时,却坚持让思想一步步行走,去追寻关于生命的各种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文字背后强大的信念和坚毅的精神。虽然史铁生无法行走,但他却是思想的行者,是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勇士。他在书中自嘲地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兴趣爱好是写作。在他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老天爷夺去了他的双腿,理想被残疾取代,生活被苦难填充。在往后的日子里,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每次把浑身的血都弄出来洗,洗干净了再装回去”。他一定不止一次地问命运,究竟跟他“什么仇、什么怨”,就像他在《秋天的怀念》里写的那样:“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史铁生仍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写作,选择了与灵魂对话,用一支笔支撑起自己的生命,字里行间传达出他对爱情、对信仰、对命运的思考。史铁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面对挫折和打击,自暴自弃、哀怨惆怅都无济于事,只有调整心态、自我解救,才是生命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书的篇幅很长,但语言平易朴实,仿佛在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他用一位长者的身份,坦诚地剖析自己、冷静地描述世界,把如何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和信仰等逐一进行阐述,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哲理。第5部分着重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我想起了我的外婆,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她有几十年的支气管炎病史,每当换季或冷热交替就会咳嗽发烧,早年因为意外摔跤,右手臂粉碎性骨折,去年又因为肿瘤动了一次大手术……看着病痛缠身的外婆,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见不到她了,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让我感到抑郁、痛惜。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史铁生的这段话,我忽然想到:外婆的肉身确实会消失,可是她的音容笑貌,甚至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已经渗入到我们每个后辈的记忆里以及日常的琐事细节里——看见饭桌上香喷喷的赤豆粽,就会想到外婆的厨艺;穿着厚实暖和的大棉鞋,就会想到外婆的手艺;电视里播放中国女排的比赛,就好像外婆就坐在我身边,跟我一起喊着“加油”……外婆的爱好、口味、习惯等等,会一直存在于我们心中,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长伴长存吗?
人们常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病隙碎笔》正是一本“灯塔”类的好书。“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能被打败”,也许,这就是史铁生本人及其著作被无数读者敬畏、推崇的原因吧。(张瑜)
第4篇:史铁生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碎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封朝茂)
第5篇: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
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笔》,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散文,倒不如说是史铁生先生的随笔集,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与思考,同时解答着声明的难题,正如这本书的名字,《病隙碎笔》,简单明了且直白,这本书中所写也就是史铁生先生在长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欢《病隙碎笔》,是因为史铁生面对跌宕起伏的不公命运时的理智与坚定内心,读完这本书,不禁要感慨史铁生先生对生活的坦然豁达,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对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彻大悟的通透感受。
对于史铁生先生,是谁也不陌生的。从《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再到现在的《病隙碎笔》。有人评价史铁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叹,单是疾病带给史铁生先生身体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双腿瘫痪后,又是肾病又是尿毒症,而最后也因脑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灵,精神方面带来的打击。就像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所说的,“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这样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本书名字为《病隙碎笔》,但其中内容与“病”又无太大的关系,书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个鲜活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苦难的探索,似于一个思考者对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的探索与辨析,史铁生先生一直在寻找答案,穷极一生的思索,他虽然残疾无法行走,却从未停下过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记得在过去读时,从未想过将其与生死相联系,只是认为是普普通通的一场往来,但在史铁生先生看来,这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以这一句话作为墓志铭,对于史铁生先生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为世界作出改变,哪怕是微小的改变,不失为一种成就,不枉来人间走一趟。
不得不说史铁生先生是乐观的。他在书中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铁生先生并没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沦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颗,将这些疾病带来的折磨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动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奥义。人之生老病死,史铁生早已看淡,虽然失去双腿只能依附轮椅的他曾经在年少时也有过失意,恼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进地坛,望着地坛的花花草草与建筑物,往来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幸运的是,史铁生终于有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笔》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铁生先生在开篇所讲,“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喜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个,不可以随意调换。”深谙自己是那个不幸者,领悟透彻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