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娱乐至死》读后感(共6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共6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11:39:24

第1篇:娱乐至死读书笔记2000字

《娱乐至死》中讲述了人们收到传播媒介的影响而做出的决定。在作者讲述这个道理时运用了一个例子,原文为“塔夫脱,我们的第27任总统,体重300磅,满脸赘肉”。他认为这样的一个人在现在是不可能再次被选为总统,原因正是这个的外貌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而作者对于此人以前能够被民众接受的原因认为是因为当时的传播的方式是纸媒,所以不像是现在这般对于总统竞选者的外貌有过多的要求。诚然此人成功担任总统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作者的解释的确使得人信服。例如美国的里根总统便是演员出身,在肯尼迪竞选时,他的竞争者在镜头中出现的差劲模样想来也给肯尼迪加分不少。当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不了解时,通过媒介传来的第一手的信息就是极其重要的。媒介是传播的途径,所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语言,文字,音频,视频,触碰等。这些不同的媒介使得接受信息的效果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请问你对于大象的映像是什么?这时候你会想起大象的外貌,声音,气味等,这些是你通过多种媒介混合出来的,最终在你的脑海中形成这么一个图像,但是关闭一些媒介,只是使用一些单独的媒介来认识这个大象,或者说你先前不认识大象这种生物,需要你现在使用一种单一的媒介来认识这种生物。我想这个结果就是如同盲人摸象那般,认知是千奇百怪的。盲人摸象中盲人用了触觉,听觉,嗅觉来认知,结果各有不同。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来了解释我们现在的一些现象了,如网络上的争端,对于某些事件的不同看法,对于某些明星的看法……人们在对于这些东西做出判断的前提是他们只是通过一些文章,一些视频而已,所以在这种只有一些不全面的认识就做出的一个决定自然会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千奇百怪。

人们对于世物的认知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所以接受到的知识是有损耗的,所以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是人们的认知是源于这个世界的,所以在这些不同的背后又是一种回归为一体的表现。现在的人对于一天的定义是什么?是24小时,时针转动两圈,还是电子表走一个轮回?如果这个问题询问古人呢,是一个日出到下一个日出,还是什么?我们对于一天的定义是通过钟表这个媒介来表示的,古人是通过自然变化来感受的,所以他们会说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话语,而我们会说出996(9点上班,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这种话语。我们的不同的话语来描述我们的生活正是我们的对于时间的传播的媒介不同了。除去这些言语上的不同,我们也会在其他方面看到差异,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会被后来者观察总结并形成他们的世界观。反映到实际的生活现象中,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地区的不同时期的对于美女的定义来看,如古人用到沉鱼落雁这个词语时显然女性是要外出的,而唐朝时期的《长恨歌》中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则表示出他们那个时期是不建议外出的。而“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则是春秋时期对于芊芊柔弱女性的喜爱,唐朝时期的以丰腴为美则相反,自从宋朝开始的裹脚起因正是对于小脚的喜爱,而今时今日的人们却不再如此。这些都是不同时期的对于漂亮女性的定义。我认为出现这些不同的现象与不同时期对于信息交流的媒介不同有一定的关系。即在春秋时期对于男女的爱恋是人们当面产生的,而后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反映了后面的信息传递的媒介是媒人,即男女交流从视觉变换成了听觉,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审美观和那些视觉为传递媒介的时代相似。

在社会中,我们常常会听见有些人会直接的评价一些人,在我看来这些评价是不正确的。考虑到一个人无法完全的经历另外一个人的全部的人生,所以在一个个体都无法对于自己做出一个完全的评的情况下,我实在难以相信另外的人能够做出一个不错的评价。一个人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是通过多个媒介的,而其他人对于你的了解大多数是有限的,所以是受限制的。参考盲人摸象的言论,在对于你这个新的人没有了解时只通过一些媒介来了解你,很有可能会出现误差,这些都会导致一个人的判断的误差。所以许多人在对于新认识的个体做出一个评价时,更像是一种对于对方的某些行为来判定这个整体,时对于这个个体的片面的描述。这种片面的描述是否有正面的是意义是存疑的,但不可否定的是这种片面的评价在对于一些世界观并不健全的人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如同一个人长期对一个小孩夸赞他很聪明,会对孩子形成一定的正面影响,反之亦然。当然我这种对于他人的行为做出的判断是不一定正确的,所以希望读者思考后辨别。这种通过言语的媒介来传递信息是存在一定的损耗的,而由于发出者本身的言语的误差使得这个信息的效用更加的地下,使得这样的信息无法有效的传递出发出者的本意。所以我在看完《娱乐至死》后认为人们在传递信息时需要注意措辞。

人们在相护传递信息时是存在损耗的,即“言不达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的追加和补充一些言语来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通过达到共鸣能够更加好的表达自己的本意,如同现在的中国人也可以用一句:“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大家都学过的古诗词来表达一定的情感来与交流者达成共鸣,从而刚好的交流。在不能通过言语这个传播媒介来有效的传递信息时,我们发现人们会通过图画,肢体语言等,如同今日的人们会通过ppt来辅助讲解一些东西,或是在演讲中运用一些肢体语言来带动情绪。我认为这些都是传播媒介。

第2篇:娱乐至死读后感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是由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所著,该书的第一版成书于1985年,正是美国电视时代开启的时候。电视的出现,在丰富人们日常娱乐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等等,任何公共领域的内容,都开始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人们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日渐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都沦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今日读到这本书,已经是2020年,你会发现,娱乐的方式发生了更加多样地变化,书中的“电视”替换成“电脑”、“微信”等竟然也同样适用。娱乐,正在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渐渐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本书在开篇部分,便表明了阐释所有问题的基调——“媒介即隐喻”,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之后,作者讲述了在印刷机这个媒介出现后,改变了我们口头表达思想的方式,整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也因为主流媒介的转变而发生着巨大变化。印刷制品所表现的内容,更具有连贯性,要读懂它意思需要联系上下文,需要逻辑思维,文字与段落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更能引导大家进行理性思考。但在电视机出现以后,这种逻辑思维的方式被打破了,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更多的以图像的方式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力求画面的美感和对人们神经的刺激,人们不需要思考,也来不及思考电视机所传达的内容,电视是一项纯娱乐性质的媒介,它所传达的信息多是支离破碎的,长期这些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人们的思考能力便慢慢随着电视机、电脑的普及逐步退化。

“娱乐至死”并不是“娱乐致死”,娱乐没有错,错的是正在被娱乐操纵的我们。作者不反对娱乐,娱乐对大众来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让作者担忧的是,当所有领域的东西都开始娱乐化以后,被娱乐支配的大众该何去何从的问题。用波兹曼的话说,“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同,而在于所有的内容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沉迷电视、沉迷网络、沉迷娱乐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停止了思考,还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我们通过电视能看到很多的信息,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美国发生枪击案、亚马逊森林失火……这些信息,我们只要打开电视,都能获取到。但是,这些信息都是零碎的信息,他们不具有逻辑性,看电视的人不会因此想到是什么引发了北极熊的生存危机以及怎样治理全球变暖,允许个人拥有枪支是国家管理的不到位还是个人自由的需求?他们只会把这当作新闻,看过了就忘记了。因为第二天,又会有其它的新闻来充斥你的娱乐生活。我们可能确实知道很多,但我们真正能做的很少。

“娱乐至死”正是作者发出的警告,他警告我们,有些严肃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它就应该放在一个权威的平台上,被正视、被严肃的讨论,并被真正有效地解决。而作为大众的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应该因为过度沉迷娱乐而退化。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沉下心来看书时,看完以后会有满足感,而刷朋友圈和公众号,刷完以后只会感到空虚。因为逻辑才是记忆的连接线,碎片化的知识只会使我们更加百无聊赖。沉迷于电视、电脑、微信、微博所传播出来的碎片化信息,伤害最大的是逻辑。

在娱乐至死的当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自主学习,都应当认真反思这个问题,不论是个体还是民族国家,一刻都不能放弃思考的能力。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人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政治问题等等都应当保持其严肃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宜以娱乐性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这不是“老古板”,这才是正道。成体系的知识、严密的逻辑、坚定的立场、缜密的观察力、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才应当成为主流,也正是这些支撑起了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娱乐,从始至终,只能是陪衬。

第3篇:娱乐至死读后感2000字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吗?

百年前,尼尔.波兹曼曾经振聋发聩地指出,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事实证明,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媒体人清醒的警示。

从古从古至今,交流的媒介从口语转向印刷的文字,后工业时代来临,电视与互联网成为交流的重心,事实上,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每一种媒介和语言一样,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每一种媒介对文化的影响都是不同的,比如说口语与与印刷体的文字的区别,口语转瞬即逝,而印刷体下的文字将会永远保留,被保留下的文字不是思想的终点,而是起点,它跨越了时空,后人会对这些文字进行批评、讨论,从而使印刷体下的文字作品,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如我们常引用的名人警句与至理格言常以文字来记录,引用没有被记录仅为口述的真理常常不被认可,这与真理本身并无关系,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传播真理的媒介,在大众看来,印刷下的文字代表着严谨客观与理性,它塑造了一个趋向真实的世界;而口语则更趋向随意,过于简单主观。这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提出的观点,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媒介对文化的影响只是冰山一角,正如真理一样,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他们的本来面目,而仅仅是他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譬如常有人说某人智商为100,换言之,我们的脑部是数字吗?事实上,人类的大脑与数学上精密的数字无关,只是将智商的高低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隐喻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巨大,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重塑了世界。百年以来,工业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电视作为工业文明的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印刷时代中,报纸、电报、书籍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媒介,民国剧中卖报的小童更是屡见不鲜,而现在,电视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我们获得的信息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在印刷时代的的交流以严谨底线理性为主要底色,而在电视时代,则转向了“形象”与“娱乐”,五花八门的节目任人挑选,画风精致的画面配上朗朗上口的口号成为广告,使人应接不暇。电视上我们更关心的不是真实的信息,获得什么启示,更吸引我们的是妆容精致的外表与幽默而不失风趣的谈吐,而电视中的公众人物也在潜意识中愈发取悦观众,电视的目的是娱乐,而当一切都为娱乐与收视率服务时,人们也在丧人大思考的主动性,当一时的快乐与感官上的刺激,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不得不说,这无疑是一种慢性毒药,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为何发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上述尼尔.波兹曼的忧虑在互联网时代愈发明显,如果电视上信息是泛滥,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则变得愈发良莠不齐与没有边际,正如“眼见为实”作为一条认识论的公理,从来都享有重要地位,但“话说为实”“阅读为实”“计算为实”“推理为实”“感觉为实”的重要性,随着文化中媒介的变化,也在跌宕起伏。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兴起,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言论自由似乎被无限的放大,哗众取宠与吸人眼球才能成为主流,大家或许并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只在乎自己眼中的事实。仿佛所有人都站在正义的一方,其实并没有人思考这件事情的另一面,网络暴力无处不在,正如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舆论的漩涡中,键盘侠又给当事人带来了多少伤害?无人在乎。当感性冲破理性,无视法律与制度,打着正义的幌子,并且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的谩骂,对站在舆论中心中的人都是一种残忍的凌迟。多少自媒体是真正用心写文章,“成功论”与学历焦虑比比皆是,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曾记得有位教授指出百度上99%的信息都是假的,漏洞百出,但相信百度上所谓的医生,结果因此丧命的更是让人愤怒。信息也许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当真实被谎言所掩盖,欲望与自由被无限的放大,我们正是在无边界的放纵中失去了自我,这不可谓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当娱乐真真切切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在广大中国的流行,视频短小,搞笑的段子应有尽有,这种不耗费任何金钱的快乐特别容易使人沉迷其中,更让人愈发无法自拔,甚至还有不少小学生梦想是当网红,认为不用学习,当网红是非常酷的行为。当娱乐成为主流,我们也正在丧失思考的能力。娱乐并不会真的让我们死亡,而仅仅是娱乐填满我们的整个生活,逐渐改变我们的思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尼尔.波兹曼曾说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或手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或是地铁上,又或者是我们在和朋友去吃饭时,大家最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什么?是低头玩手机。手机在带给我们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加遥远。网络上有一个很搞笑的段子,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沉迷手机而无法自拔,手机本身并不是恶魔,更不是我们的敌人,使手机成为我们阶级敌人的是我们本身的惰性,手机中无处不在的快餐文化正在侵蚀我们本身,换言之,科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生活的便利,更隐藏着巨大的精神隐患。但是,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本身是为了推动时代的发展,我认为将现代人的焦虑与放纵全部推卸给手机以及高科技电子产品,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曾经在一段时间疯狂迷恋小说与b站,但这些互联网下的快餐产品如果过度沉迷其中,就会使人逐渐变得空虚,精神上的空虚与无聊代替了学习与思考。上网冲浪,无疑是在娱乐自我,而且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给我们一部手机,有研究表明,百年前,英国伦敦的公交车上的绅士大多人手一份报纸,用作消遣并打发时间。而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逐渐代替了报纸,手机也只不过是我们用的消遣的工具。只不过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当源源不断的同类事物,不断被推送后,手机就逐渐奴役了我们。再看五分钟,其实是一个谎言,我们内心早已被手机中的世界所控制,并且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我曾经的一位物理老曾说电视看多了,脑子会变笨的。我以前不以为然,但实际上过度了,娱乐就像一只麻醉剂,如果想要让想要让一个孩子废掉,给他一部手机就可以了。尼尔波兹曼曾认为,教育的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个人的兴趣要让我位于集体利益,在他们看来,要想获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对于年轻人来说绝非易事,而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自由并不是靠关掉电视与手机得来的,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大部分都离不开手机,手机与电视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即使没有手机与电视,我们也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信息,并打发时间。正如娱乐至死,并不是真的世界灭亡。现在人人口中的娱乐至死,也是对我们过度放纵自己的一种批评。当一个人不再学习,不再思考,仅仅通过娱乐来填充时间的全部,他已经默默地被时代所淘汰了。

理性的看待我们的世界,理性的面对愈发娱乐的世界,如何走出用娱乐来掩盖年轻人自身所带有的焦虑,这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4篇:娱乐至死读后感800字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种滑稽戏。《娱乐至死》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

这本书结构清晰,以时间为序,介绍了美国社会由印刷机统治的“阐释时代”,经过电报、报纸、摄影术这样一个躲躲猫的世界,到最终电视出现,是如何一步步向娱乐时代转变的过程。并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向娱乐附庸趋势发展的影响,阐述媒介危机,令人深省。

作者之所以把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时期称为“阐释时代”,是因为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那个时期因为印刷技术的普及,“阅读蔚然成风”,书本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示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而电视时代中,公共话语逐渐向脱离语境、肤浅、碎片化转化。电视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具体的图像,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靠中看的外表,名人效应和电视广告适应娱乐业发展。

《娱乐至死》并不是一味反对电视,也不是反对娱乐,正如作者本人说“娱乐本身并没有过错,有些精神病学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会筑起自己的空中楼阁,但如果我们想要住在里面,问题就出现了”。波兹曼更看重和担心的是不该娱乐的也娱乐了,人们一味沉迷于娱乐而形成的娱乐性思维,慢慢失去对社会事实的基本判断能力,最终思维钝化。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层出不穷,人们在简单的百来字下发表见解,传播信息。速度取代质量,大量信息铺天盖地,造成信息过剩,书中作者提到信息过剩会导致“信息—行动比”失衡。信息不再服务于人们,相反,人们服务于信息,也即“现代的信息恐慌”。我们应该清醒,媒体应该成为拓展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而不是剥夺我们思考的能力,将我们的灵魂变成机器媒介冰冷的灵魂。

如何利用信息,不被裹挟,才是重中之重。

第5篇:《娱乐至死》读后感

前言振聋发聩,很牛逼。但我感觉正文的论证有局限性,不够有历史发展观,所以论证力度不足,也没有针对娱乐至死的趋势给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作者简单的把严肃的理性认为是好的,发散的感性认为的不好的,而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是因为人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生物。

媒介即信息,波兹曼解释为媒介即隐喻,我的理解是表达内容信息的方式可以重新建构内容信息,对信息被接受理解也有影响。这和近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语言学观点以及李维史陀的结构主义观点相通。波兹曼重点比较了印刷时代和电视时代,着眼主要媒介的改变对社会及人群的影响,我则一边读一边畅想假如波兹曼今天再来写娱乐至死,他会如何看待今天的自媒体时代。

谈谈我的理解和想法吧。

印刷时代书面文字对于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哪怕是传递感性的感受和思想,也需要人从抽象的文字中理解感受信息,同时鼓励人的表达方式从口语化转为书面化,这些都在推动人用脑子。

电视时代内容信息是借由听觉视觉展现的,比文字更加具象直观,所以对接受者的门槛降低了,接受者的思维锻炼也就少了。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可能阅读有困难,但是看电视没有问题。同时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要远远多过知识性和思想性,门槛降低和娱乐性使电视媒介迅速超过书本报纸媒介占用了人的时间。电视时代很符合1995年布尔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tittytainment)策略,即在一个20%精英和80%的普通民众的社会里,通过提供给普通民众足够的娱乐内容以使民众安于现状减少社会矛盾(类似奶嘴之于婴儿)。我不知道奶头乐理论是不是受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启发,但至少这就是波兹曼在本书中所大声警告的。

本书中波兹曼把印刷时代被电视时代取代看作是理性被感性取代,这个有些过于简化和悲观。

那么自媒体时代又如何呢?

不论是印刷时代的文字被人看见,还是电视时代形象声音被人看见听见,普通人的主要角色是读者或者听众,是内容信息的消费者/接收方,信息通过文字或者电视频道的传播链是星形结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内容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所以信息爆炸,传播链去中心化,成为分布式结构。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技术都有一个自己适合的应用场景,随之对文化思想的传播甚至内核产生多纬度的影响。这就是媒介即隐喻的体现。技术也注定是不断发展,后浪推前浪的,随之产生的新变化既会产生积极的变化也会有消极的。

作者十分担忧电视时代取代了印刷时代,一切都泛娱乐化,导致人丧失理性和独立思辨能力。作者所担忧的只是历史变化一个微小的片段,历史的演进如同江河奔涌一去不回,在他的大声疾呼下,印刷时代没有收复失地,但是新到来的互联网却轻而易举的击败了电视,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更造就了一场娱乐的盛宴,但是与此同时印刷品没有消亡,依然保有自己一个独特的位置。

赫胥黎担心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的庸俗文化。如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这样的担心在奶头乐战略被广泛施行了以后变得日益临近,但是象九斤老太一样抱怨一代不如一代是没有意义的。解决的方案在于每个人自己,不管媒介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记录,再到广播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的更迭,能够让自己不失去独立思考能力的只有自己。

第6篇:娱乐至死读后感1000字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一再重申的那样,媒介即信息、媒介即隐喻、媒介决定了我们的认识论。印刷术的发明让书面文字成为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载体,于此同时,人们的思考习惯和逻辑方式也被书面文字所改造——在这之前大多数平民仍生活在以口头表达为主的社会——具有了书面文字的线性思维逻辑和连贯性、排斥自相矛盾等性质。这些性质在本质上是崇尚理性、严肃和智慧的,这些书面文字带来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了对个体生命的崭新的观照方式,人们意识到百年来几近一成不变的思想、观念、制度、传统、法律、文化并不是文明唯一固定的路径。可以说,是印刷术,是媒介的革新,在欧洲掀起了政治上的宗教改革和文化上的文艺复兴,从而使人类迈入了一个文明的新阶段。互联网是一个体量前所未有的庞大媒介,由于其光速传播的性质,它几乎成为了一切信息的集散地。在传播形式上,它继承了被广播、新闻改造过的娱乐性、断裂性的公众话语,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这一点变本加厉,比方说,在北美到欧洲横跨大西洋的第一条海洋通信缆落成投入使用后,北美大陆的清教徒们收到的第一条来自欧洲的声音是“阿德莱德公主得了百日咳”;今天,我们打开热搜,不论是“打捞出疑似西藏冒险王尸体”还是“英首相:对中国进行新冷战是错的”,本质上和那一则百日咳的消息是相同的,它们是与我们无干的,是断裂的、不连续的,人们需要在掌握语境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一件事物,只有在对事物语境熟悉的情况下才可能记住事物本身,这些新闻信息并未给我们提供任何有关事件的信息,换句话说,它们根本就没有打算让我们理解并记住其中的信息;阿德莱德公主是谁?那个人为什么要去西藏冒险?英首相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说出这样的话?最重要的是,这些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并不是说了解世界是没有必要的,我要试图表达的是,假如不能够理解世界的内容和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了解世界?

之所以我们鼓励青少年多去阅读书籍,是因为书本这种媒介对其传递的信息有逻辑连贯、自圆其说的要求,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不论是什么题材,都在通过有组织、有秩序的语言表达某种事物的内部逻辑,否则便不能称为文了。而互联网不同,作为最大的信息集散地,理论上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人类所知的绝大部分知识,因此信息的发布者没有必要将这些知识再复述一遍,但这种复述实际上是一个反刍的过程,是将内容和逻辑嚼碎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信息才可能被理解,我们并没有;另外,前面提到的公众话语娱乐化也大幅度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那些声称青少年能够“合理地”使用互联网的人为何不摸摸自己的良心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垃圾时间有多久?)信息技术是崇尚效率至上的信息科学家们的杰作,但讽刺的是,互联网发展至今日,对于许许多多的个人来说,非但没有看到效率的优化,反而被更多琐碎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力。当真理的定义被新媒介篡改,“我们的文化因大笑而体力透支”,公众话语变得琐碎不堪且只会寻欢作乐,过去那些举起武器攻击专制和无知的人,是否还能够提起电脑反抗娱乐的专制和自知的无知呢?

推荐信息

  • 关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1:31:1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从课文内容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新世纪里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文理贯

  • 关于大学生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2:00:43

    “开篇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一句话点明了《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界的地位,在《红楼梦》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在这段感情中,大家可能会觉得最受伤的是林黛玉,明明她和黛玉是郎有情妾有意,凤姐也希望她和宝玉成亲。而她却在宝玉成亲之日含泪而终。实在可怜。对于林黛玉的死,我是惋惜

  • 《水浒传》400字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2:38:13

    兄弟一二三四五,兄弟个十百千万……”每当听到这荡气回肠的旋律,我便热血沸腾。这首歌唱的正是《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波澜壮阔的场景,还有那栩栩如生的人

  • 《昆虫记》读后感8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3:23:43

    当我再一次翻开《昆虫记》时,依旧被里面对昆虫的细腻描写所吸引。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了50多种文字,知道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 关于《阿甘正传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3:53:13

    【第1篇】7月11日,公司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励志的电影,电影名叫《阿甘正传》。刚进入电影开头时,总让我们觉得那个主人翁有点傻傻的,看到后来才明白,原来所谓的“阿甘”有一点点的智障,在我们看来主人翁尽管在很多方面都表现的呆呆的,但他的执着与坚持让我十分之敬佩。《阿甘正传》让我们熟知了两个人:阿甘和汤姆

  • 《觉醒年代》读后感(共2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4:37:43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让我对上世纪那个动乱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坚定的相信共产主义思想的正确性。中国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证明了君主立宪、资本主义改良、资本主义革命的道路都无法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良药。五

  • 关于伊索寓言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5:15:13

    《伊索寓言》通过简单的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一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狐狸和乌鸦、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免赛跑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个故事后面附有简短的良言告诫,寓意深刻,使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略其中深刻的道理,使读者终生受益,受益匪浅。《伊索寓言》是一部在

  • 《我的二本学生》读后感(共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5:45:43

    这是我去北京著名人文社科书店——万圣书园买的一本书,去书店的感觉很好,买书的感觉也很好,能把买的书看完更能使人快乐,这是去图书馆借书所不能带来的满足感,而且买书也能更好督促我认真读书,不然花的钱不就亏了嘛。这是一本讲述二本大学老师眼中大学生的记录性文章,从05年教学开始,一直到19年左右,带了数代学

  • 《变形记》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6:26:13

    最近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很喜欢这部作品的风格。《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变形记》主要写了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格里

  • 《我与地坛》读后感(共2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7:02:43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洞的啄木声。”作者史铁生用一串飞扬而典雅的文字带读者来到了北京的地坛里,倾听他的絮语和沉思。史铁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他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