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巨流河》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关于《巨流河》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7:37:42

《巨流河》读后感1200字

《巨流河》读后感

看这本书是因为《天天向上》这个节目,有一天做了一个读书推荐会。后来,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齐邦媛和龙应台有着相当多的相似。同样都是台湾作家,同样都是女作家。正是挂钩了龙应台,对这位作家就更感兴趣了。别人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我说,比较是勾引人开始许多事情的诱因。再后来,我发现,她比龙应台更值得读。她就是齐邦媛。今天与大家一起交流她的《巨流河》。

简单的说,这是一本自传。从1924年出生到1947年迁居台湾,直至2009年的人生经历。这部写作历时4年,跨越百年空间的书。

我们先来看看文章的目录。从时间和内容来划分,《巨流河》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有两条人物主线。1.齐邦媛自己的成长历程。2.父亲齐世英在政界打拼,救亡图存的奋斗之路。后半部则写了1.作者和家人到台湾之后的生活。2.作者在多所大学任教3.见证台湾文学的兴起发展。分别交流几个章节中的小故事来浅浅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启示。看一个处变大惊的女娃蜕变成处事不惊的女学者。

齐邦媛一生传奇,10岁那年害肺病,曾独自一年待在重病区养病。而正是在养病的无可奈何中,把读书当作唯一的消遣,渐渐成为终身兴趣。她对阅读观如是说:阅读兴趣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是可以培养。后来考入南开大学。遇到了许多恩师。《巨流河》第三章第三小节的“忆恩师”,清清楚楚地写出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优质教师。

(1)化学老师郑老憨这个老师不教女中部,但每次女生听男生学他用山东腔背化学公式,听男生说化学老师在宿舍里喝了点酒给男生讲三国都羡慕得要死。在现在来讲,我们也喜欢这么有个性、又博学、又会讲故事的男老师吧。

(2)地理老师吴振芝“未婚夫落水身亡”吴老师的未婚夫在落水身亡了,她和同学往吴老师门缝中塞纸条说,“老师,我们和您一同哭”。吴老师在高中的时候,给他们讲世界人文地理,一个尽责尽职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怎样的一种地位。

(3)不得不提的是有位魏老师是物理老师有次他评阅到一张“白卷”,在物理试卷上写满自己的诗词,魏老师如是评卷:“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60。”

听着这些故事,没有过多地渲染那个年代的苦难与仇恨,而是云淡风轻地描写炸弹下的烂漫,让我们读来思考很多。当然,也提一些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他们也静静地出现在齐邦媛的世界里。胡适先生、朱光潜先生、写《我有一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博士等等,都在这本书中潜藏着一些为我们所不知的细节。

后来的她,成为大学助教,赴美交流、又回台任讲师、到国外继续进修,回来任外文系主任、编纂教科书......对齐邦媛先生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我讲所读、所思、所想与听我说话的人分享。正是随着这些往事的追忆,齐邦媛先生在她的书中一页一页成长。

她曾在一篇采访中这么说,我有幸出生在革命者的家庭,所见所闻影响我一生思路的选择,八年抗战中,我由少年长大成人,曾深切投入英雄崇拜的感情。文学教育帮助我更客观、深层认识人间悲苦与活着的意义。她,用客观的写作态度,平实地记录她跟随父亲所看到的一切。本书第二章讲到《血泪流离》八年抗战。与我们教科书上所了解到的胜利者的历史,所出发的角度完全不同。

就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历史意义对两岸是完全不同的。摘录书本p342页:张学良二十岁继承奉君地盘,毫无思考判断准备,只知权利,冲动任性地造成贻害大局的西安事变,使东北军数十万人流落关内,失去了在东北命运上说话的力量。话题敏感,涉及政治问题,大陆版《巨流河》较之台湾版被删去1万多字。有兴趣地可以到网上搜寻删减版。这部分内容,对历史感兴趣的我颇具吸引力,李敖这么评价她:(齐邦媛)谈到现代史的部分处处是错,但是她没有捏造呀,凭经验来写的!她是亲历者。”

齐邦媛自己说:“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渲染,不要抒怀,尽量让历史和事实说话。”这是一部用简单句、肯定句完成的作品。从容淡定地走过岁月,面对动荡时局,作为一届文人,他没有选择闻一多先生的激愤,而是坚守着文学。文学中自然而然包含着态度和品位。其实文学有多少人在写,多少人在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它的人真正懂得。哪怕,只有少数人真正喜欢。文学能给人以温暖,让人理解并同情他人的痛苦,叫人学会容忍。文学,齐邦媛一生的坚持。

最后,回归开头,齐邦媛与龙应台。他们是两代人,对于历史齐邦媛是亲历者,龙应台是旁观者,她们又会有怎么样的比较呢?感兴趣的可将《巨流河》与《1949:大江大河》(龙应台)对比着读。会对那个年代有更完整的认识。历史,是一个任打扮的小女孩。多读不同类型的书,你也许会拨开纷纷扰扰的迷雾,对亦真亦幻的历史看得稍微真切一点。

青春之河流向何方——读纪实文学《巨流河》有感

读完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那流畅稳重、平静超然笔法下的故事,一幕幕浮现于眼前,使我的胸中激荡起缕缕复杂难言的情愫。

齐邦媛先生出生于1924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时她正是一位天真烂漫的豆蔻少女。自上中学起,她的青春便充斥着腥风血雨的侵袭、敌机连番轰炸的惊恐、跟着大人们逃警报的无措、国破家亡哀鸿遍野的耻辱、千万师生在废墟上齐声高呼“中国不亡,有我!”的凌云壮志……

在异常恶劣,物质极度匮乏,战火烧至全国连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坚持上学,坚持考试,其艰难和执著可想而知。有“火炉”之称的重庆,夏季热得 令人 发狂,邦媛先生与她的同学们每天饥肠辘辘地坐在蒸笼般的教室里,汗如雨下仍旧屏神复习备考。即使随时要逃警报,也“弦歌不辍”——每天八小时的几何、算术、国文、外语一刻不停地按进度授课,晚间在寝室一边斗虱子一边挑灯夜读,入睡还不能太深以防遭到空袭时失去逃生时机。

艰苦卓绝的逆境并未磨灭掉他们的希望和斗志,他们的青春依旧丰富多彩,熠熠生辉。邦媛先生说:“我们经常抄录和背诵大段大段的古文和诗词,在文学诗海里尽情徜徉。就算过着‘有今天没有明天’的日子,精神世界终究是充实而愉快的。”也正是在黑暗贫瘠的八年抗战中,她由一个胆怯懦弱的儿童成长为一位满腹诗书、无畏坚韧的少女:她会在眉山明月夜下凝神静听那哀婉的钢琴曲,迷惘国家未来将走向何方;她会在“雷马屏峨”危机四伏的逃难途中,坚持自修欧美文学,寻求精神寄托;她会以一个少女的柔情,深切期待着那每周一从滇缅战场寄来的浅蓝色航空信,彻悟了“生命是死亡唇边的笑”。

书中,邦媛先生如实记述了少年时她与空军张大飞的青春故事。张大飞比她年长六岁,父亲因接济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关东军活活烧死。齐妈妈同情他的悲苦身世,悉心照顾,视如己出。卢沟桥事变后,张大飞被选入“飞虎队”,保家卫国,出生入死。

张大飞与齐家情谊深厚,写信如同写家书。而邦媛恰又是齐家最爱写信的人,信里,他们谈诗词,谈灵魂,谈命运,谈战争,也曾隐晦地互诉 衷情却不从明示。张大飞曾在给邦媛兄长齐振一的诀别信中,不无感伤地说:“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说出‘我爱你’呢?请你委婉地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一百多封浅蓝色航空信,他们整整写了六年,直到张大飞战死。

曾有鲁莽的读者对这段浪漫而又忧伤的故事,草率归纳为齐邦媛先生的“青春情史”,但诚如先生本人所言:“我心中对张大飞的悲悼之情,沉重又难言。他不是我的兄长也不是我的情人,多年钟情却从未倾诉。谈到他的任何轻佻语言都是一种亵渎。”

回首我们的青春,总是痴迷于那缠绵的校园恋情,自恃成熟,自视清高,总是神往一场轰轰烈烈的“罗曼史”。辛夷坞的《致青春》,郭敬明的《小时代》,还有几年前风靡全国的明晓溪系列《泡沫之夏》,都是迎合了我们浮躁迷茫的青春心态,演出的一幕幕“文化闹剧”。在这个“不知爱为何物,却为爱盲目而狂”的荒谬时代,我们的抗战想象早已被《色?戒》这类故事所垄断。当文人学者唾沫横飞地不断分析张爱玲式的情感纠葛时,张大飞这样的生,这样的死,他们之间这种洁净的情操,至诚的信托,反而令我们无言以对,无地自容。

纵观齐邦媛先生一代人的青春,虽在战火的洗礼下历经苦难,却是一段真正的铭心刻骨的峥嵘岁月。如同一条清澈的河流,邦媛先生的青春从她东北故乡的巨流河,在历史的冲刷下汇入了台湾的哑口海。幽幽的青春岁月,那夹杂着惊恐、勇敢、渴求知识而又柔情满怀的时光,在五十多年后,尘归尘,土归土,一去无返矣。但先生的青春之河毕竟是丰盈的,无悔的。

那么,半个世纪后,作为幸福的一代,我们的青春年华又是如何?有人用《致青春》中的自白来作答:“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初读时觉得颇具哲思,现在细品,我却对这典型的“暖伤”格调充满了蔑视和不屑。

是啊,在这个表面浮华繁荣,歌舞升平的和平岁月,实则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暗潮汹涌的现代社会,我们着实应当安静下来,好好地去叩问一下自己的灵魂了——我们的青春之河又该流向何方?

●作文点评:

1、作为对一位过往作家作品的评价,显示了作者阅读面的宽泛。文中对一对抗战时青年人的爱情,评价得很好,给人以启迪。2、语言流畅富有文采。3、文末联系当代青年人的青春所发议论,显得多余。其实,文中对在抗战时期度过青春的齐邦媛的评价,就包含着对现在青年人的深思,不必赘言了。

《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

《巨流河》读后感

这些年在多个网络平台看到对齐邦媛《巨流河》的推荐,有人甚至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好的三本书之一。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我看完了这本书,结论是:不推荐。

在此之前,我刚刚读完台湾作家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之《关山夺路》,这一部讲的是他(一位山东乡绅的儿子),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经历:离开正在就读的流亡中学,当宪兵,看到东北的变局,内战爆发后目睹我军的胜利,知道这个政权容不下“中上层人士”,所以毅然奔往台湾。

而齐邦媛的自传《巨流河》,从她的出生地东北铁岭开始(家里有4000亩地),到九一八事变后,到南京投奔父亲,并在全面抗战后,随父母和流亡学校一路西迁,抗战结束返回南京北京,后来去台湾。在日本侵华,举家迁徙的过程中,在重庆大轰炸的灾难中,他们家当然也有过艰难,然而这种艰难与整个时局、与很多人几乎不能生存相比,作为国民党高官的女儿,她基本上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是的,她并不知道民间疾苦,对学校的左派活动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政治令人厌烦。在她的少年青年时代,在中国“安放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她可以躲在书本里欣赏着英文诗的美。这种自认为的“不问世事的文学青年”是有家庭的背景加持的。

在《关山夺路》里,王鼎钧写道,抗战胜利后,流亡重庆的学生为了回到家乡,复员之路是多么艰难,因为军队、逃离沦陷区的民众、和流亡的贫困学生,都在返回的路上,这是当时有限的运力无法承担的。而在《巨流河》里,在政府还没开始运送学生时,齐邦媛已经坐美国的军机到了上海,又坐国民党的军机回到北京。

四十年代举国困难的时期,照片上的她衣着优雅,目光自信。她的家里出入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父亲的朋友,她自己的好友也都是富贵之家,或者某一行业的头号人物。她的文中倒也没有自得自傲。她从小就是在富足的高门大户中长大,将这一切生活的赐予都视为理所当然。她真的没有自傲,所谓的享受“特权”只是你们这些普通人的自以为。像她这种喊陈立夫伯伯的人,并不认为那些举手之劳是什么特权。

我并不是要批判她什么,这个社会从来不是生而平等的。我只是不知道这本书被网上盛赞和力荐的理由是什么?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我对她的生活经历实在没有共情能力。

在《巨流河》中,我对她少女时期的感情比较感兴趣,对她在武大受教于朱光潜非常感兴趣,对她讲述夫君对台湾铁路建设的贡献不感兴趣,对她自己在台湾的工作成绩不感兴趣

本书后半部分就是一份详细的工作总结,教书交流翻译,在国外做访问学者,在中兴大学做系主任,在编译馆做中文英译,改革教材,编纂图书,后来回台大外文系从事教学工作,总之,始终都是怎样的优秀,怎样颇有建树。(“在编译馆的五年里,夙夜从公,我认真而勇敢地做了很多改革……”“教书三十多年,我没有发黄的讲义,勤于备课如备战。”)我并没有怀疑,否定和批判,真的,我相信她真的很努力也很优秀,我只是想,这是纯粹个人的经历,也无代表性,并不能反映台湾几十年的社会建设,可是为什么这本书被如此追捧?

我相信她本人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是很优秀的,但是整部自传中没有对自己的任何批评,不仅对她自己,包括对她父亲,他是一生“坚持人性尊严,民主革新的理想主义者”“秉持理想,坚守原则,笃信自由民主法治的理念”。我想如果我老了写一本自传,大概会坦白承认自己人性中的不足,行为中的缺漏,应该和她这种完美的自我认同有很大的区别。

PS:

1、本书也许是因为自诩的“不问世事”,也许我买的是大陆删减版,总之并没有对共党的太多议论。

2、看到她书中写到,跟钱穆的交往,与胡适的见面,我心里暗自感叹,钱穆这些人,当年离开大陆确实是正确的。

推荐信息

  • 关于《会飞的教室》的读后感5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4 17:51:58

    这个暑假,我读了《会飞的教室》。下面,我将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友谊的可贵,帮助别人的快乐。友谊的可贵,我是从正义老师和禁烟老师身上体会到的。帮助别人的快乐,也是从正义老师身上体会到的。一提起友谊的可贵,我便想到了两位老师小时候的事情。正义老师因母亲生病,偷偷溜出学校,结果被

  •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大全(精选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4 18:24:28

    我在暑假里阅读了老师摧荐的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说实在的,只读了一遍,对书的内容也没能真正地理解透彻,只知道读完后,心灵变得宁静了。书中提到,这天底下就三种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说得多好啊!我且不说老人讲得多有道理,就拿自己来说吧,暑假偶尔去打打麻将,这不就有了以上的三种结果了:去打麻将

  • 关于《蓝鲸的眼睛》的读后感4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7:07:43

    故事大概在讲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蓝鲸是天上的使者,蓝鲸的眼睛能够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一个青年夺走了蓝鲸的一只眼睛,给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但女孩并不欢乐,因为她明白,她的欢乐给别人带来痛苦,女孩很珍惜这颗眼睛。一天,那只受伤的蓝鲸来报复渔民,青年为了证明渔民的清白,当着蓝鲸的面,杀了自我,蓝鲸游走了。

  • 关于《战狼2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7:42:13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观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战狼2》。电影的主人公叫冷锋,是一名特种兵。他为了保护战友的亲人不被强拆人员欺负,打死了强拆人员的头目,被判入狱三年。三年后,他为了寻找女朋友的下落,来到了非洲。后来,他经历了非洲的战乱,大街上,商店里,到处是爆炸,到处是枪林弹雨,他保护着一个小孩和一名

  • 《呐喊》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8:21:43

    在静寂的沉重中有种热烈,使人灼痛,以至于呐喊,而喊出口的言辞,却不能完全的表达心声,或者即使字字血泪,旁人却不能完全领会,于呐喊者而言,声嘶力竭后的孤独,是令人愈发清醒的疼痛。小时候不知道,为何要学鲁迅的文章,还都是重点篇目,只是乖乖听老师讲,记下考点,考个不错的成绩。中学,还写了篇为阿Q平反,得到

  • 有关《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大全(1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8:54:13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掠走,实在拿不走的就毁掉,为了销毁证据,他们就放火连烧三天三夜。我非常生气,圆明园是举世闻名园林。要是我在场的话,我一定会阻止他们,我很奇怪圆明园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出来阻止他们抢文物,烧园明园哪

  •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600字大全(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9:34:43

    抓住机遇,可能会改变人的以上,而机遇更是留给一些一些有准备的人。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一个很偶然的事情,有时候会改变人的一生。对于一向蟋蟀来说,也是这样。直至蟋蟀叫柴斯特。柴斯特唱歌十分好听,可惜没有人认识他,没人喜欢他。一次偶然的机会,柴斯特被玛利欧听到了他如歌的鸣声。因

  • 《水浒传》1200字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0:10:13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着,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着”。看到这本书我就想起了刘欢的好汉歌。梁山好汉他们个个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之不平,其好爽的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这本书中以大量的笔墨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一大群梁山英雄的形象。小说中智取

  • 《娱乐至死》读后感(共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0:52:43

    《娱乐至死》中讲述了人们收到传播媒介的影响而做出的决定。在作者讲述这个道理时运用了一个例子,原文为“塔夫脱,我们的第27任总统,体重300磅,满脸赘肉”。他认为这样的一个人在现在是不可能再次被选为总统,原因正是这个的外貌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而作者对于此人以前能够被民众接受的原因认为是因为当时的传播的

  • 关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5 11:31:1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访谈录,课文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爷爷的交流访谈,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羡林老爷爷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季羡林老爷爷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之情。从课文内容也让我们懂得了在新世纪里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文理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