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孤独者》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关于《孤独者》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1:55:53

《孤独者》读后感_鲁迅作品的读书笔记3000字

读鲁迅终究是一件压抑的事儿,他太真实,即使那真实意味着灵魂的血腥,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刺向人性的最深处。“与其说我是为爱我的人活着,不如说我是为恨我的人活着。我就是要给你们的世界增加一点不完美,我就是要活在你们的世界里,让你们看着恶心”。

我从来没有把鲁迅的这些话当做我们此刻那些骂人的话(事实上,我们此刻骂人的话要比这恶心一百倍),而是一种庄重的宣言。这是一种孤独的复仇。复仇应当是鲁迅的重要思想之一。在我们这个天天叫嚷宽容的时代,去思考一下鲁迅关于复仇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对谁就应宽容,对谁就应复仇,是谁剥夺了我们复仇的权利,强迫人民家破人亡之后还要宽容的。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所有在中学学过鲁迅课文的都会承认这一点:鲁迅不是那么好理解的。尽管大家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个方面都要“抢夺”纪念鲁迅的权利,都在试卷上写过自己也不能真正体会的答案,心理上的距离却不能烟消云散。孔庆东的推荐说得不错:只要好好去读他的书,结合他的书理解你的人生,这样可能更有益于接近他。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仿佛要拷问作者,有时又仿佛要拷问自己。

《孤独者》中魏连殳这个形象,首先是个孤独的人。“孤独”这个词此刻已经被用滥了。很多有才华的人不由自主地说“我很孤独”,或者在某些场合,“孤独”有时候成了一种时髦:“那个人很酷阿,他很孤独。”显得很有“品位”。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那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明白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往往认为很理解他。比如金庸的小说,我们大家都认为能够读懂。你懂金庸吗?你明白他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吗?当金庸在人们面前客客气气地回答问题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谁明白。所以我们不能把“孤独”这个词看得太轻易了!

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号称提倡个人主义,号称有个性,个性成了时尚。一个东西一旦成了时尚,他就会迅速地被污染,被搞笑,被解构,被垃圾。一些无聊的人便自称孤独。殊不知,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所以,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明白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明白,甚至你的爱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

孤独的魏连殳并不高大,甚至有点瘦小,但却那么有质感,铁塔似的,黑的,这样一个形象。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是个真性情的人。比如描述他的非亲生祖母的葬礼上的哭。他那个时候的哭,是一个真性情的哭,是真的哭,不是按什么规定。不管为什么哭,他是发自内心的哭,真的是悲从中来,直欲一哭。像金庸《书剑恩仇录》最后写陈家洛,有一种直欲放声一哭的感觉。这是鲁迅所赞赏的“魏晋风度”,也就是真性情。性情中人,多半有所“困”,但却活得潇洒。

鲁迅的目的当然不仅仅仅是塑造一个闯江湖的真性情的人。魏连殳的最重要的身份,是先觉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先觉者总是孤独而痛苦的。那里面其实讲到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命题:先觉者与群众的关系。不是说先觉者有了思想,他告诉大家,社会就跟着前进了,根本不是这么简单的。因为首先我们不明白谁是先觉者,被证明是先觉者的人在当时往往被认为是有病,是疯子。“凡是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阿,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魏连殳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连他的本家都不理解他。

一个孤独者如何在沉没中生存,在沉没中挣扎,在沉没中死去的孤独经历,注定让人唏嘘不已。大多数人多少也曾遭遇过像魏连殳那样的排挤,那样受寂寞的苦痛,他们都一样被这一天一天长大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正因为感同身受,鲁迅笔下的魏连殳才变得异常撩人心扉,让人难安。当他觉得自己“还有所为”时,就“原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顽强地活着。然而打击太大了!他最终妥协,“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他以一种愤懑的情绪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他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从几乎行乞一跃而入达官贵人的行列。他“胜利了”,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言,这才是“真的失败”了。正是因此,魏连殳最终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在这“沉没”中死去。

当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有种浑身上下冰冷无比的感觉,仿佛望见有一个孤苦的灵魂,无力地滑入地狱的深渊,面目狰狞,充满因挣扎产生的愤怒,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渐渐地下沉,我瞥一眼,蓦地发现这个人是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寂静和空虚,熬过多少的孤独和苦闷,才能发出这种摄人魂魄的呐喊!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的形象,正是鲁迅小说中一向着力描述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我愿意相信这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应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好处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杯具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他决不可能在沉默中爆发,他只能选取在沉默中死去。这或许也体现了鲁迅内心深处所苦苦挣扎的某些矛盾,苦苦探求的某些前进之路,苦苦内省的精神或自我意识。在李欧梵所著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也正揭示了在鲁迅身上他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杯具命运的洞察。这一切无不显示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杯具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到达的充分自觉。这一深刻的领悟与内省让人为之深深震撼!

然而,让人心痛的不仅仅是这种震撼,更在于这种震撼在现今已经被人所抛弃了!与其说这是个人的悲哀,倒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哀。陈丹青对传承鲁迅精神的评论一针见血:“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传承,而且被空前成功的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诚然,这是一种悲哀。但是,要“望见从新萌芽起来的将来的期望”。“说到期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期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个人自我的完善,不就是对社会进步最大的贡献么?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孤独者”,到达精神的自觉,不就是国民性改造最大的功绩么?这或许就是鲁迅精神在当代的另一种传承。

《孤独者》读后感1200字

《孤独者》读后感1200字

鲁迅的小说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并不少见,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这么一数,我着实被惊到,原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鲁迅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见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这期我要说的是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孤独者》,《孤独者》是鲁迅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这是中国现代文学老师要求阅读的小说,能被拿入大学课堂来研读,想必其文学价值一定不会小。

在课上,我了解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变形的、隐晦的方式来传达某种思想或感情。如《孤独者》就是现代主义文学。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直接的、明显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读第一遍《孤独者》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太能读懂的,在我印象当中,鲁迅的小说都很难读懂,先不说鲁迅的作品总是很耐人寻味,单单就我们的思想境界来说,如果不借助任何辅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读这篇小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我相信很多普通读者都跟我一样。魏连殳的孤独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被遗世孤立的孤独,而是那种深深地、压抑着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种孤独。

这是原文的一个片段:

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许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却一声没响,大家都在哭,他不哭,这就引起了“惊异和不满”,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魏连殳从小就失去父母,由祖母抚养长大,并且还不是他的亲生祖母,是他父亲的继母,不管在祖母面前如何搞怪逗乐,祖母总是对他淡淡的、冷冷的,所以造就他对人爱答不理的性格。村里人都认为他是异类,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是外出游学的人,他有自己先进的细想,但总是被打压,他没有朋友,没有同事,确切来说,他也没有亲人。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可以爱的人或是没有爱自己的人,该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或许,这就是极致的孤独。

其实鲁迅这篇文章最让我钦佩的地方是,通篇完全没有提到“孤独”二字,然而却可以将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描写得这么淋漓尽致。大家都知道,凡是有文学价值的小说,作者都是以当下的社会背景为题材基础的,很多小说的主人公都可以用来当作当时社会众多同类人当中的一个缩影,而鲁迅的这一篇,我认为不仅是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很多现象,而且又有着超乎时代的价值,引领人们对孤独的思考。

《孤独者》读书笔记1000字

《孤独者》读书笔记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彷徨》里的代表作,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过去的激进知识分子在社会和时代的压迫走向毁灭的过程。主人公魏连殳和是个近代知识分子,他留洋学成归来,工于生物学,喜爱读书,善于经史。在一个封建伦理纲常森严的时代里,他是学富五车的 “异类”。他不反抗也不接受在这个时代里出乎意料的随和,可是善良真挚的他被封建纲常压迫的体无完肤,变成古怪孤僻的缴械者。

原文里有这么一句“人要使死后没有一个人为他哭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小说中多次提到哭泣。第一次是魏连殳留洋归来为祖母奔丧时,周围人对祖母的吊唁。第二次是魏连殳在葬礼结束后独自哀泣。第三次试小说的结尾,魏连殳去世,周遭人对他的吊唁。在我看来,第一次的哭泣和第三次哭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周遭人都渴望着从逝者身上捞到好处,虚伪的哀泣着生命的流逝,表达着逝者生前和自己的关系多么亲近,内心里巴不得马上分掉逝者的钱财,是一种充满了功利性的吊唁。相反第二次的哭泣,才算得上是一种吊唁。魏连殳在祖母生前远离故乡,留洋在外,他内心觉得没能花时间陪伴家人是一种遗憾,觉得自己年少时因为自己和祖母没有血缘关系而有意疏远她伤害了祖母的心而懊恼,最令他痛苦的是自己再也没有办法弥补自己年少时犯下的过错。从这里可以看出魏连殳本性的善良美好。

小说里的“我”和魏连殳一样,也是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对现世有着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较魏连殳的看法更为激进更为现实一点,魏连殳较“我”的看法更为美好善良一点。就好比小说中“我”和魏连殳关于孩子性本善或者性本恶的意见分歧。起初,魏连殳待业独居时认为小孩本性天真善良,这样的状态会一直保持下去,而“我”认为小孩本性中就有恶的因子。后来,魏连殳的兄长侄儿来投奔他时,他开始动摇,认为小孩中也有令人嫌恶的。小说结尾处,平日里最爱小孩的魏连殳对小孩不友好了起来。这里看出魏连殳心境的变化,也看出了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下,魏连殳被压迫成一个完全不像他自己的人,更看出了这样的社会状况下连小孩都变得和周遭世俗一样开始压迫荼毒弱者。着实令人痛心。

其实魏连殳是个失败者,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起初的失败,也只是他在文论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后被革职,仕途上的的小挫折。他和封建礼教抗争的心志和力量还在,他纯真善良的心还没被世俗拖下水。这时候的他不是真正的失败者。可是后来,他就是彻底的失败者了,他被逼迫的不得不向封建势力缴械投降,拔掉自己和封建礼教抗争的爪牙,穿上向封建礼教求乞的“不妥贴的衣冠”。再来探讨魏连殳的悲剧其实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遭遇挫折后,启蒙思想逐渐落潮之际,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这样的“魏连殳”式的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上的,是生存、温饱的问题。也是很多“五四”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缴械投降的原因。

魏连殳、N先生、吕纬甫、涓生和子君等等,这类人物都是作者鲁迅笔下的孤独苦闷的知识分子,他们新潮的思想和这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和社会格格不入。作者鲁迅在塑造这类人物的时候,大量运用了人物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用细腻的笔触地刻画了他们内心痛苦的经历:“这类知识分子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是多么可怕,他们十分渴望冲破这样的束缚,渴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现状,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但由于世人麻木不仁,传统封建思想势力过于强大,他们的美好理想终于走向毁灭。他们很痛苦,由于思想的觉醒,他们的内心活动很丰富,他们清醒的知道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人会变成什么样子。传统思想势力的强大使他们的内心愿望极难实现,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封建的行动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限制。在生存问题面前,他们最终缴械投降,拔掉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爪牙,为了温饱问题向封建势力求乞。

魏连殳的这些经历都和鲁迅十分相似,甚至连外貌也相像。其实《孤独者》是一部作者鲁迅在卸下自己的面具,袒露血肉的进行自我解剖的作品。作者的自我剖析其实是一种反抗绝望、勇敢正视生存困境的生存哲学,充分体现了鲁迅勇于自剖的精神。

推荐信息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0 17:41:15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就像一个谜团一般在她的眼前展开。当刚刚拿到这本书时,听到看过的同学都在说这本书十分难读懂,于是我便没看这本书。但有一次,我在家里闲着无聊,就从书架上拿下来了一本书,就是那本《苏菲的世界》。我随便翻开一页细细的品读起来,顿时

  • 关于《跨过鸭绿江》的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0 18:15:45

    “三聚焦”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斗争”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铭记历史,

  • 《五猖会》读后感大全(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1 7:00:01

    《五猖会》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要求“我”必须背完书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其实,想必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小时候多会有此经历,可大部分人却都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把这些忘却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后又会大叹:“咦?!我小时候似乎也有这样的经

  • 关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1 7:34:30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17年的时候,这本书火了。跟随着作者的自杀,全社会开始了反思和重视诱奸青少年的事件。我是一个喜欢数学大于语文的人,因为很多文学作品根本看不懂。而且,我也没有耐心去看几百页的一个故事。但是,这次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立马借了回来。原因是,作为一位家有女儿的母亲,我非

  • 关于《荆棘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1 8:08:00

    用了很长时间看完这本书,不是因为它太长,而是书中看似平静的叙述隐藏的巨大的悲哀让人无法承受。至此,我明白了我永远不会有作家的冷静与近乎残酷,我写小说时,在动笔的那一刻,就先被自己的感情淹没了。最幸福的时候,也是痛

  • 关于《爱的教育》的读后感1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1 8:47:31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哭。因为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小小的罗佩弟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太了不起了。如果是我,我想也许我早就吓傻了,不明白该怎样办了。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

  • 《朝花夕拾》读后感2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1 9:22:01

    初中时就买了这本书,但看了几页之后便再也看不下去了,主要的原因是看不懂,根本不明白作者在讲些什么。事隔几年之后,在今年的寒假,在整理书架时,无意间发现自己还有这本书。拍拍附着在书上的灰尘,“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几个鲜红的字眼映入眼帘,想想看并不厚的一部书早在几年前就买了也看了些许,但就因为看不明

  • 关于《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读后感大全(精选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1 10:02:31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科技事物和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民族故事。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每一章都使我有所收获。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楷模在我心中》这一章了。这一章里有许多顶天立地、流芳百世的道德

  • 《西游记》读后感6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1 10:44:01

    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遍电视剧《西游记》,有时调台看到了,也并不太认真,只是觉得好玩才看看。可是自从上次无意中看到了电视上关于《西游记》的精彩宣传后,我突然决定,要从头到尾的看它一遍,将它真正的存在心里。有些事情确实要眼见为实,仅有看了,我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什么都四十一二岁的爸爸,还会津津有味

  • 关于红与黑读后感的范文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1 11:20:31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