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沉沦》读后感(共4篇)

《沉沦》读后感(共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6:05:32

第1篇: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一百年前的十月,即一九二一年十月,一部小说在上海泰东图书馆悄然出版,在随后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这部小说,犹如燎原之火,迅速传播,火遍了全国。它的热度和巨大的阅读量,甚至超过了三年前鲁迅先生的成名作《狂人日记》。而对它的讨论,也随着传阅的增加而日趋白热化,几乎引发了一场文坛大地震。爱它的人,将其视为经典,对作者赞不绝口;毁它的人,将它看成洪水猛兽,恨不得将作者食肉寝皮。这部受到广泛争议的作品,就是一部名叫《沉沦》的短篇小说,其作者郁达夫先生,当时只是一个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名不见经传的文艺青年,而他因着这部小说,以及同时或稍后出版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时间声名鹊起,尤其在广大青年的眼中,其名气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鲁迅。

二十多年前,我读大学时,曾广泛阅读了郁达夫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包括《沉沦》、《迷羊》、《迟桂花》等等,深为其中的优美文字所吸引,亦为作家的真诚、善良和爱国主义情怀而感动。前几日,我又重读了一遍《沉沦》,依然为其中的真诚而诗意的叙写而感染,不禁想写一些文字,来表达我对这部作品及作者本人的看法。

了解郁达夫生平和作品的人都知道,与其说《沉沦》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更像是作者的一部“自叙传”。小说主人公的经历,与作者本人具有高度的相似度,毋宁说,除了极少数虚构的情节外,我们几乎可以说,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郁达夫先生本人!虽然小说用的是第三人称的表述,但并不影响这种显而易见的观感。

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即文中所称的第三人称“他”)是一个具有敏感气质、忧郁自卑而又多才多艺的青年,身材清瘦,脸色苍白,待人真诚而又萧然独立,喜欢读书,具有一种浓浓的书卷气息和文人气质。早年在故乡富阳、嘉兴、杭州等地读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主义和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十几岁时随长兄到日本求学,先读医学,后改文学。由于主人公出身于当时贫弱的中国,来到日本后,在异国他乡,总感到低人一等。于是选择到一个郊外偏远的学校就读,但因此而变得更加孤独,并染上了“自慰”的恶习,但同时又为这种毛病而深自痛悔。现实中,他渴望得到女性的爱和温暖,但在路上看到暗送秋波的日本女生后,又觉得自己是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人”而自觉低人一等。在面对女生时,往往紧张得不知所措,面红耳赤,仿佛对面的女生也在瞧不起自己。在这种深重的孤独与严重的性压抑下,他无意间偷窥到旅店老板的女儿淋浴,为此而感到血脉喷张,同时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于是只身跑到郊外,寻求心灵的宁静,而本想排遣的他又无意中遇见一对情侣在野外翻云覆雨。在对女性的欲望的压迫下,他不知不觉地就跑到了妓馆,本想寻求一些安慰,却最终无功而返。在回来的途中,他为自己的荒唐和沉沦感到深深的羞愧,最后怀着对自己的深重自责和对故国的深深期望,投海自尽。

小说的情节固然简单,但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的描写则极为成功,这也是浪漫主义抒情小说的独有气质。在小说中,作者直白地揭露主人公矛盾而复杂的心理:自慰后的踌躇不安,欲罢不能;偷窥之后的面红耳赤,又怕又喜,从而把人物深陷欲望之中的纠结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毫无顾忌,奔放大胆。这种不加拣择、一泻无余的叙述,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正如作者自述在写《沉沦》的时候,他说自己“在感情上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哪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但这样大胆的裸露,尤其是对于“性”爱的露骨描写,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却极大地刺痛了那些道貌岸然,动辄以“圣人”、“君子”自居的人们的神经,以致于他们纷纷站了出来,对小说和作者口诛笔伐,恶语相向。正如郭沫若后来所指出的那样:“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但凡认真读过这部小说和郁氏其他小说的人都应该明白,小说中对性爱的描写,绝不是那些自诩为“君子”的人们口中所不齿的色情,而恰恰是对于人性和本能的正常表述,是五四之后人性解放和争取自由民主的正常反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最伟大之一,就在于在陈腐而封闭的旧中国,忽然发现了女人、人性,以及男女之间的正常性爱。正常人都不会把性爱视为一种罪过,也不会把描写性爱当成一种邪恶,但以道德家自居的“君子”们是不管这些的,他们只觉得这种描写有碍观瞻,有伤风化,于是纷纷站起来,群起而攻之了。但恰恰是小说中这种一览无如的真实性,却赢得了无数和作者有着相似经历的青年的心。他们从作品中,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看到了自己的苦闷和性的压抑。这样说来,小说看起来写的是作者的经历,但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经历?因而引起了青年普遍的共鸣。正如著名作家沈从文后来评价的那样:郁达夫的名字,“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因此,这部小说以及作家其他的小说,如《迷羊》、《银灰色的死》、《她是一个弱女子》等等,一经出版,就有无数的青年为之着迷,趋之若鹜了。

即便如此,由于主人公或者说作者,是一个既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又受到中国传统礼教束缚的青年人。他的内心,一方面渴望个性解放,渴望自由平等,渴望得到女性的爱,但另一方面,又深受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制约,尤其是儒家认为“性欲即罪恶”观点的束缚,以致于对性爱,产生了各种“不洁”感、“恐惧”感乃至“犯罪”感,其心理方面的纠结,甚至远大于生理方面的压抑。作者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这样一个病态的青年,从封建礼教的羁绊中觉醒,却又找不到任何出路的苦闷。这种叙写,终不像文艺复兴时期卜伽丘等创作的那样,把性爱作为对人的正常欲望的肯定和对教会束缚的反抗,来得那样坦荡,小说里主人公对“性”的态度,始终是有些畏首畏尾,犹疑矛盾,仓皇不定。

更需要指出的,即使是这种畏首畏尾的描写,作者也始终是将主人公对性的渴望与对国家的期望结合在一起。在小说中,主人公把自己在性方面屡屡碰壁的根源归咎于国家的弱小和积贫积弱,使他在日本难以抬起头来,受到了日本国民的轻视。也正是因此,他在最终投海自尽时仍旧一心念着远方的祖国,希望祖国从此变得强大起来,以给海外的儿女提供一个庇护。从时代背景看,自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地位一落千丈,作为前往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心里感到低人一等,感到被排挤,有着强烈的复仇欲望也是情理所在。而身在异乡,要实现性的突破,不可能逃开日本女性,但正是由于中国人在日本受到的歧视,使得“他”在面对日本女性时也依旧抬不起头,性的突破也就无从谈起。而这一切,与当时国家的弱小原是有着一定根源的。这样看来,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民主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几千年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所以,郁达夫向那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那种强烈的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也是真实感人的。

更深层次说,造成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思想,举国上下思想混沌,仍旧以过去落后的儒家思想为根基,固步自封,骄傲自大,国家自然难以强盛。而“他”作为国家的一个青年,哪怕受到了西方新思想的洗礼,也依旧挣脱不开传统封建礼教的箝制,最后只能选择蹈海而终。在蹈海的那一刻,主人公发出了生命中最后的最强烈的呐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透过人性与灵肉的外衣,让我们看到了风云变幻之际的新、旧思想冲突,也看到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而郁达夫的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怀,始终是贯穿一生的,在他后来的众多作品中,也屡有展现。抗战爆发后,郁氏先后辗转于武汉、福建、南洋等地,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人力,募集资金,支援抗日前线,还写了大量的文章,揭露、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在苏门答腊期间,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寇周旋,营救了大量的爱国侨民,并掩护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和知名人士撤退到国内,如陈嘉庚、胡愈之、王任叔等等,以致于让日本法西斯痛恨不已,最后竟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正直而善良的爱国志士的血性。正如著名作家夏衍后来评述的那样:“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政务活动家胡愈之也评说道:“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郁氏是被日寇杀害的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从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这是我们民族的重大损失。

除了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以及随处激荡的爱国主义精神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于景色的描写也是一个鲜明的特色。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孤独、落寞、感伤和压抑的心理,往往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得到缓释、得到安慰,随处可见的日本郊野秀丽的自然风光,像是温柔的女性的纤纤玉手,抚慰着主人公那颗敏感而易于感伤的心灵。而主人公走上自我毁灭的过程中,作者更是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黄昏的迟暮景致,以及昏暗无边的沉沉夜色:“外面冷得非常,这一天,大约是旧历的初八九的样子。半轮寒月,高挂在天空的左半边。淡青的圆形天盖里,也有几点疏星,散在那里。”……“他向西一看,那灯台的光,一霎变了红,一霎变了绿的,在那里尽它的本职。那绿的光射到海面上的时候,海面就现出一条淡青的路来。再向西天一看,他只见西方青苍苍的天底下,有一颗明星,在那里摇动。”在小说中,这种自然景致的细致描绘,随处可见,而且直接与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相连,因此每一种景色,都暗藏着不同的情感,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表现了一个极富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和彷徨的心理。而大量、精致的景物描写,使得这部作品,更是别具一种浪漫、诗意而又感伤的艺术感染力。

第2篇:《沉沦》读后感

我是一只螨虫。

一只颇有年岁的螨虫。具体活的时间已记不大清了,只记得我在男人的大辫子里住过一段时间,也在黄包车夫身上等待接近白胖的西装大绅的机会,还曾吸过日本人的血哩,晃晃悠悠的,随着风与人,不知换了多少个宿主,这些人中,我唯独对其中一位青年印象尤为深刻。我是经由一个名叫郁达夫的人接触到他的,那时我已多多少少有了些人的意识。

这个青年总是独行,以至我在他身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时常一个人在稻田上朗诵着诗集,读到一半忽猛地往后翻,再停住,流下两行清泪,在他面部的搐动中,我能敏感地感受到他喜悲的变化,他似乎总是在进行激烈的心理斗争,在人群中尤为如此。他难以与解自己意的人深谈,总是担心人家在看自己的笑话。他的心声也只得在自己的日记中激荡,别人能看见伤口,但体会不到痛,写日记就是自己把自己的伤口揭开,直面自己的痛,倒又是一番平静。我每次总是不自觉地看向他日记的内容,看向他对故国的怀念,对孤独的憎恶,对爱情与女人的渴求。

他是随兄长到日本来留学,兄长让他到日本学医,之后却因一些琐事与其长兄绝交,又改学人文。预科卒业后,我随着他去了N市。N市的春天让我躁动难安,带给他的则是难言而又无尽的痛苦。

图片与女大学生的邂逅令他无所适从,他的身体温度急剧升高,呼吸紧促,我能感受到他的血液涌上头,他的身体正准备向他眼神的方向移动,但他忽然低下头转而急促地走开,回旅馆后呆呆地躺在床上自嘲自骂,他连直面异性都不敢!他本身的自卑与对爱情的渴望注定了他爱情的悲剧。熏风日盛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给自己安慰,在那段时间里他是可以与全世界骄傲的、可人的女性进行平等的交往,他的身体和心灵也只在这时得到些慰籍。事后,他总是后悔莫及,仿佛犯了多大的罪一样,但那美好的幻想与那一刹的刺激总是吸引着他,上次戒断的誓言也只好作罢。偷看旅馆主人女儿洗澡,窥视情人间的亲热。每当他渴求异性的爱情,他的自卑与恐惧就将他原来的伤口一点点慢慢割开,痛是一点比一点多的痛。最让我惊异的是他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竟不是爱情。记得在日本的风俗馆里,他因为侍女关于故乡的询问而发颤流泪,听到间壁响亮的日本歌,他放大了嗓子唱着:“醉拍阑干酒意寒,江湖寥落又冬残,剧怜鹦鹉中州骨,未拜长沙太傅官,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悲出关难,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那一刻,他精神上的触动绝不是荷尔蒙所带来的兴奋。在这种地方,让他流泪的还是他的祖国。

我知道他是自负的。他的才学撑起了他的眼界。他与朋友见面时,朋友也常称赞他的文章掷地作金石声,他是诗人,他自傲于自己诗人的身份,他的才华吸引着全世界人的目光,他却因为自己的国家而低下了头,他将自己得不到爱情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故国的混乱落后,认为别人晓得他是中国人便会轻侮他,不敢再与人深一步接触,他背负的压力让他无法在别国平等地与人交流,他是把自己归于“外来者这个身份的,孤独与凄苦自是在所难免的笼罩着他,在欢场酒肆中也寻不得快乐与温情。他精神上的压抑与他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注定了他将被命运塑造为一个矛盾体。只得在夹缝中求着心安。

我从未见过有人如此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欲望,国家是欠他的,要不是国家的落后,他想必也不至于那般冷僻,以自渎来告慰自己,同时他自己也是亏欠祖国的,他的才学可以为他的祖国带来更多希望,拯救他的祖国于危难之中,他是人文意识的觉醒者,是国家的新希望,祖国的落后不是他沉沦的理由,反倒该是他觉醒的目的,可他只被牢牢困在这个被轻视的圈子里。在我离开他身体之后,我听闻说他跳海了。自戕真是最没出息的行径。生为一只小虫,我更能明白生命的可贵,如此行为实在是对不起自己,他了解祖国的危难,却不去利用自己的生命让更多的同胞免受与他一样的痛苦,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群人。图着自己的解脱,全然不顾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一点之于我,实是难以释怀的。我万万没想到他会沉沦到这步田地的,我对他的奇异最终以遗憾结尾。沉沦是无法救赎生命的。生命的重量不该是投海自杀的坠石。

图片我被风吹到飞翘的金黄色的檐角,上,风中的颗粒击打着我,久不食的我隐隐觉得大限就在今天了,往事如幕布上的图片一帧帧浮现。在那位沉沦的少年之后,我亦随着战火硝烟飘零回了中国。众多的脸庞如尘土般消散,唯独他的面孔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多年的战火硝烟我挨过来了,寄主不断饿死的日子我没饿死,跟随着红旗走遍了大街小巷,也结识了不少外国的螨.....我对时间没有清楚的概念,我接触到的人便是我的纪年,我整段的岁月只是不同人岁月的边角料。

我已记不得今天是什么日子了,我静静地躺在某个屋顶的瓦砾上,慢慢省悟着他的为人,众人都说他沉沦的不堪,但我后来寻思着,那些批评他的人,未必就活得比他有尊严,对自己祖国不持有期待的心态,是没有资格拿着他的文章嘲笑他的为人。我逐渐理解到对未来的困惑与对祖国的爱交织融合,如两种跨色域的颜色相撞,困惑绕着情感流动,情感托着困惑旋转,相撞相融成能溶掉一切的深黑,那是浸在矛盾中的物哀。他自觉自己的命运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他因国家弱小而孤寂,因孤寂而更觉国家弱小。

雾霾越发重了,从我的眼中看,天地已是灰黄的一片,今天不知是什么日子,大街上又出现了许多的军队,嘈杂的灰黄中涌出了将士们的吼声,人群中的掌声,人们在对着军队欢呼。阳光透不过厚厚的霾,热情与掌声却能直达九霄。我的身体仿佛让欢呼声吹得轻飘飘的,那名少年的面容又在我面前被勾画出来,他对祖国落后的埋怨不合时宜地在我耳边响起。倒也是如此的知识分子的觉醒,才渐渐将人们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转为庆祝。

我向下俯视着雾蒙蒙的人群,头顶的轰鸣声似在牵着我上升,我循着声望向天空,眼前是一片五彩的绚丽。像是为我标注了这片迷雾的出路。我往着我以为的“出口”奋力,上跃。

一头扎进尘埃的灰暗里。(许斯鸣)

第3篇:沉沦读后感

兴趣使然,我翻开了这本郁达夫先生的代表作,但是这本书我只是阅读了一遍,而且只是粗浅的阅读了一遍,只能谈谈浅浅自己认知和观感,而我期盼也坚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在阅读这本书第二遍乃至第三遍时,会获得更加细腻的感受,做出更加客观的解读。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极强的代入感和心理描写让我不由自主进入作者构建的情境,但是由于这一时代的书籍阅读量较小,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不允许我完全接入作者对于场景富有时代色彩的描绘,即使如此,阅读过程中主人公心理上的矛盾给予我的震撼并未受到影响。

主人公的郁郁寡欢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他清高孤傲,对于周围的事物嗤之以鼻,觉得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二是他作为所谓的“支那人”生活在日本国,他甚至羞于讲出自己的来历,无论走到哪里都觉得自己在被嘲笑。然而这两点在我眼中天然矛盾,他一边觉得自己在灵魂上高人一等,所以孤独的心安,一边发觉自己在地位上低人一等,卑微的可怜,故而又发觉所谓灵魂的高贵不过是自欺欺人。

其次,主人公作为一个孤独寂寞的留学生产生了正常的性欲,然而这与其对自己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致使他面对欲望时极度懊恼与羞愧,而弱国子民的身份也让他没有能力去面对自己的欲望,这种矛盾客观存在,不可忽视。

第三重矛盾是主人公自身的双重身份,这是他对于欲望无法正视的原因,也是他最后走向死亡的助推器。这本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1950年前后(?)正是作者去日本留学的时间,而作者本身也代表着去日本学习先进文化而自身仍被礼教束缚的一系列群体。主人公身处日本,却从未融入其生活环境:心向中国,却耻于承认自己来源于中国。朗诵着英文诗,主张着自由平等,却仍束缚于封建礼教,认为存天理,灭人欲。

这样看来,无论是外界与自身还是主人公本身都存在着重重矛盾,就是这些矛盾导致他既无法和外界交流,又无法和自己交流,最终造成了死亡的结果。

在文章中,与矛盾的打击相对的便是救赎,主人公不断地渴望被救赎,他无法自我救赎,从而将依赖锁向了他人,在最终没能被救赎的情况下选择自杀,在自杀前那一句“中国啊,你快富强起来吧”体现出主人公的深深无奈。我曾不满于这一句话——为什么你要说是祖国害惨了你?为什么不是你少年强而后国强?但是一个自顾不暇的人又怎么能要求他去就输国家呢。这里便体现出自我救赎的重要性。在《沉沦》中,自我救赎无异于自我和解。很多人能够包容和接纳别人,却没有办法和自己和解,而这是所有情绪中最具杀伤力的。

揆诸现实,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时代飞速进步,我们早已远远脱离文中的这些绝对矛盾,但我们面临的矛盾并未减少,且仍旧主要分为与自己和与外界两大类。道家讲究和谐,这一点于我而言十分重要,甚至已经成为我十八年以来的自我纲领。矛盾永远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和自己的纠结还是和外界的碰撞,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绝对的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实现相对救赎。既然无法避免,那就有所取舍,追求和谐,这才是我们应该在一层层时代的洗刷下褪炼出的金碧辉煌。(邓琪越)

第4篇:郁达夫沉沦读后感1000字

在星垂夜幕的海岸,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在醉酒闺床后,颓然投入大海。身在异国他乡,直到死亡,他都没有留下名字。

在一川如画的富春江畔,生活了十八年的他,有兄弟无亲人,有同学无朋友,在国家形式几经风云变幻中,尝尽了悲欢离苦。

兄长带着他远渡重洋,来到风景如画、稻香满原的东海岛国求学,在没有任何家庭冲突的刺激下,他本着对兄长的报复心理改医学文。这个心理真病态!他忧郁症了,而且极其是浪漫至极的忧郁!

从读书开始,坎坷命运一次次捶打着他的身与心。他虽然饱读诗书,熟识中外文学经典,但是没有获得文化浸润后的韧劲。常常是,翻阅书本几多回,冲动热情只三分。他缺少浸润文化的足够耐心。

他渴求的是爱情,异性的爱情。比起俗物狗才们来,他是那么的高尚,他享受又害怕少女的眼波。但是,他也有登徒子的下流无耻:偷窥旅馆老板十七岁女儿沐浴,少女的美妙形体一阵阵刺激他的心灵;盯着和服女人的围裙大腿,满足自己猿猴似的内心;在苇草从中偷听偷情男女的约会,声音反复冲击他的大脑;虽不情愿终也自愿地进入风月场饮酒享乐。

他在每一次沉沦之后是每一次的痛定思痛决定改过,最终只是靠洗澡来自净,靠生鸡子和牛乳来自强。

为了克服不良习惯,他毅然把住宿地从旅馆换到神宫梅林中,却没有从那种神秘傲骨的文化内涵中汲取到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依旧忧郁,依然渴求“伊扶”的肉体和心灵,最终来到了海边的大庄子酒食场。

在校园里和日本同学迎面遇见两个女人的眼波,是在公开场合,他如兔儿般胆小。而在海边欢乐场中私密的空间里,他还是空有猿心,面对侍酒女郎,还是欲言又止,只顾闷头喝酒作态,心中暗暗谩骂隔壁的下流狗才,等到酒劲上头,才敢大胆吟诗,直到喝醉。

一醉醒来,他没有如愿以偿地得到“伊扶”的灵与肉,只是破天荒地享受了一番女人香的闺床。那一夜,他没有抓住爱情,他离爱情是那么地近,又是那么远。

这时,羞耻感又占据了他的心灵,支配着他的大脑。像经常沉沦在被窝里的罪恶那般,他又自责了,认定了自己是最下等的人。

在异国他乡,“最下等的人”是致命的思想。生活在日本人中间,他时刻“警醒”自己的身份带来的是嘲弄欺辱,所以才会远离人群到田野去,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在大庄子里,如花侍女的轻轻发问“你府上是什么地方”。

“我是支那人”——这成了压垮他生命年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

在时代风云变幻中,孱弱的国家民族命运,是如此影响着每一个弱小的人民。他死了,悄无声息。他没有名字,映照着每一个弱小受辱的人民。在一百年前,他不仅仅是自己,也是你,也是我,是千千万万渴求“伊扶”的每一个个体。多数人失败,少数人成功。

他心心念念的复仇,自始至终没有实际行动;他依然没有饶赦自己和别人,让自己背负慎重的屈辱赴死;他深陷对灵与肉的渴求,却空有猿猴似的心,只落兔儿般的胆小。

真悲哀!

标签: 《沉沦》读后感

推荐信息

  •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共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23:54

    最近我看了《蓝鲸的眼睛》这一本书,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他得了一种病,她的视力在一天天的减弱,医生已经不能治好她了。爷爷知道,只要把蓝鲸的眼睛给小女孩,她就能重见光明。爷爷就出海去找蓝鲸,把它的眼睛摘下来,给了小女孩。蓝鲸失去了眼睛后,变得很愤怒,它开始破坏海岛、房子、

  • 《摆渡人》读后感(共2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28:24

    故事讲了一个15岁单亲女孩,有一个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一个倒霉的早晨。在去看望自己多年不见的父亲时,路上遇到了事故,等她从火车爬出来时,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却是一片荒野。就在这时,她看到远处的山坡上有一个男孩。这个叫崔斯坦的男孩一路带着她穿过荒野,躲避魔鬼的追赶。在她得知自己死亡的

  • 有关海的女儿读后感的范文精选(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30:54

    安徒生的这个童话,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结局以悲剧结束,给人们留下了叹息。其实,我不知道安徒生在童话里表达的悲剧爱情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弄不懂这个童话到底是写给儿童的还是成人的。如果这个童话故事是写给儿童的,那故事的悲剧性很显然超出了儿童的阅读期待,让儿童无法在欣赏中体会到童话的完美性。一般来

  •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31:24

    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读一篇好的散文,就像在炎热干燥的沙漠里逢着一片绿洲,满心装满了欣喜与崇拜。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真正地将我推进了散文的殿堂,但只是崇拜他的文笔,并没有激起感情的阵阵涟漪,好像内心的一片天地是空虚的一般,林清玄的散文却总能引起思想的共鸣。林清玄带给我的是感动与崇敬,不是因为

  • 有关《简爱》的读后感500字大全(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34:54

    《简爱》是英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

  • 关于鹿和狼的故事读后感的范文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41:24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讲的是狐狸爸爸如何动脑筋想办法救活全家的。书里讲了三个虽然有点狡猾但是却总是失败的饲养场主,他们想尽办法想赶走狐狸一家,他们可怕的铁锹铲起泥土, 又用挖掘机乱挖,把土地搞得乱七八糟,堆起很高的土,想尽办法想赶走狐狸一家。半夜的时候当狐狸爸爸从泥土洞里出来找食的时候,他们用枪打断了

  • 关于《红书》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43:54

    【第1篇】一部电视剧《亮剑》让我认识了一位英雄——李云龙,翻开小说《亮剑》,让我领略了“亮剑”的精神。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在李云龙的带领下,军官们舍生忘死,身先士卒。每次大战前,李云龙都会亲自视察前线,让战士们知道他们的团长永远在他们身边。我觉得这种无声的榜样作用,胜过千万豪言壮语。我想到了我的老师

  • 关于《父与子》的读后感6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39:24

    在《父与子》这本书中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埃·奥·卜劳恩和他的孩子克里斯蒂安日常生活中那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比如”按部就班”的这篇漫画里讲了有一次儿子打翻一瓶墨水,父亲要打他,结果看见了儿子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叫他站在那不许动,然后他去拿针线帮儿子把裤子缝上,缝好了以后,他父亲才继续收拾他,这里可以看出他

  • 《狼王梦》读后感10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46:54

    《狼王梦》这本书是沈石溪写的。主要写了母狼紫岚的丈夫,黑桑。在即将成为狼王的前一天死了。于是,紫岚就有了那样的一个念头——把自己生下的那一群狼崽中的一只狼儿培养成新一代的狼王,继承他父亲的遗愿。为了实现这梦,她便开始训练自己的幼儿。但是梦中就是梦。她的幼儿也陆续死去了:黑仔出去捕食,被老鹰叼走了;蓝

  • 《文艺节目》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0 9:47:24

    2020年春晚将延续全媒体传播,同时也着力于积极开拓传播新思维。今年春晚与快手合作,推出10亿春晚红包,通过创新大小屏联动方式,为春晚增添喜气洋洋的氛围,向观众传递真挚的祝福。此外淘宝还成为2020年春晚电商合作伙伴,双方将携手带来春晚力度的电商补贴,同时为5万名消费者清空购物车,为T2O传播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