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近两天阅读了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算是迟交了作业。因多多幼儿园老师去年国庆布置家长作业,写篇陈先生的《家庭教育》和《活教育》读后感,而当时我忙于备考,时间紧张,故推迟到现在。作为一位常年跟宝宝一起生活的妈妈,读这本书体会极为深切,因而读得很顺畅。
虽几小时便能通读全书,然实讶异于先生记录之细致周全和议论之翔实,所记之点基本包含儿童从出生至幼少儿成长的方方面面,以其长子一鸣为主要例子详述。
书中给出许多建议,值得一看。我最近读也确是个好时机,看到很多建议不会惊觉妙哉,因我确实是这样做的。看到很多反例亦不会因自己对孩子的错误教导感到愧疚与不安,自己的心性似乎比以往有所改变,与孩子的相处可以说比较融洽。
其实这本书读来甚易,而做到却是十分不容易的。正如先生自序中的第一句话:“小孩子实在难养得很!”后面说道:“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
感触很深的有几处,首先,先生说起儿童的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就这一点,长辈得给予太多太多的陪伴。多多从小到现在,在不会读图之前,除了睡觉,基本无一刻停歇活动。很多时候我陪着他,不得不惊叹小孩的生命力之强,活力之旺盛。对他而言一切都是新的,他要不停探索,重复探索,丝毫不感到疲倦。如若活动受到阻止,他便会折腾得你更加苦不堪言直到能够继续活动。想要孩童受到身心的满足,家长实在要付出太多心力、时间和劳动,一个成人是很难招架得住的。而我,幸好有奶奶帮忙,奶奶年富力强、勤劳能干,在带多多这方面,实在是帮我们承担了许多,才使我有些许自由支配的时间。深深切切得感受到儿童需求的第一要义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
其次,“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应当以循循善诱为依归,不应当以力迫威胁为能事。”哎,说到这点,依旧感觉满满的心累。几乎所有事,对他而言都是尝试,尝试必容易犯错。在他身边的我不得不在他犯错前后给他讲明白,或劝阻或指正,或者回答他各式各样的疑问,或是鼓励,或者与他做游戏互动,使他的需求得以满足,嘴和脑几乎一刻不得停歇。所以不上班的时候带娃,主要指自以为负责任些的带娃,实质比上班累多了。
现在多多能力增强了,会自主做一些活动,画画、看图或者户外活动,只要纠正姿势或者唠叨几句注意事项就能稍微放手了。
让小孩做事真得循循善诱,否则他根本不听,按多多的性子,强迫或命令是不起作用的,反而会引起逆反。偶尔不妨用一些点子,主要是得激发其内在动力,他才会甘愿做一些事。比如多多很多菜从没尝试过看了一眼就说不喜欢吃。有天放学后我给他讲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并且告诉他武松很强壮。晚上奶奶炒了豌豆角,很脆很香。他看了一眼说:“不好吃,我不喜欢吃。”我说豌豆角很有营养的,吃了身体强壮,武松小时候最喜欢吃它,所以长得强壮,力量大。他尝过后觉得确实很好吃,之后就爱上吃豌豆角了。之后又是一天奶奶烧了豆腐,他依旧一口不尝就说不好吃,我还用了原来的说辞,武松也很喜欢吃豆腐。他说,你一定是骗我的吧!我才不相信呢。然后我加了几句:武松的哥哥武大郎不是卖烧饼嘛,他原来是买豆腐的,所以武松小时候吃了很多豆腐。后来豆腐生意不好才卖了烧饼。听后他将信将疑的吃了一口豆腐,觉得还不错,就愿意吃了。哎,跟小孩着实得斗智斗勇,激发他的内在动力,让他信服才能达到目的。
另外很重要却容易忽视的一点是父母不能迁怒小孩子。成人的世界本就不容易,再加上小孩各种难以满足的需求,父母很容易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将孩子当成出气筒,动辄打骂,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做一个心平气和的父母是多么困难。我最近的状态还算差强人意,往自己内心理想的妈妈靠近。每天跟多多的对话基本是这样的:(1)--“谢谢宝贝,你真好;”多多答:“不用谢,妈妈。”(2)--多多:“妈妈,我是不小心的,你会怪我吗?”--“没关系,宝贝,妈妈不会怪你的。”(3)多多:“妈妈,你错怪我了,你要跟我道歉。”--“对不起,宝贝,妈妈错怪你了,你原谅我好吗?”多多小指伸到我面前说:“拉勾。”(4)--“宝宝,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好吗?”答曰:“好的,妈妈,对不起,以后我不这样做了。”
想想2019年前后我的状态,别说小孩,连我自己都怕。2020年以来,大部分时间在家,或看书,或备考,一个人的时间比较多,与其说是在求知,不妨说是在反思、悔过和调整。曾经的一幕幕不断闪现在脑海,等待自己去梳理、觉察、归类、最后安放。为曾经的自私、欲求、盲目、无知、愚昧和缺乏敬畏所犯下的过错感到深深的忏悔,当然我不如卢梭那么无畏写《忏悔录》,也做不到像塔拉那么敢于控诉她的父母和原生家庭。
经过无数次的梳理、觉察和悔过,感受到内心的幽暗与无明,以及各种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妄念,生出一种深深的谦卑,竟饱含了一股抵挡不住的柔软的力量,充满了同情心。再觉察,观心,正念起,利他之心渐长,便仿佛落了很多包袱,感受到富足和福气,心中净是珍惜和感恩。转身,回头,我看清了真善美,那是你们的模样。你们依然在等我,张开着怀抱。
把自己理顺了,便不会生发出许多的怨气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不堪其苦。成人,做好自己是根本。善护念,关照自己,降伏其心。修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欢喜心,助自己和孩子皆能多一分自在。
第2篇:家庭教育读后感3000字
读一本好书,品一段生活,悟一些心情。这本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也是导师推荐书目中的一本,因为内容比较接近生活,读起来不是很费力,按照每天一章的计划,阅读、反思、打卡,顺利的完成阅读任务,给自己的暑假生活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收获。虽然已经读完了几天了,利用假期里的闲暇时间,对整本书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
家长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
从去年到今年,我读了陈鹤琴的《活教育》《幼稚教育》《幼儿心理》,还有这本《家庭教育》,很明显的看到了陈鹤琴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成人的以身作则,时刻做好孩子的榜样,尤其重要。
书中提供了八个方面的“以身作则”的原则,读完之后更是感觉这个榜样作用的重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家长只要求孩子做好这个、做好那个,自己却该咋是咋,从未想到过要求孩子做好、需要你自身也要做好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孩子的很多问题,往往会把孩子做不好的归结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仅孩子做不好,还会让孩子学会把责任推给外人的不良性格,真心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做好孩子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
还有几个典型的问题,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如父母意见的不一致,在孩子面前“互撕”,让孩子怎么做,家长又该怎么做?还有欺骗孩子,有的家长还会故意让孩子说谎,有人来找了,就是父母没在,尽管说有的是善意的谎言,也会给孩子一些不良的影响。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家长自身一定得好好注意。
动手动脑的机会不可替代
在陈鹤琴先生所处的年代,与我们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法比拟的,更是需要家长的用心和用法。如今的孩子,身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包围之中,孩子该做的、不该做的、会做的、不会做的事情,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人来代替完成了,生怕孩子做的不好。这就是我们现如今很多人的观念,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做那么多呢?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就告诉我们,孩子做的多了,才会有经验,才会在动作、心理等方面有所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很多家长做的很好的地方,比如带孩子走出去转转,看看大自然,这就是孩子自己发现与发展的机会。陈先生告诉我们,只要孩子能做的就一定要让孩子去做,做得多了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收获做事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家长千万不要去代替孩子去做,不能禁止孩子去探索自然世界,太容易的会让孩子漫不经心,太难的会让孩子没有目标。放下手,放下心,让孩子去想、去做、去尝试,才能让经验更丰富,成长更快乐。
游戏才是孩子最好的活动
关于游戏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幼教工作者非常清楚,家长内心深处也懂得这个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游戏化的活动很是轻松,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也很有兴趣参加,因为有丰富的游戏材料、宽阔的游戏场地,还有经验丰富的老师陪伴,自然而然的就做的很好。但是在家庭里,也会有一些问题。如玩具过多或者过少,把实实在在的游戏转化为电子游戏,家长为了省事而把手机当“保姆”、家长忙于工作无闲暇时间等等,都是家庭游戏环境的不利因素。
作为父母,要知道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在家庭里,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机会,给孩子找适宜的玩伴,鼓励孩子去尽情玩水、玩沙、玩土,走进大自然、走进大社会,去尽情的玩耍,才能让孩子的童年更丰富、生动。当然,在孩子玩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一些事情的,如孩子所有的玩具要有收纳玩具的场所,这样培养孩子的收纳习惯;还有要给孩子的玩具必须是“活”的,不能整天买很多弱智的玩具,这个“活”不是生物的活,而是可以变化玩耍的、能够激起孩子思考和动作发展的,不至于孩子还没有玩呢就没有兴趣了。当然,玩具的选择关键是要美观、整洁、易清洗、不易损坏的。
如今,我们孩子的玩具多得不得了,大多都是塑料制品,相对起陈先生的年代要好得多、安全得多。但是,玩具多了却让孩子的发展不好了,要限制玩具的数量,少而精,而不是多多益善。
孩子犯错关键在行为惩罚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只要在纠正的过程中,才能保证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陈先生所介绍的13个原则之中,看到我自己已经做错的地方,尤其是看到孩子犯错、看到无理取闹,我就会头脑一热,直接批评、吵嚷了之,没想过责罚的时间是否合适,这个错误是否真正是孩子的原因,不去考虑孩子犯错的原因,没有想过孩子究竟有没有过错,也没有意识到在别人面前责罚孩子会产生什么样不良的后果等等,我想这也不是一个人容易做错的吧,应该是普遍现象啊。真的应该重视起来了。
当然,我们还应该记住,孩子犯错,责罚她的行为,而不是说他这个人怎么样,给一个定性,贴一个标签,这样就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伤害,犯错的行为也不能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我们坚决不能体罚孩子。
好的家庭氛围是成长必备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这几天看到的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理论,其理论的生态系统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情境”,说的就是儿童生活的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呢?陈先生介绍了五种环境,即游戏的环境、劳动的环境、科学的环境、艺术的环境、阅读的环境。这五种环境里,相对起来阅读环境比较容易来营造,但是如今的手机对生活的影响太大了,家长总是机不离手,孩子也会跟着学习,那阅读就变得太难了,家长的影响还是挺重要的。然而,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期盼了,一天的工作就够累了,还要想办法和孩子做游戏,真的是很难为家长了,但是为了孩子应该有所牺牲吧。劳动教育,这几年还是提的比较响,家长应该也偷偷懒,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让孩子具备自理生活的能力,自己服务好自己,为以后的人生提供能力基础。
说白了,家庭氛围也是家长以身作则的一种表现,必须你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了,你有时间、有精力去陪孩子阅读、陪孩子探索科学,给孩子自主做事的空间,这种环境才是最好的。
持续学习是家长的好品质
我们放眼看世界,家长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培训就可以从事的职业,真的显得有些随意了。怎样做父母更是一门科学,需要父母们的不断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行为学,哪一个都需要去了解,才能根据孩子的成长发育特点施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成为现代中国人。但是父母如何学习、怎样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学习了,如今的网络非常方便,很多育儿知识都可以进行学习。只有自我内生力的萌发,才能拥有科学的育儿理念。当然,网络中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需要我们进行辨别,不能全部拿来用。我想要是真心想学习,还是以实际书本上的更为准确、更具有学习性。
同时,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每当看到孩子的行为或者发生的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必须要深入到实质之中,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究竟问题出在哪儿,才能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去解决问题。
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要明白爱孩子的方法,不可过度溺爱、过分关注,该干的活儿要让孩子自己快乐的去做;带孩子出去玩就让他自由自在的玩得开心些,不要去束缚,做到这些还是挺难的。给孩子合理的爱,才是教育的基础,才能养的好、教得好。
如何做父母,怎样教小孩,都是值得成人永远奋斗的事业、持续不断学习的工作,不能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人物品,让孩子仅仅做一个“小我”,我们应该站在国家命运发展的高度,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人才,成就“大我”的教育,学会爱身边的家人,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力所能及的帮忙,爱家人、爱长辈,顾虑到家人的安宁,长大了才能对社会、对国家有用。就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也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
第3篇:家庭教育读后感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而陈鹤琴老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紧密联系结合的开拓者。虽然我们还并未成为家长,但细读这本书,也能收获到许多感悟,对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有许多启发。
《家庭教育》一书对于如何教养小孩讲得详细入微。不仅包括养育方面孩子的吃喝拉撒,更包括教育孩子的待人处事方面,用朴实的文字、生动的事例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养孩子。例如在讲到游戏与玩物时,陈鹤琴老先生建议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孩子学会在游戏中成长探索,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又例如在责罚方面,陈鹤琴老先生提醒各位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教育孩子用积极的暗示比消极的命令好得多,比如孩子字写得不好,不要去全面否认,而是告诉他那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剩下的字也请像这几个字一样写得工整规范。
看这本书时,突然想起小时候犯了错,妈妈总会告诫我:“小心爸爸回来教训你。”我想,在现在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中仍是存在这种情况。这就好比戏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妈妈总是扮作红脸,给予你慈母的爱,而爸爸总是扮作黑脸,给你严父的威严。可是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想过慈母的爱并不能消除严父带来的伤害。《家庭教育》一书告诉我们爸爸并不是大老虎。父亲是孩子力量和勇气的依靠,不要随意用父亲去恐吓孩子,孩子做错事后不要就对他说:你再不听话,你爸爸回来教训你!这样子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对父亲产生天然的抗拒感。
陈鹤琴老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浅显易懂、容易掌握,但我们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陈鹤琴老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思想在此书中也多次渗透与体现。“活教育”就是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譬如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活”的教育。就好比,孩子喜爱游戏,成人就应多多创造条件并鼓励孩子参与,提供合适的玩伴、衣着以及各种“活”的、安全健康的、易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玩具。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的活教材,在教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多多带孩子到户外去,而不是关在家里,怕孩子弄脏衣服、受伤、受累或受凉感冒,而是在确保孩子的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让孩子多去探索、多去感知。因为,生活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环境。
“做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庭教育》这本书为广大成人提供了一个借鉴。这本书教育父母不仅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