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乐写、可写、会写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让 学习事半功倍。写作教学指导应该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表达愿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比如创设有趣的写作情境,设置有意思的话题,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二、培养素材意识,让学生可写。
首先,让学生深入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观察、理解、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获得情感体验,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可以开展有趣的活动,借活动为学生创造写作契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三、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会写。
写作重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也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学习写作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日常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渗透写法指导,并进行练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项的片段训练,如“如何把事物写具体”“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等,进行专项的练习。
四、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多写。
首先,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制作阅读卡等良好的习惯;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合适的训练点,进行片段练习,掌握写作方法;最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随时写下来,日积月累,写作水平自然慢慢提高。
五、突出写作评价,让学生乐写。
进行有效的写作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写作评价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修改、润色;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修改,读别人的作文,学别人的方法,想自己的作文,互相促进;当然,还有老师对学生的习作评价,应该有主题、有重点,既有全面的分析和讲解,还应该有具体的范例赏析。不管如何展开,都要以肯定、激励为主,保护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兴趣,将指导渗透于无形。
2017年6月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 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迁安大崔庄镇树德学校 王静蕊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人皆知的,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对任何事物产生好奇心。传统教学方法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经不再满足我们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甚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受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读”来感知体会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体会,是指通过眼耳等感知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体会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体会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含。传统教学中的“读”,主要指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如此,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如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二、阅读从问题质疑开始
阅读重点在于“探究”二字,而要实现探究的结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质疑开始阅读。很多时候,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可贵,要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安排,创设一些参与性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提问队伍中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养成探究习惯,从而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质疑中开始阅读,真正实现探究性阅读对材料的再创造。
三、指导多读
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丰富精神生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一些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存在误差,认为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其实课堂之外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是对知识的实践。大量阅读优秀文章,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来源头活水,更能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勤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第一,每天到校阅览室读书一小时;第二,每日晨会开展朗读活动,要求学生轮流在每日晨会中向同学介绍一篇好文章或朗诵一首诗;第三,采用手抄报的形式,把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好的段落,甚至好的句子编辑成手抄报与同学交流;第四,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和习作。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四、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多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五、走出课堂,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让主动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课堂上的教学,正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品读范文、初窥语文百花园的一角,要想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精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课堂上学到学习方法,投入课外阅读中。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语文源于生活。现如今流行歌曲、电视作品、广告词……,这些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首哙炙人口的歌谣,如歌星周杰伦的歌之所以火爆,其实他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贴切了生活;一则成功的广告,其中可能包含着修辞的巧妙运用;近年流行的电视散文,以MTV的形式将文学作品形象化。另外,家家户户春节贴上的春联,写尽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日常的百姓话语中,更有充满智慧的俚语俗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欣赏语文,是一名语文老师应做到的事情。它能使语文学习更灵活,使学生更爱语文、爱生活。
总之,阅读课的教学还需要教师们作更深的研究和探讨,要研究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事倍功半”,既要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要切实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高。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个总的名称,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
一、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1、融情范读,传染语感
范读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或之后,亲自朗读课文,叶圣陶指出:教师在范读时,要“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
课堂教学中,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尤其需要范读指导。教师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铸到文章中去。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体现。学生能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获得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从中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原》、《老人与海鸥》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导引自读,触发语感
学生的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齐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受到感染熏陶,培养语感能力。分角色朗读尤其适用于小说、戏剧等对话较多,人物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品味,体验人物的情感,从而触发语感。如《草船借箭》的教学,我就采用分角色朗读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让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1、比较揣摩,领悟语感。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如:《鸟的天堂》是一篇用词精当的课文。例如:“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其中的“堆”一词,极其凝练。我先后引导学生把“堆”换成“盖”、“压”等词,与原句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到:从“堆”字可以感觉出树叶的繁茂,厚重和紧密,而改用其他词难以达到这一效果。
2、想象联想,丰富语感。语感取决于人的直觉,与人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文学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想象、联想连为一体。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
3、联系生活,深化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三、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1、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
2、广泛阅读,拓展语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成语故事”“散文欣赏”“岁月如歌”等栏目,诵读诗词、讲解故事,集声音、感情、图像于一身,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教师要以媒体为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
四、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语感能力,归根结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口语交际、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自觉地运用语言尤为重要。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语感生成与发展的迁移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口语课中引进读写,安排一定时间阅读教材或让学生拟写发言提纲;阅读教学中可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在写作课动笔之前进行审题、构思、讨论,讲评作文时请学生进行口头评价等等。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此外,还可开展内容丰富的竞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情境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培养和交流语感的机会。
总之,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人师者,应时刻做有心人,挖掘捕捉“语感”点,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