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与妻书 最出名一句
与妻书最出名一句1
1、原文: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译文: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与妻书最出名一句2
2、原文: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译文: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与妻书》是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当时,陈意映怀孕在身,他们的长子林依新才五岁。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祖国的热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2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
与妻书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与妻书原文翻译: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第3篇:林觉民与妻书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第4篇: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800字
初识林觉民前辈要从他的《与妻书》开始,翻开林觉民先烈的《与妻书》细细品读,我仿佛看到了在那战乱的民国,林觉民前辈站在人生路口的十字路,眉头紧锁,心里在不停挣扎。正如鲁迅先生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即使是深明大义,决心投身于民国民主建设的林觉民前辈在家庭妻儿和国家中也很难抉择。读完这封饱含情愫的《与妻书》,我深受感动。
即使林觉民前辈和妻子的婚姻是旧时的父母包办,但是经过后来生活的相处和磨合,夫妻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在阅读中“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这些无法倾诉的思念只能化为笔尖下的“吾爱”。
他写着写着却几度搁下了笔,妻子身怀六甲之时自己却即将奔赴战场,心中的愧疚难以言喻。但是纵使他们夫妻离别,我却深深地为“此生许国,再难许卿”的爱情绝句所打动,想到现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去拥有一段“从前车马慢”的爱情了,可是我却十分地向往。虽慢,但情深。并且彼此之间都支持对方的毕生信念,即使不舍得,但也不干涉,就这样默默地支持,便好。
1887年,林觉民前辈出生在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却没有成为纨绔的“富二代”,相反他体恤老百姓,针砭时弊。为了得
到更为先进的民主思想,更好地建设民国,他还在1907年自费去日本留学。回国后积极组织民主革命起义,可是当时局势动荡,社会黑暗,组织起义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可是对于林觉民前辈来说,这是他必做不可的事情。起义前夜,他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我敬佩他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伟大精神!
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即使在表达自己对于妻儿家庭的不舍,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浓浓地忧国忧民的情怀。林觉民将一已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认为可以牺牲他一个人的幸福去为百姓谋求普天下的幸福,这样的深明大义让情理浑然交融,让小爱大爱同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读完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我们回眸历史,才能不忘初心;磨砺意志,才能牢记使命。今天,我们定当好好呵护革命先烈浴血守护的山河,因为祖国的安宁正是多少像林觉民这样闳铮铁骨的英雄用鲜血换来的。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满怀期待,我们斗志昂扬!
第5篇: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
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1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泄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起义在即,林觉民挥笔写下绝书。泪与墨齐下,情与国之间,他选择了国。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审当下之中国,腥云狼犬,民生萧条。乱世之中,他何其幸运,先辈们打下的基业使他有一栖安所;乱世中生,他又何其不其幸,山河破碎,内有奸官污更腐败无能,外有强盗垂涎泱决中华国土,他亲眼亲见证着百姓深陷穷苦的深渊....满目狼籍。于是,有多与他一道站出来,轻轻放下对情、对小家的贪恋,用那些汇聚起来的肩,担走三半年之沉重、压抑的国之重责。即使他们胡文极其清楚这是一条不归路,路上荆棘丛,九死一生,但仍旧向前,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要开出一小路,给后人闯出阳关大道。即使对她十分想念不舍,但为了“为天下主人谋永福”,他挥笔明心志。
于是,樯橹间,灰飞烟灭,他与仁人志士们壮烈就义,在千年古国身上的枷锁上撞出一条裂缝。百年间,裂缝中冲出新生力量,一个个撞击,愈发有力,直到枷锁落在街成河的血液中。而那绝书,在百年中,成了情与国只间天下第一情书。
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2
1911年4月25日,写完给妻子与父亲的诀别书时林觉民与林尹民、郑烈等人进入广州城。27日晚,引导革命同盟进入城中,第二日至集合地,下午三时,在黄兴,林文率领下出发直攻总督衙门,后中计攻去军械局时,被李准部队攻打,最终被俘虏,最后英勇就义。
英雄总与家固同在,与民族同行,-幕幕铁血男儿为民族而奋起,不顾目身安危的场景是如此震憾人心,他们在为民族的自由和复兴,放弃锦衣玉食,甘愿晒牲自己的生命。“半世奔驰为报国,一身漂泊竟无家。”他们怀瑞信仰,为挽判破碎山河奋起,甘抛头颅,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漂洒热血,为属于他们的时代谱写爱国主义的赞歌。
舍生取义便是对他们的行为最好代名词。右住今来,为少历史经典人物演绎着这永垂不朽的精神。文天祥,他那“人生自右谁元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林则徐,他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谭嗣同他那“我自横刀向天哭,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这些无不让世人所震惊。
《与妻书》情真意切;林觉民,国之骄人。
林觉民《与妻书》读后感3
“意映卿卿相晤吾今以此书与汝诀别.....”今日,我阅读了有着“天下第一情书”之称的《与妻书》。它是由革命烈土林觉民所写。此书是在林觉民黄花岗起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信中流露出了林党民对妻子深深的爱以及为中华不怕牺牲的爱国之志。转眼间,百年光明如同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林觉民早已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轻,而他的妻子也在他去世两年后过度忧都而死。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情比金坚。
在乱世之中,最悲惨的莫过于亲人之间的分别,更何况是夫妻间的永别。林党民在信中世写到“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又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然而,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仁人志士,愿为国家的振兴为,民族的自强,舍小家而顾大家,献出自己的生命,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历史上像林觉民这样舍家顾大家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朝抗美援朝战争时,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在一次战役中壮烈牺牲。但毛主席强忍悲痛,并没有因此过度悲伤,而是表示对自己的儿子感到敬佩。正因如此,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在祖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也应该舍家顾大家,继承革命先辈你辈们的意志,保护我们的中国!
第6篇:与妻书读后感
“吾至爱汝,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赴死也……”这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一晚忍痛写下的《与妻书》,,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这是林觉民与陈意映深情而凄美的爱情见证。
了解他们的故事后,所有人都会为他们彼此的爱而动容。他们之间本可一起白头偕老,只可惜“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腐败、混乱的国家燃起了林觉民的一腔爱国热血,决心参与起义。林觉民到日本留学,两人只得隔海相望。怎奈松岗明月三千里,天不许归期!
可惜世人心结难解,哭了无数有情人。两人相隔两岸,越是不见,越是相见;越是相见,越是不敢……陈意映于林觉民来说是何等重要。千头万绪,不必言明,她已是他红尘中牢不可破的牵绊。所以出于他对她的爱,让他敢于英勇就义赴死。
于是,那个人就这么走了,除了思念和回忆,什么也没留下。死前的一个晚上,他最牵挂的,还是他的意映,正照应了那一句话:你还会在我心里,但我不会在你身边。她朝思暮想的那张脸,那个人,终究是见不到了。流年就是那样无理残忍,稍有踟蹰,它就偷梁换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难回头……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能得机会圆?或许民国时期的爱情大都是这般……既称尘缘,便似喧嚣,来尔复往,不可追矣。
老舍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没有胭脂,女子的脸也只为心爱的人而红。”林觉民也是如这般,爱一个人,用了一生;用了一生,爱一个人。也许在林觉民死后,陈意映也曾幻想他还在身边,两人对着月亮一起细想……只可惜早已天各一方。
缘长可,短可。盈盈浅笑,翩舞惊鸿,难抵心中离别愁。君忧妻悲情难诉,借酒浇愁心尤苦,卿深夜楼阁人影孤。不知世间何人影成双……墨砚成空,残烛摇曳把相思尽数焚去,随风飞过万丈尘寰,古松刻下的往昔,终成了断不尽的飘摇跌宕。
白首深情是岁月的善举。于是时间奔流,得以见证人间在漫长岁月里所有的永恒与不朽。
第7篇:与妻书最感人的一句
《与妻书》最感人的一句是: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翻译: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第8篇:《与妻书》观后感
《与妻书》又被世人奉为“百年情书”。今观电影,借影视化作品观摩了这一百年情书,实着情深,感人肺腑,命运也未能拆散这号对苦命鸳鸯,好个儿女情长,好个爱得深沉!
在清政府的没落下,国家急需有见识有胞负的人才去拯救,去桃起复兴中华华的大深。林觉民等人便赴入同盟会,不久,因发动黄花岗起义而牺牲,但他在参与革命之前,不忍就此与妻子告别,留下了这白布方巾中于意映。这份爱是真挚且深沉的,即使林党民没有足够长的时间陪伴陈意映,没有与她白头偕老。只是因为时代的背景不允许他这样做。爱国家与爱妻子,是在危难时刻总要辜负一个,就像鱼和熊掌,总是要会弃一个。
为他们的那可歌可泣的爱情而碗惜。但是,也是这样的社会动荡造就他们都为对方至死不渝。说来也好笑,在这和平的国家下;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又有多少呢?古人向往拥有牛郎有织女般坚如磐石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意为牛郎和织女相隔两岸,在这天踏上鹊桥,与自己的眷属相会。好一句“有情人终成眷属”。
希望我也能拥有一个似游鱼与流水,烈月与浮云、雄鹰与长空、玫瑰与蔷薇般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