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共9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共9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4-05-17 12:37:31

第1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

从社区图书室借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又购买电子版方便出差阅读,每一章结都看了两遍。惊叹作品的细腻与伟大,值得反复咀嚼。

“妻子老了,可你还精力旺盛。你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觉得再也无法爱你的妻子。不管你怎样尊敬她,一旦遇到可爱的人儿,你就完了,完了。"这段对安娜哥哥婚姻描述堪称经典。安娜哥哥出轨家庭教师,被妻子发现,家里鸡犬不鸣,五六个娃离不开妻子照顾,他只好困囿于家庭,一次又一次请求妻子原谅,尽管他已经不爱她,但为了家,为了孩子,必须装出爱妻子模样。这是不幸家庭其中一种。陶丽,安娜嫂子。对她而言,何尝公平?毕生精力贡献给家庭,却遭来丈夫背叛,更难以接受的是他喜欢的是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家庭教师。自尊心碎了一地,却无法逃离,深思熟虚之后,还是选择原谅。但一切与之前不同了,她不再信任他,也不愿意再爱他,为了孩子面子只能如此。

记得看川端康成自传时,有个极深印象。小时候,川端康成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患眼疾看不见,常年闭门不出异常孤独。而他很贪玩,每晚都玩得很晚才回家。每天晚归都很内疚,发誓再也不出去玩了,可第二天傍晚,他又偷偷溜出去玩。回来又内疚又发誓,明天还是依旧。这和男人出轨心里如出一辙,并非十恶不赦,人性使然。

我问身边女性朋友,如果另一半出轨,能原谅他吗?好几个朋友都异口同声,坚称绝对离婚。但事实上,当她们另一半有风吹草动时,尽管她们不甘心,内心各种纠结,但还是选择原谅。这就是现实生活。从人性角度而言,一辈子只爱一人是不可能的,人的情感需要多种多样,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所有感情需要。现代社会又处处充满诱惑,只要你还有魅力,就不愁没人欣赏。你是愿意守着一颗无趣的灵魂,还是与他人竞争颜值百里挑一,灵魂独一无二的人?这是两难选择。人生是条流动的河,需要不同支流加入,又分别流向不同河道,这条河才具有生命,否则,死水一潭,生命凝固,枉然来世一遭。这是对生命亵渎。

当然,男女得公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男权思想,要摒弃。婚姻是一项社会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社会治理需要。它违反人性有很多弊端,但它也有诸多好处,彼此关爱,彼此取暖,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利于资源整合孩子教育。钱钟书说,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来。其实,进出无分别,幸与不幸在于自身修练。经营婚姻需要智慧,每个人都要宽容,温柔以待人性中那点瑕疵。放过他人放过自己,方可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第2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完成了许多千古流传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标志性的不甘于命运的女人。她洋溢着过剩的青春,纯朴自然,毫不做作。文章开头写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来升华了安娜的出场。用了卧轨自杀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质,以及她对丈夫卡列宁的些许不满。遇到伏伦斯基,并背叛了丈夫之后,她内心的挣扎,在梦中的祈语,令人心疼。她顽强不屈、她不甘于命、她是非曲直,让人肃然起敬。

有的爱,明知不可行,却像毒品,欲罢不能。在赛马场上,她被伏伦斯基牵动着心,当伏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他的的反应引起封建保守的卡列宁的不满。就是从这个赛马场开始,安娜,从开朗活泼,到最后的精神折磨,让她饱尽人情冷暖,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拥有不平凡的命运,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反观列文,一个作者自传式角色,出场自带喜感,一个面对爱情不知所措的小地主,鼓起勇气,勇于面对,愈挫愈勇,终于与心爱的人——吉娣,步入幸福的殿堂。白头偕老,厮守终生。此时此刻,另一边的安娜,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她痛不欲生,精神恍惚之下,她在火车站用卧轨结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忍耐的,爆发了,彷徨的,结束了,这朵美丽的生命之花,闭合了,安静了。这个美丽又孤独的灵魂,还在留恋人间,在遗憾中交织、弥散……

第3篇: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这本小说有几条不同的故事线,正如它的开头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

主人公安娜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是近乎完美的,有着美丽又充满朝气的容貌,善于社交,在各种社交场合与人交流游刃有余,嫁给了一个地位很高的高级官员卡列宁,有着一个可爱的儿子,过着幸福美满的贵妇生活。

这大抵是许多人眼中艳羡的生活。

假如没有遇到伏伦斯基,安娜或许也会安宁的生活一辈子吧。

正是这个生命中突然出现的爱情,让安娜越发觉得自己的丈夫不顺眼,以致于她离开丈夫,与最心爱的儿子分别。追求个性解放,却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当她为了伏伦斯基与全世界为敌时,伏伦斯基却没有把她当成全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变得患得患失,最终落得卧轨自杀的结局。

朵莉在发现奥布隆斯基出轨家庭教师后十分的气氛,在奥布隆斯基请来妹妹安娜当说客,安娜劝朵莉原谅她丈夫的出轨,朵莉的一再忍让,却始终没有等来丈夫的改过自新。

这似乎是隐喻着安娜日后的选择。

朵莉的妹妹吉蒂曾与伏伦斯基交往密切,在渐渐倾心伏伦斯基时,拒绝了前来求婚的列文,但伏伦斯基自从见到安娜后便不再与吉蒂交往,吉蒂伤心不已,却错过了列文。

最终发觉列文还爱着她,便嫁给列文,婚后,列文虽对她百般宠爱,但不知最终嫁给了合适的她是否是真的幸福。

正如开篇所说,不幸的家庭确实各有各的不幸。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定也演绎着许许多多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剧,在看过故事后,望能规避些许。

第4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我是酷爱读书的,但我又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高中的时候就曾尝试去读这本书,大学的时候又来过一次,但两次都没读的下去,读了没几页便半途而废,所以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如今的年龄再读安娜,才真正读出了很多况味,俄国的等级制度,底层人民的无奈,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感受到安娜、弗伦斯基的赛马、舞会、晚宴等,也见识了列文乡村生活中广阔的田野、漫天大雪中的桦树林。书中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鲜明,除了安娜、卡列宁和弗伦斯基三位主人公之外,列文、吉蒂、奥勃朗斯基、陶丽两对夫妇也同样牵动着我的心。

安娜像书籍封面一样的美丽、端庄、又魅力四射,她游走于上层社会之间,热爱组织参加各种贵族式的聚会,是高高在上的贵夫人。但她并不是遥不可及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有独特的亲切和和蔼,让所有见过她的夫人、小姐都爱上她、喜欢她。无论从何种观点来看,身为皇室后裔的贵妇人,有一个前程锦绣、事无巨细的丈夫,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儿子,这是所有女人都渴望得到的生活吧,就是这样一位让人人羡慕的贵妇人,因为一次与青年才俊弗伦斯基的相遇,开启了一场不要命的热情。

在安娜和卡列宁的关系中,安娜自认为自己是一直活在卡列宁的手掌中,以至于她每次想起自己的丈夫,总是在想自己某一天终要冲破卡列宁“用虚伪和谎言编织的网”,她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正如在和弗伦斯基的恋情开始之初,她收到卡列宁“迷途知返”的信件时所说,“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但她又何尝不是和卡列宁一样深受传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呢,她的内心认可自己是在做一件可怕且不道德的事情,无法真正的去面对自己,正视和弗伦斯基以及卡列宁的感情。她在终于做出决定和弗伦斯基双双私奔之后,时时刻刻挂念自己的儿子,请求卡列宁和他离婚并交出儿子的抚养权,她在弗伦斯的乡下庄园中过的胆战心惊、敏感多疑,怀疑一切人看她的眼光,甚至坐着马车走在街上,都觉得路人对她投来鄙夷的目光,与其说是别人给她的不如说是安娜给自己设定的“坏女人”“背叛”等等骂名,她在这样的纠结往复中最终抵不过内心的煎熬,选择卧轨自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多的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封建思想和传统教义毁了她,她毁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纵观这段家庭悲剧,不得不承认,故事中的每一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娜也许是在封建宗法制和上流社会的压迫下(其婚姻由安娜的姑姑促成,具体细节书中并未交代)十几岁便嫁给了三十几岁的卡列宁,在安娜的眼中,卡列宁是一架冰冷的机器,每天周旋于官场和各种官文之中,不能满足安娜对爱情的幻想和要求,但这并不代表卡列宁就是不爱安娜的,相反我会认为他是爱着安娜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何况安娜本就是一位气质超群的千金小姐,十几岁的豆蔻年华,试问正常的理念下,又有哪个男人会不爱呢?更别说按照书中的描述,安娜的一个眼神便能让已婚钢铁直男列文失了分寸。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爱情的定义不尽相同,也许卡列宁不善于表达、不懂浪漫,久经官场的他更是少了那份安娜追求的激情与狂热。安娜和弗伦斯基结合与爱情,以至于在和弗伦斯基的相遇中,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但弗伦斯基不同,他除了爱情还需要事业,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了一切,因此也对弗伦斯基苛刻的要求起来,求而不得,两人开始互相猜疑,关系越加疏远,此时失去一切的安娜选择用自尽报复弗伦斯基,对他而言,她觉得她只剩下“死”可以作为唯一的筹码。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福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婚姻不像爱情,两个人恋爱时出了差错可以和平分手,但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婚姻一旦形成,便也多了更多责任和负担,婚姻出了问题,双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上,大概我也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竟对卡列宁多了一些同情和理解。十分欣赏卡列宁的行为,在得知安娜和弗伦斯基的传闻之初,卡列宁首先给安娜写了一封“迷途知返”的信件,信件中并未直接直白的说明安娜和情人的问题,只是告诉她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失了分寸,即使放在现在来看,这也算是一个宽容的丈夫给自己妻子所留的最大情面。而在安娜的眼中这样的行为却变成了一件及其虚伪甚至让她恶心的事情,她认为自己找到了爱情,而卡列宁却不放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娜怀了弗伦斯基的孩子,生产的时候仍然在卡列宁的家里,她性命垂危,托人带消息喊来了弗伦斯基,此时卡列宁也闻讯赶到了家里,他坐在床边握着安娜的手臂,望着安娜和刚出生的弗伦斯基的女儿,满眼都是爱意和心疼,而此时弗伦斯基就坐在床边另一侧椅子上,一间屋子四个人,只有卡列宁是外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自己的妻子生产情人的孩子,他不但没有气到发疯,还对刚遭受生产之痛过的妻子满怀怜惜。安娜说卡列宁是冰冷到没有感情也许是对的,他冰冷到即使你不爱我,我也一样爱你。

安娜是不幸的,这种不幸来源于爱情,爱情本没有对错,错就错在她疯的不够彻底。

第5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写书评!看完这本书感慨颇多!优雅美丽的安娜,在莫斯科车站邂逅了彼得堡的花花公子,风流倜傥的佛隆斯基!在安娜回到彼得堡,佛隆斯基对她狂热的追求。面对佛隆斯基的追求,想着自己的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安娜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放弃婚姻!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让我明白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

安娜在所有人的眼里似乎具具备了完美女人的条件,在佛隆斯基初次遇到她,被她的气质与美丽深深折服!在交际场上最受欢迎的吉蒂眼中的的安娜是与众不同,格外迷人的!是令人羡慕的!但是,是人都有她的劣根性!安娜的失败是在与她所处的社会和爱的人,还在于她拥有对爱情的偏执!安娜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家庭里,想到和卡列宁过着虚伪的生活。而卡列宁面对着妻子的出轨,他也没所谓。就因此事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才感到不安!面对不在乎自己的男人,连爱情的都不懂的男人!青春美丽的安娜对于英俊潇洒的痴心者追求,尤其自己也蠢蠢欲动!不甘心现状,觉得完全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为爱情而活!对于爱情的渴望,年华正好的女子,在邂逅公子哥,并被其痴缠追求着,在爱情和安定生活,还有骨肉面前,对于向往爱情的自由的安娜!她无法做出偷情之外的选择!

在彼得堡安娜生活是压抑的,每个人都渴望自由生活,不想让生命按部就班的人的平淡下去!所以安娜做了,同时也无法挽回!但她不知,爱一个男人,也不能把自己全部都交出去,也要给自己心的角落,供自己累时歇歇。她不知,爱一个男人,要给对方自由。

这里简单说说佛隆斯基,他是花花公子,是不婚主义者!他不刻意追求爱情,不过他喜欢漂亮的女人!他潇洒倜傥,仪表堂堂,也是众多女人中的梦中情人!他不由自主和安娜产生了爱情改变了他!他为安娜放弃一切,前途,名誉,地位。陪安娜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爱情是阶段性的,永恒的爱情是很少的!佛隆斯基在激情冷却以后!即使爱情依旧,也敌不过现实。生活的需求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为男人是许多天地需要翱翔!而安娜把爱情当作自己的唯一,把爱人当作自己的唯一!最后将自己推向死亡!遗憾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最后是这般悲惨的结局!不禁让人感叹爱情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文刀刘)

第6篇: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安娜的选择体现出人性的迷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情爱,她不惜抛家离子,做了自我情欲的奴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这篇恢弘巨著深刻地揭示出安娜悲剧命运的根源,即非完整的感性人格决定了安娜的悲剧命运。尽管她的人生探索以实现精神的自我追求为目的,但其生命力的发挥缺乏理性的配合、支撑与调控,结果使得人生随情欲而漂流落得悲惨的结局。

安娜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努力探求生命原生态的存在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一丁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侵害,对周遭人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人的自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个人自由的实现正像经济学上的帕累托原理所要求的那样必须受到理性的约束,才能保证整体社会的自由的不降低,即个体自由的增加必须以尊重其他相关个体的自由为前提。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每个人寻求自己的自由才会被社会主体所认可。自由必须与理性相结合来展现与实现,这样才能构成道德自律的完整概念。相反,缺乏理性的自由至多算是一种经验的自我,绝非积极意义上的生命舒展。用理性的力量约束自己,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的理想人格,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且,托尔斯泰看到,在俄国随着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的天然情感被压抑,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私欲的奴隶。在小说中,卡列宁就是一个在官场倾轧中丧失自我的人,作者通过这个人物表明了自己对理性的反思,对人性异化的深深忧虑。

在小说中,托尔斯泰还通过列文和安娜的生活轨迹塑造了两个环境,两种贵族。一是城市,在那里生活着卡列宁、奥布隆斯基、弗龙斯基式的贵族;二是农村,在那里生活着列文式的贵族。前者远离自然,为了私欲慢慢丧失了人的天然情感,在人的“兽性”和“人性”的角逐中,他们为了一己的私欲渐渐抛弃了善性的自我。而后者正是在自然环境中,在真正的劳动中锻炼了体魄、净化了心灵、获得了真正的快乐。托尔斯泰通过不同贵族对自然的态度表明了自己反对城市文明的观点。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安娜的悲剧应该是俄罗斯文化悲剧的显现。安娜挣扎于情感满足和宗教压抑之间,缺乏理性调节的环节,这种心智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俄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维持国家运转的是长达千年的宗教制度和专制制度,科学启蒙运动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才在俄国缓慢兴起,而且往往被统治阶级引导到为专制制度服务上去,这就造成了整个民族缺乏真正的理性精神和法制意识,更不用说民主意识。在俄国,受到西方科学民主和理性精神影响的只是极少数知识分子(如普希金、别林斯基、屠格涅夫等“启蒙者”),而大部分知识分子头脑中固有的都是浓厚的宗教意识(如最能代表俄罗斯文化特色的托尔斯泰、陀思托耶夫斯基等),对于整个俄罗斯人而言,他们看待问题、处理事物的方式,要么遵从本能欲望,要么遵从道德信仰,其本能和信仰处于对峙分裂状态,正如著名的俄罗斯文化专家尼·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中所说: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存在着深刻的“两极性”和“矛盾性”,是一个“分裂性”的民族,“这种内在的分裂性将一直持续到俄国革命。”在安娜身上,就体现了俄罗斯文化这种本能与信仰的断裂性。

第7篇:《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1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着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小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多么残酷啊!她容纳不了安娜,很难说现在的社会能容纳这样的女人。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最绚丽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我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ròutǐ,而是灵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因为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因为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

然而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为爱而对所爱的人产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生活中保持一份警惕和小心亦不为过,关键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的能力,严格来说是经营爱情的能力,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必须后天认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于是我想,许多生活中的爱情失败者会不会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爱情能力的培养造成的呢?在爱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为依据,既不求证,也不给机会解释或改正,便开始实施不可逆转的报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有人说:安娜的悲剧也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是啊,我们都期盼着理想、宽容、仁慈,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这一则悲剧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

第8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著作。本书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形象——安娜,通过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出版社在做宣传推荐的腰封上写的是——一个女人用生命追求真爱的故事。其实这句话并不尽然,安娜确实为爱情而活,但她所追求的“爱情”里有太多自我的偏执,沉迷,以及“不管不顾”,在短暂的“甜蜜”里,遍布了饱满的,消沉的,看似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却是人性里常见的“痛苦”。

“痛苦”是欲望的一面镜子。安娜是上流社会里优雅,迷人的贵妇人,安娜的迷人之处,还不在乎她长得很美,她整个身姿所显露出来的妩媚和优雅的风韵,她那可爱的脸的表情中还有一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只一面,安娜便迅速的虏获了彼得堡花花公子——伏伦斯基伯爵的爱慕。伏伦斯基是抵挡不住安娜的魅力的,安娜雍容,潇洒,优雅,同时又快快活活,生气勃勃,她明亮的目光中,有流光溢彩,她能讨得上流社会男人的倾慕,也能让很多上了年纪的公爵太太们喜爱她,至于年轻的太太们以及贵族小姐们,在安娜面前,便黯然失色了,既不由自主得被安娜吸引,又渴望拥有安娜的迷人,安娜太亲切了,做事情总是很周到,又很温柔,太太们嫉恨她。在安娜的名声日益败坏时,太太们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人依靠自己,是无法荣耀地胜过自己并罪恶的。

安娜的悲剧有其必然性,在她的人生中,出现了伏伦斯基,或者伏伦斯基式的人,她还是会被吸引的。她后来对人生的绝望,就是由对“爱情”的绝望开始的。安娜认为自己虚伪的丈夫——卡列宁不爱她,卡列宁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地位,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里,所赢得的尊重。当然,卡列宁确实有问题,他不是合格的丈夫,有时候还很糟糕。在面对的妻子“出轨的丑闻”,他的态度是——“在我采取措施维护我的名誉并且把我的意见通知您之前,在外表上保持体面”——可见他确实是个很糟糕的丈夫。伏伦斯基和安娜的关系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彼得堡,而多数青年人很羡慕伏伦斯基,因为卡列宁身居高位,而这种关系,可以在社交界格外引人注目。讽刺的是,伏伦斯基的母亲在知道儿子的艳事后,起初感到很得意,因为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上流社会的风流韵事更能为一个漂亮的年轻人增光的了,她的小儿子长相漂亮,交流广泛,是一个侍从武官,有教养,很聪明,家里有钱有地位,又十分招人喜欢,和善,大有前程的人。结果听说,如此“大有前程”的小儿子不肯担任委派给他的一个“很有前程”的职务。只是为了留下来,好经常同卡列宁夫人约会,引得有些上层人士对他的不满,伏伦斯基母亲的态度一下子就变了。

伏伦斯基和母亲是一样的,他也热爱他的“前程似锦”,他不过暂时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确实爱安娜,但两个人的相处是有问题的。安娜在遭受了丈夫的虚伪,上流社会的抛弃,以及得不到儿子的抚养权(卡列宁最终答应离婚,条件是八岁的儿子归他,所以安娜迟迟不肯同意离婚,她不想失去儿子)后,内心越来越痛苦,在无尽的黑暗中不断地挣扎,直到产难的来临。

安娜生了一个小女儿,自己却患上了产褥病,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在病榻上,她乞求了卡列宁的原谅和宽恕,因为安娜的痛苦,卡列宁也真的原谅了他不忠贞的妻子。滑稽的是,在后来的人生中,他将自己对安娜的宽恕和不计较归功于自己的道德高尚,他受伤后的落魄,还博得了李迪雅伯爵夫人的青睐。卡里宁不能说他不痛苦,他是痛苦的,他认为他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回报——孤孤单单,受尽侮辱,受尽嘲笑。他希望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卡列宁来说——“李迪雅伯爵夫人是他在一片敌意和嘲笑的大海中觅得的孤岛,不仅是善待他的孤岛,而且是爱的孤岛。”李迪雅伯爵夫人在结婚后第二个月就被丈夫抛弃了,于是她开始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爱情,尽管没有离婚,夫妻二人早就断了感情,自从卡列宁遭遇不幸后,李迪雅伯爵夫人在照顾他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真正爱上的只有卡列宁一个。

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有什么区别呢,二人都是在婚内出轨。丈夫的嘲弄和虚伪使她们绝望,但完全可以先结束婚姻关系,再去寻找爱情。可悲的是,她们眼中的爱情,多半是占有,是自己对对方的完全拥有,所以安娜即使拥有十个伏伦斯基,她还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无法完全的被另一个人拥有。很快的,伏伦斯基就厌倦了安娜,他爱安娜,他也爱自由,也爱荣誉,享受受人尊敬的目光,在爱安娜的过程中,伏伦斯基什么都可以牺牲,就是不能牺牲作为男子汉的独立性,而这个想法——伏伦斯基热烈地追求安娜的时候,可从来没有想过。

列夫·托尔斯泰想要表达什么呢?安娜不是个例,如果是,就不需要创作出“李迪雅伯爵夫人”这个人物形象,可安娜又是那么的诚实,她不想隐瞒自己处境的艰难,她单纯,真挚,出色,可爱,而又可怜。在面临死亡的前一段时间,安娜在痛苦中不断的挣扎,她依然是渴望伏伦斯基的爱意的,她渴望对方用爱去温暖她,而这,又体现了安娜的悲剧性。

人的爱是不完全的,无法做到真正的救赎,人充满着各样的私欲,所带给对方的爱,很难做到清洁,和平,忍耐,智慧,以及宽容,并且人的爱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安娜渴望伏伦斯基爱的同时,自己也充满着各样的偏激,猜疑,神经质,敏感。她的爱情越来越热,越来越希望爱情的专有,伏伦斯基却越来越冷,所以他们相离越来越远,互相使对方不幸,并且俩人都没有作出改变。

安娜在火车站卧轨时,她是后悔的,却已经来不及了。列夫·托尔斯泰在描写“安娜之死”时,饱含着深深的同情。安娜一直都在黑暗中,她所寻求的“爱情”是她的亮光,她的希望。在面对抛弃后,她的亮光没有了,她充满忧虑,欺诈和罪恶的人生,在火车车厢到来的一瞬间,结束了。伏伦斯基因为安娜之死,痛苦的崩溃,他们之间所有美好的一切都被毒化了,安娜的死亡成了他抱恨终生的威胁,伏伦斯基认为安娜是胜利者——安娜曾经说过他会后悔。在得知安娜卧轨的消息后,伏伦斯基母亲是恶狠狠的嘲讽,她认为这个女人毁了他“大有前程”的小儿子,丝毫不纪念安娜是孙女的母亲。

列夫·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的同情农民,安娜的情节线主要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列文的情节线则延伸在淳厚浑朴的俄国宗法制农村。(列文也是一条主线,就不分析了)安娜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上流社会的悲剧,书中展现了他们腐朽的精神和没落的生活方式。公爵们和太太们享受上流社会的奢华荣宠,权势地位,名利富贵,他们在意好名声,好行为,其实背地里掩藏着无数的罪恶。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都不愿意离婚,总归是有原因的,婚姻内总有无法让她们割舍的东西或情感,也许是名利,也许是孩子,即使面对炙热的“爱情”,她们的“义无反顾”也是有所牵绊的,更何况,那真的是“爱情”吗?

人总是被自己感动,并且沉浸其中,其实撕裂这层薄膜后,贯穿到底的,是对自我的放逐,对自私的纵容。列夫·托尔斯泰在本书中,除了两条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副线——奥布朗斯基和陶丽,副线巧妙地联结了两条主线,从而共同完成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风俗史和精神发展史。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在这条主线当中,可以看到其精神的归宿。(皖晚)

第9篇: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一晃又到了月底,一个月又要结束了,在这个月中读的几本闲书中,《安娜》这本书带给了我最多的反思和触动,所以就决定以它作为这个月的读书笔记对象了。“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是这本书开头的第一句话。这本近800页的书可以说是完美了展现了婚姻生活可能具有的百态。原来,不管是100多年前,还是现在,作为一个人,大家面对的问题其实都是相似的。在婚姻、爱情中,作为一个普通人,可能都曾经走过、或者将会走上同一条路。

一、陶丽和奥勃朗斯基

这本书主要写了四对夫妻之间的故事。其中,陶丽和奥勃朗斯基代表的最传统的模式。男人工作挣钱、在外花天酒地。女人贤良淑德、持家带娃。书的一开头就是奥勃朗斯基出轨被妻子陶丽发现后家里一片混乱。“他今年三十四岁,是个多情的美男子;他的妻子只比他小了一岁,却已是五个活着、两个死去孩子的母亲。现在他不再爱她了,这一层他并不后悔。他后悔的是没有把那件事瞒过妻子。他甚至认为,她已经年老色衰,失去风姿,毫无魅力,纯粹成了贤妻良母,理应对他宽宏大量,不计较什么,谁知正好相反。”一个男人把跟自己结婚十年、生养了7个孩子的女人嫌弃成这样、还认为老婆理所当然宽容自己的出轨,简直了!为了让自己混乱的家回到平静,奥勃朗斯基让自己的妹妹安娜来劝说陶丽原谅(也是因为这次来莫斯科,安娜在火车站遇到了男主)。安娜对自己的嫂子说:“这些男人尽管干着这种不老实的事,他们还是把家庭和妻子看的很神圣的。他们瞧不起被他们玩弄的女人,那些女人也破坏不了他们的家庭。他们在家庭和那些女人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但情况确实是这样。”在安娜的劝说下,陶丽原谅了丈夫。但是,这样的宽容并没有换来丈夫的心疼。他们两最后变成了那种最惨的夫妻即对对方没有爱、没有期待,却还在一起生活。这种夫妻关系其实在现在也仍是很多人的写照。男人负责挣钱养家,但同时家外有家。女人负责在家带娃。经济不独立的女人在面对丈夫的背叛时,迫于生活,不是原谅,而是只能这样像面具夫妻一样生活~~~(作为一个女人,一定要经济独立,这是人格独立、守护自己尊严的前提。婚内出轨的男人不值得原谅。底线就是底线,一旦触碰,无论多爱、多痛,自己都要有底气让对方滚。毕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女人离了谁靠自己同样能够生活的很好。)

二、安娜和卡列宁

安娜是本书的女主。她和丈夫的模式代表了第二种夫妻关系即男人很强,女人很美。结婚是因为刚好到了结婚的年纪且条件合适,但没有爱情。卡列宁是一个大政治家,平时工作特别繁忙,他爱妻子安娜,也忠诚于妻子,但是,他不知道该怎样去爱一个女人,特别是像安娜这样需要爱情、没有爱情就不能活的漂亮的女人。在安娜眼中“八年来,丈夫窒息了她的生命,窒息了她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安娜是一个需要有爱情生活的女人。别人不知道,安娜感觉他时时刻刻都在羞辱她,自己还洋洋得意。”或许在很多外人的眼中看来,丈夫事业上成功,生活上对自己忠诚,作为妻子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明白:过日子是有喜怒哀乐的。是希望有个人可以跟自己一起笑、一起哭的。如果丈夫忙到自己每天过的似丧偶一样的生活,物质上再富裕,情感上也一直都是亏空的,这样的关系,一旦闲的那方找到了热情,注定就会瓦解。因为人活着不仅仅是需要物质。(这种男人在责任感上强于奥勃朗斯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对妻子也忠诚,但这类男人太沉迷于事业以至于忽略了伴侣作为人是需要爱、关心和仪式感的,所以,很多这样事业上成功的人后院却起了火,哎!)

三、安娜和弗伦斯基

安娜和弗伦斯基是本书的主线也是最不容于世的一对。因为弗伦斯基追求的是已婚的安娜。安娜在未离婚的情形下追随自己的爱情,出轨弗伦斯基,后也在没有离婚的情形下,跟弗伦斯基私奔,由此付出一切,名誉尽毁,结局也很凄惨。弗伦斯基和安娜的初见就是安娜去莫斯科调和陶丽和哥哥之间的矛盾。弗伦斯基对安娜一见钟情。当安娜回到彼得堡,他追随到彼得堡。他对安娜说:“难道您不值得您就是我的整个生命?我的整个人,我的爱情,是的~~~”在他的疯狂追求下,安娜作了他的情妇,并怀上了他的孩子。但是,在她怀孕期间,他对她的爱却已经开始变淡了。“看着怀孕的安娜,他觉得他最幸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她已经完全不像是他最初看见她时那样诱人了。无论精神上、肉体上,她都不如从前了。现在,他觉得他没有那么爱了,但他知道,他同她的关系却是再也割不断了”。在安娜生下女儿后,两人带着女儿一起周游欧洲列国,后回到彼得堡。由于安娜的婚内出轨+私奔,她在彼得堡社交界受到一致封杀,没有朋友,精神上过的异常痛苦,而社交界对于弗伦斯基却是一如既往的接受。后安娜和弗伦斯基一起搬到了乡下。当他们周游欧洲时,由于弗伦斯基为他放弃了部队里的工作和前途,在国外无所事事,他并觉得幸福。“弗伦斯基实现了他的夙愿,却并觉得特别幸福。不久他就觉得,这种欲望的满足只是他所期望的幸福中的沧海一粟”。在乡下城堡里,安娜做她能做的一切来讨弗伦斯基的喜欢。她生活的唯一目的不仅是讨他欢心,而且曲意奉承他。但是,再浓烈的爱情都是会变淡的。随着他们两到莫斯科,安娜由于名誉尽毁、人际交往几乎没有,她把所有的伤心难过都发泄到了弗伦斯基身上。弗伦斯基由于为她放弃了仕途,没有正式工作,加上时间久了,感情冷淡了下来,两个人开始频繁争吵。最后,在一次争吵之后,安娜在一个火车站跳下了站台,自杀身亡~~~他们两之间开始的太过浓烈,又不容于世俗,注定会万分艰苦。弗伦斯基为了安娜放弃了工作和仕途,甚至为他自杀未遂一次。安娜为了他放弃婚姻、家庭,名誉~~~好的感情是成为彼此的动力,一起变更好,而不是这样要双方都牺牲。以牺牲换来的爱情甜蜜期一过,很难承受住生活的风风雨雨与平静淡然。或许一开始就不道德的感情注定就不会有好的结局。

四、列宁和吉蒂

列宁和吉蒂是这四对里面唯一幸福的一对。他们的故事有好多让我反思的地方~~吉蒂是陶丽的小妹,她在爱上列宁之前爱过弗伦斯基。在弗伦斯基为了安娜着魔后,她看清了自己的心,发现自己爱的其实是列宁,后嫁给了列宁。所以,列宁和吉蒂之间是基于爱情~~~在求婚成功前,列宁都不敢想象自己能够得到吉蒂的爱,而在真的成婚后,刚开始那段时间,他又发现婚姻生活跟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结婚两个多月了。他很幸福,但完全不像预期的那样。他时刻感到以前的梦想破灭了,但同时却遇到新的意料不到的赏心乐事。列文很幸福,但开始家庭生活以后,他处处发现,事情同他原来的想法截然不同~~~”婚后二人也会吵架,他为自己婚后三个月啥也没做而难过~~~为妻子除了打扮和绣花之外对其他的事情不感兴趣而难过~~~但,他们相爱。即便有争吵、有摩擦,两个人在真心实意爱着对方的前提下,彼此珍惜和心疼~~~在吉蒂生下儿子后,两人回到了在乡下的庄园,过起了王子和公主般的甜蜜生活~~~

幸福的生活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幸福的婚姻需要两个人在相爱的前提下,彼此忠诚、包容、珍惜和疼爱对方!

希望大家都能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推荐信息

  • 《掌控习惯》读后感(共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29:13

    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想拥有好习惯,最显而易见的,比如早睡早起,不吃垃圾食品、少玩电子产品,不说脏话,对人彬彬有礼等等等,但结果往往却是我们早上不起,晚上不睡,电子产品一上手就放不下,心情不好的时候飙脏话、、、、、、,最近看了詹姆斯.克利尔先生的《掌控习惯》这本书,恍然大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所

  • 关于《爸妈不是我的佣人》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28:43

    我读了我读了一本书《爸妈不是我的佣人》在这里我认识了书里的几个角色,分别是李达、胡小闹、小樱桃、闫石。本来,胡小闹的日子过的很平静,每天像王子殿下一样被父母伺候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突然有一天,这种平静被打破了。班里来了一位特立独的新班主任----高歌。新来的临时班主任高歌,竟然是一位教育博士

  • 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29:13

    今天,我读了被”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属章回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憎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作

  • 《水浒传》400字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33:43

    今天读完了《水浒传》这本书。这本书全书都在围绕着“官逼民反”这个中心词。讲述的是以宋江为首的108个好汉,经过曲折的事之后,来梁山投靠宋江。他们个个都是好汉,经常劫贫济富,杀遍了大江南北,使朝廷重受打击!但头领宋江竟接受朝廷的招安受封,却不知道朝廷早已将他们当做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最终都没落得好下场

  • 《忠犬八公》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35:13

    前几天看了《忠犬八公的故事》被忠诚懂事的小八感动得一塌糊涂。小八是在火车站被帕克教授发现的,与其说是小家伙迷路了,还不如说是小八找到了帕克,从此开始了一段感人肺腑人狗情未了的故事。尽管一开始教授的妻子并不接受小八,不过看到自己的丈夫对这只小家伙宠爱有加,为了教小八捡球自己还亲自示范,妻子看在眼里,也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39:4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感人肺腑的书,让我深有感触。这本书写了海伦·凯勒的生活以及她对能看到东西的渴望。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伦·凯勒,她一生失去了听力和视力,但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伊利,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并致力于残疾人造福。这让我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我在姐姐家玩耍,突然

  • 《引领卓越》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38:13

    在刚入职的前几年,是教师成长迅速的阶段,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一定时间后,教师的成长就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此时再单独靠自我的成长去突破,就有困难。而同时一批优秀的老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怎样将他们的经验传承下去也是一个问题,于是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书中说名师工作室就是一个学习研修共同体,以传帮带的方式,使青

  • 关于《小狐狸阿权》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46:43

    《小狐狸阿权》主要讲了:阿权是一只淘气的小狐狸,害得兵十的妈妈去世前没能吃到想吃的鱼。阿权很后悔,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它偷偷地给兵十送沙丁鱼,送栗子和松蘑。这天,来放栗子的阿权被兵十发现了,兵十以为阿权又要恶作剧,于是举起火绳枪,对准阿权……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件小错可能会变成一件大错

  • 《一线教师》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49:13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孩子,将教育的真谛发挥得淋漓尽致。小到作业的收缴,大到良好班风的建设,管老师都是用心在琢磨。虽然他不是班主任,却有着班主任的使命,将孩子的一切放在心中,从孩子学习生活的点滴抓起,用心揣摩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孩子拥有精彩的人生奠定基础。特别

  • 《狼图腾》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14:46:43

    我曾经读过一篇专门讲狼的书刊,名字叫《狼图腾》,那时作者深入蒙腹地而看到的草原狼,在人狼共出的世界里,包含了机制、勇气、力量、地位、信仰、武力、战术、团结、速度的比拼,在这个危险的世界里,蒙古人民心中的图腾就是狼,狼的图腾!草原人民主要是以牧业为主,而狼却是羊群、牛群和马群的大害,而生活在草原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