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刀锋》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关于《刀锋》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20:27:55

《刀锋》读书笔记与读后感700字

《刀锋》读书笔记与读后感700字

这部书,涉及了若干个人物,也是若干种人生,小人物、大人物,平庸、辉煌,奢靡、简约,时间是在二战左右,当时的美国还不是老大,英国依旧是小说的中心,包括法国,也有作者威廉·毛姆是英国人有关吧。

拉里在追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的意义,为何而活?活泼的战友的离去,让他开始审视世界、审视生命!善恶的界限在哪儿?恶由谁来惩戒?善由谁褒奖?不知道,并且现实中,往往恶长存,牺牲的是善。

拉里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拉里想要的答案。可能读者、世人,对此答案并不满意。

答案的主体思想,就是,有善必有恶,二者共存,恶的存在是衬托善。活泼的战友,这是善;战友逝去,这是恶。为什么要让善逝去?上帝为何要允许此恶发生?因为恶的发生,让大家更加珍视善,更加善待爱你的人,珍惜你的家人,你的朋友。

以下,摘取拉里答案的原文:

拉里啊,小老弟,”我说,“你这段漫长的旅程,始于对邪恶的叩问,才能坚持下去。但说了老半天,你却没提到有没有找到初步的答案。”

“可能原本就没有答案,也可能是我不够聪明,因而找不到答案。罗摩克里希纳把世界当成神的游戏。他说:‘世界好比一场游戏,有喜有忧,有道德有罪恶,有知识有愚昧,有善有恶。若创世之初缺乏罪恶和痛苦,游戏何以继续?’我不同意这个说法。真要我说的话,世界既然脱胎于梵,善恶自然相伴而生。如果没有骇人的地壳变动,就见不到喜马拉雅山的壮丽;中国工匠能把花瓶烧得薄如蛋壳,并赋予优美的造型,点缀美丽的装饰,着上迷人的色彩,涂上灿然的光泽,但是蛋瓷不改易碎的本质,只要失手掉在地上,就成了满地碎片。同理可证,我们在世界上所珍视的价值,也只能跟邪恶并存,不是吗?”

其他人物,各有人生,大多生命的终点,还是圆满的;不幸者,也确令人扼腕。

《刀锋》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500字

《刀锋》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500字

我除了初中那会儿敷衍了事的写过读书笔记,在以后的日子里还真没写过。一是因为后来我也不怎么读书,二是嫌麻烦。今年伊始,我开始写日记了。我这个人的记性实在是不好,除了一些很奇怪的点会记得异常清楚,比如我站在结了冰的洛河上捡了一个贝壳类似这样的事。所以当我今年的第一篇日记以总结上一年的事情为开头的时候,我竟然惊呆了。去年,真的发生了很多大事,所以我对自己讲,写日记会对以后的自己很公平。

读书笔记也是一样。我其实也稀稀拉拉读过一些书,但是大多只是记了个故事梗概,当时读完的心境大多已经忘记。我觉得近几年唯一可以称得上是读书笔记的东西,大概就是我的毕业论文了。没写毕业论文之前,我看过一部名叫《面纱》的电影,我特别喜欢它。可是我当时不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毛姆的小说。后来我又读了《面纱》这本书。我不晓得毛姆喜不喜欢中国,但在他的小说当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中国的影子,而《面纱》完全就是以中国为背景诞生的。再后来,我选了他的《月亮和六便士》做为我的论文选题。当时的自己着了魔的想成为书中那个身材高大,样貌平平,性情古怪,抛弃妻子的恶棍斯特里克兰德。当然啦,抛开道德伦理不谈,我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到了。记得当时自己关注的一个美妆博主也在微博上推荐这部书,我当时给她留言说:“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伟大的恶棍,他是另一个我们无法实现的自我。因为我们与之相隔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和不断叠加的一个有一个身份。最主要的是并非人人都有机会被梦想击中”。之后这个博主还回复了我给她的评论。不过关于这本书还是不要再做赘述了。

后来我对毛姆的作品一直都很有好感。他的小说读起来不累,有趣之中掺杂着些哲理。我今天刚好读完《刀锋》,很早之前就想看,但是一直拖到近期才一口气读完。刚看了开头几个章节,就知道毛姆果然就喜欢写这一型的。书中的拉里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差不多,一心只想追求在众人眼中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即所谓的精神世界。他们都不爱钱,不热衷于社交,不需要女人(准确的说不需要爱情)。但是他们心中都住着一个月亮。说起月亮啊,我想起来两个关于月亮的让我有所触动比喻。其中之一是句歌词:“我去到来时的路上,还是那躺在公路尽头的月亮。”在听了歌手对这句歌词解读后,我觉得这句歌词真他妈美啊。不平坦的荒原,唯一与之相伴的是延绵不绝的公路,公路的那头是又大又亮月亮,这条路好似是通向那月亮的路,也是通向我心上人的路。(这句话是我自己的解读,歌手怎么说的我忘了)其中之二是一个比喻,我这是在知乎上看到的。大致是这个意思:人们渴望权力,是因为权力不仅仅可以给人们带来金钱,带来人脉,带来诸多便利,还会带来物质之外的一些不可名状的东西。当我们普通人看到天边的月亮,只会觉得,哇月亮真美啊。但是权力却可以把月亮摆在自己的后院。月亮能干啥呢,能带来钱、女人这样触得到的东西吗?(这里的女人只是代表名词)又跑偏了。看完《刀锋》带给我的触动没有我当初看《月亮和六便士》的触动大。我明白是我的心境发生了变化。我羡慕那些被梦想击中的人,不管什么样的人,想要赚大钱的人,想要嫁入豪门的人;求道求法的人,周游世界各地的人。现在的我觉得月亮很好看,六便士也很可爱。并且我始终觉得要想出世,怎么着也得入世啊。但是,这种心境的变化丝毫不影响我对拉里、对斯特里克兰德的崇敬,因为他们坚定,因为他们纯粹。本来是想写关于《刀锋》的读书笔记,但是总是忍不住要拿《月亮和六便士》一起说。再说说毛姆吧。大家都说,毛姆是个顶聪明的作家,我还是没发现。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的理解力和注意力现在越来越差了。不过我可以看到是,他对女性是有些偏见的,他笔下的女人有漂亮的,有优雅的,有丑陋的,但都是麻烦的。哈哈。

《刀锋》读后感600字

《刀锋》读后感

这本书的书名叫《刀锋》(the Razors Edge),作者是英国人,毛姆。Razor是剃须刀的意思。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博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如果你对刀锋这本书名不是太熟悉的话,那么你对《月亮和六个便士》这本书一定了解,对,是同一个作者毛姆。毛姆是英国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上网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简介,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童年不幸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影响很大。

《刀锋》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一位飞行员。这个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于度外。在一次遭遇战中,因为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复员后,被当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贝尔,有亲友为他提供的远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开怀抱等待他,但拉里并不快乐,他选择逃避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最终在印度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这本书带有东方文化的背景。这得益于作者毛姆一生喜欢游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深谙东西方文化。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可以在东方文明中找到治愈良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极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为目的,而人则异化为达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窒息人生命和个性的枷锁;而东方文化和宗教中通过求诸内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关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艾略特是小说中的另一中心人物。如果说拉里是经东方文化启迪而开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则是终身执迷不悟的可怜虫。毛姆无时无刻不把这两人进行对比,其目的是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进行观照,其叙述语调也有本质的区别:对拉里是由衷的褒奖,对艾略特则是辛辣、尖刻的讽刺。艾略特极其聪明,他削尖脑袋钻入上流社会,靠权谋、手腕讨得上流社会体面人士欢心而站稳脚跟,他从不放过任何商业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推销形迹可疑的古董名画,并因此而暴发起来。艾略特是当今商业社会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则,而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剧说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来证明人生价值的想法是极其愚蠢的。

这本书还要细细品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书中的诸多哲学精神。

《刀锋》读后感800字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刀锋》读后感

“你究竟在寻找什么呢?”

“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是书里出现最多的对白。毛姆先生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里不顾世俗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是《刀锋》中特立独行的拉里,都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毛姆先生以其诙谐幽默而又尖锐的笔调,直书人性,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刀锋》讲述的是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为了寻找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他放弃了与伊莎贝尔的婚姻,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开始自己漫长的读书求知生活,沉浸于大学图书馆中,不亦乐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时,他尽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们,帮助其摆脱精神和身体的疾苦。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来到这世上,终得激起几声回响,才不虚此行。拉里这一生轻的像风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却又厚重的如山间的磐石,正气长存于天地间。他曾说:“上帝最喜欢的崇拜者是那些按照你的知识尽力而为的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行走在刀锋之上,向着你心里炙热的灵魂,把你追求的事做到极致,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奥义书》有言:“一把刀的锋刃是很不容易跨过的,所以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我们常常执念于物质生活的利益得失,对于锋刃的精神生活总是望而却步。而拉里,却是一个如同刀锋般锐利的人,他以锐意精进的姿态追寻着解脱之道,为此不惜斩断一切,越过刀锋,即使越过刀锋之后,在刀的那一面,无人等候。拉里曾经说过,不急燥,对人显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像兰道尔南的诗是那样活着:

我从不与人争,没有人值得我与之争。

我爱自然,其次爱的是艺术。

我向生命之火伸双手取暖,火快烤残了,我也准备离去。

也许,在尽力追逐心之所向之后,以拉里这样“晃膀子”的姿态,做杨绛笔下的“隐身人”去过此一生,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跳脱时间的束缚,活出生命的质量和高度。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存在吗?!

《刀锋》读后感

《刀锋》读后感

初次接触毛姆,是因为被电影《面纱》而吸引,改编自毛姆的同名小说,看了电影以及一些点评,我对毛姆的感觉是真实但不犀利。

进而特意去了解了毛姆这个人物,看着毛姆的人生经历,一幕幕,就像电影情节一样,心里感叹着:果然,传奇的人物总有一个传奇的人生。

而下定决心去读毛姆,是偶然看到了一句话,被感动了如果你对人生感到迷茫,那就去看看毛姆的三部曲《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性的枷锁》,然后一口气把三本书都借过来了。

在这其中,读的第一本便是《刀锋》。

01

用我自己的话概括,《刀锋》主要讲述的是青年人拉里的“游荡”之路,毛姆以半自传的形式在书中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出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段故事,我不愿意称《刀锋》为一部小说,他让我感到那样的真实,我倒是相信毛姆的身边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出现一样,就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原型是画家高更一样。

《刀锋》没有像小说一样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讲述,几分犀利几分幽默,看似平淡的话语之间,人物形象刻画入木三分,还有一些哲学的味道在里面。

所有这些承载的载体,我认为是毛姆书中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我认为本书最大的启迪便是看到了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场景以及他们的结局,在这些人中,我们或多或少会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每当午睡醒过来的中午,我都会产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没有悲伤更没有兴奋,问自己最多的就是: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那种好像看不到希望又无法后退的空虚,充满了我整个的神经。

看完了《刀锋》,关于自己心底的那一点点疑惑,慢慢的解开了......

02

书中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拉里的退役的美国飞行员,作为“第一主角”我想先介绍其他人对拉里的评价:

拉里的监护人(他从小父母双亡)说:

“他从来不会和你顶嘴,但每次都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次你气得不行的时候,他只会跟你说声对不起,任由你大发雷霆。”

毛姆也在文末这样表达对拉里的看法:

“他没有野心,不追名逐利,他绝不希望成为公众人物,因此,他很可能满足于他选择的生活,只做他自己。他为人谦逊,并不会将自己标榜为别人的榜样。但它也许会认为,一些人会如同飞蛾扑火一样难受他吸引,与他分享他那闪闪发光的信仰,即只有在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终极满足,而且,他怀着一颗无私之心去追寻完美,就跟书写或发表演讲一样,有着深远影响。”

看完这段话,我想用平静而坚定来形容拉里。

而我对拉里的印象从他一出场,我就感受到一股不一样的气息。

刚出场,拉里和当时的未婚妻以拉莎贝尔以及她的母亲和舅舅一起讨论着给给她的母亲换室内装修的事情,拉沙贝尔和舅舅强烈要求她换,尽管未婚妻希望他站在自己这一边,但是拉里却平静的否决了,

“如果伯母自己觉得很满意,为什么还要改变呢?”

从那句话起,我仿佛已经感受到拉里心中那股遵从自己内心的那股力量,不盲从、不跟风,为了自己内心的宁静。

03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你想选择怎样的人生,以及你是否敢为了这样的人生而做出放弃一切的勇气。

有的人喜欢工作,把大部分时间投入了工作,所以他获得了升职;

有的人喜欢生活,享受着到处旅游游玩的乐趣,所以他获得了相对的自由;

有的人喜欢爱情,为了爱人默默付出自己的一切,所以他获得了另外一半的陪伴......

每一种生活背后所折射的是一种生存理念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问问自己的心,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04

率性而为的背后,我们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拉里的人生能够这样的自由,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他的父母在很早就去世了,所以拉里能够自由的成长。

还有曾经在部队获得的每年的3000美元的奖金,给他提供了生存最基本的保障,即使是不工作,拉里也不至于会饿死,基于这样一两个大前提,拉里才有了游荡的可能性。

但是人,哪里就能这样毫无牵挂呢?我们有父母,有亲人,总是还是有一点寄托有一点爱有一点责任在我们心中,我们不能抛弃所有,我们要拥有自己的责任。

除了诗和远方,我们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跟时间苟且。

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毕业的时候,和朋友一起进行了为期约十天的毕业旅行,那个时候我们的论文都刚刚答辩完,第二天就拖着箱子出发了。

可是那个时候我的工作还没有确定,毕业之后的归属地也完全没有任何的着落,旅途真的很快乐。

可是片刻的欢乐也抵挡不住我的焦虑,加上我本身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有的时候想一些事情,想到凌晨都睡不下。

所以回来以后,我就经常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那个时候我终于明白了现实没有解药,唯有勇敢面对。

《刀锋》中的拉里永远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不被世俗干扰,不被爱人所牵绊,一颗自由但是却并不孤独的心,不求名不求利,甚至很难去搞清楚拉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他仅仅是在追随自己的心。

可拉里仅仅也只能活在我们心中,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一种生活是不累的,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之努力和奋斗。

愿你我都能在内心与现实之中找到一个平衡,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

《刀锋》读后感1700字

《刀锋》读后感1700字

在天上,飞得高高的,觉得自己成了某种伟大而美丽的东西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终的智慧,那种让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智慧,但现在想来,这种智慧我可能永远一辈子也不会获得。但在读书的过程中,那种偶然获得的“恍然大悟”,就像黑夜中逐次点亮的一盏盏灯,使我感到欣喜,嗯,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想,如果我某位Y姓朋友看到这句话一定会说,重要的是做,不能用到实处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我当然不会反驳,但我很欣赏毛姆的《刀锋》中有一段类似的话:

“有些人对知识有种无所为而为的欲望。这不是什么下流的欲望。”“如果你不预备派知识的用场,知识又有什么好处。”“也许他就是如此。也许单单有了知识就是满足,正如艺术家能创造一件艺术品就认为满足一样。也可能知识是为了进一步追求什么的准备。”

《刀锋》讲的是一个一战归来的美国青年,不合时宜地寻找人生意义,以致被众人视为怪人,被女友舍弃,但最后终于在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中寻找到宁静的故事。大战前,他英俊,谦逊,讨人喜欢。大战之后,他依然英俊,谦逊,讨人喜欢。但让人诧异的是,他不想工作(当然他可以靠一笔固定收入,勉强过活),在旁人看来,他一点都不正常,他简直是社会的累赘。

“他该懂得目前世界上,”布太太插嘴道,“一个人总得做事。他现在已经强壮得和好人一样。我们都知道,南北战争之后,有人回来从不做事。他们是家庭的累赘,而且对社会毫无益处。”

布太太,也就是拉里未婚妻的母亲,一个抱有典型的美国价值观的女性。她让伊莎贝儿给向拉里摊牌,问他究竟是要她还是继续无所事事下去。她女儿跟她抱着同样的价值观。

于是她摊牌了。

她问他要做什么。他说:晃膀子。因为,他心里有些模糊的、不连贯的、纷乱的想法,他想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她建议他可以先找一个工作,这样说不定慢慢就想清楚了。他却觉得不行。

“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他又迟疑一下。“这很难用语言表达,你才想说出来,就感到尴尬。你跟自己说:‘我算是老几,要在这个、那个和别的事情上动脑筋?也许这只是因为我是狂妄之徒。按照老一套行事,随遇而安,会不会好些呢?’接着你就想到一个在一小时以前还是个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

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不一致时,这个人会大概率的痛苦。拉里也一样。

“你竭力想要不理会社会舆论,可是,这不容易。当社会舆论对你是敌对时,你心里也变得敌对起来,这样你就得不到平静。”

这个时候的伊莎贝儿大概认为,拉里总有一天会回心转意,于是建议他出去走走,她愿意等他两年。

两年之期来到之前,依莎贝儿来到了拉里所在的巴黎。她第二次摊牌。他对未来的设想是靠他三千块一年的收入,两个人省吃俭用,并偶尔去他国度假。但她却觉得三千块一年完全无法过活,她对未来的设想是像样的汽车、房子、衣服,以及像样的朋友。

“你难道把钱一点不放在眼里吗?”

“是的,”他笑道。

“你觉得自己在这些事情上还要搞多久呢?”

“我也说不了。五年。十年。”

“这以后呢?你预备把这些智慧派什么用处呢?”

“我如果有了智慧,我想我当不难懂得怎样派它的用处。”

她觉得他错了,作为美国人,他应该回到美国去分秒必争,应该去奋斗,而不是在这里虚耗光阴。她也觉得他伤害了她。

“你假如爱我,就不应当使我这样不快乐。”

“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做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于是他们真的分手了。她嫁给一位追了她很多年的富二代。

最后,说两点感受:1,大彻大悟也是一件很无趣的事,生活从此就波澜不惊,有点太冷清,所以佛学之类的书看看就好,可以扫去心中的尘埃,但不可沉迷于此;2,拉里跟伊莎贝儿的感情有点很像《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跟艾希礼,一开始都以为彼此是对方的真爱,但最后发现不是。伊莎贝儿是否真的爱拉里我不太确定,但拉里应该不是。在得知索菲的死讯后,他觉得自己错过了最后结婚的机会。面对吸毒、与人乱交最后被人割喉的索菲,他想到的是当初那个瘦小身躯里所隐藏的美好灵魂。有意思的一点是,上述两对人究竟是因为他们没有在一起所以发现彼此不是真爱,还是因为本身就不是,只是最后才发现呢?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让我看到,另一个人也有过我所面临的困惑。

标签: 《刀锋》读后感

推荐信息

  • 《我的大学》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35:40

    今天,我读了一本苏联名人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读了以后感慨万分。就写了这篇读后感。《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的日子。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架,外祖父痛打儿童等一些丑恶的事情。但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

  • 关于《窗边的小豆豆》的读后感6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39:10

    看了《窗边的小豆豆》,我的感触颇多,书中的小豆豆,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真诚的爱护。她在被别的学校退学后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最终,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巴学园的学习环境,学习理念都是和其他的学校不一样的,林校长注

  • 关于《父爱陷阱》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41:40

    有时候,当父母不在身边,自己面对一个人的生活时,常常会有一种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干,该干些什么的感觉;有时候,当老师同学不在身边,自己面对难题时,常常会有焦头烂额的感觉,心里会有些退缩;有时候,社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常常会着急不安。这些,都是缺自立能力的表现。如果想面对任何事情都从容不迫,那么,就

  • 《钓鱼的启示》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44:10

    【 导语】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足不出户,你可以遍游于千山万水,徜详于长江黄河之间,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春江胜景,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更有那鱼水之乐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欢迎阅读©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钓鱼的启示》有感400字三篇”!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无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43:40

    这几天看了本叫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可能有的朋友会有点熟悉,对的,去年有部同名*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整个故事通过一个叫尼克的的年轻人之口叙述出来的,主要讲的是青年盖茨比(屌丝)和上流社会妹子黛西(白富美)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一战期间出生贫寒的年轻军人盖茨比爱上了黛西,对她一往情深但却没有钱娶她

  • 关于《死魂灵》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45:10

    这些天我读了《死魂灵》这本书,这篇小说讲了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死魂灵”的本义是指死了的农奴)的故事。小说中描写乞乞科夫到五个地主家购买死农奴,泼留希金由于死的和逃跑的农奴太多,便把死农奴白送乞乞科夫。诺兹德廖夫把买死魂灵的故事传遍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连足不出户的懒人也为此走出他们的洞穴了。泼留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共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47:40

    什么是情感引导?文中告诉我们,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我认为孩子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从小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情感引导是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准确地教会他这种情绪叫做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书中指出情感引导

  • 关于《故乡》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56:10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

  • 关于《枕草子》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8:50:40

    清少纳言,这是个神秘又令人羡慕的人物,她的洒脱,她的才华,她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令人羡慕。为什么会如此说呢?就让看完清少纳言所著古文《枕草子》的我,慢慢说给你听吧!当然,我们需要先放下二战留下的恨,因为她是位日本人……刚开始其实有点敷衍的感觉看这本书的,因为写作方式非常不符

  • 有关红楼梦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3 7:01:12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红楼梦读了《红楼梦》以后我很喜欢这句话“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