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共3篇)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共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14:57:47

第1篇: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是李政涛教授的代表作。本书第一辑主要表达与探讨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等等一些教育非常本质的教育随笔。是以心怀教育的学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也同样深刻探讨了我国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学生未来会有怎样的人生,从小而来的价值观等等都在不知不觉的烙印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行为准则都是在其影响下建立的,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明显。教师像是指路标牌,给了学生不一样的人生。

在第一辑的阅读中,给我感触较深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没有灵魂的教育》《静默中的教育》《倾听着的教育》《社会需要为教育做些什么》尤甚。

今天我最想谈谈《静默中的教育》给我的感受。文章一开始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日的教育太喧闹了。走进学校满墙的标语,满园的横幅,满耳的口号。我们赖以生长的学校正在变成制造各种热闹活动的场所。”是的,这是我们所有同事们都能够感受到的,现在无论走进哪一所学校都是“喧闹”的。“这些震耳炫目的喧闹无非是表明我们正在配合种种来自上面和外面的要求,正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或者是宣示学校的自身追求,或者是展示学校的所谓特色。”学校领导们生怕没有这些喧闹就会让别人感觉到这所学校out了。其实不仅仅是学校,我们走进一节公开课,也会发现,教师们都在忙于创造各种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努力让教室充满欢笑,让孩子们的身体与教师的话语和谐共振,深怕把课堂变成昏昏欲睡的场所。结果把教学变成了狂欢节,变成了百米赛跑或者花样滑冰。学生没有丝毫喘息沉默的机会。这一切都已经远离了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其过程必然是安静且朴素的,而不是招摇和华丽的。

那么静默的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首先,静默中的教育一定需要静默中的学校,一所学校会不会变成喧闹的市场,会不会变成锦标竞技场,取决于学校是否有对风起云涌潮起潮落的教育时尚的免疫力;是否有对各种脱离教育本真追逐外在效应的冲动与欲望的抵抗力;是否有对教育魂魄的持守力或定力。教育在众生喧哗中的失魂落魄,魂飞魄散是导致教育持续静默,失去内在尊严的根源之一。静默中的学校因为有了对教育之魂的坚守而有了底气和耐心。读到这里,我相信学校领导如果听到这段话,一定会大呼“知音呐!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多么希望学校是静默的呀!”其实我想说的是,你们需要的也许是沉默,而不是静默。每逢学校有了一些领导或者来宾之类的,学校都会要求班级无缝对接。学生不得在走廊上活动,来回厕所的路上都要排成小队,有专门的老师负责看管。学校一片寂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是死气沉沉,没有了孩子们该有活泼烂漫。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实在不大能理解这种“静默”。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有一篇文章很火,题目叫《连续几周被老师批评,爸爸怒发朋友圈——课间让孩子“野”一些又何妨?》。这个故事讲的是杭州的一个爸爸向记者吐槽,因为孩子下课在走廊跑动的事情,连续五六周被管纪律的同学抓“包”,班主任还在群里点名批评,再三重申,走廊教室内不允许狂奔。一开始作为爸爸也回家教育孩子,但后来他了解到课间十分钟老师不允许学生下楼,不允许到隔壁班串门,恨不得让学生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里。是不是管的有点过头了?同时,《半月谈》杂志针对课间十分钟发表了一篇文章,《只许喝水上厕所,神兽归笼如坐牢,课间十分钟“野”点又何妨?》。这位爸爸看完深有感触,转发到了朋友圈。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学生课间到底可以“野”一点,还是将“静默”进行到底?在众多的声音当中我没有发现一个与教育的本质有关的。家长是心疼孩子,学校也该为学生的安全负责。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做呢?读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这本书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代表作,也是他对童年的一幅一本回忆录。这本书我真的是强烈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有空能去看一看。书中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来的学校开除了,转到巴学园上学。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十分亲切友好,懂得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小豆豆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从别人眼里的“怪怪的”小孩儿转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喜爱的小孩儿。巴学员因为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也让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巴学园里从不要求孩子们保持静默,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当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说到这里,我想我的“静默”与李教授的“静默”已经不是一回事了,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身体上是“动”起来的,心理上是“静”下来的。该玩的时候动起来,该学的时候静下来,也许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的,玩要玩的痛快,学要学的踏实。

其次,静默中的教育,必定需要静默中的课堂。他不强求制造声浪来表明教育正在真实的发生,不会要求学生在大声朗读中思考,在欢呼雀跃中思想,以身体的活跃替代思维的活跃。他转而希望学生拥有静默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学会在静默中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这样的课堂遵循这样的信念,凡是精神相关的,都一定是在静默中养成和提升的。教师的静默首先是一种态度和耐心,表现为对生命花期到来的安然静待。不催促,不张扬,更不威胁、恐吓。教师的静默,也展现为不急于抢在学生的前面提问质疑,避免匆忙间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他会主动从课堂的中心隐退,转而把学生推上舞台的中心,它只是在静默中观察,点拨和微笑。这样的教师既有静默之心,也是静默之能的教师。

这样的静默之能,这种“静”与“动”的度的把握,需要我们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发展和提升。

第2篇: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1000字

时断时续的终于读完了《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掩卷沉思:这本书留给了我什么?很多内容已然忘记,但李政涛教授对教育的执着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封面上“为教育而呼吸,为教育而存在”这句话让我体会更深了。再结合前期听到的李教授的报告,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从一个让人崇拜的“神”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一、教育无处不在。读完这本书再仔细翻看目录,目录对应的每篇随笔的观点便又在头脑中鲜活了起来。人的一生是与教育分不开的,从生命孕育之始,教育便开始了。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好的教育,差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美的教育、丑的教育……只是看哪一种教育占了主导,深入了你的生命,你便有了不同的人生。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棵树的种子,一棵长在了温室里,一棵长在了大自然中。长在温室里的,每天都有人照料,有充足的水分和养料,长得花团锦簇。而在大自然中的经历了风吹雨淋、严寒酷暑,也顽强的努力向上。后来它们被同时移栽到了公园里,温室里的那棵树,不到半年就枯萎了,另一棵却茂盛的成长。工人把温室里培养的树拔掉时,发现它根本就没有扎下根。教育也是需要在心里扎根的,教育与生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

二、努力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常说,有的人教了一辈子学,还是一个新老师。这里的“新”指的是教学思想的僵化、教学理念的固化、教学方式的稚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的重复,没有改变,没有激情。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是从内心里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而努力去学习的。他更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他更关注生命的成长。他的身上是有光环的,靠近他就会被温暖、被感化、被深深的影响。它永远是一棵摇动的树,以自身的能量带动更多的树一起摇动。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他是愿意去改变的。他坚信他的改变会让许许多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人去享受到美好。叶澜,李政涛不都是这样的人吗?

三、在忍耐中重生。一项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参与其中的人员有坚忍的毅力和不懈的追求。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改革,从1994年开始做起,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其中的酸甜苦辣,想来只有她自己体会最深刻。

“一生为一大事而来”,是对很多改革家生动的写照。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要做成一件事,更需耐得住诱惑和寂寞。如果你坚持住了,将会得到重生。一旦放弃,一切只会比原来更糟糕。看到一个知了猴蜕皮化蝉的视频,那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过程。但配文很励志:宁可脱一层皮,也要飞起来。人生亦是如此,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必须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完美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和无数风雨的洗礼。越努力越幸运。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第3篇: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2000字

这本《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语言很晦涩,理论也很陌生,没有散文随笔那样读得轻松,我深知这是一本可以唤起无限思考的书,也正是在那字里行间里无尽的思考让我的精神宇宙得以重建。

作为一名小小的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无力勘破当前的教育形势,亦无可能为教育动向把脉问诊,我只能借助李政涛教授这本《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帮助自己更清醒地认知眼界上的粗陋狭隘,学养上的局限匮乏。

本书的最后一辑,我是在无限的感慨与感动中读完的。李政涛教授通过剖析他进入“新基础教育”团队后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他实践逻辑对理论逻辑的挑战,活的课堂对死的文字的挑战,案头功对现场功的挑战。李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心路史,是一个精神漫游者的归家史,是从理论“密室”回到实践田野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长出了“新基础教育的魂魄”,也是对生命、对教育、对民族、对社会的承诺。这样的承诺,便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李政涛教授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他的人生是为教育的人生,是为人生的教育。他以书生的方式,将肉身和灵魂投入到教育世界的生命而思,为那些有生命之源的读者而写。他怀揣着马克思当年的梦想,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改变,也是证明自我生命价值的方式之一。我想起罗素曾经说过“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支配我这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一刻,精神之美如此震撼我,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感与深刻的感情,又如何体会教育的真谛。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相遇而来。与《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相遇,给我的教育人生带来了许多启示与温暖。精神的热度,灵魂的温度,是对孤独人生的抵御与疏解,也是对千疮百孔的教育保持勇气和信心的动力。

李政涛教授在自我重塑的历程中,那深厚的“案头功力”让我很是佩服,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书”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每天除了常规的教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课和研讨活动外,的确是各种忙碌,内心时常是焦躁的,也会被各种琐事困扰。但我们仍然会利用琐碎的时间,来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育书籍,摘录读书笔记,用书中作者的所思所感,获得更多的个人生命的自觉,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开阔心胸和眼界,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加智慧和有策略,从而让自己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然而从教五年以来,我日复一日地忙于积累评职称的材料以及个人生活琐事,真正沉下心来品读的书籍仅有十本左右,尽管每年我也摘录了厚厚的字数长达上万字的读书笔记,攥写了读书心得体会,却也多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长此以往,早已淡漠了刚步入工作岗位时的远大理想。书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仿佛离我的生活那么遥远,触手可及却始终不达心底。我始终坚信:读书会让我相遇许多人,而他们一定会带给我不同的体验。我愿能在闲暇时光里,手捧书籍,感受名家大师的温润情意,在书本上用手指触摸智慧者生命的温度。

除了教师的阅读积累外,李政涛老师说过现场学习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其施展的场所在学校田野。说到这儿,不由得想到我自己曾经上的一节青蓝工程汇报课。备课时,针对设计的教学环节,我预设了好多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也针对这些答案一一列出了应对方案,反复试教,效果几近完美。然而就在我正式上课时,对于我的提问,有一个孩子说出了超出我预想的答案。久久不能忘记,那时的我,一脸懵,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预设之外的答案,我求助式的看向我的师傅,却无果。来听课的那一双双睿智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熬过这一节课的,只依稀记得上完课后的我,全身上下满是紧张的汗水。李振涛教授在书中是这样说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现实,直面现实,不要让已有的各种预设束缚自己,要勇敢地随机应变。是啊,每一节课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是由于现场之事难以预料,教师和学生会是什么状态,会出现什么亮点和问题,往往会超过执教者的预设,事先的种种想法和做法可能会全部失效,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当时的状态,回应生成的各种问题。

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关于实践的困境,经历和最初的李政涛教授相似。印象最深的便是每次听课后的评课环节,我最怕的就是被主持人点名评价某节课,我也曾就“评课该怎么评”这一问题向年级组的老教师请教过,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上网搜呗,网上的套话多着呢。”于是借助搜集的各种资料和网上模板,我形成了自己的评课套路,强行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塞入那个早已准备好的框架内,无视课堂上现场生成的事情。不要说听者迷茫,我也很茫然,提出的意见几乎没有被执教者采纳过,都是左耳进右耳出。执教者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他们执教的这堂课哪些环节设计的不够严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听我滔滔不绝地说些不着边际的理论言语。课堂是很“活”的,需要我们实践者结合具体的实际来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帮助大家改进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在“断裂与弥合中的自我重生”一文中,李政涛教授说“一个人的生命将经历多次诞生,每一次诞生都可能是凤凰涅槃”。说实话,读李政涛教授的这本书又何尝不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洗礼和教育呢。此后,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人生和在教育领域里安然渡过我自己的信念。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是一群追逐者;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一群学习者。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考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人。

最后,我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我有诺言,尚待实现》的小诗作为此次交流的结尾: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推荐信息

  • 关于《背影》的读后感800字大全(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41:09

    《小王子》讲述小王子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虚荣心伤害了小王子对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别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小王子说:你这儿的人,在一个

  • 关于《学会看病》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35:39

    读《学会看病》有感今天读了《学会看病》,大体内容是:一位妈妈发现儿子发了烧,想让他独自去看病。可当他的儿子去了之后,妈妈却又担心的不行。我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女深深的关爱。特别是当儿子来到医院,妈妈却又后悔让他独自去了,深深的谴责自己:“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的身边!”儿女离开了母

  • 关于《威尼斯商人》的读后感大全(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38:09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共写有37部戏剧,《威尼斯商人》是其早期喜剧中最富有社会讽刺色彩的一部。《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细娅选亲,芭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细娅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吉雪

  • 《动物农场》读后感(共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46:39

    本以为这本书是讲人类剥削动物,动物奋起推翻人类的统治,然后告诉读者万物有灵且平等的故事,呼吁大家要爱护每一条小生命。读到雪球被赶走,我才知道我错了,原来这是一本反乌托邦的政治讽喻寓言。动物们赶走了农场主,以为可以换来平等,但是没想到有些动物比平等更加平等,一旦尝到了权利的滋味,就想拥有更大的权利,这

  • 《草原上的小木屋》读后感(共1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50:09

    读书既是心灵的洗礼也是身体历练、精神的升华。“如果有天堂,天堂便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巴别塔图书馆》中说到,这座巨大的图书馆空间尺寸无法度量,在这图书馆中可以与神对话,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可以获取知识,更可以享受生活、改变生活,同时也激发无数人读书的热情,都去积极寻找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47:39

    这周,我读了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安徒生童话》,里面的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令我深有感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小女孩因为家里穷,在大年夜的晚上去卖火柴,因为又冷又饿,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但最后还是冻死街头的故事。当我读到“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

  • 有关《人间失格》的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48:09

    《人间失格》这次是第二遍阅读,家里有纸质版所以之前看过一遍,以前看书大部分时候都是每天睡觉前翻几页,时间久且不走心基本也都助眠了,这次看的比起上次认真多了,所以看完的感觉是明显不同的。上次的仓促让我只是很简单粗暴的觉得这个“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渣男”戏真的好多,当什么画家,凭借戏精本精、一副

  •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50:39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

  • 关于《时间简史》的读后感2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9:53:09

    是不是每个人都想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将走向何处?是不是每个人也都想知道生命如何产生?又有何意义?我们迷惑,而又不知道使我们迷惑的是什么?我们劳累,而又不知道我们是在为谁而学习?我们寻找幸福,可是幸福在那里,它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个宇宙就不会有这一切。大家寄希望于《时间简史》会告诉

  • 关于《成长不烦恼》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2 10:01:39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各自都有烦心的时候,不知从何时起,成长的烦恼组合了起来,对于有着许多牢骚要发泄的我来说,这个题目好亲切。辛弃疾曾经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烦恼,但在这些烦恼中却饱含着一丝丝幸福,这幸福,便是父母对自己的爱。在这本书中,主要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