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命若琴弦》读后感(共8篇)

《命若琴弦》读后感(共8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23:06:33

第1篇:命若琴弦读书笔记1000字

《命若琴弦》是我在我在很多年前读过的,这几天翻出来重读,感受颇深。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人确实是都在为着自己的梦想而活着,记得很小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会问我们,有什么梦想,那时候我们都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火车司机,宇航员,我觉得那时候的根本不算什么梦想,因为不过是自己的幻想,又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曾经说过的的梦想呢?

有时候一个人在异乡冷清的午夜醒来,脑海中不禁冒出一个念头,我的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实现?每当这时候,我想起了《命若琴弦》里面的两句话,一个人对于梦想的渴望,确实是很遥远的,并且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而使之实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说过:“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虽然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但是梦想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气馁,胜利中不骄傲,一直支持我们走下去,让整个人生有了一个完整的奋斗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说有人生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计划,如果没有计划,人生是一团乱麻,我们在胜利时就骄傲,失败时就气馁,也许这一辈子将是庸碌无为,连自己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起步。曾经我的听一位朋友说过,“书籍买了很多,却不知道要从何看起。看书的心是有,但是就是没有行动”,我想这是行动上懦夫吧?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思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人生真实如琴弦一样,就看我们如何把这根琴弦拉紧,我个人有种比较偏激的看法,这里不敢奢求诸位都能认同,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我觉得人生最邪恶的地方在于,每个人的时间都只会往前走,而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我们不知道将来将会发生什么,所以说我们为了一种可能,或需要做一万种准备。取决于如何去看待这样一个漫长准备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蓄力的过程,那么必然会鼓足干劲,做好量变的积累,为日后的质变做准备;如果你觉得这是个浪费时间的过程,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对于自己的付出,要么幻想立竿见影,要么患得患失,久而久之,必然懈怠,迷失自我,这就是设立个目标的重要性。或许最终你并没有成功,但是你走过,奋斗过,人生才精彩。所以史铁生说:人生就像是琴弦,有梦想才能拉得紧,拉得紧,才能弹得响。

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目标也不一定非得能实现得了的,因为有时候实现了目标以后,也会导致自我的一种迷失,这就是为什么总是跑第一的人,往往是没有目标的,因为他会失去竞争意识,陷入自我的一种圈子里,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最终导致失败。如果都是用那些很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梦想,似乎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国人用精神胜利法似乎是天生的,因为我们总是不服输,有时却又不得不面对失败,所以传承了这样的一套自我解围的方法。选择的目标要适当,我觉得,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自己目标的难度,这样,一来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让目标本身更有意义,二来呢,不会觉得没有什么挑战性,这就好比,你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子,往往你不怎么感兴趣,而那些要通过一段助跑,跳跃而得到的果子,虽然过程辛苦,但是吃起来,更加香甜。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自己的琴弦拉紧了吗?很多时候,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缺点,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的缺点,这不是就本末倒置了吗?

坚持自己的理想,在自己不懈努力的驱动下,梦想的船终将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2篇:《命若琴弦》读书心得

我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命若琴弦”这四个字,让我对命运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是什么人的命若琴弦?还是所有人的命都若琴弦?当我打开这本书,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着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

老瞎子估摸着就在这几天,他就能够弹断一千根琴弦了。因为师傅告诉他,只要能亲手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取出装在琴槽里的药方,便可以治愈自己的眼睛。他就能亲眼看见这明亮的世界,所以显得非常激动,虽已七十岁依然信心满怀。然而,当老瞎子真正弹断一千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时,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支撑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精神支柱倒了。就像一根断了的琴弦,再也弹不出悦耳的曲子。他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此时老瞎子才恍然大悟……

对于年轻的小瞎子来说,他渴望爱情,而他暗恋的姑娘己远嫁他乡,痛不欲生的他更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也用师傅的方式告诉小瞎子:“是我记错了,不是一千根,是一千二百根。”然后将“药方”装进小瞎子的琴糟里。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八百根、一千根、一千二百根断琴弦是支撑两代瞎子活下去的希望,使他们怀揣着梦想,匆匆忙忙、兴致勃勃地翻山越岭、赶路、弹琴,就算身体疲惫也乐在其中。虽然只是一个虚设的谎言,让老瞎子充充实实活到七十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张“药方”,不管内容怎样,它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方向、有了希望,也有了动力,我们会为之而努力、奋斗、拼搏。在这过程中,也许会经历许许多多的痛苦与无奈,但有目标就会使我们坚持下去。到最后才发现,与结果相比,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更是生命长河中的曾经。

读了史铁生先生写的《命若琴弦》,使我深深地感到:人的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弹出好曲子,弹好了就够了。(刘悦)

第3篇:命若琴弦读后感2000字

清代赵翼《题遗山诗》里最后两句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最后一句“赋到沧桑句便工”用到史铁生的身上最为合适。

史铁生是“文革”期间的知青,18岁的他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北京赴延安插队。在延安务农期间,由于劳累过度引发腰背疼痛,后来又遭遇大雨导致高烧,因为乡村条件极为简陋且救治不及时,最终史铁生双腿瘫痪。

刚开始瘫痪时,史铁生也接受不了现实,暴躁不堪,痛不欲生,甚至若干次想到自杀,这段痛苦的煎熬记录在《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里。《我与地坛》里,他一个人多少次在寂静无人的地坛里徘徊、伤心,窥看自己的心魂、排遣内心的痛苦;在《病隙碎笔》里,他发出了让人心酸的感悟:“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些感喟,这些文字,都是史铁生用残废和病痛的代价换来的啊,真可谓是字字血、句句泪,每一句都令人动容!每一句都惹人落泪!

史铁生虽然多少次叩响死亡的大门,但是,“千古艰难惟一死”,生的欲望最后还是战胜了死亡,史铁生最终服从命运的安排,拖着残肢废体活了下来。

活下来的史铁生如同遭遇了重生,他开始用笔讲述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用文字叩问生命的真谛。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富有深度和热度的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若干项大奖。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主要归功于这场大病。正如媒体业新锐程苓峰所说:“你得有足够大的福报,才会在壮年生一场重病,遭一场濒死的大难。你得有足够大的福报,才会挨上师一顿打,大部分人是弱不禁风,上师只能对他们笑脸呵护。”

没有经历过濒死大难的人,是体会不到生的意义的。因为没有经历过大难的人,意识不到生命的短暂与可贵,会把生命浪费在一些毫无价值的事情上面,比如虚名浮利、吵架争执等;而只有经历过大难的人,才知道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才会把时间花在值得的地方。

不过,经历过大难的人也有两种结局:一种是抑郁消沉下去,如南唐后主李煜;一种是超越苦难最后变得通达超脱,如宋代大词人苏轼。前者唱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歌,后者则写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洒脱的诗句,相比而言,我们更为欣赏后者。

史铁生毫无疑问地属于后者,他瘫痪后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思考生命终极意义的作品,深度和高度极不一般,比同时代的作家不知高出几个层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病隙碎笔》和《命若琴弦》了。

《病隙碎笔》记录他生病后对命运的思考,《命若琴弦》则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故事讲述他对生命的感悟,我们这里主要谈谈后者。

《命若琴弦》主要写了两代瞎子的故事。这两代瞎子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见到光明,但是见到光明的前提是必须弹断足够多的琴弦,然后用这弹断的琴弦作为药引子去抓药才能治愈疾病。因为有这美好的前景在前面招手,他们每天兴兴头头不知疲倦地翻山越岭、走街串巷去说书,哪怕山高路滑,哪怕大雪纷飞,哪怕月黑风高,哪怕烈日如火,都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老瞎子终于弹断了师傅所规定的一千根琴弦,他从琴槽里取出了药方,欣喜若狂地奔向小镇去抓药,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所有的人都告诉他,那药方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无论如何不相信眼前的这个事实,他震惊、绝望、心灰意懒、甚至想寻死觅活,书里是这样描绘他的绝望的:“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很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至此,他才明白,师傅给他的那张药方并不是真正的药方,而是活下去的希望。其实,活下去的希望又何尝不是药方?而且是最好的药方!

正是由于希望,老瞎子和小瞎子才奏响了叮叮当当的琴音,才弹唱出了欢快的故事,生命才有了生气,有了欢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地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快!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不光老瞎子和小瞎子如此,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年轻人努力奋斗希冀有个美好的未来,老年人则希望儿孙有出息能延续自己的梦想。每个人心中有了梦想与希望,才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若没有了梦想与希望,前途一片暗淡,心中无有光明,不自杀也得抑郁而死,如此发展下去,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

因此,希望是人类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唯一支柱,唯有抱持着希望,人类才能向前走下去。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怀抱希望和梦想,从出生到死亡,每一天每一分钟都能像老瞎子和小瞎子那样,兴兴头头弹响生命的琴弦,“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是的,弹好了就够了!

第4篇:命若琴弦读后感1000字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当老瞎子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才知晓能复明的药方是假的,于是他告诉小瞎子,得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行。老瞎子做的,正如多年前他的师傅,希望徒弟永远达不到,只有这样,才能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那张所谓的药方,是目标,是希望,是奋斗的力量,更是几代人对后世深深的爱。这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上世纪五十年代始,金庸创作多部武侠小说作品,塑造了华人世界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创作之中,他所创作的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了对历史意义及价值的探寻。通过在小说中塑造武林门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正教与邪教之间、国家民族之间以及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造就了不同个人、门派、国家、民族、教会、朝代的各种悲剧。金庸正是企图通过在小说中抒发强烈的悲剧情怀,旨在达到解构负面价值、弘扬正面价值的效果。而他离世时,举国同悲。

金庸的文章,就是他的琴,他始终扯紧琴弦,奏响生命乐章。

夏伯渝——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无腿老人登顶珠峰。

他在登山路上坚持43年。第一次登珠峰他把睡袋让给藏族同胞导致自己因冻伤失去双腿。1993年他罹患癌症,却坚定了登顶珠峰的决心。随后在2014、2015年登珠峰他连续遭遇雪崩和地震。2016年登珠峰又遭遇极端天气,距离顶峰仅94米时被迫下撤。2018年5月14日10点40分,夏伯渝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而谈到自己的“珠峰梦”,他说:“山再高,高不过登山的人;路再险,挡不住勇敢的心。”他是真的勇士!因为他年轻、永远不服输的初心。他始终坚守,永不放弃。

夏伯渝的行动,就是他的琴,他始终扯紧琴弦,奏响生命乐章。

万家人——百年义渡,信义传奇。

一家四代,接力传承善举;百年“义渡”,书写“信义传奇”。为了遵守祖上的一个承诺,万其珍一家四代百年如一日“不收一文钱”,在大沙河边为村民义务摆渡。万其珍是万家第三代义渡传人,他和祖辈们一样,无论冰雪连天,还是夜半更深,只要有人喊“过河”,哪怕只渡一个人,也会起身摆渡。如今,万其珍已70岁,每天听到村民的吆喝,就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蹭”地站起身,解开船绳,起浆撑船。最忙时,一天要撑船50个来回。如今,撑船的人,换成了万其珍的儿子万芳权和媳妇,他们是万家义渡的第四代船工。而万家撑船一百多年来,从未出过一起事故。

万家人的义渡,就是他们的琴,他们始终扯紧琴弦,奏响生命乐章。

金庸的初衷是爱好,夏伯渝的初衷是梦想,万家人的初衷是守信,那老瞎子呢?我想,那是信仰的力量。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绘出了自己生命的精彩。

生命是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生命是草?烧了还能生长。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就是一桩奇迹。

每一个人,都会真正的死去,但不是每一个人,都真正的活过。我们要奏响生命的乐章,必须扯紧欢跳的琴弦。(任师仪)

第5篇: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和散文《我与地坛》虽然讲得不足够酣畅,但还是很开心,因为感觉有很多孩子喜欢上他的文字,还有人立刻下单买他的书去了。孩子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学着梳理复杂纷乱的想法,做个善良的人,生命开始丰盈而深刻。

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琴弦是终生紧绷的,一如文中师徒二人令人心酸的故事。盲眼的老师父,为了心中重见光明的愿望苦苦拼了一生,到头来发现是一场空时,为了同样盲眼的徒弟可以有希望有目标地活下去用了同样的谎言,就这样一遍遍,传了一代代。

故事的前半段,文字厚重却不失生机。虽然两个人的世界没有色彩,但是他们可以用心灵倾听世界。尤其是那个活泼的小瞎子,他对世界充满了热爱与好奇,他的感情纯真而青涩,让艰难的生活洋溢出美好与欢乐。然而前面愈是美好,后文当一切真相大白时就愈是沉痛。师徒二人眼瞎的命运无法摆脱,这给故事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随即而来的是两个深刻的问题——老瞎子该不该道出实情?如果是我又该怎样?

老瞎子无疑是一个撞破了真相的不幸之人。这之后他也想试着振作,却“摆脱不了那无字的白纸”。因为他的一生全在为此奔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这几句就恰如其分地说尽了他这一生。他的时间和人生阅历都要更丰富,更成熟。就连他也难以走出来那绝望的心境,小瞎子的情况会比他好吗?跌在雪地里想着死去,老瞎子已不忍心再给他鲜血淋漓的心添加重创了。虽然有很多人对于他隐瞒真相的做法表示不肯定,但在我看来,老瞎子只是表现了一种单纯的爱——对徒弟的爱。一路上风雨守护,希望一个谎言可以给予这孩子毕生的快乐,对于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然而,谎言真的可以一劳永逸地瞒过小瞎子吗?先不必说假如他真弹断了一千二百根琴弦会怎样,单是小瞎子声泪俱下的哭诉“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多么揪心!真能装作无动于衷吗?如果真的让他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耗尽一生,我总觉得这负了他的努力和期许。那可是日夜辛劳奔波不停的追求啊!但是,正如原文所说,“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如果小瞎子知道了一切而失去了追求与目的,他的心弦也会断掉,他就失去了未来。

这个局面就很像作者史铁生。但是他最终冲破了痛苦的束缚,“命运不是用来被打败的,关于命运,休论公道。”坦然地接受人生的不幸,就像有人说的一样,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坚强地活了下来,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对于小瞎子,他也可以走出困境然后寻找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而非注定的人生。我会愿意告诉他,但我会像史铁生的母亲一样做他生命中的引路人,陪他度过失意的时刻,让他在艰难中学会坚强,并一直不断地走下去。有时候,让一个人真正坚强起来,也许比让他活在虚无的快乐里更有价值。唯有真正坚强,才会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泰然不动,而虚无的追求会像一座纸房,最终也只会支离破碎。

所以我觉得,与其小心翼翼地不去伤害到小瞎子的心,不如让他做一个坚强的人。

于是就想到了这几天了解的苏轼。盲人努力睁大眼睛去看,天地仍是一片漆黑。苏轼也一样,想要凭才华在政坛上斗过新党,却也惨遭贬谪。前日身陷囹圄,昨日九死一生,今日即是他乡过客。想要取得设想的成果重新被重用,却发现他无法睁开已是虚无的“双眼”,因而他也叹道“世事漫随流水”之句,但是他很快走了出来并开始享受生活的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重拾信心,在新的人生路上载欣载乐,“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自熟它自美”,面对命运,他毫无畏惧,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一生亦是艰辛的,黄、惠、儋州的辛劳非常人能受,但他仍然坚强地挺立。

这样想来,如果小瞎子也可以如此坚强乐观,那么无论面对怎样的打击,他也可以在这世上保持琴弦一样的坚韧与顽强,命若琴弦的哀伤,也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刘小乖)

第6篇:《命若琴弦》读后感

生命犹如一段未知的旅程,每个人都匆匆奔走在每个人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寻找为自己绽放的花朵,为自己流淌的清泉,为自己歌唱的鸟儿。生命不息,旅程未尽,追求不止。

老瞎子的师傅留给他一纸药方,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去抓那服药。老瞎子对此深信不疑。坚持了五十年,走过了万里路,就在这个夏天,在野羊坳,他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他无数次梦想的蓝天白云,明月星斗,花草清泉,峰峦山涧,还有火热的太阳和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孩,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的美好在向他招手。他的满腔希冀却只换来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感觉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但他放心不下徒儿又踏上了回去的路,在路上他想起了自已那些奔奔忙忙的日子是多么快乐,有了一个目标生活是多么快乐。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对他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原来还有这般深意。

回去后他找到了绝望的小瞎子,悲哀他也懂。他对小瞎子说自己没记够,得弹一千二百根才行。他希望小瞎子永远怀着对生活希望的心不断追求,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还是那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匆匆忙忙,无问西东。

作者史铁生在21岁的大好时光不幸失去了走路的机会,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也绝望灰心过,他知道人在天灾人祸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他在温柔的母亲帮助下,在与无声的地坛的紧密接触中,他拿起了写作之笔尽情挥洒,重拾了心底的光和热,最终他不仅成为了有名的作家也拥有了美满的家庭。在他的生命中,残疾、地坛与母亲是永远不变的话题。残疾是痛,地坛是亲,母亲是爱。因为他的生命有追求,他想追求幸福,想追求平等,因此他的想法和文字总是明净的,总是能超越自己的身体审视自己的灵魂。《命若琴弦》也是他融了自己的血肉在里面,他告诉我们追求的过程便是收获快乐的过程,因为他的存在我们的心灵不再荒芜。

“扶轮问路,审视生命的每丝风吹叶动;想念地坛,体验存在的每缕欢乐忧伤”,史铁生的名言道出了他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生命旅程。生命是一场不断追求的旅程,为梦去追,无怨无悔。(李盼盼)

第7篇:命若琴弦读书笔记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命若琴弦》告诉我:这就是人生。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瞎子正沿着老瞎子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瞎子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瞎子踩着老老瞎子的脚印,小瞎子又踩着老瞎子的脚印,小小瞎子又踩着小瞎子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的一生,许许多多瞎子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他本来能弹上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就能弹断一千根”与“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相互映衬,从而弥散出一种悲凉与无奈,不禁让人流下同情的泪水,也深深体会到老瞎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紧扣主题——命若琴弦。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谢依桐)

第8篇:命若琴弦读后感

人的命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这段话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篇短篇小说写自史铁生34岁。挺有缘分的年纪,我结婚时34岁。他于30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而走上了文学道路。他后面又发表了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陆陆续续又有散文,随笔等作品。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无一不透漏着对生死的解读。

《命若琴弦》里讲述了一个老瞎子和一个小瞎子的故事,他们是师徒俩,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没有见过这个世界,靠弹三弦琴说唱为生。整篇小说透露着悲凉的气息,阐明了人生即苦熬的过程。老瞎子跟他师父的愿望一样,就是弹断1000根琴弦后,买药治眼睛,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结果老瞎子真的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可他从师傅那儿得来的药方却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字,老瞎子很绝望,临死想到了自己的徒弟。于是他跟自己的徒弟讲,要弹断1200根琴弦才可以看见光明。因为他的师傅弹断了800根琴弦没能见到光明,他弹了1000根也没见到世界,他认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又给徒弟加了200条琴弦。不知道他的徒弟会不会坚持弹下来。我认为自己就某件事很难坚持很久,原因有多种,第一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第二没有激励政策,第三外界的干扰信息很多,第四家庭的不支持。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错过了。现在我终于结婚安定下来了,慢慢地我会养成自己的习惯,先养活自己,再谈爱情。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想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样都不行。现在我们知道做眼科手术可以使人返清复明,但是在那个年代,能找到对症的药就不错了,然而老师傅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续了个徒弟接着传递手艺,然而老师傅真的是在认真弹,并且弹好了,真想看到史铁生写个续集,写徒弟功德圆满,重建光明了,并把三弦琴普及开来。

书中的师徒俩生来残疾,他们不是正常人,所以深刻地急切地想看见世界,然而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只有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我们才能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与人交往中,轻最是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尊,都不愿意被别人轻视。我觉得我如果被人轻视了,征兆很大,血会一股脑儿迸进头部,脸涨的通红,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以还击。现在渐渐收敛了许多,因为接受了现实。即使残疾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成为家人的累赘。张海迪是残疾人的楷模,现代又出了个史铁生。他们那么奋力的活着,有影响力的活在读者心中。科学证明99%的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学会某个手艺,所以不要朝三暮四,有意义的活,活出自己的价值,炼出自己的本领出来。

推荐信息

  •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共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07:06

    《德伯家的黛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最初在杂志上连载,1891年以书籍发行。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故事情节单纯少女苔丝被诱骗女主苔丝出

  • 关于《茶花女》的读后感500字大全(12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09:36

    玛格丽特是珍珠的意思。那个手执茶花的美丽而又凄苦的女子,也只有这样纯洁的字眼配做她的名。她身陷在那个人性几乎泯灭的巴黎,卖笑为生;而我则拥有幸福的家庭,无忧无虑地成长着。我们之间并无任何相似,但她一直长久地震撼着我的心。第一次读《茶花女》是在九岁,儿童版,是她,第一次让年少无知的我懂得了“不幸”的含

  • 关于《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09:06

    “遨游书海,做书香少年。诵读经典,享快乐童年。”这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年级倡导学生阅读的口号。今天,也不例外,我依然坐在沙发上,手捧心爱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这本书讲了主人公小光养着一条小狗,名叫袜子,小光从小喜欢 出游,一年会出去几十次,一去就是两三天,这些天,常让袜子一个人在家,等着,饿着,从小就不

  • 《昆虫记》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13:36

    看了《昆虫记》后,我完全被这本书给迷住了,原来昆虫世界里有这么多的奥秘!《昆虫记》的内容丰富而有趣,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的科普书。我在里面学到了好多知识。例如:螳螂是怎样产卵,蜣螂是如何把另一只蜣螂的粪球抢走的……我觉得这本书中讲的几个昆虫中,最笨的是蝉,它在产卵时,有一种比蚂蚁还小的

  • 关于《青春之歌》的读后感大全(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13:06

    读完《青春之歌》后,我被感动了,我被林道静感动了,更被千千万万的革命工作者感动了!他们为了革命,为了国家,更为了人民,奋起抗争。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毅力去对付国民党的机枪!那么多的人为革命所牺牲,我真挚地对他们表示谢意,不管他们是多么渺小,但是大海就是千千万万颗渺小的水珠形成的!书中

  • 《摔跤吧爸爸》读后感大全(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15:36

    当我知道周末要看《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并且是作业的时候,内心有两种想法。第一,周末愉快,可以出去玩。第二,看一部电影,还要总结,我该怎么“编”?在这两种矛盾的想法下,我还是来到了电影院,这部电影让我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在印度,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女孩注定一辈子与厨房“相伴”,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

  •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共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25:06

    难忘的一课读后感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一所台湾小学,听了一节祖国文字的课,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意让作者深深的感动,其次也表达了一种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记忆犹新。我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读懂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一

  • 《一线表扬学》读后感(共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25:36

    你心里装着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除掉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管建刚意义人,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视别人的优点。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在学生的缺点与不足中找到闪光点,使学生的注意力从缺点与不足中转移出来,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表扬,就像冬日里的阳光,照得人的心里暖洋洋。学

  •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28:06

    我看完《蓝鲸的眼睛》这本书,脑海里浮想翩翩。蓝鲸的眼睛是灵魂的光。盲人得到它能够重见光明。有一个勇敢而冒失的少年,为了让一个弱视的女孩能够重见光明,他将蓝鲸的一只眼珠取了出来,蓝鲸失去了宝贵的眼睛,痛苦、愤怒涌上了蓝鲸的心头。于是,它开始疯狂的报复渔民们。小女孩得到了那只眼睛,她的眼睛亮了,但当女孩

  •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13:30:36

    《静静的顿河》一部宏篇巨著。这本书再现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人沉痛的生活。看完我在想,这部电影到底在向人们诠释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一、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为此他们两次私奔。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弹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