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共4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共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4:12:50

第1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一直很喜欢杨丞琳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首歌,这首歌吴青峰结合杨丞琳大学的恋爱史和《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写的,歌曲中描写的是甜美的爱情故事,于是我就很想看看这本书讲了什么,在此读书分享的机会,终于有时间读了这本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描写了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故事中,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与青峰写给杨丞琳的歌曲中甜美的爱情故事不同,除去故事中维特和绿蒂的爱情,读了这本书,我感受更深的是封建社会下百姓的压抑。维特进入一个公馆工作,但是官场上的腐朽,虚伪、倾轧、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后,他离开这腐朽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了,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最后举起了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追求爱情失败后,这个社会,腐朽压抑的社会,成为了杀了维特的另一个凶手。

读这本书时,我常常在想,面对重重困难,人们只能像河水中的利石,逐渐被打磨的削去棱角,失去自我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他们不想和别的士家子弟那样通过入仕光耀门楣,他们厌恶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官官相护,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坚守自己的小世界。但他们最后依旧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打倒。

那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呢?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那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和光怪陆离的事物,我们能否坚守自己呢?身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业并不是特别上心,追求及格就好,空余的时间沉醉于自己的手机,追剧或者是打游戏,生活看上去很是安逸,但他们逐渐忘却了自己考入大学的初衷,逐渐离梦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之前认为人们都会被自己的环境所影响,渐渐的不是自己,直到这样一句话走入我的生活:世界无法推翻自己。只这么短短的几个字,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对抗这个世界的顽强的力量。我们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可以抵挡的住诱惑,成为真正的自己吗?我想是有的。只要足够坚定的坚守自己的梦想,坚守自己的初心,他一定可以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我们也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回到书中,维特却少了这样的坚持。爱情的不顺利,他没有从中振作,却怀着沮丧的心情面对那时混乱的社会,最后被社会击垮。我想,我们日后面对困难,一定要从中汲取经验,从困难中走出来。不要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不要像维特那样,变成了一个为爱而放弃自己生命的可怜儿,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悲吗?(闫旭)

第2篇:少年维特之烦恼简介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愁善感。

初春的一天,他高高兴兴告别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目的是逃避由于自己多情而欠下的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感情债。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生活情调和自然景色无不感到浓厚的兴趣,在他眼里,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

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然而,绿蒂早已订婚,维特为摆脱绿蒂的未婚夫给他造成的痛苦与烦恼,听从朋友的劝告,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在离山村很远的地方找到一个工作——在公使馆当秘书。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在同事中他也寻觅不到志同道合者,这一切也使他产生许多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的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更使他高兴的是,他在一次散步时认识了一位在迂腐环境中仍不失其自然天性的可爱姑娘封·B小姐。他们谈得十分投机,维特爱上了她,尽管她有个不讨人喜欢的姑妈。

在经历了一次闹得满城风雨的公使馆事件后,维特深感公使馆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于是决心离开黑暗、腐败、虚伪的官场。此后,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

维特一直怀念着绿蒂,于是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维特自身在工作上、社会上、爱情上处处碰壁之后,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的他,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与烦恼。

第3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800字

断断续续读了一段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文笔优美,描述的风景美丽醉人,但主人公维特却爱而不得,最终为了成全自己的爱人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风景有多美,衬托着忧伤就更大。

没有处在主人公的位置上,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那再怎样设身处地其实都无法更加透彻地去理解主人公的心情,对于他选择自杀,我们无法去谴责或者赞扬。但是于我自身来说,世界上美好的事情有很多,爱情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世间唯一的美好。更何况如果自己喜欢的人已有爱人,那么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该敬而远之的。虽说人人都有追爱的权利,但那前提是不要伤害别人。这就不得不说某些狗血言情剧,明明是破坏人家感情的小三,最后却被美化为勇敢地追求爱情,大吹真爱无罪,那么谁来补偿那个无辜的被夺走爱人的人呢,你们勇敢追求真爱,那么难道他或者她就错了嘛,要知道天道好轮回,如果某天你们处在她的位置上,那可一定要记得真爱无罪喔。

同时感觉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给青少年看,他们的感情尚不成熟,正处于青春懵懂的时期,自然而然会憧憬美好的爱情,这是无可厚非的,应当对于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如果都像维特一样因为爱而不得,或者人生的失意而选择轻生,那么生命中那些其他的美好,他们都将无缘再见证,这是多大的遗憾啊。人生本就充满了挫折与失意,爱憎会、恨别离、求不得,这都是生活的酸甜苦辣,诗人赋予孩子多情的诗词,让他们体验热烈的情感,那么家长就该教给孩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勇敢。

在我青春期的时候,那时候还很是流行非主流以及淡淡的哀伤,那个时候最喜欢的颜色是忧郁的蓝色,那个时候最喜欢的书是有伤感的言情小说,那个时候少男少女的感情还很懵懂,恍恍惚惚就觉得爱情似乎是最重要的东西。一群没有经历过多少风浪的青春期少年,话里说的、笔下写的,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现在看看以前的作文,大概会无奈的一笑吧,满篇铺陈着华丽的词藻,金光璀璨其实内容空空,人生走到如今,已经过了很久,才知道为什么文学大家是大家,好文章不在于文风的华丽而在于对生活的透彻与感悟。

再说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记心头,日日都是好时节。

第4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出版面世后,迅速风靡德国及整个欧洲,吸引几代人争相阅读,年轻人将主人公维特奉为偶像,纷纷模仿维特的言辞举止、穿着打扮。《维特》不止为激进运动中的青年所万分理解并追捧,也被德国教育改革家巴塞多夫、大诗人克洛卜斯托克、瑞士神学家拉瓦特尔崇拜,拿破仑读《维特》法语译本达七遍之多。郭沫若中文译本十年间重印30版,中国现代文学里程碑《子夜》全书前后三次出现《维特》。现象级文学作品绝非单纯偶然巧合的造物,而是经得住历史的遴选,时代的解剖。

维特在本书伊始,被置于如诗似画的自然环境中,而内心却苦闷压抑。善良美貌、志趣相投的绿蒂是维特生的希望,亦是他死的伏笔。随着事业、爱情、人际多重受挫,维特深感天性受阻、生不逢时,当发觉深爱的绿蒂不是想象中的圣母,而是虚伪世俗、乃至残忍的庸人之妇,维特的苦闷被推向极致,主动告别这个他真挚热爱却不断拒斥伤害他的世界。《维特》以主人公写给绿蒂和友人的近百封书信和日记选段为载体,兼顾心理的刻画、情感的宣泄与情节的完整,第一人称直抒胸臆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维特内心的敏感、情感的丰富、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编者”介入增进了故事的真切感,留下客观冷静的思考空间。

歌德出身富裕市民阶层,父亲学至博士,却被贵族阻挠,仕途失意,对封建残余的深刻反思使《维特》有着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和启蒙主义的思想。维特的个人经历很大程度是青年歌德的自传,自杀部分取材于青年耶路撒冷。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割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封建势力强大,维特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诉说了新兴资产阶级怀抱的理想,揭示其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维特喜爱辩论与归谬,爱读《荷马史诗》,向往自然,在闲暇中反思人生,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与回归自然的体现。

标题《少年维特的烦恼》德文原文中,“烦恼”一词意为“痛苦”,拉丁词根在基督教文化语境中特指耶稣基督的受难。歌德描写的自杀细节完全根据真实事件,唯独调换了时间,令维特在圣诞节前后自杀,将自杀过程和内心独白与《圣经》对接,把维特之死上升到神的高度,映射了对当时神权的反叛,也暗示对无数与维特相同命运之人的关切和慨叹。

《维特》这面二百五十年前的镜子,仍使当今青年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青年与社会、个体与世界的撕裂与冲撞,自我与外界的冲突,像火的存在与烟的产生,是被一个个时代重述的永恒课题。《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原型高更,及印象派众多代表人物,都曾身怀才华却遭到世界冰冷对待,海子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再不可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怀疑、冲击一切而内心迷茫、无所适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亦表现了青年自我意识的朦胧醒觉和对生存方式的探求。

维特鄙视贵族,反抗权威,恋上有夫之妇,替杀死情敌的长工求情,他找不到可以信服的标尺,便以感觉作判断标准,却被一道道人为设置的高墙扼杀。“异化”可能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悖论。村上春树在《永远站在蛋的一边》中说道,“我们都是人类,都是超越国籍、种族、宗教的个体,都是脆弱的蛋,面对着一堵叫作‘体制’的坚硬的墙”,人类创造了体制,却被体制打压、限制、戕害,怀着使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初衷建立的现代社会,用各种规则制度约束、驯化人,现代人失却了自然性、独特性、创造力,只剩千篇一律、庸俗愚昧的空壳,沿着规训的轨道一路滑向毁灭的深渊。

考虑到《维特》的巨大社会影响,歌德于1775年为《维特》补写的卷首诗中,借维特的精灵之口,告诫读者“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此举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作者做出社会回应的重要事件。歌德与《维特》站在18世纪的高起点上,窥见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悲剧本貌。升华为普世意义的维特,是时代的意象与符号,是“少年烦恼”的倒影,是所有注定没有结果的少年心气与抱负的英灵,正是一代代少年维特们选择了少年维特,选择用蓬勃的锐气试锋这个始终存在束缚与偏见的、不完美的世界。(宋佳益)

推荐信息

  • 关于《让世界充满爱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05:36

    昨天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全体同学去阶梯教室观看一部宣传片—《让世界充满爱》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个不到3岁的小女孩活了下来,但是她的爸爸妈妈却离开了人世,解放军叔叔看到的是爸爸用背顶着预制板,妈妈用双手拖着预制板,就在这一刻,小女孩在爸爸妈妈之间幸存了下来。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还有父母陪在身边,这是一件多么幸

  • 有关三国演义读后感的范文赏析(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15:06

    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书中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里面描写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下面我就来给你简单讲一下吧!书中写了重情重义,重视人才的刘备;有义薄云天,忠心耿耿的红脸大汉关羽;有有勇无谋,粗

  • 《四大名著》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17:36

    我在这个寒假期里读了《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东汉末年,黄巾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大全赏析(1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16:06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地震灾难来临的时候,这句话使一个七岁的男孩顽强的生存下来,同样是这句话使14个小学生,在七岁的男孩阿曼达的鼓励下,勇敢的活了下来。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相互无比的信任。年轻的父亲,执着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看似平常的一句,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责任,在危急时刻发

  • 《水浒传》读后感6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21:36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作者施耐庵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故事!如《武松打虎》就是其中之一。武松是《水浒传》中杰出的人物,他是山东清河县人,人称二郎。他身高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是因为他武艺高强,

  • 《呼兰河传》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23:06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引线,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20女作家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呼兰镇是平凡、卑琐、落后的;也是封建、愚昧、冷漠的。作者笔下的小镇好似暗灰色的一张纱布,凄凉的暗灰色不知不觉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它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

  • 关于《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读后感大全(精选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28:36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读书笔记心得感悟900字 这本书算是我读的比较快的一本书了,总共三天时间,平均每天一小时左右,书本的内容本身也不多,其实书中内容并不是像你看到的书名一般,以为这是一本只和推销有关的书籍,其实书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如果你肯用心去阅读,并付诸实践,相信收获不会少。 读后感心得体

  • 《老人与海》读后感精选【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24:06

    最近我看了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这本书。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9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给我启发很深。这本书的内容是:从前古巴有一个

  • 《我与地坛》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32:36

    地坛它不仅仅是地坛,那里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里埋藏着母亲的爱;那里拥有着许许多多人的故事。与其说《我与地坛》是一本书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母爱与这个世界的种种感慨。地坛——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时期是地坛陪着作者度过的。作者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

  • 《范爱农》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21 7:32:06

    朝花夕拾,早上掉落的花,傍晚的时候捡起。意为重拾往事,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里面记录了很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温馨回忆。阅读这本书,让许多人体会到了儿时的记忆,也不禁想起关于自己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在闲暇之余读到了一篇《朝花夕拾》的文章,《范爱农》,从而有一些感受。一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