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正红旗下读书笔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这是我中学语文的基本功,提到老舍我就会说出这些东西。但老舍的作品却从来没看过,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那个年代书籍缺乏,还有就是老舍的这几本书都不够标题党,吸引不了少年的我。
《正红旗下》是我第一次领略这位文学大家的风采。这是老舍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以自己的出生为线索,讲述北京旗人的种种生活场景。知道老舍是文学大家,但真的去读时,我还是被他的语言和描写惊到了。
大姐夫和大姐的公公都是满族武官,这种武官只吃俸禄,不当差。问他骑马射箭,他的回答只是咳嗽一阵,而后马上讲起养鸟的技术来。
作者写道:
“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
作者写大姐更是精彩:
“妇女们极讲规矩。在上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要眼观六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在长辈面前她不敢多说话,又不能老在那呆若木鸡地侍立。她须精心选择最简单而恰当的字眼,在最合适的间隙,像舞台上的锣鼓点似的那么准确,说那么一两小句,使老太太们高兴。
这种生活的艺术在家里要经常的实践,以备特别加工拿到较大的场合里去。亲友家小孩满月,男女做寿,都是这种艺术的表演竞技场。至于婚丧大典,那就更须表演的特别精彩,连笑声的高低,请安的深浅都要恰到好处,有板眼,有分寸。”
看着几段时我感到后背阵阵发凉,满族为什么没落,大清为什么灭亡,跃然纸上。让我恐惧的原因还有,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生活,或者说是我周围的生活。和平时期,世界没有什么震荡,人民安居乐业过自己的小日子是理所应当的。
我最近两年看一些商业史、体育史或其他什么改革开放的历史,比如淘宝的崛起,共享单车大战,比特币等。我惊奇的发现,我是这些历史的亲历者,身处历史现场却完全不自知。我也是聪明有能力,细心而又有耐心的人,但都用在了《传奇》、《热血江湖》、《生化危机》、《寂静岭》、《天天炫斗》等上面,沉迷游戏也没啥,但只沉迷游戏,只体验游戏带来的快感,而没有任何输出,还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20年弹指一挥间,也像做了一场迷梦。
当人有了一定的阅历,在看老舍的书,会发现里面人物的描写传神,用词用语恰到好处。写巴结洋人的多老大,说他像一条丑陋而颇通人性的狗,那么可笑又可爱。
写大姐婆婆对待神佛骂起来也毫不留情,她会指着所有的神像说:“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饯、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
还有会说话的二哥,这是一个熟透了的旗人,既没忘记二百多年来的骑马射箭的锻炼,又吸收了汉族、蒙族和回族的文化,可谓文武双全。但就是这样一个旗人,也只会一点点的满文,谈话,写点什么都是汉语。写春联、编个曲,他总是用汉文去思索,一回也没考虑过可否试用满文。当他看到满汉文并用的匾额或碑碣时,他总是欣赏上面的汉字的秀丽或刚劲,而对旁边的满字只用眼角照顾一下,敬而远之。
我去阿拉善出差时,去当地的新华书店,里面有一小块蒙古文学专区,我好奇的跑去翻看。里面只有一些蒙古作家的诗歌集。
《正红旗下》因为文革的原因没有写完,定大爷和牛牧师之间还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王掌柜的命运如何?都随着1966年8月24日,北京太平湖扑通一声泛起的水花而消逝。中国人的国民性,民族民间风习在老舍笔下得到诗意的描绘,永久的保存下来。
第2篇:老舍正红旗下读后感
关于老舍、老舍的作品从大学到教学确实也读过一些,他的《正红旗下》也曾听说过,却没有真正的读过。这两天一气呵成拜读完毕,被老舍这篇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感染着,感叹着;还真得感谢我的学生英成的一篇老舍《正红旗下》的读后感。
首先,让我吃一惊的是一名初一学生竟然喜欢老舍的作品。在这个动漫满天飞的年代,又值这个二维空间的年龄,小小的人儿竟然不是沉迷于动漫里,而是钟情于老舍笔触间。“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在他辞世六十年后仍有粉丝崇拜,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才情笔力。
其次深深吸引我的是英成读后感的题目------《却把鲜活浸沧桑》。这是一个很有文学功底的标题,对比手法的运用给人留下了无比深思的念想,“鲜活”怎么会和“沧桑”沾上边呢?这让浮躁于生活表面的人乐于想从鲜活的事物中找到“沧桑”,也让那些浸在沧桑里的人急于品到“鲜活”的味道。我却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我是带着一种莫名的审视想看看我的初一学生,是如何把这样一位“大家”的“鲜活”浸到“沧桑”里的。
正是因为这种戏谑让我沉浸在这篇读后感里不能自已,正是这种不能自已让我两夜未眠通宵拜读老舍的《正红旗下》,这是一部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的家传性质的历史小说,虽然8万文字只描述了自己的降生,尽管只开了一个头,但已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老舍晚年创作风格的成熟和发展。
英成的读后感是从品味人物形象入手的,自言自语式的开头,看似小孩子的闲笔,细咂却笔笔不闲,牵出了沉重的历史,牵出了清新质朴的语言,牵出了要品味的特色人物,那“幽默里包着的辛酸”,那“清新质朴中的沉重”,那谁也不敢心旷神怡的“大姐婆婆”“多老大”,虽是未完成时,却令小作者“那么喜欢”,无不让读到它的人急于寻根究底。文章结构清晰,点面结合,先总写了文章中给小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接着泼墨如水的描摹了特色人物“大姐婆婆”,漫画式的涂鸦了“大姐夫”,愤笔涂抹了“多老大”,简笔勾勒了“云翁”“正翁”;描述精准,评价犀利,笔法老道;怎么读也不像出自初一学生之手。
令我咂舌称道,扬唇微笑的还是小作者的结尾三段,由此看,英成确实读了老舍的诸多作品,比喻形象,一针见血,文中评论道:老舍先生的作品像是桂皮,入口是甜,越嚼越辛辣。那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包含了同情、讥讽、警示。回忆起来可不是吗,那《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那《鼓书艺人》、《柳家大院》,那《茶馆》、《龙须沟》中众多人物哪一个不是鲜活饱满,又有哪一个不包含了同情、讥讽。
结尾耐人寻味,又照应标题。正如英成结尾所言《正红旗下》舍去了成为惊世名著的机会,却依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名著。英成的那篇《却把鲜活浸沧桑》------《正红旗下》的读后感,虽然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不能并肩比美,却在我的心中已然成为极品。
第3篇:正红旗下读后感
由《济南的冬天》一片白茫茫的纯洁累积对于老舍的印象,还停留在《四世同堂》、《茶馆》的渺茫情境中,忽而踏至《正红旗下》的字里行间。
文本深深烙上文学的话语蕴藉性的特质,在戏谑的趣味性语言中展开了对于时代与特定典型人物的摹写与刻画,借此书写时代变迁与人文风俗并沉重审视国民性,引人遐思与求索。
人间的真话本来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这是《骆驼祥子》艰难生活里对于罗曼蒂克的一点点期待;而以自传为线索铺开日常生活,作为带有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作者本人写“返归幽默”,以最轻盈的语言,来刻画最沉重的现实,文艺的不容易,便更显出作家的笔力。
跃动的语言,也牵动着我的思维一起蹦蹦跳跳。
以“我”的降生发端,对于身边人一一尽态极妍,在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败的社会现实洪流之下,表现旗人们的精神状态与生活习气:本分却窘迫的父亲、善良而守旧的王掌柜、能干却迷茫的福海二哥、穷讲究却自大的姑母、讲究却无法摆脱讲究套子的定大爷……
他们皆为鲜活的个体,但由于时代的烙印,而代表着不同的特质,相类相别,凸显当时社会“群像”:即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固守“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将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一类;能够审时度势,意欲挣脱八旗桎梏的一类;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或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的一类;依靠洋人的反过来欺凌国人的一类;不堪教会、洋人的欺压,自发组织起来反抗的热血爱国人士一类。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身份,却一齐勾勒着相同的社会“大语境”。以“我”口娓娓道来:在生活趋于潦倒的时刻,无法考虑到爱好与兴趣。满心满眼只能想着填饱肚子,而画眉、水仙、绿蝈蝈之类的更是穷苦旗人所无法企及的美好。
维系人们生活平稳安乐的“天”萎靡暗淡,人们行走的步子也就趔趄着、踌躇了。漫天黄沙打在脸上,心里更是厚厚的一层乌云。以至于连作家笔下的小风都是“尖溜溜”的,太阳所在之处透出的亮光都凝结成血块。人们不再期待黎明,只静候黑暗的到来——安抚下一切凛冽的尖利。温水煮青蛙的意味便跃然纸上,处处可见麻木混沌。
作者以幽默传达鞭挞,实质只是将其人的言行举止生动描摹,而文字背后的“深味”则是个中滋味、各自琢磨,语言的“言外之意、象外之音”的灵妙便体现在此。
对旗人制度下“寄生虫”们的批判,极易领略。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几节,其中有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清形:即毛大爷与牛牧师的相互“利用”。虽然来自不同国度,生长于差异化的文化土壤之中,但两人“趋利”的心理是别无二致的。都本着敛财的功利主义,而妄图依附他人,几近谄媚,却不曾知晓真相,自始至终被“浑浑噩噩”着。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作为;而多大爷和多二爷,同为亲兄弟,却完完全全是两个对立面,背离中华而投入洋人“国度”的哥哥,形象也是“笑起来起褶”的,倒很符合传统的“小人”模刻,由一点点的“贪”、“懒”累积起来的劣性因子,最后发迹到“无耻”的地步。
回族朋友金四把与王掌柜能够摒除族种、地域的差异而与汉人相处友好,在老王掌柜的心中俨然一个标准的热血青年十成,能够在昏昧的社会现实里幡然醒悟、奋起反抗,以一己之力牵动号召更多人为国家兴亡而付诸努力,将“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铭记于心,恪守于行。我想唤这“溺亡的温度”,缘于光明孕育于此,也只能止于此。
而大多数自诩聪明的人,充分展示了他们“智慧”的奴性,以及“高明”的怯懦,一汪有讲究死水的死水,波澜不惊的稳健水流之下,埋葬着生的雀跃与活力,也亲手送走了“吃喝玩乐有一把式”的最后一批旗人。
旧的东西远去、远去了,新的黎明会徐徐地朗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