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共5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共5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6:19:30

第1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2000字

打开kindle,关于这本书的常规阅读时间显示的是1小时59分钟,全书160页。不禁感叹,原以为读一本书怎么也要花一周左右的时间,没想到只需要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书,相当于看一场电影的时间。

不过,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却读了很长时间,并不是因为难读,而是读了一半就被闲置了。

很多时候,书本买回来都是被我阅读到一半就被放着那,久了之后自己也忘记了。

打开kindle本想接着内容再看时,发现很久没读,之前的内容也就全部忘记,只能重头再开始阅读。

并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上周的时间里,终于把这本搁置将近三年的书读完了。

但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内容完结后他人写的阅读后记。

《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读完这篇后记,我才理解了这本书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喜欢,虽然之前我也从内容和推荐语上了解到了这本书,但始终没有太多的想法。然而读完这篇后记,才真正理解那句有名的结束语“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原以为,所谓的“亏欠良多”只是在和书店众人书信二十年,最后在故人逝去时也未能踏足书店的遗憾,可读完才明白,不仅仅是这样的遗憾。除了与书店里的弗兰克以及其他职员的书信交流,弗兰克给海莲找的那些书更是给予了海莲更多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些书籍让海莲对弗兰克说,最了解她的人也是弗兰克。

“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

与此同时,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而留下的建筑街道也是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它所存在的经历在当下也存在,在此时也变成过去,如后记中所说“查令十字街不是遗迹不是封存保护以待观光客拍照存念的古物,它源远流长,但它却是现役的,当下的,在我们谈话这会仍孜孜勤勤劳动中,我们可同时缅怀它并同时使用它,既是历史从来的又是此时此刻的,这是一种奇特的时间完整感受。”

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时间完整感受”,我读完了这本书仿佛我就去过了这里,我经历了主角的一生,但盖上书我仍是我自己。而那些街道又是真实存在的,曾经的人们也是真实的在这里生活过,倘若我在现实生活中去一次查令十字街,那更是奇特的时间感受。

就好像有时我们面对某一瞬间或是场景,会有一种曾经发生过的错觉,我好像来过这,我好像见过这人。

读书的意义便也是样吧——会因为知道了更多,去真实生活中存在的地方就有更强的共鸣感,原来曾经很多年前的某一人他在这里有着这样的感受,如今我经过这,我仿佛也能理解这样的感受。

如同我喜欢写信,至今迷恋着小时候给人写信的感觉。那时资讯都比较闭塞,读小学时也没多少人使用电脑,手机,很多故事和消息都是从书中或报纸里读来。在那时一本阅读刊册里还有笔友的联系方式,自我介绍,自己选一个感兴趣的就给对方写信,然后就眼巴巴地等着回信。

一个小学生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要说的,同学之间还会互相赠送节日贺卡,明信片。记忆里每到新年或是什么节日时,都会兴冲冲地跑去邮局选漂亮的明信片,给要好的小伙伴写祝福,完了再悄悄放到对方书桌里,有时还会因为我给你写了,你却没给我写而闹别扭。回想起来,明明都是一个班的同学,那么近的距离,却也因为书写仿佛他是千里之外的友人,小心翼翼地把明信片装好,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桌里,然后满怀欣喜地打开自己的书桌,看看有哪些人给自己写了明信片。至今,收到的那些明信片和卡片都还在老家的书桌里。

但随着时间流逝,自己慢慢长大,资讯也越来越发达,写信这件事就渐渐停留在记忆里了。也许曾经还会在朋友过生日时,给朋友写一张祝贺生日的卡片,如今也全部变为微信里的祝福。

我曾经的笔友们也早已全忘记叫什么,连我给自己取的笔名也忘了。

为什么会迷恋写信的感觉,可能是因为那微妙的时间差吧。

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

如今,这句话形容等待快递的心情也很贴切。其实,等待快递的心情就和曾经等待书信的心情相似,我知道他给我回信了,我知道我会收到一件东西,但我还没亲自看到,于是我很期待。

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羡慕海莲与弗兰克和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人们保持了二十年的书信,从最开始的寄书人弗兰克,到书店老板,再到其他职工,最后弗兰克的家人,邻居老太太都加入给海莲写信。时间与空间在这里变得更具体了,也在这快讯时代,让人向往。

发展越来越迅速的社会,让人情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便捷,没了书信中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所以这才是为什么这本书那么多人喜爱的原因吧。

而我全文最感伤的也是在文末,海莲收到弗兰克最后的一封信,文末写着想念您。之后再收到信时,便是告知她弗兰克已经离世的消息。整整二十年的通信,却从未见过彼此,海莲在最后的一封回信中写道“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了.....”读到这时,内心便一阵阵感伤。

再美好的岁月,再长久的生活,都会随着离开而消散。

“但书店还在那儿...”

查令十字街还在那儿。

书信也还在。

我们所生活的一切,都在记录着。虽然在宇宙中都是小小的一粒尘埃,但在某一时刻我们都曾是太阳,照耀过彼此。

愿我有机会路径此地。

第2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000字

通过阅读书中,海莲与书店的通信,可以让人想象到上个世纪美国和英国,平凡个体之间的不平凡生活。

这本书既不像小说那样,会加入很多的主观的、客观的描述,或者设计好各种转折、伏笔;也不像纯粹的纪录片,中立、客观,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它就是忠诚的反馈了写信人的情感,不做额外的干涉,任凭读者自行想象。

原本它就是发生在上个世纪,无数事情中的一件。也许,会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发生过,存在过。但那些事我们大多数人都无缘得见,经过时间的冲刷洗礼,流传下来的是展现在我眼前的这些信件。我们会感慨这一段关系的长久和稳固,感慨这其中的平凡和美好。

而这些美好是否也同样存在于我们身边,可能就在我们周围。但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凭什么不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呢?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这是书中结尾的一句话。

海莲虽然不是书店的大客户,但是也持续保持良好的信用,从来没有拖欠过账单。与此同时,即使海莲的手头并不宽裕,也还会经常给书店寄送礼物。

所以,在我一个外人眼里看来,实在是想不出海莲有哪里亏欠的地方。

但我后来明白了,我们是由果及因,先看到了海莲的行动,却未深究其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正是因为海莲一直觉得自己亏欠书店良多,所以才会不断的关心书店众人的生活,给他们寄送所需的物资。

这种亏欠,在这句话里面可以窥见:

“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海莲与书店发生的并不是只是冷冰冰的交易行为,这里面有情感的价值。而更重要的是,一本书并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对于不同的顾客来说,可能代表了不同的价值。(我们之所以能追求合作、双赢,本质上就是在利用这种价值认知上的差异)

从我们旁观者眼中,可能认为这些交易是等价的,双方都付出了金钱以外的情感。但从海莲这一方,她认为自己所获得的,要比自己所付出的要多得多。

这其实是一件幸事。

2020年发生了疫情,因为惧怕病毒的传播,无形中是加速了线上化、智能化、无人化的进程。确实效率是提升了,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失去人与人之间交互所带来的情感。

机器只会冷冰冰的执行既定的程序,它不会关心你今天心情好不好,不会了解你的近况,不会为你多管闲事。(如果机器可以实现到这种程度,也是蛮可怕的)我开始有点理解卢德运动背后的理念了

扯远了,收一下收一下

另一个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海莲是一位爱书之人,但她也坦言她会定期将一些她认为再也不会再读的书处理掉。与之对应的是,她购书也是非常的慎重。基本上不会购买她没有看过的书。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对书籍的尊重。书就是让人读的,并不是为了摆在书架上好看的。不再有阅读需求的书,就让它出去,参与到外部的循环中去。哪怕是被回收,再处理成纸浆。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生产过剩的时代。资源利用其实是不充分的。有些在你家里积灰的物品,可能是某人求之不得的珍品。

多和外界交换,这是我从中学到的另一个宝贵道理。

最后点一下题吧。

从前书信虽然慢,但是却让我们更加的专注。当然,这个专注可能是被动的。

我们现代人,多了许多的选择,那我们具备主动专注的能力吗?过多的选择,却没有一个专注的目的,是会迷失的。

而且,想象力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但想象力是需要时间发酵的。即时通讯,并没有留给想象力发酵的空间。

第3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700字

之前看了部电影,叫《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自从看了上一部之后我就对汤唯和吴秀波的戏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片子也让我很喜欢,里面有个重要的剧情线索——《查令十字街84号》,看完片子后就买了这本书。不得不说,电影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本小小的书在这部电影热映后,价格是35元,七本青年文摘的价啊。今天终于用四十分钟看完了这本书,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小到大,我只有在小学作文里写过信,重点也不在信,而在分数,当然我更没有收过信了。真的会有人就那么一直写信吗,给一个从来都没有见过听过的人。我不是很喜欢用q q等软件来沟通,因为那会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哪怕明明是和熟人。可写信是很妙的,可以看到对方的字,而纸质感也更能传递情绪。

在书中,海莲汉芙就一直通过信件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书店联系,买书,寄送礼品。通过信件,双方也对对方有那么点点的了解,这样一直持续到弗兰克德尔去世。海莲当然也曾收到过书店其他人的来信,甚至有弗兰克的家人、邻居的,不过主要是弗兰克的信。他们到底算是什么关系呢?朋友?可是他们从没见过面,海莲一直都希望自己能亲自去看看,但一直都没有成行,一直到书店里的其他人都已经失去消息,到弗兰克和店长都去世,海莲都没能见一眼这些人、 这家店。客户关系?海莲在这二十年中买了无数本书,不仅如此,海莲还从美国给在英国的他们寄去了鸡蛋火腿等物资,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英国的人们物资匮乏,海莲甚至托朋友带去三双丝袜给女店员和弗兰克的妻子,弗兰克也送了海莲一张由邻居奶奶绣的精美的桌布。也许,没见过面的人也可以是朋友;也许,一直惦念着的才是最珍贵的;也许,大家只是彼此精神上的慰藉;也许,那让人心痒的朦胧感最令人着迷。

书中有几个点让我感触颇深。第一个是海莲一直未成行估计永远也不会成行的旅行。当海莲给书店寄去物资后,书店里的人就一直很好奇海莲,海莲也很想去英国。所以海莲“嫉妒”自己的朋友可以去看“她的书店”,在她另一个朋友去英国之前说“真希望你也可以一起去”时,海莲难受万分。查令十字街84号就在那,可是她去不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说走就走的旅行,有的人也许真的就在一个地方从生到死。有的时候我们唾弃现实,可我们都逃不开现实,我们也许没有能力支付自己的愿望。书店里的人也真心希望海莲来。开始弗兰克想让海莲来了之后住在邻居奶奶家里,邻居奶奶后来去了老人之家;十几年过后,弗兰克的两个孩子都在外读书时,弗兰克说海莲来了之后有两个房间可以挑选。没有结果的准备在以后看来是那么凄凉。

第二个是书店里散去了的人。塞西莉法尔是书店的女员工,曾经在信中教海莲如何做约克郡布丁,后来需要和丈夫一起去阿富汗待一年,可一年后,便毫无消息了。塞西莉在辞职后曾写信告诉海莲可以把信寄给她的母亲,由她的母亲转交。然而没有联系就是没有联系了,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将来实行起来时我们才会发现那有多行不通。总说萍水相逢便是缘,那么散了的时候又该被称作什么呢?海莲多年之后依然会在给弗兰克的信中问起塞西莉的消息,也许塞西莉也会在兵荒马乱之后偶然想起她曾和一位叫海莲的女子通过信,但她应该只会回忆而不会再提笔了吧。

第三个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的死。新的员工继任后在整理旧物时看见了海莲的信,便回信询问海莲是否仍需要书以及告诉她弗兰克去世的消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应该是一直坚守在这家书店的人,书店里的书变来变去,但他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有多少人会坚持做一件事情一辈子直到死?我就向来是一个没什么耐心的人,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做不好时还会变得狂躁。我很难想象自己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样子,尽管我知道应该是会这样的。我没有那么深的热爱,所以自然就会厌倦。而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人也总是会有贪心的,得到了一点点就会开始想要更多,会想往上爬,有多少人会像店长和弗兰克一样就甘于自己的普通平凡呢?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书的结尾没有说海莲是否继续在那家书店买书,但是作者还是给了读者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弗兰克的女儿希拉写信给海莲表明想和她继续通信,也许希拉想传承那份纯粹的关系。

第4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认识这本书是因为喜欢的偶像,他的剧里有这一本书,同时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推荐的书之一。了解到之后我便将其放进了我的书单里,终于轮到它,我又将其读完了,现在我便写下我的感受。

读书之前未做多少了解,在书单里面,我就只是读,这是一直以来的习惯。我不愿失去那种新鲜感,我喜欢的是那种一开始的素不相识到整个的得到它,这之后如果迷上了我再去更多更深的去感悟它,接着便是彻底的爱了。海莲将她向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的过程中,和店员弗兰克之间的通信收录起来,成为了这一本书。阅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内容的真切,因为这都是真实信件。他们购书的信件一开始是严肃的,带着对陌生人的尊重。来往的久了之后,变得熟络起来,海莲还会送一些生活补给寄给他们。接着信中不再只有购书之类,他们会聊聊家常,就像老朋友一样。真挚的情感在随着时间流露无疑,但是持续了20年的书信却是突然结束。阴差阳错,她仍旧没有踏上英国这片土地,没有亲自见一见与她通信长达二十年的书店老板。她对于这个书店的唯一印象只有玛克辛在信中的描述:书店里混着木香和霉味,门口的老绅士对他问好,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遗憾徜徉在心中海莲在弗兰克去世之后不忍心让些珍贵的书信永远藏在书桌抽屉里,经弗兰克家人的同意,出版出来流传世间。我才幸能看见这番情谊。

我看过很多解读,有把这份情谊理解为爱情的。但我认为这决不是爱情,人世间有很多感情,不止于爱情这一种,它们是可以理解,可以感受,但却无法叙述的。很多这种感情都只能归于知己。我至今认为知己是人世间最高贵的,它是情感的至极。士为知己者死,是一种至死不渝。

初读发现是书信的格式,未觉格式有何紧要,影响到我的阅读是没那么轻易的。途中却想到,写信呀,现在是稀了。几秒钟能收到的答复,那时候要按日子算好几个,这两者之间是决不相同的。我寻着,在哪儿呢?之前读王小波和李银河时,叹息着向往去了却未有去是思考的想法。我沉吟着,那一晚我没有继续看下去,我就在想。我或许是想到了,因为更久,所以它们不同。等待答复的过程时漫长的。从寄出到收到的时间里,承载的是两个人的期盼,它们交织着。期待着,所以牢记着,甚至是久书终得的惊喜。岁深月久了,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便是爱了。决异于短暂的热烈,如今短暂的时间,压缩的情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能算是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便是爱书人的圣地,心向往之。

如果你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第5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笔记

上周在经常收听的一个节目里听闻这个地名,也是它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作者提到它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让我这个最近突然爱上读书的人儿倍感亲近,马上加入到我的书架。挑了个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开始翻看,开始感受上个世纪发生在爱书人与书店店员真挚的书信情。

194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住在美国的海莲·汉芙开始给大西洋彼岸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信求购书籍,管理员弗兰克·德尔,这个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为她找寻并邮寄所需书籍。这本来只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商业贸易行为,令人震撼的是他们之间的书信联系持续了20年之久,并建立了真诚而深厚的情谊。

海莲·汉芙这个33岁的姑娘文笔幽默,书信里尽显她的睿智和俏皮,让读者忍不住要爱上这么个可人儿。“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儿脑筋!”“行啦,别老坐着,快去把它找出来!真搞不懂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只需几句话,撒娇可爱跃然纸上。

在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英国食物供给实行配给制,慷慨大方的海莲·汉芙给书店店员们寄去了烤肉火腿和鸡蛋,这些食物给大洋彼岸的人们带去更多的是心灵的慰藉。弗兰克和妻子诺拉及其他店员也纷纷回信表示感谢,开始了更频繁的书信联系。二十年间,保持与书店店员书信来往,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芙几次犹豫要去英国,却因手头拮据而未能如愿,直至1969年,她收到了德尔的死讯,这让她悲痛不已。由此便把这二十年来存下的信件整理成书,也纪念下人心在二十年书籍时光中的一场奇遇。

海莲·汉芙给正在伦敦旅游的友人的信中写道“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对于这样一个给予她精神食粮的书店,的确是值得献上一吻。如果有幸去一趟查令十字街,也请代我们献上一吻。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中文翻译者陈建铭先生,他高超的翻译水平绝对为此书增光添彩,既完美的表达作者的原意,字里行间还融合了中国文化,读来颇为生动有趣。其中一段海莲·汉芙因为牙齿问题而没能去到英国这样写到“好几个月前,我发现牙齿一颗接一颗全坏光了,我要么乖乖装上牙套,要不然就得全部拔光!因为还不想当个无齿之徒,我最后还是决定装牙套。可是诊疗费简直是天文数字!看来伊丽莎白只好在我没来的情况下登基了,我呢,今后几年里也只能留在这里看着我的牙齿一一加冕了。”(背景是伊丽莎白女王登基)

他在后记里谈到:“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深以为然,在这个邮箱、QQ、微信、微博各种社交APP盛行的年代,没有车马慢书信慢,没有了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也没有了盼望收信和认真回信时想着对方读信的情绪,总觉得缺失了许多美好。我们之所以对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的友谊心生欢喜,大概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再难觅如此真挚情缘。

推荐信息

  • 《美丽心灵》读后感大全(1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2:17:22

    人生路漫漫,曲折艰辛的人生之路要比登泰山艰难许多,虽然一路上有暖风相伴,游蝶为舞,但是任何人都无法保持同样一个心态走到最后,总会有高兴与伤心的情感起伏,总会有成功与失败的人生感触。因此,生活需要我们去感受,去调节;需要我们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笑以面对,伤心失意时不宜卑微……在人生求

  •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2:51:52

    暑假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当属《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细致而又生动地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到最终晋统一的历史画卷。它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错综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通过这本书,我认识了狡猾的曹操、侠义的刘备、忠诚的关羽、勇猛的张飞、心胸狭隘的周瑜,足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共2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3:31:22

    《平凡的世界》大学时代读过,,最近又读过,但每次都会给我新的震撼与感动,我看到的是世间的真情,平凡而真挚,咱们的生活就是如此。在每个人的童年,父亲,可能都有一个高大的形象。几乎每个父亲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但是谁又能想到在父亲慈祥的笑容背后又有多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是孙少安知道。“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

  • 关于《功夫熊猫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4:05:52

    【第1篇】星期五的时候当我看完《功夫熊猫》之后要给大家分享的是:熊猫“阿宝”被龟大师指为“神龙大侠”,阿宝被五大侠等嘲笑,因为熊猫身体笨拙,连自己的脚趾头都看不到,又没有练过武功,他们都不相信他,觉得他根本不可能打败残豹。但师父后面还是愿意用心的去教阿宝。可师父教阿宝的方式跟传统的方式不一样,因为阿

  • 关于《二十四孝故事》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4:45:22

    时间煮成一壶茶 ------读《二十四孝故事》有感我从来不曾对外祖母抱有任何好感,准确地说,我讨厌她。不知为何,我可以对任何人做出容忍,但唯独她不行。我知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看过不少书,“扇枕温食”的故事我也知道。但直到读了《二十四孝故事》,至今才懂得何为孝。我爱我的母亲,但我讨厌我的外祖

  • 《狼道》读后感(共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5:22:52

    提到狼,大家一定能想到它的奸恶,凶狠,狡诈等一些不太友好的词。“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成语呼之欲出。狼真的没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吗?《狼道》中有写狼的无畏精神,狼群一般为了躲避猛兽的追杀,老狼一般会自愿与它们厮杀,为它们年轻的血脉保存生机;再比如说狼的合作精神,一只狼可能斗不过一只

  • 关于《草房子》的读后感600字大全(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5:56:22

    今年,我把曹文轩写的《草房子》读了两遍了,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这篇小说主要介绍了桑桑、陆鹤、纸月、细马和杜小康这五个优秀少年的小学生活。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桑桑,他是一个调皮可爱又聪明的小男孩,他善于动脑,把家里的蚊帐改成鱼网,把碗柜为鸽子做了一个舒适温暖的窝,却遭到父母的责备,他

  • 《乡土中国》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6:31:52

    这本书很薄,但是可以读得很厚,第一遍我没有太看懂,回过头又重新读了一遍,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它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国民性格的形成做了基层的分析,解读。关于”乡土性“和”现代性“,采用了学术研究的名词来阐述,里边的每一章展开来讲都是一幅宏大的”故事“。它没有“嘲讽”,没有“置身事外”,没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读后感(共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7:17:22

    看书名,以为只是一本循循善诱的心灵鸡汤;翻开后以为只是单调无趣的生活小说;慢慢走入小哥白尼的世界,才恍然大悟,这是一本人生读本,由润一的经历与舅舅的日记组成。本书的主人公“小哥白尼”原名本田润一,他生活的年代似有糖衣的药丸,战争的乌云飘来飘去。而他既不幸地年少丧父又万幸地遇见人生导师——舅舅,还有许

  •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5 17:50:52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读了一本书,叫做《一千零一夜》,这本书由二百三十四个故事组成,它是世界上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一千零一夜》的内容奇幻诡异,包罗万象,大小故事盘根错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错综复杂,结构灵活简洁,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合情合理,所以深受我们中小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