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很喜欢王小波呀。虽然看《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怼了他许多次,但我依然从他身上感受到了魅力,而且看了他的书,我感觉自己开朗了很多。文学作品是人性的宝库,我的春风沐浴之路才刚刚开始。
实用类vs文学类
关于读书的一点小插曲:
两天前看到了AA的书架黄木架子上摆满了三层的文学作品,我数了数,一共144本,我认为AA是嗜好阅读文学作品的,连BB都很佩服他(因为他看了《追忆似水流年》,书架上还有全套),他应该看了好多年书了,如果像BB一样,从小学时开始看名著,到现在也有十二年了吧。十二年,一百五十本书,如果加上那些借来的书籍,勉强到两百本书吧,和我在网上看到的那些一年六百多本书相差好远,但是AA的文学修养是很高的,BB的文学修养也不低,数完他们看的书籍,我才觉得自己可以努努力跟上去,不必把自己陷在一年一千多本书、六百本书,成为作家至少看一千本书、最好看两千多本书之类的,云云。
网上有些文章真是的,说什么要鼓励人们多看书,热爱学习,自律自强,结果全都起了反作用,凭空捏造超人的标准半威胁半呼吁地让读者学习他们。
看到读书超人榜样时我很自卑,心说我一年才看这么点书,到底该怎样跟上榜样的脚步呢?对此,我可以安慰那时的自己,你早就远远超越他们了,你把整个当当云阅读里的书题简介都游览了一遍,起码得有几千本书。
后来我记录自己两年都读了多少本书的时候,把几十本没看完的书也算进去了,当时是认为反正这些书都不想再看了,而且也看得差不多了,算进去也行。
但实际上,很多看过的实用类书籍都像是升级版的公众号知乎文章,好处当然也有,就是戒了玩知乎和看公众号的瘾。也有一些比较科学的书籍,给我一个惊艳的体验,使我辩论时有了滔滔不绝的素材(大一和心理学老师辩论地如火如荼)。
那捞什子的作家定论和读书榜样就扔一边去吧,热爱读书的真相总是如此和蔼可亲,并没有那么难以跨越,都是些踮起脚尖能到达的彼方。
看完书后的感想:
说起王小波,一开始是因为他是BB最喜欢的作家,而且《沉默》又排在排行榜前五,我不免好奇,加上我之前买了许多他的书,晚上在“刷手机 or 看书”之间少有地选择了看《沉默》,然后就开始了和王小波观点辩论的旅途,当然,我看他的书,本质目的是从中学到些什么,辩论不过是有些观点有其他的观察角度。辩论的感觉我不喜欢,但学习的感觉倒很开心,我挺喜欢王小波的“有趣”,很赞同他所说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他强调了很多我们没有看到的方面,就像《道德经说了什么》的教授说,那些大家都在讲的,大家都看到的方面老子(道家创始人)不提,他强调的都是大家忽略了的重要方面,他把社会的弊病和大家"不屑"的好品质提了出来,就像“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们不能只看到阳的方面,阴的一面也有很多可取之处,阳的一面太过了也会出问题。需要有人平衡阴阳,需要有人指出弊端,需要有人强调被忽视的美好。所以,我喜欢王小波,他的文字就像老子一样,给被摒弃的美好“正位”。
我知道在他那个年代写出这样诚实的文字并不容易,我也知道他经历了文革,在文革的谎言中长大,不免会讨厌腐朽的东西,甚至一概否认传统。他在国外得到了救赎,有些“崇洋媚外”也正常,但他即使遭受了文革的“剥削”,依旧想为祖国做些贡献,希望祖国变好,这点是可贵的。
我在《沉默》中看到了很多BB的影子,包括那句经典的“《安娜·卡列尼娜》不是所有人都能看下去的,看不懂也正常”,正出自《沉默》,那是一句王小波式骂人的话,称看不下去的人是傻子,当时我感到哭笑不得,写了一些反驳的笔记。我明白人总有局限,有自恋情结和贬低不同者的倾向,但莫名其妙就被扣上傻子的标签实在太过分,何况他的书我还要看下去呢,所以那一刻我对王小波的不满达到了峰值。当然,这种不满也很快消逝,虽然他说得太过分,但那时的我确实不够好,被“王小波式嘲讽”我也接受,况且,他又是我要学习的对象,干脆把那些不太严谨的观点当做时代与个人局限的造化了。虽然我躺枪被讽,但王小波的书确实给我打开了一扇窗,看了他的书我感觉更幸福,所以我喜欢他。
文学修养是潜移默化形成的,这点我今天体会到了一些,感到内心某些不好的执念正被慢慢疏解,活得更轻松快活了。虽然我不知道我放下的是什么,但有种“挽起王小波的手臂一起嗨人生”的感觉,那些莫名奇怪的、难受的纠结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追求幸福才是人生的本质。
我很庆幸认识王小波,他让我喜欢上了文学,开启了文学修养之旅。
欢乐的怼话笔记
《沉默的大多数》原文: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
我的怼话:
what???我突然发现BB说"有些人看不下去"的出处了。(原来是说我傻......)
当时我看不下《安娜·卡列尼娜》是因为枯燥,如果说我傻是因为这个,我很乐意接受(这不我开始着眼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了,可别说修养是天生的啊),但如果说我傻是因为我获得幸福的能力太低,这我就不同意了。
不带这样的一分为二啊,看不下去的原因有多种,怎能刀切成聪明与傻子的区别?而且,即使曾经看不下去,未来也可能看得下去,曾经喜欢的书,也有一天会唾弃,对书的态度有千万种变化,而不阅读这种书也有千万种原因,千万个理由。
喜欢的笔记,调皮可爱有智慧
痛苦的事不必非得说成幸福:
假如“大跃进”“文化革命”这些事,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外国,该有多好。这些想法很不体面,但还不能说是有痰气。有些坏事发生在了中国,我们就说它好,有些鬼话是中国人说的,我们就说它有理,这种做法就叫做有痰气。有些年轻人把这些有痰气的想法写成书,他本人倒不见得是真有痰气,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很多中年人因为“文革”中上山下乡虚耗了青春,这本是种巨大的痛苦;但他们却觉得很幸福,还说:青春无悔!再比方说,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总在权势面前屈膝,毁掉了自己的尊严,也毁掉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本是种痛苦,但又有人说:这很幸福!久而久之,搞到了是非难辨,香臭不知的地步……这就是我们嗓子里噎着的痰。
现在来谈谈那种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也可以变坏事的说法。它来源于伟人,在伟人的头脑里是好的,但到了寻常人的头脑里就不起好作用,有时弄得人好赖不知、香臭不知。对我来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个逻辑很够用。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
关于恭维:
人经不起恭维。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这大概是因为撒癔症比过正常的生活还快乐一些吧
假推理,错前提:
顺便说一句,孟老夫子的基本方法是推己及人,这个方法是错误的。推己往往及不了人,不管从谁那儿推出我们是同性恋都不对,因为我们不是的。
罗素先生曾说,从一个假的前提出发,什么都能够推论出来。
做题时,有时你会发现各种千奇百怪的结果不断地涌现,这就是说,你已经出了一个错,正在假的前提上推理。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仅可以推出三角形的内角之和超过了一百八十度,还可以把现有的几何学知识全部推翻。从做题的角度出发,你应该停止推论,从头检查全部过程,找到出错的地方,把那以后的推论全部放弃。
世事没有明辨是非的标准:
一个伦理的体系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简单明了。人们能够凭良心、凭情感来明辨是非。斯泰芬可以指出造大炮是残忍的,可以指出做买卖斤斤计较是下流的,世界在他那里是无比简单的,是非都写在每件东西上,写在每一个人脸上。世界上绝不存在一个能把他难倒的难题。说来惭愧,十几岁的时候我也是斯泰芬一流的人物。那时我也会明辨是非,我甚至能说出:光明是好的,黑暗是坏的;左边是好的,右边是坏的;东边是好的,西边是坏的;等等。
凭着这种情绪,我们不难把世界上的一切分为好和坏两大类,不难“明辨是非”,但却不能做成任何一件事情。
我们学会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生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可以这样说,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_优秀读书笔记2000字
这本书本来是想写到每周推荐里的,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这个篇幅不太适合放到推荐中,故而当做读后感单独发一篇。逻辑不是很清晰,显得有点啰嗦杂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大家见谅。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以及听别人介绍误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其实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就容易动荡,而统治阶级是厌恶动荡的。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卑的劣根性导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达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认同这种妄自菲薄的说法,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别,没有高下之分。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暂且不论沉默是不是一种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韧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赏把说话的功夫都用来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话想说,实在也无需强忍。就像男儿有泪也可轻弹,没有眼泪不用硬挤一个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内伤。
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虽然偶尔写写随笔,咋咋呼呼的。但其实真正看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表达的东西都是比较中立的,态度也算谦逊。会刺痛别人的话我一般是不说的,一方面是我本就持着多元的价值观,认为很少有东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去和人争执,从小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坦率的讲,我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读到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刚看完《乌合之众》,所以对于《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算是加强了认知。比如群体是盲目无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断和决定,而且再优秀的个体陷入群体之中都容易变得愚蠢,另外群体意见的传染性也是极强的。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小波的文字里没有那么多的煽动性,从他的文章里看不出愤怒和呐喊,他只是以一种隐喻、缓和的方式说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道理,因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脑,所以他不是要把他相信的一套灌输给你,而是提醒你应该去独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www。simayi。net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不敢说自己喜欢王小波,因为我确实没这个资格,迄今为止,我只读过他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对这个作家我远远谈不上喜欢。但是我觉得他的文字确实有理有据,而且能启发我去思考。如果说读这本书需要花5个小时,那我认为因这本书去思考起码需要50个小时,几乎每一段话都值得细细琢磨。
身边真正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具备批判精神。这正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爱国志士”去烧砸同胞的汽车,为什么会有网络喷子无脑喷人,为什么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会莫名爆火。
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也会选择沉默,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又或者是觉得说得太多显得轻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看不起不会思考的人,同样也看不起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的人。当然这种清高或者说傲慢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力,我认为也应该尊重这种真实表达的傲慢,尊重这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沉默。
但是我还是想就此多说两句,我们当中很多人学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却没有学到的是对其他人的尊敬,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装的谦逊。就算思想比别人独立,懂得明辨是非,没有随大流,那也不能说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没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对愚民愤怒的戾气,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人,但真正在聪明的基础上还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有智慧的人。
我很尊敬的一个人告诉我:凡是人,皆须敬。这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现在有的人很喜欢通过卖弄自己的权威,来辱骂或为难别人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很无知而懦弱的表现。他们不知道,大家绕开脏东西走,不是因为害怕它,只是害怕弄脏了自己而已。
所以,最后说一句。对己,多一些思考,对人,多一些尊敬。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600字
今天,随手读起儿子从同学那里借读的王小波杂文《沉默的大多数》,感觉获益匪浅。摘取印象深刻的话语,一起分享。
《我看国学》:
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
《沉默的大多数》:
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福柯先生: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
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这种怀疑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
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作者王小波,众所周知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描写和叙述都很生动,甚至是充满了露骨的真实。由此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名斗士,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自身对名字是这么解释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我们如今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便捷的互联网、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消磨着我们的耐心,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同时我们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沉默地对待周围的人,同时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在我周围,像我这样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龙应台 女士曾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外国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是懦弱,是不对的。是一种错误生活方式!“她举了好几个连续的例子说明了各种各样的”沉默“。这样的沉默,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各扫自家房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沉默不一定是坏事,但在需要声音的时候保持沉默就是一种懦弱,一种对生活,对困难的逃避,对人类的冷漠。也许有人对王小波的看法并不赞同,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值得尊敬的,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我们需要像王小波一样的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最后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像王小波书中所写的那样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只希望我们以后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时候,不再害怕!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1000字
如题,首先它是一本杂文。作者姓王,名小波(名字有点二逼,但也阻止不了人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巨匠),书中大约有20至30篇杂文吧。有关作者对***的思考的,也有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特别是他和李银河对同性恋问题的思考很深入,要打同性恋辩题的同学可参考),还有对中国知识分子处境的思考及中国伦理道德的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和还有《思维的乐趣》这两篇杂文。
在《沉默的的大多数》中,作者阐述了什么他所认为的大多数,他所认为的沉默并不等于怯弱(这个观点与龙应台的观点相反),反而话语代表这一种权力,所以大多数人都想拥有这种话语权,拼命挤进话语圈子。人类史上的灾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的话语圈从五十年代起,就没说过正常的话:既鼓吹过亩产三十万吨钢,也炸过精神原子弹。说得不好听,它是座声名狼籍的疯人院。如今我投身其中,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它正常了,二是我疯掉了“,所以从话语圈中你很少学到人性,但从沉默中却能。是什么造成我们了我们宁愿沉默也不愿起来说话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因为往往我们说话没有充分的自由,又是或者我们被某些权力压制,我们某些情况下只能顺着一些人的意愿说话,只能被一些人牵着鼻子走。作者把自己归为沉默的大多数,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环境所致。中国人你为什么沉默?沉默的往往是弱势的百姓群体,拥有话语权的也往往是权力的佼佼者,往往也有些人代表我们说话。这在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只有在言论自由高度发达的社会,沉默的人数才会逐步减少。
《思维的乐趣》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知识分子要做思维的精英,不要做道德的精英“。也许,你刚看到这句话会骂王小波是疯子(我当时在看的时候,我妈就在隔壁骂)。但你看了文章之后,你就会对王小波产生由衷的敬佩。称他为思想的巨匠真的一点也不为过。所谓道德就是一种价值标准,这种标准也许是由社会的权威制定的。他们规定了什么是高尚的思想,什么是低俗的思想。思想不应该用价值判断去衡量。善与恶本来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思想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交流。一旦用价值标准锁死了某种思想,我们就是去了交流及建树的机会。我们的大脑也就成了被灌输某种思想的工具。罗素也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没有了参差多态,何来我们美丽的世界?上大学之前,我以为大学会是一个思想交流自由的平台。后来才发现我想多了,大学的应试教育仍在继续。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也是一直在背答案。所谓的写论文也是为了应付。大学是一个人思想定型最重要的黄金时期,而现在我们逐渐失去了这种宝贵的机会。这何从不是一种悲哀?今天我写的这些还不能传达王小波的精髓,毕竟本人文笔有限,或许某些地方理解的也有出入。欢迎广大童鞋前来跟我讨论。
《沉默的大多数》2000字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沉默的大多数》,喜欢王小波的文风,这个理科出身的文学家,杂文写起来很有理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虽然他一再提示说他逻辑没学到多少。而且其中的黑色幽默也是我极其喜欢的,他的幽默总能让人在看比较沉重的问题时突然发笑,有人说王小波的天才,我却觉得那是生活给予他的,不管是上山下乡,还是进大学而后去美国学习,他总是在反思,反思自己的境地,反思社会的变革,反思制度的缺失,反思社会思潮的演变,反思人文立场的孤立,反思知识分子的责任,以及反思弱势群体的痛苦。
往往一个国家经历改革,带来许许多多的变化,我们能够看到很令人振奋的变化。然而,改革进一步深化,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以前沉淀的问题随之浩浩荡荡奔波袭来,量变几乎达到质变的关口,这时候的矛盾是最多而且最激烈的一种显现,考验不仅仅是某些决策者,不仅仅是这些”精英“,而且对民众也是一种考验,谁也无法说自己脱身事外。我很惊叹的是,《沉默的大多数》是描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问题,然而如今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我们的周遭处处还在显现,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开放,中国GDP在增长,而如今据说已经排列世界第二,虽然没有说人均。而这些成就民众将信将疑,更多人关注的是民生问题,比如房价、社会保障、物价过高、教育公平等等一系列关乎每一位公民的生活的问题。中国如今出现的问题,是中产阶级的沦落,也就是经济学上说的”M型经济模式“呈现两边倒的趋势,某些人通过权力寻租,不是通过努力,不是通过创业,而是通过某些灰色甚至黑色的交易或者行为,掌握了这个社会的大部分资源,而富起来的一代,以及富二代等等,这些人是一个极端;而另一部分人,因为劳动力被剥削,被圈地运动淘汰,被资源所限制,而这部分人成了M的另外一边,就是贫穷的一侧。郎咸平教授对中产阶级的描述”能否负担房贷、婚姻和教育费用是中产阶级的显著标志“,就是说现在的情况是,中产阶级在慢慢被吞噬,慢慢被消灭,被逐步赶到M的贫穷的一侧。这是中国现在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为什么那么多人关心房价,以及相亲节目的兴起其中的拜金问题的沉思,还有教育公平户籍制度等等,都是因为有非常庞大的一个次中产阶级的群体的存在,各种问题在这个点上的体现。
正是因为如此之多的问题的综合,我在看《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在想,我们那么多的弱势群体,包括在网络上引起围观的这些事件,无不是和社会进步中公平问题相关,我想大部分人都是选择沉默的一侧,包括我,卑微的人沉默并不可耻,因为力量的微弱,因为被权力的吞噬,因为心灵的成长度不够,所有这些原因的综合,沉默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网络用语的体现就是”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淡定“诸如此类的用语频出不凡,一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一是对事实无法改变的消极对应。龙应台女士曾经写过《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群体的沉默是一个社会弊病呈现的体现,我想不仅仅生气就可以解决的,只有完善了制度,完善了法律以及执行,引导企业改型,改革教育,改变户籍限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能慢慢消除一些社会弊病。还有最近房价问题政府的打压其实也是有问题的,收房产税我觉得完全是一种错误,羊毛出在羊身上,到头来还是摊在民众身上,引起更多的抱怨与不满,而且保障性住房也不是说数据就可以体现,一切靠指标实现的社会的极度畸形的社会发展。看到某篇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其他,归结在一起就是土地问题,解放初期因为土地问题解决得好,所以中国那时的社会趋于稳定,而此时期的房价等问题,是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时候,因为房地产就是GDP,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社会动荡,也就是改朝换代又要到来,希望不是红色流血的冲突,不管是谁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别有用心的人除外,这些人没有道德,是下流无耻卑鄙恶心之辈。)。
社会的进步归结为顺应民心,权利的傲慢,往往不太注重如此,当官的只注重政绩,注重指标,注重GDP,注重升官发财,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人民的声音往往被压缩,沉默是大多数的选择,然而没有听到的声音不能说没有声音,群氓慢慢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在悲观中慢慢成长,能顺应如此庞大的群体的意愿,那么可以说民主的进程是迟早的事,制度需要慢慢完善,我完全不相信人治,人总是带着主观意志在行使某些东西,包括权利包括决策,而这方面,中国的精英们,完全脱离社会,没有调查而立马出来的决策何其之多?总之,社会进步的脚步依然在迈动,前进的步伐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希望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套用罗大佑的歌名明天会更好。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00字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篇杂文随笔集,作者王小波。书中内容涉及甚为广泛:从思想文化方面到社会道德伦理,乃至对小说艺术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独到的见解和剖析。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读者利用各种在路上的时间去拜读《沉默的大多数》,这是读者完整阅读过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作品。
思路跟着作者才一起走过半程,就与作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的共鸣,内心感觉无比的酸爽,慷慨激昂之情不吐不快。譬如书中评张爱玲时文学不应当带给读者烦恼,谈孔孟程朱宗师大家说哲学不入俗流,论文理科学艺术哲学的通融与层次……文风辛辣但不乏幽默,批判鞭辟入里又不致晦涩难懂。果然,理科思维背景文人很犀利!
王小波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在讲道理。比如谈到”人类愚蠢”,他心平气和地告诉人类要学会思考、运用智慧。他从来不骂人,也看不到他的愤怒。即使是他怒发冲冠满腹怨气时,有的只是对当下社会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他不屑使用谩骂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股怒不可竭的矜持,和化粗暴的批判转为哲学式幽默的魔力。作者俨然像个饱经风霜而又耐心的老人为孩子们讲道理。这是一本值得大家阅读的书,强力推荐。
阅读此书过程中,再次被作者写作的功力和鲜明特点所吸引,待看清单上又果断增加一本他的《黄金时代》,或许也是因为之前就被里头高亮的话语吸引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25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2500字
“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毫无疑问特殊的年代背景是王小波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的原因。王小波举俄国著名钢琴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是同一类人,三十年代的俄国大清洗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半斤八两,受制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人失去了自由表达的权力,这段对肖斯塔科维奇向别人烧水壶里吐痰时的想象可能是黑色幽默,思来想去,王小波想通过这段文字传达的想必还是那个意思“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失掉幽默。这是我们对抗生活重负的秘诀。”而他的这种幽默是不被“话语圈”中的朋友所不能理解的。
原文:“我觉得有趣,是因为像肖斯塔科维奇那样的大音乐家,戴着夹鼻眼镜,留着山羊胡子,吐起痰来一定多有不便。可以想见,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镜,另一手护着胡子,探着头去吐。假如这样被人逮到揍上一顿,那就更有趣了。其实肖斯塔科维奇长什么样,我也不知道”
后文又举一”自行车“的例子,论证了权力即话语,”红箍“和”警服“是你身份的保证,这也是王小波在跟“话语圈”的朋友谈到”思想“”境界“时一声不吭的原因,他不屑于要那个身份的保证,更不想与权力赋予的”神圣话语权“做无谓又无效的争辩。
文革时期,孩子们从话语中知道了亩产三十万斤,但是身体告诉他们饿得要死。所以“总而言之,从小我就对讲出来的话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这种怀疑的态度起源于我饥饿的肚肠。”啃铅笔头那段细致的描写与亩产三十万斤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有点夸张,甚至有点心疼,但这也是极好的反讽。
原文:“除了怀疑话语,我还有一个恶习就是吃铅笔。上小学时,我在课桌后面一坐定就开始吃。那种铅笔一毛三一只,后面有橡皮头。我从后面吃起。先吃掉柔软可口的橡皮,再吃掉柔韧爽口的铁皮,吃到木头笔杆以后,软糟糟的没什么味道,但有一点香料味,诱使我接着吃。终于把整支铅笔吃的只剩一支铅芯,用橡皮膏缠上接着使。除了铅笔之外,课本、练习本,甚至课桌都可以吃,有些被啃的十分狼藉。这也是一个真理,但没有用话语表达过:饥饿可以把小孩变成白蚁”
“这个世界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就是世界还有阴的一面”,此处我以为是在说“人的思想自由”。人有别于机器,根本就在于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文革时期,阳的一面就是那些不切实际的荒诞口号,那些所谓又红又专又正的东西,而阴的一面是沉默着的残酷现实;用言论来洗脑,来控制人的思想,不得不承认,许多人当时确实变得不像人了,更像是机器,更像是猛兽。但总有一些沉默着思考和怀疑这些荒诞的人,他们从实际的周全的考虑着人类的命运,他们一声不吭而又倔强不屈的沉默着!
“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交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你也可以不听。“文革中的小将抑制不住成为”红五类“的狂喜,疯狂的扛起责任的大旗,他们当时是不辨善恶的吧,即使站在人性的反面也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任何时候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能够分析当下的社会,微博上每天都在上演各种“舆论大戏“,盲目从众,不加思考者也比比皆是!但愿我们身处荒诞,能够清醒的自知这是荒诞的,哪怕没有人与你为伍!做沉默着认真思考的那一部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不支持发声,在这个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骂的社会环境中,那些理智的,冷静思考过的,敢于说话的人,在我眼里都是勇士!
咬人事件,让王小波在沉默中学会了一个道理。“不管怎样,人性尚存,同类不会相食“,后来又谈到上山下乡病重之时,同学的照顾(之前的革命小将),现在我也渐渐明白了善和恶就如同阴阳两极可以不相悖的同时存在与一个人身上,而一个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就像风向标一样,而善恶分明(沉默中的思考)就如同岿然不动的基石,那块石头不够重就不足以抵制狂风!
后文,王小波讲到了沉默的又一个原因,即话语圈的贫乏症,严谨的人说话都有理有据,此处知青买菜一例,形象的说明了文革时期语言的贫乏与可笑,可笑中又透漏着文化的可悲。人是群体动物,绝对的沉默是不可能的,那种形式上的用匮乏的语言组成的东西,王小波称之为“话语税”这个词实在是妙啊!有的人还有强迫症,动不动就想要偷偷捐税,王小波此处又举了一个很逗的例子
原文:“征收话语捐是古之已有的事。说话的人说话的人往往有种偷捐纳税的意思,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在这方面有个例子,就是古典名著《红楼梦》。在那本书里,有两个姑娘在大观园里联句,联着联着冒出了颂圣的词句。”
看到这里我就想吐槽一下我党了,但我可不是反动!就“开会”这件事,千篇一律的汇报,千篇一律的内容。每月一次党支部会议,攒着几个月的,一次性开完,内容就是打开PPT第一面,其实也只有一面,然后拍照,穿着外套拍一张,脱了外套拍一张,调换位置怕一张,好,三个月的新闻稿素材有了,然后就是网上各种粘贴复制,稿子就完美出炉了!另外“抄党章”,如果为学习只用还好,竟然要求每个标点都必须在正确的位置,不准有错别字和涂改吧啦吧啦一大堆,这完全是小学生练字呗,关注点呢?还有征文,文章内容可与半夜两小姑娘颂圣媲美了,非得想捐税,写这种文章比便秘还难受。我很爱国的,也很爱党的,只是希望党不要走了样,形式的东西,虚的东西少一点。话语的税,毫无实用之处!
王小波说捐话语税时,有种丧失童真的感觉!直到接触了同性恋这个群体,他才违背了多年积习。同性恋者在中国无疑是弱势群体(特别是早期)“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看,沉默也有它阴阳的两面。想想自己对同性恋,从开始的诧异,不可理解,到后来的接受和尊重,无不是因为各种形式的发声得来的结果。所以,当社会给与言论以喘息之地的时候,就要敢于发声,在这一点上李银河老师就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虽然艰难,但是埋下了一颗种子,总会生根发芽!
注释:苏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是指在1930年代,苏联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王小波是一极好的作家,一位出色的编剧,一位纯粹的思想者。王小波一生经历丰富,七十年代***期间,王小波作为知青被安排下乡插队,尝遍种种艰辛,也目睹了那个时代奇异离谱、可笑荒诞且背离人性的闹剧。可以说,王小波以“沉默”来应对那个时代,并在“沉默”中保留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使其发芽茁壮,终于延展成一片自由之新天地。与其被剥夺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王小波宁愿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愈是揣摩他的心,便愈是钦佩,愈是感动。后来他成为中国***后第二批大学生,之后他赴美留学,于他妻子所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做研究生,再后来他回国成为一名大学讲师。最终,他选择做一名自由撰稿人,而他人生的辉煌便于此时期内造就。
“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总在权势面前屈膝,毁掉了自己的尊严,也毁掉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何等一番深刻而又深沉的见解,若无对自己本民族之五千年有极大的感悟和反思,无满胸对于全体中国人的一种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无颠沛波折足以使人一次次蜕变的丰富阅历,无作为一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度思考和极高的责任感,又何以有如此见识。王小波,无疑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好的作家,最敏锐聪慧的思想者,他以***祸乱之后的高度清醒,站在历史和时代的至高点上。有了王小波这样的中国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公元一九九七年,王小波去世了,去世得很突然。当时他一人在家,死于心力衰竭。死前,大概经历了数小时的痛苦挣扎,却无人能帮他,终年仅四十五岁。一位天才的中国人就这样离去,不得不说是这个民族的一大损失。读到其《有与无》一文,文章最后,论述到向现实投降和向虚无投降时,他写道“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不亦悲乎!怎能想到,仅一年后这位
文坛巨子便突然辞世,不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在离世前夕,他心中所占据的,依旧是“战斗”,思想之战斗。
如今,距王小波去世已经十七载,而他的思想之树却从未因时代变迁而枯死,相反,它依然向无限的远处延伸,永无尽头。并播撒下自由思想的种子给后来者,特别是青年人。王小波就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何不可?在这个不断进化的时代,谁若说人人思想必要统一,便是民族的贼人,吾等可击鼓而攻之。王小波的思想必须有人传承,必须有人突破,必须有人革新。青年人总是思维活跃,不易受束缚。在每个时代,王小波总会有一大批青年追随者,追求真理、自由,追求民族文化与道德的真正未来。
最后要说一句,在下便是其中一青年。我是王小波的信徒。
《沉默的大多数》1000字读后感
作者王小波,众所周知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描写和叙述都很生动,甚至是充满了露骨的真实。由此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名斗士,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自身对名字是这么解释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我们如今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便捷的互联网、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消磨着我们的耐心,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同时我们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沉默地对待周围的人,同时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在我周围,像我这样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龙应台 女士曾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外国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是懦弱,是不对的。是一种错误生活方式!“她举了好几个连续的例子说明了各种各样的”沉默“。这样的沉默,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各扫自家房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沉默不一定是坏事,但在需要声音的时候保持沉默就是一种懦弱,一种对生活,对困难的逃避,对人类的冷漠。也许有人对王小波的看法并不赞同,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值得尊敬的,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我们需要像王小波一样的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最后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像王小波书中所写的那样——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只希望我们以后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时候,不再害怕!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500字
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设施121 赵亚楠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作品,很久之前就听到别人说过,王小波的作品值得我们读,所以我就选择了一本《沉默的大多数》。里面是一些比较平静的话语,可是给我的感觉确实如此的尖锐,像一把尖刀直插我的心间。反映了中国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一种无奈的生活。
我最有感觉的一句话:“人在年轻的时候,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想现实投降。”不是吗?我们现在的豪言壮语,到我们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的时候,还能这么想吗?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坚持自己的理想什么的,可是最后我们在经历了生活的残酷、就业的压力之后,我们就会慢慢的向社会投降,卑躬屈膝的活着,为了仅仅能够吃饱饭而已。看完《中国合伙人》之后,我更加的明白了这句话。孟晓骏,一个在大学里说一个多么骄傲、有志气的男孩,一心想去美国,改变世界。可是在美国他是怎么过的呢?在实验室打工,被人裁剪掉,在一个饭馆当个服务员,在老板高兴的时候就能得到几美元,可以说他过的就是猪狗一样的生活。最后呢,他回国了。是的,他向社会,向现实投降了。
当然,我不否认,是有一部分人可以坚持到底最总取得成功,但是那是极少数的,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那只是少数人的传奇,我们可以羡慕,因为可以激励我们,但是我们可以复制吗?有好多人都说,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那为什么中国的富豪还是那几个人呢?你或许会说还没到时候,但是,我想说这只是一个借口,一个逃避现实,一个为自己的懦弱找的借口。
不是我们不够优秀,而是优秀的人太多了,多到头上的头发,天上的星星,数不过来。所以,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中找个自己的一席之地,那就需要我们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和别人不同的社会需要的人,一个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优势的人。这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地为之努力,或许会有跌倒,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是的,放弃就是承认了自己是个失败者。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持住自己,不要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自己的追求。
不能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像盖茨、马云一样的成功者,但是,我们至少要成为自己的英雄,不为自己的人生感到后悔。因为,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成功,一种最大的成功。
《沉默的大多数》2000字读书笔记
这本书本来是想写到每周推荐里的,一不小心,写得有点多,这个篇幅不太适合放到推荐中,故而当做读后感单独发一篇。逻辑不是很清晰,显得有点啰嗦杂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大家见谅。
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以及听别人介绍误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其实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那么社会就容易动荡,而统治阶级是厌恶动荡的。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卑的劣根性导致的,鼓吹西方文明敢于表达自己,直抒胸臆的坦率。我倒不能完全认同这种妄自菲薄的说法,这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差别,没有高下之分。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暂且不论沉默是不是一种美德,但我相信沉默是很有力量的,不是空洞的沉默,而是有自己思考和韧性的沉默。就像我前不久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我很欣赏把说话的功夫都用来做事的人,很酷。但是,如果真有话想说,实在也无需强忍。就像男儿有泪也可轻弹,没有眼泪不用硬挤一个道理,憋久了容易憋出内伤。
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虽然偶尔写写随笔,咋咋呼呼的。但其实真正看我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我表达的东西都是比较中立的,态度也算谦逊。会刺痛别人的话我一般是不说的,一方面是我本就持着多元的价值观,认为很少有东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愿去和人争执,从小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
坦率的讲,我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读到这本书感触颇多。因为刚看完《乌合之众》,所以对于《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算是加强了认知。比如群体是盲目无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断和决定,而且再优秀的个体陷入群体之中都容易变得愚蠢,另外群体意见的传染性也是极强的。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小波的文字里没有那么多的煽动性,从他的文章里看不出愤怒和呐喊,他只是以一种隐喻、缓和的方式说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道理,因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脑,所以他不是要把他相信的一套灌输给你,而是提醒你应该去独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www。simayi。net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不敢说自己喜欢王小波,因为我确实没这个资格,迄今为止,我只读过他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所以对这个作家我远远谈不上喜欢。但是我觉得他的文字确实有理有据,而且能启发我去思考。如果说读这本书需要花5个小时,那我认为因这本书去思考起码需要50个小时,几乎每一段话都值得细细琢磨。
身边真正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具备批判精神。这正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爱国志士”去烧砸同胞的汽车,为什么会有网络喷子无脑喷人,为什么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会莫名爆火。
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也会选择沉默,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又或者是觉得说得太多显得轻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看不起其他人的,看不起不会思考的人,同样也看不起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的人。当然这种清高或者说傲慢也是有道理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力,我认为也应该尊重这种真实表达的傲慢,尊重这种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沉默。
但是我还是想就此多说两句,我们当中很多人学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却没有学到的是对其他人的尊敬,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装的谦逊。就算思想比别人独立,懂得明辨是非,没有随大流,那也不能说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没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对愚民愤怒的戾气,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人,但真正在聪明的基础上还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有智慧的人。
我很尊敬的一个人告诉我:凡是人,皆须敬。这是我从他那儿学到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现在有的人很喜欢通过卖弄自己的权威,来辱骂或为难别人以达到心理的满足,其实这是一种很无知而懦弱的表现。他们不知道,大家绕开脏东西走,不是因为害怕它,只是害怕弄脏了自己而已。
所以,最后说一句。对己,多一些思考,对人,多一些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