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600字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大全1
《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交大“百本经典”之一,是以生活小事作为切入点的偏向科普类经济学读物。这本书的解释风格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之余,又给人很大的启迪。
读这本书时,最深的感悟便是,其语言平易近人,不像大部头那样可怕,解释一个个生活中看起来很平常的小事例,从而让人一步步接近作者的思路,也是经济学的思路。而且它妙趣横生,语言特别的诙谐幽默,让人有兴趣读下去,比如:大学生躺着中枪,“在美国,大部分高校学生学了经济学导论,还是没怎么理解,又浪费了钱”;或是一种经济学家的自嘲——“有很多人批判,经济学研究中,数学公式被滥用了——因为研究者急于显示自己的高大上……同时,书中会附上插图漫画,来使文字不那么单一。
作为经济类但是还没开始学习相关课程的新生,读了这本书,对经济学心生好奇和向往。读这本书时,与记忆书中对现象的解释相比,更重要的是贴近书中的思考方式,并且拥有善于发现经济学现象的眼睛。比如我会从各种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考虑一点了,并且会思考如何权衡。
平时的我们是否有过多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我们的探索?这本书也启示我,不仅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对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否可以尝试更多的思维方式?比如标题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我认为用方盒子装可乐也怪怪的,便去查阅物理学相关的资料,发现也有这么一层原因:可乐是碳酸饮料,容器内部压强很大,而同样多材料圆柱的瓶子比起方盒子,更能承受压力。
读完这本书,我会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学,特别是非经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果他们对于其中的某些解释有质疑,我会告诉他们:这只是一种解释方法,对于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角度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如果你认可某些观点,可以尝试接受并想得比作者更多;如果你不认可他们的观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释,不要全盘否定,认为是绝对错误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大全2
经党支部推荐,本期活动我们阅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种牛奶可乐的感觉,似乎书中充溢了一种淡淡的轻快的味道,有一种特别的轻松愉悦。
整本书以新奇的方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逐渐深入,将经济学的原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融入叙述中。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人生因此充满乐趣。这本书别出心裁,以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基础的经济学概念。《牛奶可乐经济学》似乎这与晦涩的大部头理论不搭边,事实上作者也并没有阐述什么高深的学问,而是在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让人不解的、或是没有人思考过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中潜藏的利益关系告诉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这就是博物经济学。诚然,对于整天潜心研究经济学、分析数据搞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是他们很不屑的小儿科,如同小点心;但对于喜欢寻根问十万零一个为什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没有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但是却能满足对博物经济学管中窥豹的胃口。
对于像我这样还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确实不错。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这部书不仅能为你提供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同样也能为你打开一种全新的眼界,让你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经济学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大全3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做的选择,源于一种想要构建、保持个人或群体认同的心理动机。——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为一名经济学生,对于大一的我来说,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是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而心理学又是深刻揭示内心世界的一门学问,二者的融合是我从未思考过的领域,而借助党支部生活会的契机,我阅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不同于冗长晦涩地阐释经济学和心理学内涵定义的一般类书籍,这本书充满了趣味的互动和轻松释然的阅读快感。同时我也明白,许多看似很遥远的领域也有隐形的重叠部分,而这些交叉的地方往往蕴含着无数思想的火苗,等着你我去点燃,去赞叹。
在这本厚重又轻松的书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话题是:为什么不少游乐园里最受人欢迎的游乐项目,总排着长队,游乐园却并不对之额外收费?书中给出的一种思维解释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抛小利钓大鱼,如果额外收费,那么游客就觉得划不来,没占到便宜...而不收取费用的话游客就会更加频繁的玩乐,而游乐园所赚的钱就是从这来的了。在我看来,这种盈利方法其实也参考了群体心理学的思维方式,群体成员往往具有从众心理和相互依赖相互参考彼此行为的现象,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甚至彼此不熟识。而游乐园的场景下,大部分游客都符合该群体的定义。当他们第一次来游乐场时,或许并没有对某一游乐项目的过度偏好,这时群体效应就会成为他们的重要参考。所以,游乐场作为一个盈利机构,会希望有更多的项目通过排队人群的增多来吸引新的游客。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促使这个良性循环的产生和运行,商家与要做一定的调控,也就是在票价上做调整。如果对于受众广泛的游乐设施,选择的游客越多,反而越不抬高价格,原来的老游客会继续保持这份喜爱直到这种喜爱逐渐消退,而新的游客也会因为群体效应的作用被吸引。这是我对于书中某一具体场景的感想和思考。
更广泛的看来,我认为这本书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对于学术的定义。它所谈的经济学仿佛是一本画册,画田野里的夕阳,也描绘阳光和果香,或许有农民正在辛勤劳作的村庄,也可能是有孩子们在呐喊奔跑的游乐场……从人们的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从城市喧嚣的烟火气到小镇的钟声绵绵,《牛奶可乐经济学》是一本生活日志,它生动形象,鲜活通透,把我们的生活细节抠出来,然后放大解析,并给出有趣的阐释。这种阐释不是为了让我们对生活斤斤计较,而是让我们调整心态,让经济学走进内心,积极地发现藏于细节处的小欢喜,小幸运,然后惊觉,原来经济学是这么可爱的呀,原来生活是处处渗透惊喜的海绵,随便一拧,就滴落大片大片的美好。
第2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对于这本书的招牌问题,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方形容器能比圆形容器更经济地利用货架空间。像可乐这样的软性饮料的生产商坚持使用圆形容器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软性饮料大多是就着容器直接喝的,所以由于圆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而牛奶却不是。牛奶一例中节约的空间,显然比软性饮料一例来得更划算。超市里大多数软饮料都是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所以就算是大多数人直接就着盒子喝牛奶,它们仍不大可能装在圆形容器里卖。
解释上述现象用到了成本效益原则,即: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这是准则之一,之二是机会成本原则: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经济学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能够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权衡自己的行为。其实,日常生活中每种事物的背后都蕴涵着经济学道理。这本书正是让经济学彻底融入生活,它让我觉得经济学就是这样实际,打破了人们对经济学只是枯燥无味的理论与图表的认识;它教会我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做一个理性的人,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做一个把知识变为智慧的人。
第3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个疑问,牛奶含钙的,可乐碳酸饮料,牛奶和可乐一起喝是不对的。为什么要取一个矛盾的题目呢?
一打开书就解决了我的疑问。这本书同样也是采取了问答的形式,向我们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有个问题是: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原因之一可能是,碳酸饮料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由于圆柱形容器更称手,抵消了它所带来的额外存储成本。但牛奶则需专门装在冰柜里,冰柜很贵,运营成本也高。所以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效益。这大概就是这本书为什么叫做《牛奶可乐经济学》的原因吧。
文中大多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生活中是这样子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想我对生活多了一点好奇心。
但由于是"外文中翻",且书中案例皆是外国的例子,有些案例具有典型的国家地域特征,不容易代入。同时这本书看过之后很容易忘记,当我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忘记开头他讲过的一些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本入门级的经济学类的书的缺点吧,它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它在于向大众推广经济学的奥秘。
以前看过一段话“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经济学高深莫测,站在一个上帝的角度俯瞰人世。为此虽然我一直想学习一些有关经济学的东西,但是总是被它高深莫测的大门所阻挡住,并没有付之于行动。但看过这本书之后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无不是经济学。
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对应起来,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纵观全书,如果让我想选出一个词两个字来形容概括它的话,那我想就是成本。成本,可以指机会成本可以指时间成本。就像是火车票,学生票虽然便宜,但是必须得去人工窗口取票并且上车后还要检查学生证。而消耗的时间成本抵消了和普通票的差价。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生活中真的是处处都是算计啊。果然是应了那句老话“买家没有卖家精”。
我的另一个重要感受是要有问题与生活现实结合的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只有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结合起来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像我们所学的专业,虽然很多是课本上的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去感受,可以去经历,可以与我们的所学相联系。我们的专业,还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让你我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刘桂芳)
第4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虽然我是一个临床医学生,但是抱着对经济专业的好奇心,我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这本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有意无意间,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1.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2.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3.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镶钻胸罩显然是个很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镶钻,而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改变了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上一款高级胸罩就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第5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1000字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天才的世界。”埃德蒙·伯克的的预言似乎被验证了,在这个时代。
我不想去深究智者与计算机天才,纵然生活少不了启明星与精密仪器,可理论与代码的纷杂使我困倦。而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似乎是个好的学习对象,至少他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对我来说是的。
经济学的房屋很多,它们并不欢迎过路行人的停歇,也许有行人知道这个房子的名字与位置,可没有钥匙也没有进门暗号,最多在屋外绕个圈寻处稍宽的屋檐避避雨。可我想要进门。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书里的解释是水与花生米对酒精饮料的需求量造成不同的影响,水与酒是不相容的会降低顾客对酒的需求,而喝酒配一碟花生米似乎是常态,反而成本更高的花生米能够提升顾客酒精饮料的需求,从而制造更多的利益。这又让我想到一句话“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而这似乎又会牵扯到机会成本、稀缺性、无补偿负面外部性与边际成本,一系列的概念向我砸来。
拓展不是必须的,但如果只研究一句话,那么拓展就是必须的。学习会带来思考,思考进而带动更进一步的学习。那么从花生米、水与酒的供求关系,到一句话牵扯的概念,这些都是思考的组成。我不可能现在立刻抛下身上所有的事去了解酒吧的运营,因为算上路费与时间,我会觉得自己很亏。于是我通过看书,翻阅目录找寻想要的,可这同样也需要时间,而我获得的也是另一个人的见解而已。这亏吗?我不知道。亏损是相对的,比如购买电子书与纸质书。网络很便捷,可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眼睛不好,字体颜色与广告,这些可以算作你的购买成本。而纸质书,携带不方便,书店里可能没货需要调货,网上购买快递也有时间,这也都是成本。哪个更亏我也没有答案,只能说,我更喜欢哪个,在某种状态某种环境下我更喜欢哪个,如此而已。
再回到“免费”这个话题,我记得书里还有个问题叫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的确,大多数企业不止卖一种货物,用不着对每一件货物索取高于其成本的费用。其实只要总收入高于总成本就行了。并且,饮料的利润也很大,“一杯只值几毛钱的冰茶、软性饮料加苏打水一类,餐厅一般要收2美元”,倘若只是追求免费续杯去点饮料,那餐厅必然是稳赚的,毕竟喝够本非常的困难,若是不巧造成了生理上的不适,那是又一笔意外的额外开销。
免费对人的吸引力很强,这无可非议,但我仍是相信“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哪天我真的明白了这句话的所含的深意,那大概是我真正拿到进门钥匙的时候。
第6篇: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我先前看过《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这次在推荐书目中又见到这本书,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发现里面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并期待大家读完后,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找出科学合理的答案,尽管有时答案不尽完美,但一些个维度去思考也不错。这本书的案例和结论都是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展开的,我们可以看下身边常见现象和事物的经济学的解释。正如此书的标题《牛奶可乐经济学》,牛奶方盒、可乐圆罐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因为穿校服的要求,限制了学生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它的优点则是减少了学生们在衣着竞争上所投入的货币及情感成本。为什么官僚们喜欢使用语焉不详的句子?是因为某个官僚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把文字写得稍微模糊一些,从而削弱自己在限制他人行为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出于同样原因,其他官僚也会这么做,于是言辞模糊暧昧的标准就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完全叫人看不懂的官僚语言最终又成了主流。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捕鲸人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而世界上大多数的鸡都是有主人的。鸡和鲸鱼都有经济价值。人们对鸡能享有可靠的所有权,但对鲸鱼却不能。
书中类似上述有趣的举例非常多,综合看来,基本上都是依据成本收益原则来衡量,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益递减、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角度的思考,来判断我们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收益最大原则,对于一些行为有指导意义。
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我们的业务推动方案其实也是如此,只有为大家安装了足够驱动力才能有好的业绩表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权利是对等的,如实告知、保费、保险保障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
而只有多提问、多思考才能多收获。如产品的设计既要包含最基本的功能,又要满足低成本竞争的需求。看到牛奶可乐容器差距,自然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能会减少我们的经营成本,提高收益。“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这才是花生免费背后的真相。这说明经济学规律无所不在,要活学会用。
从问题开始,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予解释,再找出普遍规律,让我们收获知识的同时激发我们延伸思考,还有那些事物是这样思考并按此规律去运作的?整本书读完之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知道如何用经济学原理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同时让我们对周边事物重新又充满了探索好奇,用经济视界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如同当初在中学时掌握了一些粗浅的物理定律,就处处留心观察,努力在身边去寻求这个定律的运用一样。
愿大家在阅读本书后都成为经济学的“经粉”,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原理,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增加感受世界的维度,使策划和决策更理性、更科学、更符合经济规律。(钱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