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1800字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
很多人因为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而翻开《查令十字街84号》,我也不例外。很多的相遇都是阴差阳错,但当我无意翻开这本薄薄的书册后,却被深深地打动,因为在这个旧书店的地址背后,是远隔重洋长达二十年的书信来往,是陌生人之间无比亲密无间的心灵交流。
诚然,《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里面的故事很简单:海莲是生活在纽约的女作家,爱书成痴,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没离开过曼哈顿。弗兰克是一家伦敦旧书店的经理,对各种善本古籍非常精通,温文稳重的英伦绅士。某一次机会,海莲得知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在售各类旧书,于是就写信联系购书,而正是书店经理弗兰克负责回信并帮其找书。一来二去两人熟识起来,除了讨论各种书籍文学之外,书信的内容也渐渐扩展到两人各自的生活。通过弗兰克的来信,海莲更认识了旧书店的其他员工,以及弗兰克的家人们。由于当时英国还处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恢复期,食品和各种生活用品还都是配给制,而生活在纽约的海莲,虽然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住的是“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但除了尽力卖书支持旧书店的生意之外,她还常常给远在伦敦的这些朋友们寄送各类“不是久未见到,就是只能在黑市上匆匆一瞥”的礼物(火腿、蛋奶食品甚至是丝袜)。慢慢的,海莲和弗兰克他们之间,有了家人的感觉。这一场横跨二十载的书信交流,因为弗兰克罹患急性盲肠炎意外去世而终止。最让人可惜的是,直到最后海莲都未能踏足伦敦和这些情同家人的朋友们见上一面。
通信集的体裁告诉人们,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但我却觉得它比小说更精彩。
在通信的两个人中,我以为弗兰克这个人物形象比较清晰,他是一位真正的英国的绅士,彬彬有礼,温和耐心,敬业爱家,知足感恩,学识渊博而且乐于分享。
而海莲,需要我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走进。
海莲热爱阅读,是精神上的贵族。虽然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远隔重洋,在海莲眼里,却好像近得不到两个街区。海莲的实际生活常常捉襟见肘,但在书和阅读的世界里,因为有了弗兰克的帮助,她就像是一个女王,拥有着别人无法享有的寻找阅读并拥有善本的特权。这让我想到一句话,“阅读是最廉价的高贵之举”。
海莲阅读的品味非同一般,她只购买自己读过的书,因为“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爱极了那种鱼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因为收到了这样文字的感染,我也在第二遍读本书的时候,手中拿着一支铅笔,开始了我的“肆无忌惮”的圈画和批注,然后,感觉快乐之极。而在以前,我总是舍不得做一丁点的标记,生怕弄脏了洁白的书页,然而却无形中拉远了和书的距离。)
海莲还能够从同一种书的不同的版本中区别出优劣,因为那些书都是她再熟悉不过的朋友“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我打出生起从没见过这么标志的书。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它那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古雅的烫金书名,秀丽的印刷铅字,它是在应该置身于英国乡间的一幢木造宅邸;由以为优雅的老绅士坐在炉火前的皮质摇椅里,慢条斯理地轻轻展读。。。。而不是委身在一间寒酸破公寓里,让我坐在蹩脚旧沙发上翻阅。”这一段文字有点长,但我却舍不得少打任何一个字,它不仅是海莲爱书之情的自然流露,更是所有爱书人的共同心声,难怪这本小小的通信集会被誉为“全世界爱书人的圣经”。
海莲为人慷慨,极富爱心。当她了解到大洋彼岸的英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危机,自己在查令十字街的朋友们可能有挨饿风险的时候,她竭尽所能给书店的员工们寄去黑市里采购的“礼物”。在海莲与书店联系的第三个月信件里(也是海莲写出的第4封信里),海莲把为素昧平生的朋友寄去生活必须品一事写成了“言归正传”,当买书已不再是主要目的,而送礼物表达关怀和爱心已然成为了主题,海莲和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突破了商品交易的关系,而上升到了“朋友”。书店所有的雇员因为享受了海莲的“阔赠”,一批又一批的火腿、牛舌、干燥蛋,而感激不已,但海莲却认为自己更是赚了大便宜,因为“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礼拜就吃光抹净;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而终。”读到这里,我觉得海莲可爱无比。
海莲深爱着弗兰克。是的,我确信。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海莲和弗兰克维持了长达二十年的通信,有人说,那也许是爱情。弗兰克去世后,他的妻子诺拉给海莲写去了一封信,她提到过去自己对海莲一直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和海莲有“如此相通的幽默感”,因为弗兰克“曾那么喜爱读她的来信”。诺拉的感觉是没有错的,谁不会妒忌心心相通的一对儿呢?虽然诺拉认为自己“爱尔兰出身”,“又倔又拗”,但我却认为她是无比真诚而坦荡的。唯有此,才值得弗兰克相守一生。而这是不是也是海莲妒忌的呢?爱情灼热却短暂,二十年的时间会慢慢升华为亲情。
我似乎很能理解海莲最终也没有去英国的选择。不去的原因,当然可以归结于疏财购书,无有结余,或者可以归于世事境迁,物是人非,但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字的交流是浪漫的完美的,而现实的相遇是残酷的,海莲宁愿停留在距离的美中,尽管他们似乎已经亲得像一家人。海莲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已然表明了这样的意思,“到了六月,也许我就可以启程赴英如果我胆子够大的话。隔着三千英里的安全距离,我写了一堆没大没小的信,我大概只会悄悄溜进去又静静踱出来,而不敢告诉他们我是谁。”。当然,这样的六月永远没有到来,海莲用医牙、搬家、赶稿等各种原因(也许是莫须有的借口)渐渐磨灭了查令十字街84号人们对她赴英的热切盼望,最终这份美好永远定格在了书信中。
弗兰克在的时候,海莲怯于赴英,虽然那曾经是她多么渴望的一次探寻英国文学之旅;弗兰克走了,海莲不必赴英,虽然朋友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见的”,但这却永远不会发生在海莲身上,因为她永远看不到那个在信末签名“FRD”的人。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我读了两遍。
读第一遍的那一天晚上,我和儿子要去听一场音乐会,简单用完餐后时间还早,于是我俩各捧一本书在肯德基里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我们周围环绕着快餐店特有的活泼的背景音乐,周围是来来往往享用薯条炸鸡的人们,但这都丝毫不能打扰我真真切切地看着海莲和弗兰克的故事有一个美丽但唏嘘的结局。
读第二遍的时候,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拿着铅笔,时不时地圈画批注,微笑,兴奋,顿悟,更深刻地理解了海莲·汉芙在最后一封信尾写的那一句话“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见字如面,我相信文字有神奇的力量。走进了《查令十字街84号》,就走进了海莲·汉芙的心灵,此刻,只愿生活的节奏再慢一点,让我能一笔一划恭敬地录下那些扣人心弦的文字,写下阅读时的感触,然后一字一句读给你听。
教师进修学院 蒋红武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700字
之前看了部电影,叫《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自从看了上一部之后我就对汤唯和吴秀波的戏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这部片子也让我很喜欢,里面有个重要的剧情线索《查令十字街84号》,看完片子后就买了这本书。不得不说,电影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本小小的书在这部电影热映后,价格是35元,七本青年文摘的价啊。今天终于用四十分钟看完了这本书,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小到大,我只有在小学作文里写过信,重点也不在信,而在分数,当然我更没有收过信了。真的会有人就那么一直写信吗,给一个从来都没有见过听过的人。我不是很喜欢用q q等软件来沟通,因为那会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哪怕明明是和熟人。可写信是很妙的,可以看到对方的字,而纸质感也更能传递情绪。
在书中,海莲汉芙就一直通过信件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家书店联系,买书,寄送礼品。通过信件,双方也对对方有那么点点的了解,这样一直持续到弗兰克德尔去世。海莲当然也曾收到过书店其他人的来信,甚至有弗兰克的家人、邻居的,不过主要是弗兰克的信。他们到底算是什么关系呢?朋友?可是他们从没见过面,海莲一直都希望自己能亲自去看看,但一直都没有成行,一直到书店里的其他人都已经失去消息,到弗兰克和店长都去世,海莲都没能见一眼这些人、 这家店。客户关系?海莲在这二十年中买了无数本书,不仅如此,海莲还从美国给在英国的他们寄去了鸡蛋火腿等物资,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英国的人们物资匮乏,海莲甚至托朋友带去三双丝袜给女店员和弗兰克的妻子,弗兰克也送了海莲一张由邻居奶奶绣的精美的桌布。也许,没见过面的人也可以是朋友;也许,一直惦念着的才是最珍贵的;也许,大家只是彼此精神上的慰藉;也许,那让人心痒的朦胧感最令人着迷。
书中有几个点让我感触颇深。第一个是海莲一直未成行估计永远也不会成行的旅行。当海莲给书店寄去物资后,书店里的人就一直很好奇海莲,海莲也很想去英国。所以海莲“嫉妒”自己的朋友可以去看“她的书店”,在她另一个朋友去英国之前说“真希望你也可以一起去”时,海莲难受万分。查令十字街84号就在那,可是她去不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说走就走的旅行,有的人也许真的就在一个地方从生到死。有的时候我们唾弃现实,可我们都逃不开现实,我们也许没有能力支付自己的愿望。书店里的人也真心希望海莲来。开始弗兰克想让海莲来了之后住在邻居奶奶家里,邻居奶奶后来去了老人之家;十几年过后,弗兰克的两个孩子都在外读书时,弗兰克说海莲来了之后有两个房间可以挑选。没有结果的准备在以后看来是那么凄凉。
第二个是书店里散去了的人。塞西莉法尔是书店的女员工,曾经在信中教海莲如何做约克郡布丁,后来需要和丈夫一起去阿富汗待一年,可一年后,便毫无消息了。塞西莉在辞职后曾写信告诉海莲可以把信寄给她的母亲,由她的母亲转交。然而没有联系就是没有联系了,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将来实行起来时我们才会发现那有多行不通。总说萍水相逢便是缘,那么散了的时候又该被称作什么呢?海莲多年之后依然会在给弗兰克的信中问起塞西莉的消息,也许塞西莉也会在兵荒马乱之后偶然想起她曾和一位叫海莲的女子通过信,但她应该只会回忆而不会再提笔了吧。
第三个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的死。新的员工继任后在整理旧物时看见了海莲的信,便回信询问海莲是否仍需要书以及告诉她弗兰克去世的消息。书店店长和弗兰克应该是一直坚守在这家书店的人,书店里的书变来变去,但他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有多少人会坚持做一件事情一辈子直到死?我就向来是一个没什么耐心的人,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做不好时还会变得狂躁。我很难想象自己一辈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样子,尽管我知道应该是会这样的。我没有那么深的热爱,所以自然就会厌倦。而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人也总是会有贪心的,得到了一点点就会开始想要更多,会想往上爬,有多少人会像店长和弗兰克一样就甘于自己的普通平凡呢?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书的结尾没有说海莲是否继续在那家书店买书,但是作者还是给了读者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弗兰克的女儿希拉写信给海莲表明想和她继续通信,也许希拉想传承那份纯粹的关系。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互联网将世界浓缩在手机屏上,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国家,你都可以用文字,语音乃至视频与对方联络沟通;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获取所要的信息,五分钟读一本书成为时髦。
今天的年轻人不知旧时写信盼信为何物,更枉论翘首以盼的期待和见字如面的激动。就算我们这代老人,也只是一种记忆,而且渐行渐远。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只是遥远的幻觉。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译者陈建铭说: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变得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坐在某个角落,静下心来,读一读《查令十字街84号》,你的眼前将会展现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心生温馨、缱巻、激荡人心,引发无尽想象……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首版1970年,后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并编译成电影电视剧,广为流传。
此书由台湾作家陈建铭翻译,不像其他西方译著读来拗口,很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家长里短,娓娓道来,不渲染不煽情。但在平和的文字中流露人间真情,说爱情似又不是,说不是,却分明又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欲说还休。
作家海莲.汉芙是个嗜书如命的穷作家,她喜爱英国文学,而美国根本没有她想要看的书。偶尔她看到广告栏里英国一家叫马克斯.科恩书店。于是她给这家远隔三千英里外的书店写了封信,并在信封中夹了书款要购买一本绝版书。
海莲既单纯又马大哈,不知怎样换算英镑,也不怕信中夹现金容易丢失,更没担心给远隔重洋的书店吞没。没多久她居然如愿以偿收到所购的书,而且信中寄来一张英镑发票和美元发票及找零,这一切发生在1949年10月。从此她和马克斯.科恩书店老板弗兰克和书店员工有了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
海莲常常会开出稀奇古怪的绝版书名,弗兰克也不遗余力的帮她到处寻找,有的等几年后才找到,其中有本《坎佩雷故事集》竟花了四年时间。还有一次弗兰克意外发现海莲久要不得的《伊丽莎白时期情诗选》,自作聪明的以书店全体员工的名义寄给海莲,而海莲收到时,正好是她的生日。
两人关系随着时间推移也不再局限于购书。从开始弗兰克称呼海莲女士,到小姐,再到亲爱的,直至最后爱你的弗兰克。而海莲呢,也越来越调皮、亲昵乃至撒娇。
“弗兰克.德尔,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闲坐着!”
“行了,不要只坐在那里,快去帮我找书吧,真不明白你们书店是怎么维持的。”
“我现在趴在床脚写信给你,这本卡图卢斯害我气得滚下来。”
当然,海莲也是个好心人,二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生活极其艰难,海莲常会寄肉、鸡蛋之类的食品给弗兰克书店员工分享。
弗兰克有英国绅士风度,严谨、刻板,有责任感,严守契约,他为找到海莲所要的书籍四处奔波。而海莲憨厚得可爱,她给书店员工寄食物是觉得自己亏欠他们太多,她在回信中说:“你们卖这些好书给我,难道对我不是比我对你们还要慷慨?”
海莲一直想去看看这家给她寄书,给她写信的书店,但終因各种原因没有成行。除了经济拮据之外,还有就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愫在作怪。她后来曾说隔着三千英里的距离,写了一大堆没大没小的信,我只会悄悄溜进去又静静踱出来,而不敢告诉他们我是谁?
有一次她给弗兰克回信感慨:“唉,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克,这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有你一个了。”
这是全书唯一一次带有浓浓情意的表白。
是爱情吗?弗兰克隐认克制,从不越雷池一步,海莲也止步于撒娇而已。
她们通信十九年后,1969年1月,海莲得知弗兰克已经离世,那已经是三星期前的事了,当晚她整宵没有合眼。
那个不遗余力替她找书的弗兰克终究不在了,二十年的相知相识,还是没有见上一面。
1969年1月29日,弗兰克妻子在给海莲的信中说:“有的时候,我并不忌讳告诉你我曾经很嫉妒你,因为弗兰克对你的信如此喜欢,你的信与他的幽默感又如此相同!”
喜欢一个人,隐忍了长长的二十年,直至瞑目。是爱情吗?
不是!
爱情以精神或肉体占有告终,而一旦到达这个层面,美好不再。如以失败告终,则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遗憾。
弗兰克与海莲如果只是爱情,描写爱情的名著多如牛毛,《查令十字街84号》便成不了爱书人的《圣经》。
麦加至于穆斯林,耶路撒冷至于基督徒,任何再灵光的外人都无法理解其中的圣洁。真像一个不爱书的人,永远不能理解《查令十字街84号》是《圣经》。
互联网确实给人类提供了高效便捷,但它冷漠浮夸,不再深沉温情。要想获得知识,还得静下心来读纸质书。人这一生如过眼云烟,不管你生前多么荣耀显眼,只有书籍能承载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直至永远。
1970年,海莲经得弗兰克家人同意,将她们二十年来的信件原封不动的结集出版,引起轰动,成为畅销全球的读本。
第二年,她应英国出版社邀请,终于踏上她魂牵梦萦的土地,当她走进书店,她把手放在橡木楼梯扶手上,默默的对弗兰克说:“怎么样,弗兰克?我终于到了这里。”为这个故事添上别样的浪漫与结局。
马克斯.科恩的书店早已易主,书店墙壁上镶有一块铜牌:“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科恩书店的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前去寻梦的人,总会被问到:是为了书店而来的吧?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8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特别遗憾看《查令十字街84号》看的是电子书。转手就去网上下单买了一本,这样一本通体透着书香的书,一定要有一本,一边阅读一边轻轻的闻闻书的香味。这是一本用书信展示伦敦与美国生活的书,这是一本让你怀念书信时代的好书!
这是一本记录文字美好的书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在辽宁,我们家在吉林。每年落花生丰收的季节,我们都能收到一大包落花生,和埋在花生里的一封书信。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时候收到信的感觉像过年。爷爷奶奶前面会说一些家里的新鲜事。比如老叔家又多了个弟弟。大姑家的大哥都快结婚了。大家族的很多亲戚都会出现在信里。因为每年暑假都会去辽宁,信里常常会出现,你老姑家的小娟说想你家小红了,假期一定要来!感觉生活在书信里特别鲜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家小区旁边的信筒被公用电话亭取代了。后来电话亭也不见了。现在我想起谁来,就去翻看她的朋友圈。我们每个人生活都很近也很远。而这本书则不是,她写满了文字带来的美好:
希望您会高兴得知,两箱鸡蛋和 牛舌罐头已平安寄达,而我们也要再 度向您道谢。 本店的一位老同事马丁先 生,躺卧病榻已有一段时日了,因 此,我们一致决定让他多分一些鸡蛋其中一整箱。一如以往,对于这 些难能可贵的物资,我们十分欣喜。 牛舌罐头亦相当诱人,它们大大地补 充了我们的贮粮。
经过漫长的等待,我收到了你的问候,和一篮子美美的食物,这是怎样的美好呢?这种等待的美好,让文字更生动有感觉!
这是一幅美国和英国的市井画
“四月到 九月这段时间,我们并无须操心蛋的 问题。如果偶尔会因物资短缺而临时 减少配给量,我们就会拿别的东西去 跟别人换罐头。我曾经用一双丝袜在 黑市换得一罐干燥蛋,当然这么做不 尽合法,却是非常时期不得已的变通 办法。”
搜索1951年的欧洲和美国,找不到什么大事件,但是书里却用信的形式,描述了他们去黑市换东西,他们因为物品短缺而发愁。大的社会,在这一刻就是收到鸡蛋老人的快乐。被赞扬手工的老妇人的欢喜。书里有大量的两个国家的市井生活的描写,细致幽微,让新澎湃!这本书时间跨度是20年,20年的两个城市的变化,凝固在这本书里,表面平静,内涵波澜!
这是一种别样的情怀
两个人通信20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很想说他们是爱的,是相爱的。或者是柏拉图一样灵魂相爱的。我想这样的爱情可能不是爱恋,书尾的附录里,说这叫做怀恋。我更喜欢这样的状态,你可以跟某个人敞开你的心扉。他可以真心的帮你去解决你最想解决的问题。这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我想看过这本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我更欣赏这样的一个故事,温暖!
梦里总是走过一条窄窄的街道,街道两边古旧的店铺,其中有一间一定是书店。不是那种崭新的,包着塑料皮的书,是那种古旧的带着岁月痕迹的书。书店里一位慵懒的店员,正在专注的看着一本书。这样的梦做了几十年,突然看到这本书,觉得书店的布置就是我梦里的。这样美好的让人温暖、安静的书,值得你看!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作者:海莲•汉芙
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年4月15日出生在费城。生前从事最多的工作乃是为剧团修审剧本,并曾为若干电视剧集撰写剧本。主要的著作有:《Q的遗产》、《纽约来鸿》、《布鲁姆斯伯里的女伯爵》以及一系列以少年为对象的美国历史读物。1997年,海莲•汉芙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市。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吧,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找到一种最触手可及的交流方式,那就是阅读。在阅读的过程里,和不同时代的人交流着,我们因着彼此思想的碰撞而激动不已。但我们不能与作者争吵与讨论。也许会读另一些与之相关的评论,宣泄一下无法交流的焦灼。然而,心仍是寂寞的,我们需要的是可以恣意的态度和深刻的领会。如果遇到心仪的作者,喜爱的书,会连封面,出版社,纸张都变得苛刻起来,就像对自己爱的人总会很挑剔,总要它以最美的姿态被养在“后花园”。
可是没有人分享的后花园是荒芜的,凄凉的,寂寞的。多想推开一扇窗,就在窗外遇见一个能懂我一切的你。只要一个你,就足以傲视所有的孤独。纽约女作家海莲就有幸于茫茫人海中跨越千山万水,找到了一个真实的心灵捕手--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而后他们之间有了二十年的书缘情缘。当然,由于汉娜率直可爱的性格,她收获了书店里每一个人的心。这种书信往来的记忆是温暖的。就像译者陈建铭先生所讲的“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境况和情绪。”我也尤其钟情于手写的交流。握在掌心的信笺,看到对方的字体,一个个散发出淡淡的温暖的探询。甚至可以压在枕下,随时在心灵需要的时刻再次翻阅。一扎一扎地用绸带捆住,整齐地码在箱子底部,等待某个日后的开启,又是一次愉悦的心灵之旅。
看那些书信,只觉得时光是充满了缓慢韵律的流逝。就是被一个人慢慢唱,另一些人慢慢和的平淡生活,但因为文字的浓缩,它变得紧凑而充满情趣。
这不是爱情,这是一部讲述人间温情的故事,一部在生活里找到知音,并得以终身精神圆满的故事。他们,海莲和弗兰克以及书店的其他人,虽不曾面对面,但心灵的距离早已飞跃千山外。这样不涉及隐私生活的单纯精神交流是片面的,仅是自己生活的一个侧影,而不是全部。而唯有如此,这样的彼此才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交流才能轻松得没有负担。
所以,海莲最终无缘见到弗兰克并不遗憾。生命中所需的已经彼此给予和得到,见与不见已毫无意义。那些由长久岁月串联的记忆已经被好好珍藏。借海莲一封信里的一段话“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然后含笑以终。”就算人海茫茫,也不愿自己是一座孤岛。总能找到一个知己,让你终身不觉得孤单。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0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000字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看这本小书并没有花费我预期的那么多时间,只一个下午,在凑人数参加会议的会场里便看完了。这是一本书信集,信件的两边,是隔着大西洋的美国和英国。1949年,美国的老姑娘海莲·汉芙想找书,于是写信给了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由此建立了起了20年的通信往来。一个直率纯真、嗜书如命而又穷困潦倒的纽约女作家,一个是有着绅士风度但拘谨严肃的英国书店负责人弗兰克·德尔,在以书籍为桥梁的通信中,建立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真挚情谊。这样的通信往来扩展到了汉芙的朋友、书店的其他店员、德尔的家人乃至邻居,从购买精致的英国图书扩展到了礼物相赠。信件里,汉芙多次期待到英国一游,到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看看,但终究未能如愿,随着德尔的辞世,通信往来廿年的他们终于还是未能谋面。
因为是私人信件的缘故,这本小书言辞真切,率真的纽约老姑娘与拘谨的伦敦绅士的形象活灵活现,汉芙对于好书的渴求和德尔查找、介绍和邮寄书籍的严谨的画面也栩栩如生。从这些跨度达廿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爱书人的真挚与售书人的热忱,还有基于通信所建立起的感情的升华的真挚友谊。尽管自己只是一个贫穷的剧作家,但汉芙还是慷慨地给二战后物资匮乏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了许多物资;而德尔则是兢兢业业地为汉芙寻觅好书。
若是这样的信件能一直写下去,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微小而幸福的事情。但是,汉芙数次想到英国未能如愿,德尔先生又与世长辞,让这跨越20年的往来迎来了一个哀伤的结局。
因为书店所有人相继离世,后代又并未从事这一没落的事业,查令十字街84号的这家书店早已消失无踪。今天,查令十字街84号依然伫立在伦敦街头,只是已经从书店变成酒吧,再变成麦当劳。据说,在店门口的墙上,一块圆匾刻述着这个地方因为这本书而名满天下的事,但当年的那个有着木霉味书架的二手书店,却已确凿地消失在了时空里。但是,那长达廿年的通信以及这些信件所承载的深厚情谊,却永久地传承了下来。
尽管在那些岁月里,汉芙为她购买的书籍足额支付了书款,还无偿地馈赠了一些物资给她的英国书店的朋友们,但在她看来,她从所邮购的书籍那里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她的付出。因此,德尔先生去世后,汉芙在给她去英国的朋友的信件中嘱托她的朋友,“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我想,她亏欠的,不仅是书籍所带来的溢价,也有那流淌20年的真挚与热忱的感情吧。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8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金淑闻
选择益友,就像选择读一本好书。 《查令十字街84号》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它已经成为广大爱书人士的圣经,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广泛流传。“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正是作者一生终未完成的遗憾,让无数人怀念着那里。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心中的圣地。人们在这里彼此问候、相互鼓励,一起感受着阅读温暖而愉悦的魅力。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住在纽约女作家海莲和远在伦敦一家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由于书籍而结成的奇妙情缘。女主人公海莲对书有着一种着魔般的激情之爱,即使身处困境她也只会对自己不能买到所需的珍稀图书而沮丧。幸运的是她偶遇了认真内敛却又内涵丰富的英国书店老板弗兰克。就像伯牙遇到了钟子期,两个同样热爱书籍的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来往。弗兰克四处奔波、尽心尽力的为海伦购买她钟爱的书籍珍本,而海伦则从美国寄来丰盛食物,为书店员工们缓解因英国实物配给制而造成的食物匮乏难题。二人因购书而结缘,并通过书信交流沟通读书心得,最终相成莫逆,一生相知相守。虽然双方二十年始终都未曾谋面,深厚情意却能穿梭万里、绵延一生。“书信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翘首引颈中两两相望,期待、幻想、等待中成长起来的心灵契合,是战胜距离、超越爱情的知己。虽隔万里,依然信任;未曾见面,已然懂得!
信息社会带来各种沟通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情始于网络而又止于网络。我赞同海莲关于书信沟通的观点。她说:“我始终不愿也不甘臣服于转瞬出现在对方屏幕上的电子邮件;自然更视ICQ为畏途。……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现代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已经习惯了email,qq联系。但是,电子沟通之外,各自在屏幕背后扮演的永远是工作中的机器人或者是各自想象中的角色。那些冰冷和虚假背后,线下只剩下孤独与阴暗。人们热衷于看综艺、刷微博,沉迷于电子游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除了学业必须根本不会去看一本名著,好容易去看一本书也是为了消遣,为了蹭点偶像剧的余热。人与人之间不再谈论学习和书籍,往往谈论最多的是房子的价值、股票的升跌、自己的收入、孩子的成绩、娱乐新闻等等。
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国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 最近媒体上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中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而我们的世仇日本则是40本,最多的是以色列竟高达64本。差距是明显的,而且这差距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笛卡尔说,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如同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谈话。我们应该爱上阅读,并且坚持反复阅读有意义的好书。因为书迹即心迹,书品即人品。“一本书的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岁看,二十岁看,四十岁五十岁看,它都会因着你不同的询问、关注和困惑,开放给你不一样的东西”。一本好书是值得你反复阅读并终身受益的。会读书并且坚持思索的人不会感到生活乏味或者人生无聊;会充分借鉴吸收并且坚持改革创新的民族才会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700字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苟雪梅
早就听说《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了,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二十年的书缘情缘。
我自知爱读书的程度还没有那么深,且书信集的书写方式我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一直没有读。
但通过"一本好书"这个电视节目,让我有了想一看究竟的想法。"一本好书"是通过对节目选取的经典好书的片段进行特别的演绎,让观众通过了解生出一览全书的欲望,倡导更多的人去读书,我正是这样的一个受益者。
我花了一个半小时将这一本小小的书看完了,最令我感动的是海莲。汉芙与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六名店员特别是弗兰克。德尔之间的由普通的陌生人之间生出的如亲人般的情谊。想想我们今天,虽然通讯这么发达,一个电话、一个视频就立马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可联系的频率还没以前写信来得频繁,总让我生出一种现在的感情要比前人的感情淡漠的感觉。
很喜欢海莲。汉芙,她是一个嗜书如命、热情好客、乐观、真性情的女子,才和书店通信两个月的她就为书店寄去了圣诞礼物,尽管她自己的生活也经常过得捉襟见肘;得知书店全体员工赠给她的刺绣桌布是由弗兰克。德尔的84岁的邻居老太太亲手缝制时,她特意写了一封信去表示感谢,并为她寄去了礼物。虽未曾谋面,但她如此贴心地举动,任谁都不会不喜欢她的。书店的全体同仁都希望海莲能去一趟英国,并表示已经为她解决了住宿问题,但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二十年后弗兰克去世,她也未能成行。所以海莲写道:"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海莲每年春天都会来一次大清仓,把一些不会再重读的书统统扔掉,就像会把自己不会再穿的衣服扔掉一样,她说我们很多人买了一大堆书回来,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就放到书架上,一辈子都不会再去重读它,那这些书就成了摆设。她认为,只有需要重读的书才有保留的意义,而好书是需要重读的。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一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读同一本书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而一些经典的书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地重读,不断地感悟,才会吸收到书的精华。青年作家蒋方舟说过一句话,她说买书是最不会吃亏的,有时只需花看一个电影的钱就能买到一本书,我们都能从书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收获,很有可能某一本书就会改变你的一生。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译者陈建铭说:"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住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4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平阳少体校 周小静
“你们若恰巧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看完这书,海莲的这句话,让人心里感动。要感谢陈建铭。他把海莲汉芙的这本书翻译得很感性,全书让人感觉作者充满热情。而且看到后记,这位翻译者是台湾一个书店整理旧书区的员工,因为喜爱这本书,没联系任何版权机构,也没太多现实利益的想法,完全自发的首先翻译了这书。很值得钦佩!
查令十字街84号,比喻为爱书者圣经的书信集,是20年里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旧书店经理弗兰克之间的邮购旧书籍来往的记录。书不长,一天时间就可以看完。里面的海莲活泼风趣,个性善良。故事里的人,都没有财富,没有权利,生活在40年代,战乱后物质缺乏的时候。一封封关于旧书籍的讨论和对作者的研究,使得海莲和隔洋的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思与科恩”旧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全书中两人的书信从没谈论过感情问题,海莲是独身,德尔有妻子有女儿。海莲在信里把自己的幽默全然表露,对着德尔,完全没有戒心,把直爽的个性表露。
德尔就比较含蓄,写信也比较公式化,如果不是后来他的妻子在给海莲的信中说:“我过去一直对你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你的来信……”也不会让人理解到他对海莲的深厚情谊。
我对于海莲在书信里写到的书本几乎完全没看过,可那些书在她的描写里都变得很有趣很有意思。她对书籍的热爱是到了超越物质,在邮购到好的二手书后非要寄回礼物给书店,才能心安。我喜欢她那样的性格,觉得她很可爱,很豪爽。不会太在意物质,而是喜欢自由自在,享受心爱的书本带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