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稀缺读后感
去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贫穷的本质》的作者,于是急急忙忙的找来读了下来,读下来,发现贫穷这对保险的态度,对延迟满足的态度都存在那么多的缺陷,导致贫穷者经常因为一些特殊的事务(比如疾病等)陷入贫困或者无法摆脱贫困。但是社会的贷款等机制,又无法给出足够支持。也正是因为作者对贫困现象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在贫穷的本质里边,却没有给出摆脱贫穷的方法。
如何才能摆脱贫困,事情总是那么偶然,顺着如何摆脱贫穷的思路,找到了《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这本书扩大了贫穷的范围,有经济的贫穷,也有时间的贫穷。可能是因为贫穷这个词的专属意义,她将这本书命名为稀缺。但是让人敬佩的是,作者竟然找到了稀缺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我们摆脱稀缺的方式。
稀缺竟然会有优点?我可是穷怕了,或者说我可是忙怕了。稀缺有没有优点,还要看稀缺带来的几个效应。稀缺,会让我们更加专注。贫穷的我们,不可能乱花钱,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极度专注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激发人的众多潜能。比如在考试前期,看书的记忆力有时会出奇的高;也正是因为稀缺,《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举例的那种攒一点钱盖一点房子的方式才能被人们想起来。众多的情况下,我们穷则思变,稀缺的状态,让我们往往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稀缺既然有这种好处,我们可不可以君子固穷呢?不行,因为稀缺带来专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管窥效应。正是因为管窥作用,也出现了我们的俗话:火燎眉毛,先顾眼前。但是没有远虑,又必有近忧。管窥的作用,导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在不断的“救火”中延续。从而是我们筋疲力尽!
从稀缺带来的这两种现象,我们就可以分析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稀缺,在什么时候要尽量避免稀缺。在进行单个任务,必须是专注的,只有专注才能提高安全性,提高工作的效率。比如我们在考试的时候,我们在生产线进行生产工作的时候,我们开车的时候。但是我们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稀缺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后患,比如买房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价格、采光、学区、户型、楼层高度、距离单位的距离、距离父母家的距离等等众多问题,如果因为特殊原因紧急买房,则会因为稀缺造成的管窥左右,给后来的自己带来麻烦。甚至需要赔上装修钱重新换房。如果把把稀缺用的管理,也是需要按照岗位和执行的任务进行安排,比如最终期限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对于负责任务,则会造成紧急上线而埋下隐患。书中一个例子,就是航天飞机的失败竟然是因为英制和公制忘了换算,这个疏忽很有可能在工作中因为时间的稀缺造成了管窥。
既然稀缺带来的效应具有两面性,我们如何发挥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缺陷呢?一个办法就是对于日常可预测性工作利用一些工具,将一些需要考虑的内容拉入管窥的视野。比如我们生产经常采用的设备点检表,首件记录表。使工人在专注产量的同时,将质量和设备的安全拉入管窥的视野之内;再比如我们在紧张工作的时经常忘记开会,设置日程提醒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强行将其他事项拉入管窥视野的办法。但是人生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未知,如何才能应付那些在视野之外未知呢?既然是未知,我们肯定可能完全预测准确,但是如果有时间能够仔细思考,肯定比完全忽略要好;对于突发的经济支出,肯定是有一定存款更好。因此,设立时间和金钱银行,就成为一个必须的选项。所以每日的工作,不要安排太慢,生产线的负荷,不要排到100%(对于24小时工作的生产线,更是如此)。同时,不要做月光族,储水池总能以备不时之需,在疫情期间的我们,相信更有体会。
资金的稀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慢慢离我们远去,但是时间的稀缺,知识的稀缺,和我们视野的稀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不断加重,希望我们能够充分认识稀缺,充分利用稀缺。(王胜江)
第2篇:稀缺读后感600字
不知从何时开始,突然意识到朋友、同事、同时代的我辈中人,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少的,都比我富有和从容;而我却总是在平庸的路上一直狂奔不止,并陷入了焦虑。
无意中,一本书的副标题吸引了我:“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于是将此书细细研读,感悟颇深。
稀缺不是客观上的物质贫乏,而是一种心态。当你饥饿时,你的所有的心思会集中到食物有关的事务上;当你拖延后,任务节点马上要来临时,开始心慌,所有的焦点全在这项任务上,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事情上.....太在意什么就往往会局限自己的眼光,造成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将导致我们只会看到管子里面的事情,管子外面的事情看不到;将会产生借用,今天做昨天、甚至上个月的事;这个月花下个月的钱,甚至借高利贷;将导致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却越忙越乱,没有余闲。
稀缺的心态是导致我们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根源。如何摆脱这种心态,对我影响最深的方案是“留有余闲”。
书中提到一家医院,手术室虽有32间,却一直不够,医生疲惫,患者抱怨,还时有医疗事故发生,后来院长接受一个建议,将其中的一间作为应急手术室,其它31间手术室作为正常计划使用。渐渐地,医生从容代替了忙碌,患者的赞誉取代了抱怨。原因就是留有余闲,应急状况不会打乱原有的计划,不会忙中出乱,不再影响由于稀缺导致心情不自觉的烦闷。
渐渐的,留有余闲的理念,慢慢地改变我的生活:新年计划,仅保留两个,留出自由的空间;对于健身的要求,从每月天天健身改为25天,不会因为那天没有锻炼而纠结,从而放弃,反而能够很好的坚持下来;每天的工作计划变为7小时,留出1个小时处理应急或临时工作任务;不再紧紧盯着工资,而是开始不断提升自己.....
这就是《稀缺》给我的最深的感悟,也许我将来不会富有,但我相信我会更加从容、更有幸福感,会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不再焦虑。
第3篇:《稀缺》读后感
看完赛德希尔·穆莱纳森的《稀缺》一书,让我有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生活中常常陷入的困境找到了根源性的原因,也对应着相应的解决方法。我觉得有必要对书中几个关键词定义进行摘抄,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全书。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稀缺心态,是稀缺的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
穷人之所以越穷、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为他们被稀缺捕获了大脑,增加了带宽负担,从而影响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离截止日期很久的话,那么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会开始着手这件事,而当意识到时间来不及时,就会抓紧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专注力、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完成的不尽如意;此时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早点开始的话我肯定能将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然而下一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后时刻才着手。
让我们不断陷入“充裕——稀缺”陷阱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时间充裕做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走向,按理说,在时间充裕时,我们更应该提前安排,在不慌不忙中完成一件事;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稀缺会让我们形成管窥之见,只能看见当下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事,而把那些需要花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的事放在管子之外,让我们忽视这些事情,也就是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们总是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应该先完成眼下最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等有时间后再去做。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很大概率这些事情都是没有做的,因为每一个当下都会有你认为紧急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时间不够才导致做不好或者完不成既定的目标,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带宽。稀缺会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从而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时不能全神贯注。
那么,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稀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凡事不要安排太满,要留有余闲。我们时常会因为一个突发情况而打乱一整天的计划,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手忙脚乱。如果凡事留有余闲,即使有什么突发情况,我们也能从容的面对。
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拉入“管子”之内。想想对于我们来说哪些事是重要但不紧急,比如阅读、写作、健身、存钱等等,这些事情,如果不在外力的“干扰”下,我们很难将其纳入我们的”管子“视野内;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定期发送短信、借助助理等“外力”提醒自己,将这些事拉入管子视野内。
人们很容易忽视长远利益而只看到眼前利益,但是人的一生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由于长期的积累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现在起,找到属于自己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持之以恒的去做,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3.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带宽。认识到做一件事除了时间,带宽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安排,将需要带宽的事安排在带宽比较富裕时去做;而当我们意识到带宽不足时,要采取动作减轻带宽负担。
书中讲到很多的知识点都没法在这里概括,以上只是我看完后能记住的几个点。现在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书值得重复看,因为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只能get到其中的几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