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反脆弱》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关于《反脆弱》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9:37:02

《反脆弱》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300字

《反脆弱》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300字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的是越来越脆弱了,比如一个小小的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就会变成大事件,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危机,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股灾,世界本身就是复杂的。

反脆弱定义是在脆弱中获益,比如乒乓球掉在地上弹起来会弹得更高。这是我们大家要学会更好地适应真实变化地世界

猫和洗衣机的比喻

这个世界其实是猫,灵活而不断在变化,而不是精密地被设计和计算的洗衣机。

我们人所参与的世界本身就是反脆弱性的比如我们的房价,越调控越涨。2015年股灾,越救市越跌。我们的交通,越治理越堵。我们的孩子,越管越不听话。我们最亲近的人,越是讲道理,苦口婆心,越是没用。

脆弱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是人类的过度干预造成的,现代化使得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

脆弱推手火上浇油,世界越是复杂,人们总是想掌控,总想干预,总想设计一个游戏规则,总想一劳永逸。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一个心理缺陷。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一定要预测,试图用各种理论来解释一切现象。

而人和生命体天然具有反脆弱性,这就说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很难预测的。

反脆弱性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子系统的不稳定性(反脆弱性)有利于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我们要鼓励子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强子系统的反脆弱性。

1、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成长

反面教育“观光化”现象抹杀了孩子创造性各种辅导班

正面反脆弱性漫步式培养方法鼓励孩子,让孩子不断去探索和尝试,做他喜欢的事情。

周杰伦母亲的做法从不放弃,寻找孩子的特长,并鼓励发展。

2、过分追求稳定的人生

比如2001年两位大学生毕业之后去了腾讯和中移动

一个成绩好,就去了500强公司中移动,另一个呢,成绩一般,只能去刚刚创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互联网公司,5年过去了,10年过去了,中移动的同学已经做到了中层年薪50万,而当年那家小互联网公司已经上市,就是后来的腾讯的那个同学不光年薪百万,股票期权价值就好几千万了。造成这两人日后巨大的差别是什么,不是智力,仅仅是思维认知的差别。

3、固有思维去看待世界

我们似乎总喜欢按照固有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包括我自己,特别是职业问题,比如你是学计算机的,就一定要是程序员,你是学文科的,就一定要做文职,但是真实世界却根本不是这样,我们熟悉的很大伟大的人物如达芬奇,他不只是艺术家,还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文学家,还是健身达人。我们总是习惯说,你是学计算机的,怎么去搞艺术创作去了(石进),你就是一个小专科学院的英语老师,怎么去搞互联网去了(马云),禅宗,艺术,书法,手机,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但它是苹果,如果缺少了任何一环,它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我们要打破习惯性地固有模式去看待这个真实的世界。

如何提高反脆弱性:

一、杠铃策略

1、试错成本低

风险可控,即便失败了,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未来收益很大一旦成功,可能会获得巨大收益。

比如:《明朝那些事》的作者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的一名公务员

有着稳定的工作,闲暇之余写小说,2006年在天涯发表,大获好评,2009年出版,成为畅销书。

二、查理芒格的投资哲学

我认为则是面对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不断开放式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而调整变化,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反脆弱》读后感

《反脆弱》读后感

金句:

一、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二、当你脆弱的时候,你往往倾向于墨守成规,尽量减少变化。相反,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并且不关心未来的结果,那么你就具有反脆弱性。

三、简单并非那么容易达到。你必须努力理顺你的思维,才能使其简单明了。

四、只有真正相信的人,才能避免最终自相矛盾。

感悟:

1、世上充满很多不可预测的、不可控的随机事件,由此带来越来越多的变化,整个体系变得脆弱,所以我们要有反脆弱性。

2、反脆弱性的精髓是在不确定性中获利。事物发展的方向有两个,学会找到不同方向所能得到的收益,即寻找事物的不对称性。

3、整个事物发展具有层级性,个体的脆弱性反而会增加系统的反脆弱性,所以学会看到坏事情发生的好处,以及好事情发生不一定都是好的。

4、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变化保有足够的好奇感,做随机漫步型的人,首先欢迎不确定性,并从中获益。

5、提高反脆弱性的方法:

过度补偿(过度反应)

对事情的发生作出更加夸张的预测,然后再对当下事件一笑置之。

合理干预

辅助措施而非作为替代者去改变固有行为。

杠铃策略

锻炼全局思考的能力,当发生多种状况时事情会怎样发展,应该做什么因对措施。

不对称性

我非常看重这个非对称性的点,做投资也一样,如果风险预期足够小,而受益足够大,则可以抓住这个不对称的机会进行投资。

6、拥有反脆弱性强的投资者,不是不会失败,而是看事情的思维会好很多,我赚了当然好啦;我亏了,从事情的源头入手,分析亏损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醒以后不再犯错误,从中受益,这样的结果也是好的。

7、当市场充满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时,不要去定义市场有什么确定性,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未知感,努力寻找市场的不对称性才是最重要的。

《反脆弱》读书笔记

《反脆弱》读书笔记

人的生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充斥着大量的相互依赖性和非线性关系。

这导致了它的难以预测性。

非线性关系意思是你把一家工厂的员工数量增加一倍,它的效率和产量并不会因此就提升一倍。

同理可以知道的是你的收入提升一倍的话,你的幸福感也未必会提升一倍。可能更少,也可能更多。

这种非线性关系的原因在于复杂系统内部的多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精密的系统会提高平常时间处理事物的效率,但会降低面对非常事件的抵抗能力,同时保持对于情感的掌控力

从前言来看,作者似乎对名校学者制定的精密系统嗤之以鼻。

作者对于那些“天真的理性主义者”和“合理主义者”持鄙视态度,称他们为“脆弱推手”

看来上一本《黑天鹅》出版后作者被这些人骂的很惨tx

同时也鄙视哲学家,称他们这一生从未承担过真正的风险,“没有真正生活过”。这样说不免有些以偏概全,但是有一定的道理。道理就是你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指导你的生活,除非你们有近似的背景和经历。

作者在这里对快速阅读下了一个定义:他们只是为了从文章中引用观点而阅读,快速浏览文章并用一句话总结,然后让这句话与他们现在涉及的一些话扯上关系。

说实话这和我在读研写学位论文的时候,想方设法去拼凑参考文献的数目是一个道理。很多文献其实

过度补偿效应:反脆弱性的理论根基。因为反脆弱性要求事物在经历打击后,并非保持原样而是要进化到更好。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种过度补偿效应:遭受打击后不光进行回复,而且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提升到比初始更好的状态。这也是健身和肌肉训练的理论基础

另一个符合反脆弱性的系统就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具体来说就是疫苗体系,这也符合过度补偿效应的原理。

复杂系统内部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改变一个因素,通常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这种前提下,去准确地区分和剖析某一个事件的“真正”原因,通常是不可能的。要么几乎无法确认,要么无法真正界定。这个就是俗称的因果隐蔽性,即我们难以一眼看到从原因到结果的明确指向。

‘我们用系统性的方法清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便在最细节的层面确保高度的可预测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舒适性、便利性和效率。‘不得不说,站在理工科思维的角度,尤其是工科来说,我觉得这句话没有一点问题。然而在这里,作者显然展示了他更偏向浪漫性和理想主义的一面。

关于系统和个体:我们可能误将系统的反脆弱性视为个体的反脆弱性,事实上,系统的反脆弱性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关于出租车司机和银行职员的例子:很遗憾的看到,在编造有利于自己论点的例子上,作者和我一向鄙视的日本作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先走论点后有案例,例子只选和自己观点一致的,或者只从自己观点的角度去分析。以出租车司机和银行职员的对比为例,作者试图以“银行职员可能会失业”为由,来证明出租车司机是更具有反脆弱性的职业。然而他似乎忽略了(不知有意与否)出租车司机也有自己要面对的风险,比如说交通事故,比如说逃犯劫匪,比如说新兴的网约车的冲击,作者对这些全部视而不见,只因为自己成功预测了那么一两次经济危机,就仿佛自己成了上帝,因为对银行业的鄙视,就把银行主管视为比出租车司机更脆弱的职业,简直是无稽之谈。事实是,银行高管,在被失业之前已经攒下不菲身家,早早进入退休模式。而出租车司机还必须要风雨中奔波,以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这才是现代中国的真实情况。

从对于“医源性损伤”的偏见,以及对于抑郁症的看法,基本可以看出作者的形象:自以为是,不懂装懂,逻辑混乱又喜欢夸夸其谈的装逼惯犯。作者所做的,就是以什么实事都没有做的空谈家的身份,对所有他不了解的行业都在指手画脚,就因为他掌握了(他自以为的)宇宙的真理。在案例方面,作者沉迷于一些典型的“我同学/我朋友/我亲戚……”类的例子,自以为推翻了世俗公认的准则,却忽略了这些例子只是单纯的孤例,根本没有普适性。

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自己在理科方面的无知,但是不知为何,他始终固执地不肯将医学划归入内。作者始终对自然免疫和疾病自愈报有极大的自信,将医生的治疗斥为“过度干预”。实在不能不让人揣测他们家以前应该出过医疗事故之类的事。但无论如何这种以偏概全、缺乏逻辑的说辞总是让我心生不快。

斯多葛主义的宗旨:情绪的训化。把自己从对情绪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产生情绪的核心根源的关注上来。

“来看看两种类型的知识。第一类不完全是“知识”,其模糊的特性让我们很难将其与严格定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我们无法用明确和直接的语言表达的做事方式有时我们称其为否定法但是,我们却切切实实地身体力行,而且做得很好。第二类更像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它是你在学校里学会的东西,是你用来获得分数的东西,可以写成文章、可以解释、可以做学术、可以理性化、可以形式化、可以理论化、可以苏联化、可以官僚化、可以哈佛化,也是可以证明的。

天真理性主义的错误导致我们高估了第二类知识,即学术知识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低估了无法成文的、更复杂、更直觉式的或更依赖于经验的那类知识。”

证实谬误,再加上幸存者偏差,就构成了绝大多数鸡汤文中众多案例的来源。简单来讲就是“竟挑好的说”。讲故事的人只选择性地展示能够证实的几个例子,而完全忽略其他情况。

在第15章,作者充分展露了自己为经验主义站台的一面(用嘴脸这个词似乎显得过于贬义)。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所有的进步都是来自于经验主义,而那些理论研究者都是一些欺世盗名的骗子。我们应该摧毁所有的大学和正规医院,而只保留工匠和江湖郎中,这样我们的科技一定能够突飞猛进,而我们的人民也将百病不侵,长命百岁。

当然,以上只是讽刺的说法。不过作为一个试图以中立立场进行阅读的读者,作者文中随处可见的对于学者的诋毁以及对于医生(正规医院的)的嘲讽已经到了露骨的地步。然而遗憾的是,除了使用他自己发明的“反脆弱性”的理论,作者没有列出任何公正的数据来佐证他的观点。我想即使有,也会被作者以“相关性并非因果性”这个理由直接抹杀这真是一个方便的理由。

当然我也不会因为看不惯作者的文风和口气,就否定他的所有观点(我认为这样才是公正的做法)。事实上,有许多职业,确实是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要大大高于理论,从实际操作中学到的要远多于课堂学习。比如表演,比如音乐,比如驾驶,以及所有需要实际操作的工作,比如厨师,比如我现在在做的应用及以前做的产品开发。这些工作中用到的知识和技巧,确实基本上都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反过来你反而会想:这个还用在课堂上学?你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上居然有厨师学校,居然有人在教室里面学习做菜。不过不管你理解与否,现在这类厨师学校确实大量存在,而且已经是现在厨师人才的重要来源。当然,在这样的学校里,并不只是教授理论知识,实操和练习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问题并不是出自学习的地点是在厨房还是学校,教的人和学的人是师傅学徒关系还是老师学生关系,关键是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

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专业,比如核物理,比如天文学,他们的知识基本上只能通过课堂上来习得(天文学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观测),实践反而成了难以实现的部分。

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有的职业,实践比理论重要,而有的行业,则是正好相反(核物理学家可没办法隔三差五地弄两颗核弹来实验,实验要有,但是要在所有的理论研究完善以后)。

作者在文中反复抨击的经济学和医学,在他眼中就属于那种理论高于实践(理论学习已经都不仅是一无是处,甚至到了给实践造成损害的地步了)。先不说他这两个例子是否正确(在我看来他对医学的看法纯属扯淡),作者在这里已经自相矛盾到犯了自己批评别人的逻辑错误:证实谬误,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只选举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例子,只选例子里边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从而达到自己名正言顺抨击大学和大医院的目的(我推测他应该是在这两个地方都吃过亏)。

关于作者指出的学校教育的问题,我承认它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也只是学校的问题,而不是学习的问题。换句话说,是学校在目的设定上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小学为了升初中学习,在初中为了升高中学习,在高中为了考大学学习。到了真正上了大学,我们反而失去了目的性,所以我们不学习。我们没有哪一个时间段,是真正为了真正掌握工作技能而学习(在真正加入工作之前),也没有哪一个时间段,是为了了解人生的真谛而学习(这个基本上真没有)。我们的学校学习充满着短视性,用鼠目寸光形容也不也过。但是学校学习的缺陷并不能成为否定它的理由。它需要的是分类,筛选,然而根据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行业确定不同的教育规划,而不是一刀切地把所有的职业都倒退回学徒时代。关于学校的存在意义,这个话题展开来讲能有一本书那么长。我只讲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也许对于个体来说,总是存在着更佳的教育方式,但是对于群体而言,学校是最具有效率的提升知识水平的方法。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承担昂贵的私教。

作者的核心观点,就是随机性是创新的来源,也是反脆弱系统的根基。经验主义要优于理性主义。(虽然我觉得作者纯属胡说八道,但是我既然花时间看了他的书,至少也要知道他在讲些什么)

而他判断的标准,就是行为的收益,或者回报。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回报,即你发生了什么(从中获益或受害)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事件本身。‘理性主义和逻辑关注事件本身,经验主义则只关注结果,这就是他们相冲突的地方。

“我一生都在使用一个简单但非常有用的启发法:骗子是可以识别出来的,他们都会给你正向的意见,而且只有正向的建议,利用我们对所谓秘籍的轻信和热衷,听他们一说,我们顿时会觉得某件事再明白不过了,后来,在你忘了它们时,那样的感觉也随风而逝。‘

作者的这段看法倒不无道理。和现在许多教你干什么什么的书籍的情况非常吻合。原来追求秘籍和捷径,也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啊。

负面知识更具有强韧性:知道什么事情不值得去做,比知道什么事情值得去做更加重要。而且,也更容易判断。这就是“少即是多”的理念。

过多的数据和信息会限制你的行动力,让你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一点我倒是和作者有一定的共鸣。简化你的思想和信息库至关重要。我现在的信息焦虑,根本原因是对自己现在的状态不甚满意。直接诱因却是接触了(主动或被动)过多的无用信息。

作者提到了几点有趣的心理偏差。其一是“信息倾向于把失败隐藏起来”。这有些类似于“幸存者效应”,即我们只会关注“幸存的成功者”,而对失败者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失去了向外散发信息的能力(死了),或者发出的信息不为我们所关注(心理倾向问题)。

另一个就是我们更容易关注动态而非静态问题。即更关注事物有所变化的部分,而对它固有的保持不变部分视而不见(比如工资的浮动和配偶的态度)。这个似乎可以归结为心理学的一个问题,我对比现在还不是很了解。

作者关于冰敷和消肿的言论让我觉得他就是个智障。说实话,作者在这本书里时常发表的智障言论,好几次都让我想直接弃读了。不过,知道不管多么聪明的人也会有智障的部分,这一点对我就已经很有帮助。

关于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论点,作者认为不可轻信,除非他们自己亲身实践自己提出的理论。这句话前半部分还有些道理,后半句则完全是扯淡。作者还为此编出了一句自以为的名言:“永远不要搭乘一架没有飞行员的飞机”,可能还自以为颇有道理呢。然而我想提示一点任何坠毁的飞机,上边都是有飞行员的,有机长,也有副机长。

拿中国的楼市来做个例子,一直以来关于房价都是既有看涨又有看跌。那如果看跌的专家把自己手头上的房子都卖了,你是不是就可以相信他?相信他的结果又怎么样呢?最终,房价的涨跌,和专家买房卖房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正如飞机的坠毁是不管你飞机上有没有飞行员的(事实上没有飞行员的飞机倒不可能坠毁,因为它根本就飞不起来)。

最后对这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本书基本上都是基于作者独立思考的产物,作者的特色非常鲜明。充斥着各种聪明睿智的言论和形同胡扯的观点。因为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的观点,而去适当修改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写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深层次的真实的观点。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值得学习的。

推荐信息

  • 关于《宋词三百首》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9:20:33

    历史,化作点点微尘,飘散在风里。不论是繁荣昌盛还是兵荒马乱。纠结在一起,只余一抔净土掩风流,只余几册青史记往事,就如它展开般猝不及防,也同样无声无息去了。然,洒落在白纸上的点点墨迹,始终未干,恍然间,仿佛还能看到晏殊在黄昏的亭下怅然吟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仿

  • 《大学》读后感精选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9:59:23

    《童年》、《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作者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沙俄下的黑暗与罪恶是他成长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也铸造了他独特的成长方式。《我的大学》是高尔基

  • 关于《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10:37:13

    【第1篇】在这个暑假里我第一次读历史故事。我最喜欢大禹治水,故事讲述了在很久以前,黄河发生了很大的火灾,房屋淹没了,老百姓十分困难,这时候大禹的父亲带领大家治水,他花了几年功夫,也没有把洪水制服,反而闹得更凶了。后来大禹代替他的父亲治水,大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决定用疏通河道办法,把洪水引向大海,经过

  • 《三国演义》400字读后感大全【17篇赏析】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11:24:03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也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书中一个个传奇故事令我深有感触,苦肉计、空城计、王允巧施连环计等都让人拍案叫绝。我最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他的壮举之一,令我挥之不去。三国时期,东吴有个大都督,姓周名瑜字公瑾。他很嫉妒蜀国的诸葛孔明,想嘲笑他一下,就把孔明叫来了,

  • 《雾都孤儿》读后感4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12:00:53

    我最近读了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书中的主人公奥立弗是个私生子,他妈妈刚生下他就死去了,可怜的奥立弗在济贫院里艰难地生活了9年,而后又被送到棺材铺里当学徒,晚上就睡在棺材堆里,每次吃饭时都把他打发到最冰冷的角落里吃那些发霉的食物。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立弗逃到伦敦,却误入贼窝。小偷费根想把

  • 关于《可怕的科学》的读后感大全(精选8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12:46:43

    提到科学,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枯燥,无味。但是,这本书将会颠覆大家的印象,这本书就是《可怕的科学》。这本书十分有趣,讲了许多有意思的科学故事。它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了科学史。又用上了精美的插图,不时让读者捧腹大笑。总而言之,它是一本非常非常好看的书。我最欣赏里面的问答板块,既可以让读者增长知识,充分地运

  • 关于《老鹿王哈克》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13:19:33

    【第1篇】这个寒假,我反复认真读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老鹿王哈克》,整篇文章围绕老鹿王哈克为了鹿群的利益,不惜放弃尊贵的王位,在同伴们的看不起、嘲笑、践踏之下,老鹿王哈克没有放弃,没有退却,可是谁也不知道此时的哈克却有着为整个鹿群考虑的长远计划——要同那个一直跟踪鹿群的老狼伺机决战,以保证整个鹿群以后

  • 《奇迹男孩》读后感(共7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14:03:23

    《奇迹男孩》是一部于201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它是我看的第一部能让我感动到泪目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天生面部有缺陷的小男孩奥吉,由于面部畸形不愿去学校受教,全权由母亲在家教导。步入五年级的时候,他终于有机会并愿意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初进学校的奥吉,因为自己的长相受到了同学们的欺负与嘲笑。但是在父母、姐

  • 《名人传》读后感1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14:47:13

    读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那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贝多芬出身贫寒,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惟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

  • 《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26 15:29:03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