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18:15:47

《文化苦旅》读后感

二十多年前,有这么一个人,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淹没的重要遗址;二十多年前,有这么一本书,宛如一位外出的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尤健”,默默地反驳着文人对它的糟践。

这个人,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抵达人类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址的学者一一余秋雨。

这本书,是上海读者投票评选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书一一《文化苦旅》。

看到书名的那一刻,沉重感油然而生。目光落在一个“苦”字上:何为苦?为何苦?

为解心头疑云,且打开此书,细细品味。

(一)

开篇的《牌坊》、《寺庙》,只立足于童年旧事,并未写远游。既无远游,又何来“苦旅”一说?

读了第三篇《我的山河》,方才豁然开朗。先前看似偏题的文章,实则阐明了作者作“苦旅”的缘由。作者本是山河之子,女教师的到来使冰封的村庄解了冻,也把家乡的山河拉进了书本。他便从解了冻的乡村走向城市,博览众书,却蓦然醒悟:人,应当回归山河;文本文化,应当回归生态文化。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文化之旅,探寻各种历史选择的生态理由。只有走在路上,才能赋予文化以生气;只有走在路上,才能凭借山河找寻大量细节,真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多少个春夏秋冬的苦读,方能换来这一弥足珍贵的顿悟。这一蓄力的过程,想必也充满艰辛。后来,便有了佛的那一声“动身吧”。便有了这场惊天动地的文化苦旅。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二)

“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是中国之旅。从莫高窟到道士塔,从荒无人烟的西域到人间天堂苏杭,作者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余先生喜欢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因而饱含深切的民族和文化忧患意识。在此,且以我最喜欢的《阳关雪》为例,略窥见一二。

作者在开篇写自己游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的经历,由己及人,写出了当今人们骨子里对“诗”的追寻,归根溯源,便是人们的历史文化情结。

于是,在第七段中,作者带着这份情结、冲着王维的《渭城曲》,去寻阳关了。这儿,作者第一次提到了雪,这雪是苍凉悲壮的;也第一次提到了“苦”,这苦则是因为天寒路远,却孤身前行。

此为“苦”的第一层。

面对这一望无垠的天地,作者感叹自身如侏儒般的渺小之余,又将思绪投影到了历史的长河中,由寻阳关的经过转为对阳关的直接凭吊。

在用寒风、苇草、群山、白雪、烽火台等景物描绘出阳关的苍凉后,终于姗姗点出了那首《渭城曲》,也带出了“唐人风范”。可惜,唐王朝并没有将此延续久远。

因而阳关坍塌了,成了废墟,作者为之惋惜;

阳关坍塌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精神疆域的坍塌;苦,亦一种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对文化的轻视、对本该傲立于世的中国文化的摧残的无奈。

此为“苦”之第二层。

然而,旅途仍没有停下,步履依然向前。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场探索文化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的旅途,因而免不了踽踽独行、苦苦求索。

这儿,“苦”的第三层也呼之欲出了。

探寻之苦,是旅途的艰辛,是对文化的反思,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三)

接着,作者的步伐迈向了更遥远、更广阔的文明一一世界之旅。

此次考察,是对中华文明的自然延续。

作者是极喜欢对比的,从《寺庙》中的寺庙与学校、冷与热、新与旧,到《沙洲隐泉》中的巅峰与低谷、粗犷与明丽的,对比过后知无一不去向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此处则构成了一系列更为宏大的对比,在对比中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中更深入了解其他文明。

在《远方的海》中,这种“苦”又得以升华。在此文中,作者阐述了“家”的哲学意义,从自己和妻子的“四海为家”,上升到对整个中华民族灵魂的思考:中国人的生命过于拘泥于文字,缺少了对大海的向往,缺少了“大家”的意识。

于是,在这个可以走出文字、走出小家的时代,作者选择以他的苦旅,唤起中国文化中长久被埋没的生命力。

这种“苦”,和作者所提倡的生态文化,是如出一辙的。

(四)

在经历了“中国之旅”和“世界之旅”后,《文化苦旅》进入了第三部分一一人生之旅。

无数的古迹背后,是一个个高贵的生命在支撑;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势必会经历坎坷。因此,作者终于正式声明:他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而成的人生旅途,便是文化的宿命。

作者以最熟悉的文化创造者为例,加之自己的个人经历,揭示了“文化苦旅”的本质一-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也发出了他对艺术的感慨:艺术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

这里,作者将目光放在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对中国文化的宿命进行了深思。

读罢全书,感慨良多。关于《文化苦旅》,却有一段不得不说的闲话。曾有人作文写道:在一次扫黄行动中,妓女的包里被查出三样东西,口红、避孕套、《文化苦旅》。面对这样的挖苦,余先生却潇洒道:“我不拒绝自己的书散落于寻常巷陌、浅楼窄门。

余先生豁达之余,也告诉了当代人文化存在的真正方式:并非阳春白雪,而因镶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成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事物。

正如作者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

兴许我一辈子也做不到行万里路,但我愿意在时间的荒野里,静静阅读此书。于粗糙中提升生命的大境界,又何尝不是一场文化苦旅?

推荐信息

  • 《藏羚羊的跪拜》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3

    《藏羚羊的跪拜》读后感我曾经读过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名叫《藏羚羊的跪拜》。文章主要讲了:一天早上,一个猎人刚从帐篷里走出来,就看见远处有一只又肥又大的藏羚羊,猎人立刻拿出了猎-枪要猎杀它,藏羚羊并没有逃跑而是跪下请求猎人别杀他。可是,这个猎人还是杀了它。第二天,猎人将藏羚羊开膛破肚才发现藏羚羊肚中有

  •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3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金儒雅随着年龄的增长,近来读书的兴趣日益转换为围绕对某一问题的探究。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来干什么?我们将如何而去?分别对应着人生的三个主要问题(过去,现在,未来),也是所有宗教和哲学关心的系统问题。我们中国人对于文明总抱有极其复杂的情感。回头看,汉唐盛世,犯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王霸之气

  • 《文心》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3

    《文心》读后感《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

  • 《金粉世家》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3

    《金粉世家》读后感文中描述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婚姻,金燕西有错,冷清秋也有错,但金燕西一直是爱着冷清秋的,而且只爱她一个。看完书以后才发现,在结尾上面,电视剧还是修改了很多,悲剧总是悲剧,是不会以悔恨回头为结局的,这既是真是的人生。而电视剧只是为了让人们更有希望一些,但却是不实际的。从书中开始看起,就会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4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对于《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我只在扉页上写了两句话:感伤,唯美,充溢着一种悲观主义情绪,近乎颓废。但又不全等于颓废。《挪》是很成功的作品。只是觉得他没必要那样渲染性,肆无忌惮,也许是我们中国人观念不一样,但比起劳伦斯也就不算过分。好作品在我脑海中只剩下片段了。对《挪》我永远不

  • 《圣经》故事集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4

    《圣经》故事集读后感今天终于把波兰作家科西多夫斯基著的《圣经》故事集读完了,猛然有一种感觉,原来宗教经典也可以这样读。很久以来,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自己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的束缚,我们常常会用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者观念去解读某一类人、事、物等。也就是经常会陷在一个固有的“执见”中出

  •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5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我们总是在想,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封建、落后,但如若把我们自己放到那个大的背景环境下呢?就好比几十年后的人看现在的我们。■NO.壹■书中主要人物:梁亦清:"玉器梁"世家的传承人,拥有一身的好手艺,雕的一手好玉。他们是一个穆斯林家庭,一家人主要靠他以雕刻玉为生。膝下有两女,梁君壁,梁

  •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5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三打白骨精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孙悟空三次打妖精,反而被当成连环杀人犯,最后被唐僧赶走了。孙悟空是不是比窦娥还冤呐?唐僧为什么步步有难,处处该灾?是因为他善良还是好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明白些人情世故之后,再看细节,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活该。NOZUONODIE!孙悟

  • 《在森崎书店的日子》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5

    《在森崎书店的日子》读后感“事情的开始,对我来说,比天上掉青蛙还要惊人......”以这世界万千不公平却代表幸运的运行法则来总结,这些“比天上掉下青蛙还要惊人的事”大多都不会是什么好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当下一定就是张开怀抱迎接新人生的最佳时机

  • 《红楼春趣》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1:50:45

    《红楼春趣》读后感我小时候经常听爸爸妈妈给我讲四大名著的故事。但是,对于《红楼梦》,我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他俩谁是男的,谁是女的,我都有点分不清了。我以前抱起红楼梦《红楼梦》没看一两回,总觉得太琐碎,情节也不够吸引人,总觉得读不下去。但这一次红楼春趣》读下来,感觉作者在用词和写法上都已经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