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寒《青春》有感300字
难道有一天清闲的时光,泡上了一壶子的红茶,翻开了于20××年11月13日广州天河图海书城所购的《青春》。
想购买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这句简介:“机械的劳动,无望的未来,很低的薪水,但去了别的地方薪水更低。很高的物价,除了吃得饱和穿得暖以外,别的什么都做不了。”这句说话,在我看到的时候深深触动了我的神经,可以说,我感同身受,我当时就是这种感觉,想大声呜呼: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
由刚开始的感叹自己身世,后来跳出自我的框框后,发现我应该呜呼的对象不应只是我自己,而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这本《青春》书写的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我这一代年轻人中,我算是幸运的,起码要比很多人要幸运,我有我自己要坚守的东西,我有我要走的路,起码现在被现实摧残后,我的目标依然清晰,我们这代人,我身边的这代人,没目标的人一抓一大把,我还有自己的目标,总算我是没有遗失自我。好像有点扯远了。还是说回这本《青春》,韩寒的文字,我也很久没接触了,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总喜欢去拜读他的小说,或许这是因为叛逆期就喜欢带点叛逆味道的文字吧,我现在都乱入社会了,相信韩寒也相对的成熟了,我买这本《青春》的时候,有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感觉,我相信有了社会经历的我看相对成熟的韩寒的文字的时候会有另一番味道,果不其然,韩寒的文字变了,依然辛辣,却不是表面的辣,是回味的辣,看他的文字想起一个人,那个人是鲁迅,当然,我不是说韩寒的文字比的上鲁迅,但的确有几分21世纪鲁迅的味道,韩寒自己都在简介处写:“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想起亲爱的+2对鲁迅的看法:如果鲁迅继续从医,他将会救更多的人,因为文字实在是太无力了,韩寒都认为自己的文章百无一用,亲爱的的看法,我非常认同,但无论文字如何无力,依然要将其书写,这是韩寒他自己的选择,他的路,而我又有我的路,我自己的选择。
感谢感谢亲爱的+2,在我迷茫的时候,你是我的明灯,我会坚持我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路,相信你是最看得懂这篇日志的人。困了,就此搁笔!
读席慕蓉——《青春》
当我还在努力寻找写作的题材时,无意间看到么一篇文章,似一丝电流,触动了内心那份柔软。短短的几句诗词,却写下整个青春的故事。
一篇好文章,不要求华丽,但却要刻骨铭心。作者洒脱的文笔,流畅的文字,种种情愫都萦绕在文字里,让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带给我的她的青春。谁的青春都是疯狂的,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炙热不老的心,青春张扬,我们嚣张。仍然记得那个太阳火辣的夏天,第一次与你们的相见,相知,到最后的相别。同学的帮助,朋友的支持,老师的教诲,父母的安慰,还有那个倔强,不服输,越挫越勇自己,都是曾经最美好的回忆。
翻开那旧旧的同学录,泛黄的纸上一个个歪扭的文字呈现在眼前,印在心里,那一句句暖心的留言都有一段醉人过去,一字一字看在眼里,一点一滴都融在心里,思念如同呼吸般无法停息。又是一个夏天,一样的教室里书声琅琅,只是坐再那的不在是我们。在这,我想用最好的文字记下青春的美好。
踏上这场旅程,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幸福的欢笑响起时,离别的泪水已悄然启程。时光来去匆匆,给我们带来一段美好却也略有遗憾的青春记忆,正值青春的我们懵懵懂懂,或许还在学校抱怨时间过得太慢,似度日如年,可转眼到了毕业那天,才发现许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许多人还舍不得。曾经陪我们一起追梦的人,转眼就要各奔东西,曾经不喜欢的老师,讨厌的人,不想做的功课,不愿穿的校服,在此刻却如此不舍,几张考卷,散了夏天。再也无法忍住的泪水,盈眶而出,所有未说完的话,都留在最后的拥抱里,泪水洗礼了一张张青涩的脸,我们的青春一去不复返。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珍惜时间,在最好的时光里,把握每一天留在教室里学习的机会,努力拼搏,向梦想的远方一步一步靠近,不辜负青春、疼我们的亲人与祖国给予我们的一切。同时呼吁大家:不要活在昨天里,更不要让明天的你,嘲笑今天的自已。
风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而你的容颜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在这青春的时节里。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谁在放肆弹奏着青春的喘息,抑扬里渐忘了色彩,迟暮的年华,声色的描写,回归十三岁的枝头,含苞.
流着泪将它们埋葬在心里,突然想起曾经的话,怀念以前在一起的时光,你是否还记得我?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怀念读书与青春
在中国刑警学院求学的第二年,我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开始了一段很长的泛读生涯。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亦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觉得古人境界非常深远,能抓到读书的本质属性……
虽然自己常写文学作品,最高纪录曾达到四个小时写一万字,产量最多的一天写过23篇文章,但我在求学时读文学书籍并不很多,那些世界名著如《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简爱》《复活》等文学作品还大都是我在家乡做生意时读过的。而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我读得最多的,其实还是那些能够让我产生思维深度的书籍。
那段时间,一个女同学爱上了我,她很优秀,我也曾经追求过她,只是当时的她眼中只有我的室友,我很少主动追求女孩,也许是一段残缺的记忆和一段伤心的往事,让我不能自持。我被她拒绝后,就再也没有追她的勇气。把书看成我的益友和恋人,当我淡出她视线后,她却反过来追求我,那个戏剧性的突变常让我感慨,也觉得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吧。而夹在室友与朋友关系中的感觉可想而知,所以,我经常逃避性地去沈阳各大图书商厦读书。
回忆起那些幸福的日子,真觉得用语言无法形容,那时候,在图书馆读书是一种泛读,几乎感兴趣的书籍都是我的精神食粮,回忆过去,那个在学院图书馆默默读书的小青年,那个在图书大厦旁面馆里美美吃上一碗刀削面的惬意,浮现在脑海时,还是让我唏嘘不已,感叹非常。直到后来,要毕业时,我踏入图书馆,踏入沈阳最大的图书大厦,用手抚摸那些书籍,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模样,还是一种最温馨的记忆,曾经为它们,我也赋诗一首。而读书的乐趣给我的资粮,让我延伸了读书广度和深度,从那里,我放飞了我的读书之梦。如今,家藏上千册书籍,躺在书的海洋读书,是我最大的乐趣。
毕业后,我又经历了更多的读书趣闻,那些持续的生命体验里,坚定了我“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终生大愿!
俄罗斯小说《青春》读后感及老师点评
俄罗斯小说《青春》读后感及老师点评
青春。
2018年六月。北京的夏天。好热。
“我失掉了我生命的目标。”
“这是怎么会发生的?你说说吧。你可以相信我。”
这个世界好奇怪。来中国之前,我没想到,和我最亲密的人,我志同道合的人,那些与我看世界一样的人,也会是离开他们的国家去到中国的那些人。
“我在北语度过了一年,快要回俄罗斯了。这一年中,我的汉语水平更高了、英语能力更强了。我很喜欢学外语,但是……说到汉语,我还没深深地感受到这种语言,你明白吗?我还没有对它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我在想,可能汉语不适合我?可能我该换专业,再也不学语言?
我快要回俄罗斯了,再读一年,就要毕业。我在俄罗斯的大学了两年,然后一年在中国,但是我还不知道,选择这个专业时,十七岁的我靠什么来决定,外语是我理想的专业吗?我刚入大学时,我怎么知道这是我想要的?
当然我不会放弃学习外语,从中学开始,我就一直学文学、学外语,所以,如果我会放弃,这么多年的学习全部丢进垃圾桶?
但是我失掉了我生命的目标。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知道,我从来没见过有人主动的开始学汉语。我还记得刚刚我在俄罗斯刚刚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让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学汉语的原因。圣彼得堡的大学有好多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芬兰语、日语。但是我们选的就是汉语。这是为什么?然后每个同学开始回答,词语、句子不一样,但是意义都是一样的:觉得学汉语只是有意思而已。”
这是那时我对我朋友所说的话。我朋友是从巴基斯坦来的留学生,特别好的人。那个夜晚我们听完一个讲座,在回宿舍的路上。他的电动车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安静地行进。北京的夏天太热了。闷热的风吹拂在我的脸上,缠结在我的头发上。但这些天天气变化无常,所以很快我感觉到,雨就像小蚊子一样滴落在我的脸上,胳膊和腿上。(语言很美!)他回答:
“你听说过 “The Alchemist” 这本书吗?当我像你一样的时候,不知道作出什么决定,感到怀疑,我就读这本书。它也帮我继续追求我真正的梦想。其实,说到你以前所说的,在你脆弱的地方,你不会怀疑,而在你强的地方,你总是没有自信,总是要更加努力,想做得更好,飞得更高。这是对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因此,你记住:你怀疑的地方,就是你最强的地方。”
那天我在淘宝上预定了“The Alchemist”。
你告诉我,十七岁的青少年怎么会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他们怎么会理解自己的需求?整个生活都在父母和老师身边度过,作自己生活的选择真不容易。
十七岁青年人的生活最难的问题是恋爱的问题:“她/他是不是对我有兴趣?”。其他都是别的人安排的。父母决定你吃什么,学校决定你穿、学什么,这些男女生怎么能作出决定,你告诉我吧?雨越下越大。还热起来。但是我们不管雨滴打在我们的头发上,不管逆风;我们年轻,我们不怕发烧。像所有青年一样,应该惧怕的事情我们不惧怕,但是这些并不依赖于我们的事情必将吓坏我们。
黑夜中两个朋友慢慢地骑在沉默的城市。我心里满满的。我还记得我穿着白色棉布衬衫和浅灰色的裙子。我们俩快要回国了,我们的思想很快会变得更像那些成年人,我们会开始怕所有成年人怕的事情。年纪越大,越有信心。 成就越多,头发越白。 不过,青春的气息比任何成就都好呀。
请告诉我,二十岁的男女性如何找他们生活的目标?
而现在我们还在寂静的夜晚骑着电动车,朝气蓬勃,现在我们还是在一起的,我还穿着白色的衬衫,内心还充满着没有基础的期望。我们驶入隧道,突然我说:你还记得那部《恋恋笔记本》的电影中得场面吗?
我不需要解释,你是我朋友,你已经了解了我的意思,停下了电动车,转过身对我回答:那我们做吧。隧道里没有人也没有车,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车随时都能出现。我们把电动车停了在路边,自己走到公路中间。 然后我们躺在地上。 地上是湿的,可以闻到湿地的味道。我们不在乎。
我说:“这很吓人”。 我们笑了。
“你听到了吗?车会来吗?” 我们跳起来了,一下子从公路中间跑到路边。三十秒后,两辆车慢慢过去。这些车过得太慢,以至于连蜗牛都杀不了。
“还做一次吗?”
然后我们再次躺下。 就像现在我们在那部电影中,像角色做的一样。
“如果汽车来了怎么办?”
“我们死了。”
我的白衬衫变成灰色。
2020年。俄罗斯的冬天。冷死了。
从那天起已经过去了两年。”The Alchemist” 成为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的朋友。我们俩都毕业了。他去了阿联酋。我回到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在那天之后的整整一年里,我以为自己找到了梦想:回到中国成为译者。因此我尽力努力学习,最后我现实了那个梦想。那么,下一步是什么?
他向我发短信说,阿联酋的生活并不轻松,他想念他的朋友和家人。我了解他,尽力支持。
我们正在通话中。我们沉默了一会儿,此刻,我很想告诉他之前已经说过的话:我失去了我的目标。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想念北京”,他说。
外面正在下雪,雪花像碎片一样。冷死了。 我穿着保暖的衣服,我怕发烧。
失去青春活力人如何找回他们生活的目标?你告诉我,所有人最害怕的是什么?
请你告诉我吧。
薇蕊同学小说《青春》评语齐老师
薇蕊同学的这篇作文出奇的好,从文体上看既像散文有散文的优美,又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语言上看委婉含蓄,干净清纯,节奏上也缓慢从容。
结构完整:有铺垫(因一本书结缘),有高潮(回国前两人的初恋),有收尾(寒冷时节对热情的回忆)。
开头结尾都好,前后呼应用提问题(什么是青春,生活目标?)起笔,用回答问题结束。
不妨姑且把它当小说来看:两个人物,一个主题“青春”,两段时间(2018、2020),两个故事发生地(北京、俄罗斯),两个温度(炎热、寒冷),两种情形(亲密接触、因疫情隔离),两三问题什么是青春,如何寻找生活的目标。
小说的“梗”(用于串联情节的)是一本书The Alchemist,它反复出现几次,每一次拉动情节跃进一步,最后,在下半部分中,它的再次出现,成为了“友情”的符号和象征。
小说的结构是最巧妙的跨两个年度,有时间感,仿佛球赛的上下半场,最后的结果,也令人满意在输赢交替之间,既给了“青春”定义,又没完全说清楚青春到底是什么。
我的看法总在不停追问,就是青春,同时别忘制造更多值得回忆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