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400字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这篇文章的取材,是三种植物:山丹丹、枸杞和槐花。表面上,汪老在写植物,但更深层的,无疑是在展示他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写山丹丹部分,他通过老堡户之口讲出:山丹丹每长一年,便多开一朵花,这多么像人,一年多添一岁!还有这种植物皮实,容易养活。人要活得随遇而安些,不能太娇生惯养了。这部分结尾处,引出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舞台上的歌星,未必知道山丹丹的这些特性,反而像老堡户这样的农民才懂!
第二部分写的是枸杞。枸杞一生是宝,春天的时候,枸杞头可以当野菜。夏末秋初,开花,可以观赏。随后,便结出果实,可以吃。这么看,有发现乐趣的眼睛,人生才丰富许多啊!
最后部分写的是槐花,莫名其妙的是,关于槐花的,却只有开头与结尾两句。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养蜂人的生活故事。其中,讲了花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蜜蜂的关系,养蜂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女人与家中晚辈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给予与受赠的感觉,很暧昧的,读原文才能体会很深。
人间草木啊人间草木,人间就如草木,好多道理都摆在那里的。去发现它们吧,然后活得通透些,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这便是人间草木的含义吧!
若用一种食物,用来形容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我想到茶,而且是龙井茶,淡而回甘啊!不信?您读读看……
读《人间草木》有感500字
读《人间草木》有感
与汪曾祺的相识,还是初中语文课上那篇《端午的鸭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高邮的双黄蛋念念不忘。而与《人间草木》的相识是偶然的,偶然读到汪曾祺在《泡茶馆》里引用的一首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于是去网上搜索汪曾祺的其他作品,由此遇见了《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的封面是很简单的,翻开即是汪老的亲笔水墨插画,看着亲切淡雅。这本书的序是汪老的儿子汪朗写的,序中提到汪老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私以为,这里的"人间送小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那样让人觉得温暖。就像他的文章,用极简的文字让我们觉得意蕴深长。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文章不能太功利,同样是写一株草一朵花一块石头,都不能像他一样写的简练而不简单,朴素又温暖。
《人间草木》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经历,有旧时的记忆,有怀念的师友更多的还是生活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明明是散文,却美的像诗,读起来是满满的幸福感。读到他笔下的茶花兰花桂花栀子花时,会忍不住想嗅上两口气;读到他写的萝卜野菜豆腐干丝鱼时,会忍不住咽口水。
读到小英子和明子踩荸荠,会忍不住跟着笑。与其说喜欢汪曾祺笔下的文字,不如说是喜欢他这个人吧,他会用心准备食材,为家人朋友煮一锅菜。连他自己都说了,只要是可以吃的,他都会去尝试一下,而对于每一种食材都是讲究的,讲究怎么做才好吃,对于好吃的评判标准,他讲起来也是理直气壮。有人说他是美食家,的确,就算吃饱了,读到汪老谈吃食仍会觉得饿。
汪老的文风相当轻松,读起来毫不费力,更多的是诙谐幽默。《葡萄月令》是他被打成"右派"是写的,当时他还在改造,但从文中并没有看到丝毫凄惨悲愤的情绪,有的只是感叹葡萄园的美、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带给我们的美,是偶然的、存在犄角旮旯的,他总能从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美,努力发掘并表现出来,就像他自己说的"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而这些美之中,是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的是温暖,就如同他这个人一般,一个"人间送小温"的人,他也一定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汪老做到了。
文字 张娜
《人间草木》读后感700字
《人间草木》读后感700字
人世间,一草一木皆有情。春华秋实,万物生长,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叶的飘零,都带有极浓厚的感情在里面,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然而这些感情都是一些经历过许多的人感悟出来的并赋予在人间万物身上的,所以说,草木之情即人之情。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应该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笔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灵性,这是其他的散文所没有的美。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中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我对文中关于葡萄的描写印象极为深刻,汪老用他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那葡萄饮水的声音,甘泉在藤蔓里流动输送的声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一串串葡萄饱满诱人,水灵灵的惹人怜爱。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汪老回忆了他的生活经历,在《随遇而安》中,他将自己当右派的经历看为三生有幸,这是何等的洒脱,令人艳羡。汪老的文字总是平实质朴的,却又饱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态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感悟人间草木,感悟人间情感,收获豁达与洒脱。很感激我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令人平心静气的《人间草木》,仿佛喝了一杯清茶,通体畅快。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去世17年之后集结的一本散文集。由他的儿子汪朗直接作序,序言的题目是“人间送小温”。一个“小温”,为序言和正文,铺絮出“温暖而又清静”的文字小巢。这巢里的所有文字,都温暖而不燥热,清静而不寂寞。这就是《人间草木》。
这巢里,热腾着通俗的柴米油盐,俗却又耐人寻味。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
人间送小温,唯求俗可耐 <wbr> <wbr>《人间草木》读后感
(一)汪增祺先生轶事
我喜欢汪曾祺先生,是因为我喜欢汪曾祺先生的轶事:
“扎小辫子”的汪曾祺:先生晚年,头发稀疏而长,小孙女儿闲给老爷子扎起满头的小辫儿,还要扎上鲜艳的蝴蝶结。儿女们哈哈大笑,老头儿也哈哈大笑,连说“好玩儿,真好玩儿!”
什么是“玩”?什么人能玩得这么好?
“写文章挨小孩儿批”的汪曾祺:老头儿喜欢把自己写的东西先让小孩读,刚玩过泥巴的小孩拿过来稿子,夹着许多不认识的字儿,念得结结巴巴,然后嘴一撇“不咋样”!老先生就非常的惶恐。
“黑屋子画土豆”的汪曾祺:老头儿和老伴儿“下放”期间,要住在一个阴暗的小黑屋子里,因为太黑暗,那些要做“口粮”的土豆儿,却乘机开出了蓝色的小花,汪曾祺夫妇就非常的高兴,把蓝色的土豆花放在缺口的碗里,照着画画,庆幸能来到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真实的土豆花儿。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这不是当代版的柳宗元吗?
充满幽默、从容之心的人,会把“下放”和“贬谪”,当成祛腥提鲜的生活佐料。
不像我,加了几节课,就成天哭哭啼啼的,一听领导说要写什么方案,心就搓成一团脏兮兮的废纸。
所以,我现在不管读什么,都能读出励志的味道。
(二)《人间草木》内和外的文章
其实我最先读到的先生的文章,不是《人间草木》,而是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端午的鸭蛋》。之所以收在语文课本里,我想是因为它迎合了初三上册“民俗单元”的主题特点,写的也并不见得有多好,以至于《人间草木》里没有收录这篇散文。
我读到的汪曾祺先生的第二篇文章,是小说《受戒》。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清爽、干净、通透的小说。《受戒》中小英子和小和尚的对话,让我再次深刻理解什么是“紧贴人物的对话”。
(最近特别火的那部《出家》,被誉为“一部承袭汪曾祺《受戒》传统的新小说”。)
《人间草木》里最出名的要属《葡萄月令》。极其的清新、自然、诗意。
第一次读葡萄月令,我脑海中蹦出来的是《诗经》: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后来很多名人都仿写过《葡萄月令》。不久前,我还在丛桦《山有木兮木有枝》里看见过《葡萄月令》的影子。
(三)《人间草木》中的人物轶事
我想,汪曾祺先生恬淡、自然而有味道的文章,没有人会读出励志的味道,偏偏我读出来了。
可见我多么有慧根。
《人间草木》,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部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分别记叙了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金岳霖、老舍等泰斗级人物的故事,特别是在西南联大跑警报期间的奇人趣事。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趁跑警报的时候捡拾松子吃,称赞昆明的松子儿“个大皮薄仁饱”;趁跑逃警报的时候谈恋爱;趁跑警报的时候,捡别人掉下的金戒指;还有的人趁别人跑警报的时候去洗头,因为别人都跑警报了,锅炉房的热水就没人用,自己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还有一位广东的同窗,利用别人跑警报的功夫煮莲子吃,他一边听着炸弹乒乒乓乓的爆炸,一边神色不动的搅和冰糖莲子……
血肉横飞的警报,被汪曾祺先生写得诗意盎然。让人想到孙犁先生的《荷花淀》。
炮火与血腥中跳动的是一颗浸淫在诗意中的心脏。
诗意,让灾难里诞生快乐。
我最喜欢《人间草木》中的金岳霖先生。我对金岳霖先生的旧印象是:她因为爱林徽因而一生未娶,终日郁郁寡欢。
其实不是,这不是全部的金先生。我从《人间草木》里的金先生辐射开去,去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岳霖先生是一位自由的,浪漫的,闲适的人,即使没有梁思成,他和林徽因也不会因情成眷属,因为他的爱里没有婚姻,没有羁绊。
金岳霖先生的一生也不是郁郁寡欢的,相反,汪曾祺先生用了“自得其乐”这个词。
金岳霖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它把脖子伸到桌子上,陪金先生一起吃饭,谁说金岳霖先生是孤独的呢?
他不但有宠物,他还有许多的小朋友,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他就把梨或者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再去继续搜罗。
金先生晚年的时候,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劝他“你要接触接触社会”,于是80岁的金岳霖先生,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一个世界大学问家坐在一个平常的三轮车上,东张西望,这是多么有趣的情景!
金岳霖先生,还有众多的朋友,君子之交,无朋无党,无酒无食,清茶一杯,闲谈片刻,其乐融融,兄弟怡怡。
想一想,有这样一些人,居学府重镇,守巅峰学府,虽学贯中西,却能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毫无渣滓,这是多么畅快的人世与人事!
(四)关于西南联大的自由
西南联大的自由,特别是西南联大文学系的自由,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里特别推崇。
联大教授上课没有考评,甚至一学年也没有象样的考试。甚至没有评分。
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大学问家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的庄子,作为学生的汪曾祺只记住了教授开头的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了,也没有人懂。”刘先生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
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都多,对于其中的原因,他做出的结论是:
自由。
汪曾祺先生也非常认可这种自由,他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种自由,自己成不了一位文学家”。
关于自由,作为一名当代的初中教师,我也有话要说
现在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非常时髦的词,一时髦,往往有的人就会把所有传统的东西全盘接收。备不住有一些语文教师就开始叫嚣:“看西南联大那么自由,没有考试,没有备课,没有研讨,没有评分,却交出了那么多的大才子,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应该仿效西南联大!”
这是对自由的曲解。
如果真的仿效当年的联大中学系,那将是对现代教育,特别是对初中教育的灾难。
西南联大是什么?
是一批人尖子教育另一批人尖子。
是精英教育精英。
而我们的初中教育是什么?
是平凡的教师,教育平凡的学生。
是义务教育。所以“人才观”和西南联大的“人才观”也是不一样的。西南联大的人才是“精英人才”,而我们的人才是“合格的公民”,甚至都不是“优秀的公民”,更不是教育家、作家、画家、歌唱家,只是合格的公民。
我们所教出来的大部分学生,95%吧,只是普通的市民,不是精英。
他们没有精英的素质,所以不能用自由来放纵他们。
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和西南联大的教育本质不同,宗旨意义不同。
沈从文先生给学生出的题目,非常具体,比如《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倒是很可以学一学。
品《人间草木》有感600字
郁郁苍苍的树木,随风摇摆枝叶;铺青叠翠的青山,拔地而起;溪流从指间滑过,冷冷凉凉;一阵微风吹过,带来草木的诗情画意……
恩师赠予我三本书。《人间草木》是其一,汪曾祺先生著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一口气读不完的书,需你慢慢读、细细品。
读到第一篇《芋头》,我就忍不住多读了几遍。汪曾祺先生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煤堆里的一棵芋头,仅靠着一点雨水,长出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使他很欣慰,获得了一点生活的勇气:小小的一棵芋头,竟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站在阳台上,我情不自禁地欣赏起爷爷种的牡丹和海棠。在爷爷的细心照料下,牡丹,娇艳欲滴;海棠,含苞待放……这不就是最美的风景吗?即便我们不是一棵牡丹,不是一棵海棠,是一棵芋头,也要像那棵芋头一样,坚强不息,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热爱生活,多亲近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宁——随遇而安。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我特喜欢这段话,出自书中的《葡萄月令》。
从一月写到十二月,从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然后出窖,到最后又入窖,整个生长过程写得极其细腻,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当我得知汪曾祺先生这篇散文是在葡萄园劳动时写的(那时还戴着“右派”的帽子),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每字每句都充满着对劳动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热爱,显现着自己的乐观和豁达!
记得去横店梦幻谷春游时,最吸引我们的项目是“雪域高原”,好玩又刺激。可是导游说:“身高140以上的同学可以,140以下的同学可以玩旋转木马噢!”“我的身高138,就差2cm,踮下脚尖不就好了?!”我心中暗暗得意——来个浑水摸鱼!于是我故作镇定地去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一个挨一个的,挤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挪到了安检处,我还没站好呢,就被安检人员给赶下来了。这下我可“火冒五丈”了!我气冲冲地骑上旋转木马,看眼前一匹匹木马,形态臃肿,神色呆滞……一颗心落到了谷底,糟透了。
但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我慢慢地读懂了: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要乐观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样快乐才会围绕着我们。就像玩“雪域高原”,既然有规定,我就要自觉遵守。如果我不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排长长的队,我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玩更多的游乐项目,也不会给安检人员带来麻烦……
《人间草木》,让我的心灵敞开了一扇大门——乐观之门。以后我不会因为一脚踩进泥潭脏了鞋,而讨厌路的坑坑洼洼,怪罪雨天积水惹的祸,我会想着鞋脏了正好可以洗洗,走路一定要看路;以后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在看书、写作业时,周围人吵吵闹闹而感到心烦气燥,我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静心、安心……
温和从容,岁月静好。若我们的心静了,安宁了,就会闻到春风中从远方传来的树叶清香,感觉到花蕾在某一瞬间慢慢绽放……如此,平凡的生活,也会变得独有一番滋味,温暖,而又迷人。
【老师点评】承屿同学是班里的小才女,酷爱散文,时常在名家大作里流连忘返。一部《人间草木》,承屿不仅品出了草木之情,更悟出了生活之味:不管何时何地,要乐观面对;温和从容,岁月就能静谧安好!如此深入钻研式的阅读,让承屿的思想、语言直线提升,亦让老师、同学们惊叹——优雅、大气、笃定、沉着……字字句句,如星光璀璨!
《人间草木》读后感700字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 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近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平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2700字
《人间草木》读后感2700字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去世17年之后集结的一本散文集。由他的儿子汪朗直接作序,序言的题目是“人间送小温”。一个“小温”,为序言和正文,铺絮出“温暖而又清静”的文字小巢。这巢里的所有文字,都温暖而不燥热,清静而不寂寞。这就是《人间草木》。
这巢里,热腾着通俗的柴米油盐,俗却又耐人寻味。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
(一)汪增祺先生轶事
我喜欢汪曾祺先生,是因为我喜欢汪曾祺先生的轶事:“扎小辫子”的汪曾祺:先生晚年,头发稀疏而长,小孙女儿闲给老爷子扎起满头的小辫儿,还要扎上鲜艳的蝴蝶结。儿女们哈哈大笑,老头儿也哈哈大笑,连说“好玩儿,真好玩儿!”
什么是“玩”?什么人能玩得这么好?
“写文章挨小孩儿批”的汪曾祺:老头儿喜欢把自己写的东西先让小孩读,刚玩过泥巴的小孩拿过来稿子,夹着许多不认识的字儿,念得结结巴巴,然后嘴一撇“不咋样”!老先生就非常的惶恐。
“黑屋子画土豆”的汪曾祺:老头儿和老伴儿“下放”期间,要住在一个阴暗的小黑屋子里,因为太黑暗,那些要做“口粮”的土豆儿,却乘机开出了蓝色的小花,汪曾祺夫妇就非常的高兴,把蓝色的土豆花放在缺口的碗里,照着画画,庆幸能来到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真实的土豆花儿。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这不是当代版的柳宗元吗?充满幽默、从容之心的人,会把“下放”和“贬谪”,当成祛腥提鲜的生活佐料。
不像我,加了几节课,就成天哭哭啼啼的,一听领导说要写什么方案,心就搓成一团脏兮兮的废纸。所以,我现在不管读什么,都能读出励志的味道。
(二)《人间草木》内和外的文章
其实我最先读到的先生的文章,不是《人间草木》,而是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端午的鸭蛋》。之所以收在语文课本里,我想是因为它迎合了初三上册“民俗单元”的主题特点,写的也并不见得有多好,以至于《人间草木》里没有收录这篇散文。
我读到的汪曾祺先生的第二篇文章,是小说《受戒》。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清爽、干净、通透的小说。《受戒》中小英子和小和尚的对话,让我再次深刻理解什么是“紧贴人物的对话”。
(最近特别火的那部《出家》,被誉为“一部承袭汪曾祺《受戒》传统的新小说”。)
《人间草木》里最出名的要属《葡萄月令》。极其的清新、自然、诗意。
第一次读葡萄月令,我脑海中蹦出来的是《诗经》: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后来很多名人都仿写过《葡萄月令》。不久前,我还在丛桦《山有木兮木有枝》里看见过《葡萄月令》的影子。
(三)《人间草木》中的人物轶事
我想,汪曾祺先生恬淡、自然而有味道的文章,没有人会读出励志的味道,偏偏我读出来了。
可见我多么有慧根。《人间草木》,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部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分别记叙了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金岳霖、老舍等泰斗级人物的故事,特别是在西南联大跑警报期间的奇人趣事。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趁跑警报的时候捡拾松子吃,称赞昆明的松子儿“个大皮薄仁饱”;趁跑逃警报的时候谈恋爱;趁跑警报的时候,百家笔记网捡别人掉下的金戒指;还有的人趁别人跑警报的时候去洗头,因为别人都跑警报了,锅炉房的热水就没人用,自己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还有一位广东的同窗,利用别人跑警报的功夫煮莲子吃,他一边听着炸弹乒乒乓乓的爆炸,一边神色不动的搅和冰糖莲子……
血肉横飞的警报,被汪曾祺先生写得诗意盎然。让人想到孙犁先生的《荷花淀》。
炮火与血腥中跳动的是一颗浸淫在诗意中的心脏。诗意,让灾难里诞生快乐。
我最喜欢《人间草木》中的金岳霖先生。我对金岳霖先生的旧印象是:她因为爱林徽因而一生未娶,终日郁郁寡欢。
其实不是,这不是全部的金先生。我从《人间草木》里的金先生辐射开去,去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岳霖先生是一位自由的,浪漫的,闲适的人,即使没有梁思成,他和林徽因也不会因情成眷属,因为他的爱里没有婚姻,没有羁绊。
金岳霖先生的一生也不是郁郁寡欢的,相反,汪曾祺先生用了“自得其乐”这个词。
金岳霖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它把脖子伸到桌子上,陪金先生一起吃饭,谁说金岳霖先生是孤独的呢?
他不但有宠物,他还有许多的小朋友,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他就把梨或者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再去继续搜罗。
金先生晚年的时候,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劝他“你要接触接触社会”,于是80岁的金岳霖先生,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一个世界大学问家坐在一个平常的三轮车上,东张西望,这是多么有趣的情景!
金岳霖先生,还有众多的朋友,君子之交,无朋无党,无酒无食,清茶一杯,闲谈片刻,其乐融融,兄弟怡怡。
想一想,有这样一些人,居学府重镇,守巅峰学府,虽学贯中西,却能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毫无渣滓,这是多么畅快的人世与人事!
(四)关于西南联大的自由
西南联大的自由,特别是西南联大文学系的自由,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里特别推崇。
联大教授上课没有考评,甚至一学年也没有象样的考试。甚至没有评分。
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大学问家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的庄子,作为学生的汪曾祺只记住了教授开头的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了,也没有人懂。”刘先生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
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都多,对于其中的原因,他做出的结论是:
自由。汪曾祺先生也非常认可这种自由,他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种自由,自己成不了一位文学家”。
关于自由,作为一名当代的初中教师,我也有话要说——
现在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非常时髦的词,一时髦,往往有的人就会把所有传统的东西全盘接收。备不住有一些语文教师就开始叫嚣:“看西南联大那么自由,没有考试,没有备课,没有研讨,没有评分,却交出了那么多的大才子,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应该仿效西南联大!”
这是对自由的曲解。
如果真的仿效当年的联大中学系,那将是对现代教育,特别是对初中教育的灾难。
西南联大是什么?
是一批人尖子教育另一批人尖子。
是精英教育精英。
而我们的初中教育是什么?
是平凡的教师,教育平凡的学生。
是义务教育。所以“人才观”和西南联大的“人才观”也是不一样的。西南联大的人才是“精英人才”,而我们的人才是“合格的公民”,甚至都不是“优秀的公民”,更不是教育家、作家、画家、歌唱家,只是合格的公民。
我们所教出来的大部分学生,95%吧,只是普通的市民,不是精英。他们没有精英的素质,所以不能用自由来放纵他们。
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和西南联大的教育本质不同,宗旨意义不同。
沈从文先生给学生出的题目,非常具体,比如《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倒是很可以学一学。
《人间草木》读后感200字
《人间草木》读后感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散文的经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欢,看得人平静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怅!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在平常的话语中隐藏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翻阅他的作品,大多是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这样的景色让我们感觉到了安静,祥和的气氛。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细腻之处着手。谱写着凡人小事,记录着乡情民俗;谈论着花鸟虫鱼,还有对辞章典故考究。同样,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和对往日生活情景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