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沙与沫》有感500字
【第1篇】
碧海蓝天,一波又一波欢快的浪花温柔地拍打着浅浅的沙滩,在懒懒的阳光照耀下泛起层层松软的白沫,一只雪白的海鸥一声长啸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划破了潮起潮落拍打砾石如银铃般沙沙作响的宁静。我一人漫无目的地散步在海边,感受着这美好一切的一切。沙的松软,浪的抚摸,风的嬉戏,光的和煦。当然,这一切都源于纪伯伦的《沙与沫》,是它带我步入这奇幻的秘境,这祥和的海边。
“我永远漫步在这海岸,在细沙和泡沫之间,高涨的潮水抹去我的足迹,海风也将泡沫拂走,但是,还与岸将会永恒。”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每当我们充实着欢乐时光,欣赏着美丽的事物,我们总是幻想时间凝固,总是渴望驻足停留;但无论如何,这只是生命中的微小一瞬,生命像一卷厚厚的磁带,记载着我们心情的则是胶片上阳光又一个灵动的音符,而终将会有一天,曲终人散„„
《沙与沫》,美得令人不敢正视,如同用光的墨水在光的纸上写出的光明的文字,是对生命对爱最美的讴歌。它既有诗歌的精炼和音乐的节奏之美,又具有散文富于灵活和多样的表现力;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也有咏叹调的浪漫与抒情。
倘若我生存于十坪大小的海中孤岛,并只能拥有一物,毫无疑问,我会选择的必定是——纪伯伦的《沙与沫》。
【第2篇】
有些人,他们躲进现实,以为不会被现实的双眼看穿,可是,他们错了。
有些人,他们欺骗现实,以为就会这样逃过一劫,却不料,欺骗的是自己。
有些人,他们被现实苦苦受制着,不曾想过其他想法,在虚拟世界乞求怜悯。
那些即便是现实也无法扳倒的事,有些人便痛不欲生。以为是极大的悲剧,极大的悲惨,却没想到,赢不过现实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现实所无法完成的事。现实给我们品尝的无不是悲哀、失落、灰心丧气?看似刺痛我们的事,抬手便退去,只是没人尝试。我们想沙子般,一直被刷洗,每天一个模样,反而没被洗出真面目。忍受风吹日晒的人不是坚强的人,是不敢推倒一切的人。
我更爱沫,虽转瞬即逝,却能终日游离,不受拘束,在自己的世界、更大的广阔天地发出挑战。它们是海浪最微茫的产物,却能滋润着触及到的所有事物。这是否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我只知道,人是有知觉的,被现实的产物所刺痛是无碍的,但不能被现实麻痹。
我再次看纪伯伦的《沙与沫》时,我由此联想到了这些小小产物,联想到了他所述的饱经沧桑的哲理。
《沙与沫》观后感300字
这是一首讲述哲理的诗,平静中流露着悲凉,字里行间显现出思考的哲理。
一个,你自以为了解他,其实不一定如此。“一个人的实质,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一面,而在于他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因此,想要彻底了解他,不要去听他已经说出的话,而应该去倾听他没有说出口的话。一个人往往表面上看不出来,内心里你也不知道想的是什么,所以,学会倾听。
很多人思考生活的意义,却不知道我们为何活着,事实上,我们活着只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而已。
我们的思维应该放远一些,有时候,事情恰恰不是你想的那样,而是有着偶然性,所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是最好的选择。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读《沙与沫》有感300字
慢慢踏步在海滩,走进沙与沫的世界,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他的内心。
碧海蓝天,一波又一波欢快的浪花温柔地拍打着浅浅的沙滩,在懒懒的阳光照耀下泛起层层松软的白沫,一只雪白的海鸥一声长啸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划破了潮起潮落拍打砾石如银铃般沙沙作响的宁静。
这景象美得令人不敢正视,如同用光的墨水在光的纸上写出的光明的文字,是对生命对爱最美的讴歌。
欢乐时光,美丽景物,我们总是幻想时间凝固,总是渴望驻足停留;但无论如何,这只是生命中的微小一瞬,生命像一卷厚厚的磁带,记载着我们心情的则是胶片上一个灵动的音符,谱写美妙人生……
《沙与沫》读后感400字
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年轻人讲些为人处事的哲理,在平静中流露出悲凉。
——题记
印象中,冰心似乎甚爱这些富有哲理的散文诗,引人深思,引发联想,读起来,总有些困难,需要反复推敲,但若懂了,便觉得含义无穷。
看过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与这很像,有淡淡的悲凉,参透了人生。
“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需要的东西给我,儿而是你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也给了我。”这句给我的影响是极深的,将自己不需要的给别人,轻而易举,但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将自己重要的东西,赠与别人。当然,如果真正做到,那么那个人对你来说,一定也很重要。
“奇怪的是,当我们为错误辩护的时候,我们用的气力比我们捍卫正确时还大。”经常这样,是吧,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捍卫正确时,往往却没有勇气。历史上已经由许多事例,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写成了却迟迟不敢发表,害怕宗教的惩罚,这是一种怯懦,一种不敢勇于捍卫正确的怯懦,有了这种怯懦,才会让错误横行于世。暂不说捍卫正确,不刻意隐瞒歪曲自己的错误又有谁能做到呢?谁能直面面对自己的错误,不逃避,不掩埋,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短短几句话,蕴含的哲理却远远超过了它的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