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典籍里的中国》读后感(共4篇)

《典籍里的中国》读后感(共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2:09:26

第1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00字

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第2篇:《典籍里的中国》尚书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台播出,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磅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少见的好节目,一开始就被节目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深深的吸引住了!节目采用戏剧、影视、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演员生动形象的表演,又有专家严谨专业、深入浅出的解读,真正做到了“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得深奥难懂的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精准地阐释,使观众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尚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综合性史书,古称《书》,也是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历来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华文化体系的源头。它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该集以伏生向晁错传授《尚书》的历史故事为主线,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两千多年,与西汉的伏生交谈,形象传神地阐释了《尚书》的文化内涵。

例如,《禹贡》篇记载了大禹治水,吸取父亲堵塞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画面演绎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解释了华夏九州从何而来,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坚强不屈,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华夏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这种精神却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丽贱”“日已洛”帝国所不能理解的,在当今强大的中国面前,仍然用炮舰来中国家门口炫耀,企图来震慑吓唬中国人民,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师,以五万精兵一条心面对殷纣王七十万七十万条心的离散大军,一举胜之,深刻地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国能够经过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国力强盛,让那些西方列强忌惮,让“美丽贱”帝国极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结果吗?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画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叙说了徐生一家为保护《尚书》舍生忘死,失去亲人的艰难经历,他这种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泪,肃然起敬。后人曾这样评价他的功绩:“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意。”历代学者称其为“尚书再造”。

一部好的电视片,就应当有这种正能量,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植入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才是现代传媒的应有之意。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的这部电视巨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示范。希望后面的内容越来越精彩。

第3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00字

知来处、明去处,有册有典,才是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像是一部话剧,一部中华文明史,它以戏剧,影视,访谈的创新表现形式,带给观众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节目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古圣和今人的交汇。

“民惟本邦本固邦宁”,首集《尚书》中,讲的是年过九旬的伏生,一生护书讲经的故事。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儿子为了《尚书》命丧敌军之手;妻子为了护书,病亡于野外。倪大红老师以身入戏、以心入情,生动再现了先贤风骨神韵。

九州之大,华夏之始,弦歌不辍,铭记古今。在节目中,当伏生穿越千年岁月,看到现代的孩子们在诵读《尚书》时,老者缓缓席地而坐,他的心里是不是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后世人没有辜负。

我们从小就开始读《论语》,从中汲取中国传统精神的精髓,学习了仁政德治,了解了礼仪谦让的重要性,而孔子用他一生的言行,为后世之人树立了榜样。

在典籍里的中国《论语》这一集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演出舞台的设置以及情节上的表演。舞台采取主舞台与甬道相联通,主舞台的一边门上写着礼、义等字样,代表着古代,是孔子精神的体现;另一主舞台,门上运用的是现代,代表着现代,子贡与主持人撒贝宁,看着一边两千年前的孔子与弟子们的讲学,看着另一边现代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论语》,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十分动人。

《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橘颂》...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一通过场景式解读中华典籍,让后辈人“学而时习之”。

振兴中华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而是从古至今无数华夏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当今时代的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谱写辉煌,不仅为了早日复兴中国梦,更是为了不负前辈的期望。

第4篇:《典籍里的中国》孔子观后感

本周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看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孔子篇。尽管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熟读成诵,深受启发,但当我们跟着节目穿越时空,拜见先贤时,我还是被感染,被震撼了。

为传播大道,夫子挨饿,受冻,狼狈流浪,被拒门外,似乎命运总在跟他开着玩笑。而这些坎坷经历放在史书中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也不由得感慨起来——史书很小,小到仅仅百页内容;但史书又很大,它装下了华夏血脉上下五千年的精彩过往。那些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话,便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便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甚至一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

从古到今,历史像是一个淡漠的记录官,录下这个世界舞台上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留下的也是冰冷的文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看似冰冷的文字里体悟先贤们热血澎湃的激情与淡雅高洁的志趣,以及令人心折的气度和宏伟远大的理想。先贤们辉煌的事迹与超时代的智慧闪耀在华夏的星空,辉映出动人心魄的魅力,纵使历经岁月长河的久久的冲刷,依然熠熠生辉。历史因此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成,而是变得鲜活且厚重深沉。

我喜欢历史。当老师讲述先人的作为时,当我通过文字体悟先人的作为时,我恍若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倾听古圣先贤的超级语录,欣赏他们的所做之事。现代的思维方式常常与古代的智慧思想擦出绚丽的火花,这其中的美妙滋味常令我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我喜欢先秦时代。从人们对黑夜中猛兽的恐惧,到燃起第一份焰火的兴奋,再到部落的产生与建立,再到夏商周相继屹立于神州大地,这些无不令人浮想联翩。轩辕与蚩尤决战,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这些故事,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令我心生向往。指南车出现了,华丽的宫殿群出现了,古雅高妙的音乐出现了,这些事物总是令我不由得对古人心生敬佩。

我喜欢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农具出现,生产爆炸,礼乐崩坏,天下纷乱,诸子百家争鸣,极尽繁华。这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又注定是一个思想璀璨的黄金盛世。在诸侯急需变法图强的黄金时代,特殊的时机令华夏大地的思想学说遍地开花,并激烈碰撞交融。孔子尚“仁”,亦尚“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桃李天下;墨家崇尚“兼爱”“非攻”;韩非子提倡“以法治国”;阴阳家漫说五行理论。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恰如群星闪耀,成就了华夏文化的骄傲与底气,更成就了华夏民族精神传承的文化脊梁。

我还喜欢秦之后的汉赋歌舞,大唐的诗文与盛世繁华,大宋的词章与富饶,明清的小说与辽阔。虽然清末的愚蠢和腐败令人憎恶,但不可否认其漫长历史中的文化传承根脉依然。

历史像是一座桥梁,桥的这头是我们,桥的那头是先祖,历史学家则是桥梁上的追梦者,不停地拉近我们与先祖的距离,让我们看清先祖沧桑的面貌和饱含智慧的眼,让我们永世不忘是谁把我们推到如此幸福的境地。

总有人大谈文科无用论,却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诸般语录数千年来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傲骨,激起一代代仁人志士内心的热血,佑我中华。

语文,不仅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于细微处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好。而历史,在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创立以来就已经注定是一个终身伴随人类左右的学科啊!熟读史书,塑造着你对世界与人性的丰富认知。历史的深厚土壤存续着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一个没有历史底蕴的民族或国家,一个不再对自己历史感兴趣的民族或国家,终将是一盘散沙,无根浮萍。

穿越典籍,诸子复活,拜见先贤,大道广阔。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有所仰望,我已被激活。当我再读史书上一笔带过的话,或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时,我知道,那不再是简单的话语,而是一生一世传承的信仰。

推荐信息

  • 《项链》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1 15:37:40

    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了莫泊桑的小说集,抱着一种消磨时间的态度轻松的看完了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项链》。《项链》写的是教育部职员骆尔塞的妻子玛蒂尔德,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拿去买了衣服,又向女友借来一串项链。在晚会上,她的姿色打扮显得十分出众,男宾们都望着她出神。她觉得

  •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1 16:20:30

    格列佛这3个字,一看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当我看完这本《格列佛游记》时,我再也不觉得这个人没什么了。这本书第一站是小人国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确小,格列佛一只手就能拖动他们的整只海军舰队。大致说来这是个十二分之一的微缩国度。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鸡鸭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复的提醒读者牢记这个

  • 关于《凡卡》的读后感3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1 17:04:20

    我想大家对《凡卡》这篇文章不会陌生吧!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凡卡》的作者是契科夫借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叙述了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俄国沙皇统治时代穷孩子痛苦的悲惨生活。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凡卡打着小小的油灯,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一边叹气,一边给向下的爷爷写信,他瘦瘦

  • 《高老头》读后感(共2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1 17:40:10

    从咿呀学语,到蹒跚走路,一路的跌跌撞撞,穿过风雨,走向光明,给我们保驾护航的,是那人间自身的情——亲情。父母,亲人给我们的爱,是脱离了物质的人情味,但在高老头这部深沉的著作中,亲情显得那么微弱,跌落到世俗中的亲情,终不得战胜世俗。我把我的一切都给你,这是高老头给两个女儿的爱,这份爱情真意切,回报他的

  • 《三国演义》200字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1 18:19:00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看后我对诸葛亮的印象十分深刻。诸葛亮是一个好谋善断的人,有一次诸葛亮在缺兵少粮的状况下想出了一个计谋来对付司马懿,他大开城门,一个士兵来打探诸葛亮的状况,他发现诸葛亮大开城门,还在城门上弹琴,那个士兵回去告诉司马懿,司马懿明白了说:“诸葛亮还有雅兴弹琴走,去看看。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2 8:01:40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哲学方面的故事,所以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但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样坚持读了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打开邮箱,拿出那封神秘的信:“你是谁?”在苏菲问自己的同时,同样的问题在她心中响起:“我是谁?”或许,是这个世界的常识在作怪,可是仔细想想,又不像

  • 关于《水浒传》的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2 8:42:30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大概就能说明这本书的每位英雄性格了吧,像“拳打镇关西”“怒杀牛二”等,每人都是义气的化身,可却有着悲惨的结局。有人说,这悲惨的结局都是因为宋江招安而发生的。这个我并不否认,但是宋江为何招安?不招安又会怎么样,你可否想过?细读全书,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民反才上的梁山,可他们依然

  • 关于《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2 9:21:20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2300字打开常生龙编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辑“教学即创造”,就被书中介绍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这一辑一共介绍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造。教学工作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我读完这一辑后最深的感悟。在教学工作上,最容易做

  • 《哈姆雷特》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2 10:06:10

    近日我看了莎士比亚所作《哈姆雷特》它是由五幕悲剧组成的。在这位戏剧大师的几部悲剧中间《哈姆雷特》是*扑朔迷离的也是*富有哲理性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 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等基本情节。十分吸引我却又十分悲惨。这次我想聊聊剧中的三个人物。第 一位是本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读完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共2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9/12 10:40:00

    读完《曾国藩》意犹未尽,读到后面恋恋不舍,不舍把他读完,这本书唐浩明写的《曾国藩》是本很值得读的书,接下来浅显总结一下本书和对自身的思索。曾国藩终其一生都在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知人善用,注重修身一直以来都心存善念,当败太平军时很多人劝他反他首先想到的继续的战争带来的杀戮,一心想结束战争还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