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共8篇)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共8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8 13:31:29

第1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没有问题’是严重的问题”这一篇印象深刻,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不管是新知识的讲解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讲解,到最后,我都会问学生:“还有问题吗?有问题尽管提出来,老师会进行解答。”学生通常拖腔拖调地说:“没——有。”可能有些学生害怕别人笑话他,所以我会再问一遍:“不要不好意思,老师很喜欢有问题的孩子。”这次学生通常会用沉默来回应我。结果就是每次单元检测的结果都不太好,总是出现“一问都会,一做就废”的现象。

现在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甚至许多教育工作者自己本身就缺乏批判性思维。为了自己上课轻松,有些老师仍然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总是被动地“被提问”,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听话”和“服从”,不能获得学习的乐趣,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更不用说创新意识了。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是培养做题机器,并且我们的学生要面临的的未来,他们必须要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有进步。希望以后我再问学生:“老师讲的都对吗?”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我也希望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难倒我,那样我的教学会更加有动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没有任何问题的教学是可怕的,完全相信老师的学生也是可怕的。尽信书则无书,尽信师则无师,希望以后我们的学生都能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让我们的课堂和教育都活起来。

第2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笔记

好像每个课堂上都会有这样几个孩子,老师在上面讲的口沫横飞,但他们仍然在下面低着头,或者头埋在胳膊里,像是被逼迫着待在笼中的鸟。他们等着下课铃,盼着放学后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学校里的一切都让他们打不起精神,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闪光。这让我感到很不解,他们是怎么会变成这样?

吴非老师也有这样的困惑:“这样的年龄,应当睁大了眼睛看世界,应当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应当不知疲倦的阅读和发问,可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把‘上学’当成一件苦事?”

其实,问题的原因是比较明晰的。每个孩子都对世界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好奇,他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但这些都被父母和老师或其他各种因素过早的毁灭了。我们一直在过分强调结果,一切以最终能否得益为评判标准。如果这件事情对考学有益那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有兴趣都要尽力一试。如果只是会影响学习的“无用功”,那就想都不要想。这样的“利益观”正如吴非老师所讲,是扼杀孩子好奇心的第一杀手。

吴非老师在文中的观点都让我觉得认同不已。比如,他在文中讲到“有些知识和技能,在开始是可能是需要‘教’的,但如果教师没能激发兴趣,学生失去‘学’的动力,于是教师不断地重复,也会误导学生,使之丧失趣味。简约的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关注;繁复的教学,试图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兴趣,又形成了‘灌输’”。

这正是我正陷入的怪圈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只是灌输给学生不如让他们试着去发现问题,学习是主动的,教师永远不能替代;课堂是学生的,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

第3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本月我们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结合现在提出的数学六大素养,现如今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面对现有的班级情况,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首先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那么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避免因为我们而使一个学生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于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杨凡)

第4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笔记2000字

初识吴非老师是因为《不跪着教书》,用犀利的文风捍卫着教师的尊严。这个寒假有幸细品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原真实的课堂,回归基本教育常识,那一个个平凡却触动我心的教育故事,让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

教师的目光——宜远不宜近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

现在我也正努力今后也更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真实的才是最好的

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讲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

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教师上课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好吗?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

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上课应该给学生适当想象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一味跟着教师既定的思路走,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功能了,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被自己的课件“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了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

课堂要“留有余地”——善于留白才是好的教学

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仿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之前在蜊江中学教学时,每次讲完题总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巩固再消化,学生们有疑问时此时间质疑,从教学成绩看那些年都是辉煌时期,成绩高高的,经常名列全市前茅。而现在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每节课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自己累学生也累……。但想想那时自己的做法,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学生代我上课——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疫情假期,我身体不好做了手术,医生规定两个周必须呆在医院里,避免伤口感染,影响治愈效果,我在医院里也没有电脑无法上课。还好,网课期间提前把几个优秀的学生加入管理员的行列,所以,这些优秀生轮流当小讲师,每人准备几个题,当然,刚开始时得培训学生如何如何讲,他们也很重视,课下精心准备自己讲解的内容,要么查字典,要么上网查百度,把自己不确定的知识提前理顺好,正式讲课时他们胸有成竹地讲解,语速适中,条理非常清楚,那些天的授课基本是学生在代我讲,我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偶尔补充几句,课后我问其他学生如何?他们都很满意,因为学生们站的高度基本一样,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如果学生“敢讲”、“会讲”,那就是“懂了”、“会了”;而“懂了”、“会了”,教师也就不需要再教了。这种教学方式,也把我从繁忙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吴非老师——一位独立思考的教育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姜燕)

第5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500字

吴非老师的书,之前读过一本,感觉观点十分犀利,常常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问题。这一次,读的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书名是个问句,我也有些疑惑,课堂上发生了教与学以外,还发生了什么?

打开书的目录,发现有五辑,第二辑的名字也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再往下看,“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其中的一个小章节呢。看来,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了。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一章节。果然,这一章是吴老师教学思想的精华——育人。

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成长。课堂是很有意思的。每天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学书上没有的。这就经常需要老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而教育机智往往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

学生需要有智慧的老师来教育他们,并且在老师的身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向师性。而这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吴老师在本节中主要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专家认为,一个老师提问的问题太简单,而对学生过分的表扬,没有必要,且浪费了时间。但是吴老师认为,班情和学情是教师做出判断的基础,虽然在专家看起来是“耽误了”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课堂上不是只有学习任务,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

课堂上每天都发生很多事,但是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6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600字

最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感触颇深。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文字是吴非老师的内心独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识,全是吴非老师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他不喊口号,不惧权威,娓娓道来,却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

书中提到“功利教育”这一话题让我特别有感悟。“分数论”、“成绩论”直到现在也是很盛行的,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特别重要,考试会考到,一定要记下来;又或者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我们总是在和学生谈“利”,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趣味,每天过的和一个工具一样,重复每天的“任务”,没有梦也不想在做梦了,这又是何其的可怕。

“无用功”这个词汇让我感觉到熟悉又陌生,回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也曾不经意的对学生说过你不要再做这些无用功这类的话了?到底什么是“无用功”呢?作为一名老师,难道只有学生的成绩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难道只有让学生成绩高高的,才会被称为好老师吗?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一样没有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心中要有“人”,不要被世风压进平庸的模子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自己的目光看的远一些,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每一堂课,让自由之风吹进每个学生的心中,照亮他们的生命。

我喜欢课堂,是因为课堂上所有的角色都在进行“学”这个过程,教师职业的趣味性,也在于比一般职业更能直接的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第7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800字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一样。书像一盏茗茶,清新淡雅,沁人心脾;书如一杯咖啡,浓郁芳香,回味无穷;书若一支晨曲,清逸悠长,委婉动听。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我读完后,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能记住的,往往未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科知识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特别是在当今。他容易记住的,常常是教师的言行特征。一名教师言论所体现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有限,但是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有几十位教师教过他,那些强烈的,相似的话语暗示,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定会有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就如同是一面镜子,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语言、行动各方面进行模仿。学生的视觉观察和心灵触角敏感,直接而又脆弱,所以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教师必须做一个“真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拥有高尚品德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学生的尊敬。

教师良好的德行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因为教育始终强调先育人后教书。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为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终实现主体对道德自由把握的过程。未成年人品质的形成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践行,养成习惯。

其实,每一堂课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只能徘徊;那么就让我们用思考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让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吧!

第8篇:《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生在,老师就在,老师在,课堂就在,教师几乎每天都行走在课堂上,课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自己感受最大的就是,上完课经常和其他老师讨论,这节课在3班上的效果不好,反而在8班上的比较顺畅......这可能是大部分老师授完课后都会有的感受,感受完这节课我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吴非老师却没有止步,他深入研究思考《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说实话和之前读过的教育书籍相比,这本书读下来有些吃力,阅读完一篇,我可能要再重新阅读一遍,然后再自己体会,这是因为吴非老师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至少比我要高出很多。这种高度,包括眼光长远、心胸宽广,这种高度包括发现问题一针见血,解决问题针砭时弊,面对真实的课堂,敢说敢言,毫无保留。

学生待在教师上课,老师最希望的是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认为注意力集中才是在好好上课,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提醒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反而我会打断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会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自己会很纠结很矛盾,到底要不要提醒,而吴非老师“没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里”,让我恍然大悟,老师并不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来判定学生走神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一定他听不懂,不会做,教师要逐渐学会判断“注意力不集中”和“我已经听懂了,想做点别的”这两者的区别。

在数学自习课上,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做数学,都在做别的作业,我当时很生气,我认为他们不重视数学,甚至是不重视数学老师,我问他们:“数学作业做完了”?“嗯,做完了”,我又在心里嘀咕,做完了就不能做其他没有布置的题吗?我没有这么说,而是走开了,我怕我生气一说话体现不出数学老师的大度,虽然明明是数学自习课时间,这个问题我一直很苦恼,我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全都主动地学数学,最起码是在数学课上吧!而吴非老师这样看待:“让学生学会自主支配时间”,我仔细读了两遍,我才觉得我的生气是属于无理取闹,我的格局是小之又小,既然有能力的学生能够提前完成任务,那么无效的等待其实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都是在学习,为何不让他自主合理安排时间,让他既能“吃饱”又能在“饥饿”的时候学会“觅食”呢?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兴趣,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些问题我可以找到出口去解决,有些问题却是无从下手,甚至会变成心结,无法释怀,当咬牙坚持读阅读本书,再结合自己课堂发生的实际情况,心结自然会打开。感恩自己遇到的每一本书籍,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任何一个人,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文字在无时无刻的帮助别人。(薛艳)

推荐信息

  • 关于《天真妈妈》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8 14:57:35

    这几天,我读了杨红樱写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之《天真妈妈》后,有了些感想所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书的主要内容是:马小跳他们一家人发生的有趣的事和马小跳与他们班同学发生的事。更多的是他妈妈的天真。有一章写的是:马小跳得妈妈喜欢上了哈罗的侦探小说,马小跳多次”作案“都被妈妈发现,马小跳

  • 《悲惨世界》读后感5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8 15:37:25

    这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它主要反映了当时法国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和法国大革命的壮阔。此书的主人公冉阿让让我十分感动,他从一个苦役犯到市长再到成为一个优雅的绅士,一切都源于他的善良。他冒着重入牢狱的危险挺身而出,救出了老人;当因为有人长得和他相像而遭遇逮捕时,他在法院里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身

  • 《三字经》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8 16:21:15

    【 导语】读书,让人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读书,让人视野开阔,头脑冷静,正像深水表面,总是波澜不惊,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处理问题从容不迫,举重若轻。©无忧考网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尽在©无忧考网,欢迎您的关注阅读!【篇一】《三字经》读后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

  • 关于《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8 16:59:05

    我读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本书,感触颇深。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奋发向上,感人至深。其中《九旬老人的助学之路》这个故事,看后让人难以忘怀。故事讲述了白礼芳爷爷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车,挣下35万元,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他自己在物质生活上将自

  • 《史记》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8 17:44:55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本书,它记载着伟大祖国的复兴,记载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记载着从征讨蚩尤到舜传晓位,记载着本纪、世家、列传。这本永不腐朽的经典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用卓越的手法,独居匠心的技巧,锻造出了这本文学史的巨著。在千百精彩绝伦、扣人心弦的列传、世家与本纪中,涿鹿之战是最令

  • 关于昆虫记读后感的范文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8 18:22:45

    读完《昆虫记》后,轻轻合上书,细细回味着书中的描写,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波澜。《昆虫记》是一本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在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小昆虫也表现出它们独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门人充当着大门板和守门人的角色,同类来了就让开,异类来了就赶跑它;迷宫蛛的

  • 关于《复活》的读后感大全(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9 8:04:25

    读《复活》有感一场关于思想的深刻探索听很多人说过,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这句话,让人没有一丝反驳的借口。他确实是个伟大的作家,在我看来,他也更是一个探索者。探索着人们的内心,在面对某种事情时的内心。一个作家,把那么多人的心理剖析得如此透彻,除了人物本身,他本就是一个神话,一个如同神祉一般的

  • 关于《寻找董黯》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9 8:45:15

    当我满怀喜悦地接过老师发给我的电影票时,票上“寻找董黯”四个黑体字像磁铁一般深深地吸引了我。此时,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脑海中:董黯是谁?为什么要寻找董黯?……带着疑惑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我们慈溪最早的时候叫句章,后来因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董黯是当时有名的大孝子。妈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对这

  • 关于《德伯家的苔丝》的读后感大全(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9 9:25:05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200字哈代说,“生活中能引起他注意且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再主要是因为它的美,而是由于它的悲怆动人。”他全然改变了我对欧洲小说家的印象——无情批判社会,缺乏一种感性的浪漫。他笔下的人性,不是变态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抽象且弥漫着宿命论的色彩。他对自然世界的描述极其动人,读来总觉有

  • 关于《海伦凯勒》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8/9 10:04:55

    【第1篇】《海伦凯勒》这篇文章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受益匪浅。这个故事讲述了美国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一声坎坷。在海伦一岁半时,一场飞来横祸使她丧失了人的本能,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但她没有向命运而屈服。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她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并且还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