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后感1700字
《腾讯传》读后感1700字
谷歌的佩奇说一款好的产品要像牙刷一样,用户天天用。就像Google搜索,成为了互联网的入口,人们每天都会用1-2次。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毫无疑问是微信。作为腾讯的用户,在书店里看到了一本名为《腾讯传》的书,不由驻足,看到作者是吴晓波,立刻就买下。
《腾讯传》还有一个副标题——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读罢此书,再看副标题,其含义遍更了然于心。如下几点我感受颇深。
1.对产品的理解加强:首先,我是一名初级工程师,在在研发产品,但是对产品的概念几乎为0。阅读本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马化腾对产品的理解。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大师特落那教学生射箭,到了林子中,问一学生:看见鸟没有?答,看见。又问:看见树林和我没有?答:都看见了。又问另一个学生:看见鸟、树林和众人没有?答:我只看见鸟。特落那令其射,中。特落那说,那个只看见鸟的孩子是好学生。从QQ上线的第一天起,马化腾就是那个“只看见了鸟的好学生”。那只鸟,遍是用户。
他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这过程发现问题就立刻解决,是所谓“小步快跑,试错迭代”。他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不同的声音和反馈。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腾讯的产品可以让用户瞬间变成“白痴级用户”,产品简单,上手快。QQ邮箱的胜利是来自于开发团队反复使用,添加了很多当时其他邮箱没有的功能,比如超大附件的上传以及发送到的标志等。
什么是一款好的产品?对于互联网公司,好的产品是注重用户体验的。一个牛逼的程序员的代码写的很牛逼,可是他的产品别人用起来麻烦,这就只剩下代码圈里装逼的资格了。对用户来说,产品要精致,要能打动用户,在某些需求上能满足用户,而装逼的不愿迭代的产品最终变成了古董。腾讯对用户体验的的管理非常严格,马化腾参与了很多产品的研发过程。
我的工作和互联网的工作有很大差异,更重要的是我的项目不是面对个人的,但同样是用用户需求的。就那对用户体验这点要求,我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所以我只是个初级工程师,离产品经理的距离差的很远。
2.对企业管理和扩张的理解:
2.1抄袭是罪吗?
腾讯是靠抄袭起家的,但抄袭并不可耻。纵观现在的企业,有多少能制造出创新的产品来?更多的还是“借鉴”,而互联网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大家都是抄来抄去,最重要的不是抄袭,而是活下来。事实证明,活下来才有可能继续,而腾讯确实在互联网泡沫破碎后,活了下来。
2.2代理还是研发?
网络游戏是腾讯赚钱重要的一个业务。在网络游戏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对韩国的枪战游戏CF代理中,腾讯提出参与研发,通过迎合中国人的喜好,使得这款游戏成为爆款。代理过程加快了腾讯网游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进行自主研发,增加自己的游戏战略筹码。
2.3等待,并购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能成功,往往市场还来不及响应。而腾讯时刻跟踪市场,当发现“有利可图”时,立即克隆,依靠其用户基数,进行收场。早期,腾讯确实就是这个策略,随着刘炽平的加入,腾讯开启了并购和入股之旅,依靠其资本进行扩张,而不是辛苦的抄袭。
3.对互联网的担忧:
马化腾说他最担心的就是不懂孩子了。
吴军加盟腾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人向他说:如果这些孩子们不在网吧里打游戏,那就会去街上闹事。
MJ课上说他不会投资腾讯,因为他不想让孩子们沉迷在游戏中。
马化腾性格内向,在推出QQ秀的时候,他为自己的QQ形象穿了牛仔裤,佩戴了墨镜。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不可能这样。可以说,腾讯的成功,离不开对人在情感上的诱惑。这种诱惑包括角色扮演、虚拟形象阶级、网络游戏等。人们离不开微信,也都知道不该在微信上有太多的时间。性格同样内向的张小龙开发的微信,更加满足人们对个人情感的需求,因此马化腾手拿微信,于2011年就断言,微博之战已经结束了。
还记得3Q大战吗?腾讯虽然赢得了官司,但是输了舆论,民众对腾讯越来越有看法。而腾讯正在转型,正在变的开放。
技术从来都是中性的,但用它的人不是。腾讯对用户情感的把玩确实让其盈利,这是商业的本质,而商业的世界里从来都是残酷的。未来是娱乐至死的,人们更喜欢开化还是更喜欢蒙昧呐?这涉及到少数人和多数人吧。
《腾讯传》读后感1900字
《腾讯传》读后感1900字
书看完了,掩卷回想,理了一下思路,能留下的部分就是被拨动的,拨动的地方很多,突然有一种剧情感,一个文雅的少年怀揣梦想纠集了几个拥有各种能力得小伙伴,有的魁伟有力,有的聪慧机智,有的心思缜密...然后一起经历了感动,挫折,亢奋,落寞,焦虑,欣喜...百般味道,最终衣锦还乡,却发现人生才刚刚开始...
还是写一些内心有所残留的点吧,这些点才是养分。
一、先养起来的心态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一切成功的起点是一个想法动手去做。在没有方向感,或者不知道做了有什么用的时候,“先养起来”除了是一种阳光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抛弃自我惰怠、走出舒适区的勇气。大多数人都有惰性,惰性的原因除了对事情难度的排斥,对舒适的偏爱,还有一个是与那些计划“先养起来”的人完全一致的理由,“不知道有什么用”。生活赋予生命意义,抉择赋予生命活力。
二、每个人都嫌弃愚蠢的自己,羞于被人提及,经受不住外在的冷嘲热讽,为了让自己独善其身,往往会选择静观其变,这样也就放弃了体验自己成长的欣喜和打怪升级的快感。失败是成功之母,愚蠢是成长之肥。没有愚蠢的滋养,人是不会长大的,犯错误的多少,以及错误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高度。在自己还可以犯错误的时候,多犯一些错误吧。
三、秀才遇到流氓真是感到绝望,无耻者无畏,无畏是一种境界,因为它会打破边界,边界就是局限,一个比你更宽广的人跟你斗,你怎么有胜算。我不想做流氓,触碰边界,站在边界上眺望外部的世界是必需的。能看到外面,了解外面才有能力与“流氓”一战。生活主色调是平淡的,平淡会潜移默化的为自己筑起围墙,如何骑在墙头上?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四、工作内容,生活内容,关注内容会让我们聚焦在点上,这没有错,专注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过于专注会忽略很多对你更重要的东西。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估计小马哥觉得自己当时并没有做错什么就把周鸿祎给招来了,现在想来也许就是过于专注用户,专注产品,专注自己产品的整体性。世间经常恰恰是你觉得没做错什么却遭受了外界的非难,争论显得乏力,因为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外在对你存在的抵触,需要解决。跳出自己的视角,多结善缘。
五、时间是个奇妙的东西,就像大海,一波一波又一波,不知疲倦,永远在不安分的涌动着,无论你多强大,永远会存在更强大,保持敬畏,保持警醒,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直保持紧张状态,会让人精神崩溃,如何保持敬畏的警醒呢?小马哥的邮件狂魔式的沉浸状态可以参考,没有什么比被喜欢叫醒的早晨更让人抖擞了,喜欢,沉浸式的喜欢会让人忘掉紧张,忘掉压力。
六、小马哥跟“红衣大炮”交过手之后,思想确实转变了很多,变得很“开放”,不再纠结于自己什么都去做的状态,投资入股各行各业,也把自己定义为了连接+内容,这种转变也从原来的强敌环伺,变得四通八达,投资并不做最大股东的策略很有深意,把自己定义为合作者而不是取代者,当你释放善意的时候从概率上来说,对方大概率会对你增加信任,盟友的增加,一分力撬动十分力,百分力。生活里我们经常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角色的混乱,母鸡不能报晓去抢公鸡的饭碗,狗儿也不能拿耗子夺了猫的营生,角色的定义让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过...时间的轮替谁又说的准什么角色会一成不变呢。
七、生态是书最后部分被高频提及的一个词,生态的稳定来自于多样性,多样性也意味着宽容和包容,容下自己的敌人也拥有自己的队友,打破平衡状态的是垄断,世界权利越来被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因为他们变得越来越大,权利不可怕,可怕的是权利的拥有者是不是同时也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就像草原上的狮子,它们并不捕杀所有的动物,饿肚子的时候才会发起进攻,而人类在整个进化史利用智慧获得的生存,机械工具的发展让人类突然拥有了左右地球一切的力量,人类思想的进化却没有跟上武器的进化,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让人对权利的理解进化到基因里。
八、张小龙的成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最重要的是,沉寂并不是沉沦,加入腾讯后,他除了将qq邮箱做的风生水起,一年多的时间里并没有什么其他建树,但他一直关注各种热点产品,微信只是在这个阶段被他发现并开发出来而已,如果不是微信,我相信在其他时间也会有其他产品被他发觉出来。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觉得自己是金子的人很多都埋在了地下,只有愿意把自己不断研磨,最后在大片沙子中反射光芒的人才会脱颖而出,成功不是没有原因,努力,不被认可时也不放弃努力才值得拥有成功。
还有很多感悟,感慨,感动,没办法写完了,一本书让我对腾讯有了更多认识,也让我感受到了腾讯的气质,我自己总结为谦恭也自信,专注也博爱,谨慎也激进。也许就是这种矛盾却适度的状态让腾讯达到了一种持之有度,八面玲珑的状态吧。
《腾讯传》读后感2700字
《腾讯传》读后感2700字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那些成功者制造的规则里,他们代表着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而大多数人只是规则的遵守者和游戏的参与者,如果再不向这个世界输出一些自己的东西,真怕有一天发现自己被裹挟着走了很远很远。
几天前看完了吴晓波花了五年时间为腾讯撰写的企业传记,名曰《腾讯传》,读来让人印象深刻。
吴老师在书的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最后,要感谢互联网,在过去的20年里,它如此颠覆性地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如此深刻地改变着我们这个国家。我们受惠于它,自当有记录它的责任。
《腾讯传》成稿于2016年10月,距离今天又过去了将近一年半,今日的腾讯已经远远超过了16年10月时候的想象。它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叫它BAT三巨头之一,它如此包罗万象以至于我们能在生活的诸多方面看到腾讯的身影,它如此顺应时代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如果生活里没有了腾讯所有的一切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腾讯是由毕业于深圳大学的几个以马化腾为代表的年轻人在20年前创办的。书中的许多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腾讯能发展到今天也是一个奇迹,度过了许多个难关和一次次惊人的蜕变。但凡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问题没有做出像当下那样的决断,如今我们手机里装的软件可能就不再是QQ,微信等等。
我们常常能在网上看到马云讲成功哲学,对于听者来说确实很神奇甚至可以说是很邪乎。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想对于一路创办公司到现在的他们来说,这一切都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一步一步艰难走出来的。
当初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成长过程中一直作为一个使用者的身份见证着腾讯的传奇经历。从QQ到QQ空间再到微信朋友圈,从穿越火线到英雄联盟再到王者荣耀,从QQ币到微信支付和微信红包。看上去都是正常不过的软件和创意应用,但是对于腾讯来说,每一次全新业务的发展都伴随着竞争和随时可能半途而废的风险。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QQ号来得晚了一些。上了高中以后每次进入新的班级总有一些热心肠喜欢创建QQ群,我记得很清楚,高二的时候委托我的一位同学帮我注册了一个号,那个时候上网的机会很少,所以每周特别期待计算机课,我像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穷学生”在仅有的几十分钟里通过新奇的网络和QQ开始认识这个庞大的互联网世界。高中时期学校管得很严,偶尔会通过同学的手机登上QQ看一下,我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傻的QQ昵称——豪迈少年(那个时候也有想过追风少年哈哈哈哈)。
再后来读了大学,开始迷上QQ空间,经常在空间里发说说状态,每当去了一个新地方拍了照片都会发到相册里。打开QQ空间最期待的永远是与你相关(+)里的数字能大一些,这样我就知道有人评论了我的状态或者又来留言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在空间里发表日志了,现在读来感觉很傻很纯真。对了,QQ农场里偷菜的游戏也深受大家欢迎。
本科毕业的时候微信开始慢慢流行,逐渐地开始将QQ淡出自己的生活转入朋友圈了。至此以后腾讯团队又开发了很多新产品和新功能,以至于现在的我们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党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只要想到过去将近十年的生活都在被腾讯的产品影响和改变着,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马化腾最热爱的专业其实不是计算机,而是天文学。只是当时深圳大学没有这个专业,他才选择了前者。命运和选择就是这么奇妙,如果当初没有腾讯,我想到今天也会出现另外一个“腾讯式”的公司,决定腾讯发展的不仅仅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更是这个时代和中国几亿的互联网用户,再次证明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触还有一点:腾讯的很多产品基本上都不是从0到1创造出来的,而是“复制”和“升级”而来的。很多创意和想法均来自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腾讯很好地做到了复制、加工和再创新。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18年来,他(马化腾)由一个连前同事都不太记得名字的普通程序员,成为中国互联网不可替代的领导者和最富有的人之一。不过,他的生活状态似乎没有太多变化,他仍然不喜交际,专注于每一个新产品,他的部下们仍然会在午夜时分收到他对某个细节的挑剔和建议。这就是马化腾,一个专注于用户体验的优秀的产品经理。有这样的领导带着这个公司发展,不成功很难。
未来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是否依然依赖着腾讯公司的下一个产品去过更潇洒的生活,且期待着。强者改变世界,弱者被这个世界所改变。现实永远都是这样,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心中有所坚持,活出自己的精彩。
以下摘抄几段笔记作为留念,希望你也喜欢。
“世上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情,也无人说过针对世界,或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
马化腾和其他四位创业同伴都出生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其中四人是中学和大学同学,他们对互联网——而不是金钱本身,有着宗教徒般的狂热。
所有的商业故事里,运气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几乎有一半的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而且,你无法解释。
过去的8个年头里,曾李青与马化腾、张志东一起构成腾讯的“铁三角”。他们个性迥异,特长鲜明,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而这三者几乎是一家创业企业必须拥有的核心能力。而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则稳定门户网站,在中国的其他互联网企业中,如此互补的创业组合几乎没有出现过。
2006年6月,马化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对此进行了描述:“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每一次都会有一些人失败,同时又有另外一些人成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马化腾再次谈及少年时的天文爱好:“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近年来,他唯一增加的社会活动是参加公益慈善,他发起了一个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募捐的活动,成为壹基金理事、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中国理事,还参与发起桃花源基金会。在这些场合,他与马云常常同席互动,外界所有关于他们的恩怨似乎都是流言。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商业故事,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完美的人生一样,它充满了青春的残酷气息,像一个朝着自己的目标呼啸狂奔的少年,外表桀骜不驯,内心却有着无所不在的恐惧——从诞生到我完成这部作品,它才18岁。
中国互联网的成功与改革开放非常类似,是实用主义者的胜利。与他们的美国同行相比,中国人也许没有发明革命性的互联网技术,但是他们在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努力却是卓越的,这也是所谓的美国式优势与中国式优势的生动展现:美国人发明了推动进步的技术,而中国人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论。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中国互联网人对其他领域——制造业、零售服务业、传媒业以及金融业的渗透更加深刻,而这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