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礼记》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关于《礼记》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07:22:39

《礼记》读后感500字

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书,使我印像最深的,是《礼记》。《礼记》中说“礼”的部分,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礼记》中说道:“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可见“礼”是非常重要的。“礼”就是礼貌、礼仪,“有礼”就是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

有礼必须从日常生活的言行做起,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比如:不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爱护公物,坐公交车时主动给需要的人让座;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见到熟人要问好,需要别人帮助时用“请”,得到别人帮助时真诚道声“谢谢”,和别人告别时说声“再见”,等等。

一个有礼的人,不仅让人与他相处时心情愉快,而且也能使他自己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反之,一个无礼的人,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我就亲眼目睹这样的例子:有一回,我去图书馆借书,在门口看到有位叔叔问门卫爷爷:“指南书城搬去哪里了?”门卫爷爷生气地说:“不知道!”我以为爷爷是真的不知道,就上前告诉了叔叔,等叔叔走后,门卫爷爷说:“这个人,那么没礼貌!连称呼都没有!”我这才明白,门卫爷爷不是真的不知道,他是觉得叔叔没礼貌才故意不告诉他的呢!我想,如果叔叔能够礼貌用语,门卫爷爷一定会告诉他的!

做人须有礼,人有礼则安!有礼的人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人们更乐于帮助他。同学们! “有礼”不在于嘴上功夫说说而已,而在于真正的践行,让我们从小学礼,从我做起,做一个知礼、懂礼、讲礼的现代文明人!

读《礼记·射义》有感

读《礼记·射义》有感

《射义》一文洋洋洒洒共有一千余字,从儒家的视角详尽地介绍了古代射礼的诸项仪节。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礼教”二字一直萦绕在脑边。确实,射箭作为古代中国的六艺之一,所谓“礼乐射、御书数”,正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规定、宣传下,走向修养内心品性,培养优良品德的方向。这一篇《射义》,也是以“文射”这一个指导思想来贯穿全文的。

但是转念一想,礼记诞生于战国到秦汉这一段时间,这篇射义主要讲的也是周朝的射礼礼仪。这本是一个尚武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火纷争,群雄逐鹿,枕戈待旦。这个时候,武力成为了最有说服力的工具,尚武精神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这个时候的射术本应该是以技术层面为主要考虑因素,是力量的象征,早前周天子也曾用“田猎”的形式来威慑诸侯,但到后来却变成了礼乐教化等各种仪式中,偏向道德礼仪的一场表演。这是如何发生转变的呢?我在这篇文章中读出并归结了以下原因。

首先常识上来讲,不乏生产力的提高,狩猎本源于原始时代,在这一时期,狩猎是最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狩猎为人类带来兽皮、兽肉,同时满足了衣和食两大基本生存条件,在此期间,射从工具与技术上也逐渐提高。而在后来《诗经》所反应的商周时期,农业已经取代了狩猎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射术在作战方面与美学上被赋予了更大的含义。一方面狩猎被称为集体“武功”,已有训练兵力之意;另一方面有身份的人外出围猎成为盛事,射技高超的人往往因为射姿优美被人称赞。这两方面也成为后来射术逐渐形成一种礼仪形式打下了基础。行猎更加仪式化、射手被赋予美好的精神寄托,此归至礼。

然后是周朝时期礼制的宗法特点。我们从《射义》原文“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中可以看出,射技的好坏关系到了诸侯的荣辱。同时文章开头的“君臣之义”、“长幼之序”等等也可以看出,射礼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礼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宗法制度、稳固统治的一种工具,射礼在本质上反应的还是上层建筑、统治者意识。“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因为射礼是用来维护秩序的,所以射术已经不贵在技艺多么高超,而在乎的是一种义,一种规矩。

再就是周礼的“礼乐教化”特点。姜广辉先生曾经说过:“射礼所具有的道德内涵甚于它的技艺性,从而受到行礼者的重视。”统治者发现,周礼不同于以前对神魔鬼怪的崇拜迷信,更多是对于个人内心行为的约束,道德品质的改善。在周朝的射礼当中,还要配以音乐,不同级别的人用的音乐不同,起到的教化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意在训诫诸侯士大夫尽到自己应该尽到的义务,遵循一定的法度,这也与宗法特点联系了起来。同时“此可以观德行矣” 、“射者,所以观盛德也。”,我们看出,在这样一个音乐加射礼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可以窥见君子的德行如何,因为在练习射礼的时候,也是君子内心道德品质自我约束、自我修炼的时候。

最后是儒家文化对射礼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提倡,这一步也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不是单独割裂开的,它与前面两个原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首先从射术本身来看,射术在练习的时候不强调合作或者是面对面的竞争,更注重的是个人内在技术、心境的提升。这也就符合了儒家“内圣”的这一个说法。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希望通过恢复礼乐制度来重新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射礼”作为一种合适的外在形式被儒家所相中,他们把西周时期射礼中注重的礼乐仪式感发展到道义层面,将其与德行、与修身联系在一起。

比如“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孔子认为射箭也是在寻找自己的志向。从射箭上看,我们要心平气和,要摆正身体,握紧弓箭,这样才能射中靶心。但是每个人对靶心的定义又是不一样的,父亲的靶心是做好父亲的目标,国君的靶心是做好国君的目标。每个人要射的“鹄”不一样,要实现的理想抱负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就能够在射箭之时,寻找到自己人生上的道德目标,从而不断进取。再比如“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这个例子,孔子说,没有德行的人是不能参加射礼的,将道德作为了一把衡量众人的尺子,体现他重德尚贤的思想。又比如孔子说“射者,仁之道也。”,孔子认为“射不主皮”,也就是说射箭的时候不在乎你是否射中,更在乎的是修养的体现。如果输了,不应该去责怪胜利的人,而应该自我反省一下自己的原因。这也成为了一种道德引导的方式,一种从内在治理社会的方式。

尚武的时代,射术仍然一直存在着其军事上、力量上的意义,只是因为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的继承、生产力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因素,它作为道德实践的作用也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射义》一文让我们看到了射礼作为一种产生于政治经济背景下,融合审美观、仪式感、道德修养、生产活动等多方面的现象所绽放的特殊的古代文化的光芒。

《礼记》读后感600字

学礼记,做个尽孝道的好少年

最近,通过认真阅读了《礼记》,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谓受益匪浅。在贺州市图书馆举行的“礼记读书心得演讲秀”比赛中,妈妈和我同台参赛,并且分别取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呢!

说实话,我觉得《礼记》中有些文章对我来说太难懂,比如《大学》、《中庸》等,而《冠义》一文就比较通俗易懂。

比如文中的“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国家忠诚,对长辈顺从,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这与《三字经》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的妈妈是个国学“发烧友”,她常对我说“读书要善于思考,并用书中的道理去指导生活”。那么,通过学习《礼记》--《冠义》,我得到了什么启发呢?那就是---要做个尽孝道的好少年。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尊敬师长、孝顺长辈,孝顺已经成为我们家的家风。妈妈常说,其他事情或许可以等,但是尽孝不能等,不能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记得有一天,远在老家的爷爷生病住院了,我们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立即动身赶回了老家。爸爸妈妈和姑姑日夜守护在爷爷的病床前。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爷爷很快康复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爷爷出院后,我们就把他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带他去旅游,每天都让他过得开开心心。

孝顺,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举动,也许只是爷爷累时帮他捶捶背、长辈回家时为他们送上拖鞋,或是端来一盆洗脚水,这些点点滴滴就足以温暖他们的心田。

读书让我明事理,懂孝道,成为一个尽孝道的好少年。今后,我还要继续在书的海洋里泛舟,汲取知识,更加茁壮地成长!

《诗经和礼记》读后感600字

《诗经和礼记》读后感600字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诗经》最初被称为《诗》,后来又被汉代的读书人改名叫《诗经》、《诗三百》。《诗经》里的内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词。《诗经》中的乐歌,主要用途就是作为各种典礼的一部分,娱乐,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后来,《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读了《诗经》这篇文章,令我感受颇丰。我一看到“诗”这个字,就想到了一个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诗句。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

从小,我和“诗”就有了不解之缘。妈妈曾经跟我说过,我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妈妈就经常教我背诗,当时是为了让我多说话。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诗开始有了兴趣。上了小学之后,我接触和背诵的诗歌更多了。有《水调歌头》、《望天门山》、《马说》、《爱莲说》等各种题材的诗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吕老师刚刚给我们介绍的《木兰诗》了。

《木兰诗》是介绍弱女子花木兰替父亲从军的故事。每每背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诗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木兰主动替父亲从军那种孝顺之情,令我很敬佩。但是每每背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的时候,我又感到很心酸。我能感受到,木兰一个弱女子去替父亲从军打仗,一定很危险,所以时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诗都有它自己的寓意,这正是我对诗感兴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所以我以后还要多读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长大做个有才华的人。

标签: 《礼记》读后感

推荐信息

  • 《父与子》读后感(共2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18:13

    今天,我读了《父与子》这本书。书里有一对很搞笑的父子。比如,他们俩骑马,骑着骑着就掉了下来,不过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把一块木板放在马上,然后在木板上跑。他们父子俩更有许多娱乐活动。他们一起跑步,一起登山等。读完这本书,我想到我和我的家人。爸爸妈妈工作都比较忙,我上学一早出门,晚上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时

  • 《深度思考》读后感(共4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17:43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有些是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有些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我们要时刻检视这些标签是否与真实的自己相契合,对于不契合的标签,我们要及时地进行清理。当然,从这本书中最应该学到的是遇事都要深度思考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所谓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这个解释

  • 《岳飞传》读后感(共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19:13

    他虽愚忠,但他中的有骨气,忠的坚持,忠的不悔,他一生驰骋于疆场,英勇地抗击外来侵略,坚决反对外族压迫,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敬仰。——题记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若一本书成为了经典,一定包含了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完美的人生道理。岳飞抗金的故事早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共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28:43

    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中国危及四起、人民苦难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在这样时势之下,作为中国的先进分子,老一辈革命家们积极投身抵御外敌侵略、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的苦难和挫折中求索,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取得了新民

  • 《风雨哈佛路》读后感(共21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29:13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故事的主角,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才能决定故事的结局。为了童话美丽的结局,永远不要放弃。看着这个自信、漂亮、眼神坚定、面露微笑的女生,你很难想象,她曾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是什么促使她考入哈佛,她的风雨哈佛路是怎样一路走来,看完就会得到答案。《风雨哈佛路》女主人公丽兹经历

  • 有关瓦尔登湖读后感的范文大全(20篇赏析)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29:43

    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

  • 《草房子》读后感大全(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28:13

    今天的这本书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写的,主要讲述了一九八几年代,乡村的孩子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实是好几个单独的故事串在一起的故事合集,有杜小康的故事、蒋一轮的故事、白雀的故事……等等。我没有办法把它们都一一道来,就选故事合集里出现最多的桑乔父子的故事给你们讲讲吧。桑乔在一所学校当校长,他原本是猎人,

  • 有关简爱读后感的范文赏析(20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38:43

    《简爱》是由英国的著名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一篇小说,简爱从小没有了父母,里德太太是她的舅妈,但里德太太对简爱很不好,于是简爱在十岁就进了学校,看着对面比自己大很多的学生,简爱觉得自己很小,简爱在洛伍德学校生活了整整八年。那所学校后几年的管理还可以,可前几年不行,用罗切斯特先生的话来说,在那种地方

  • 关于《热爱生命》的读后感大全(精选1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35:13

    【第1篇】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个淘金者在返回美国的途中跨越一条小河时扭伤了脚腕,他在伙伴比尔无情地抛弃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出路。脚伤让他的身体非常困难,更可怕的是难以忍受的饥饿。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只生病的狼。他发现这只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

  • 有关《边城》的读后感5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2/18 17:35:43

    习惯了城市的喧嚣,习惯了华丽的辞藻,当好不容易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时,便立即沉醉其中了。它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语言,平淡无奇,内容,也并无什么新意,但它却能将一个小山村的情味跃然于纸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气呵成读毕全书,读罢还回味无穷,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对农村,我存有的感情不过是外婆家的一句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