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尔基《母亲》学生读后感1000字
这几天,我拜读了高尔基的《母亲》,心中五味杂陈。
《母亲》中的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但他走了一条跟自己父亲不一样的路:他从母亲的遭遇逐渐认识到穷苦人之所以劳累,但又贫穷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偷偷地学习(因为在当时,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从而也带动一些工人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书让他们的心变得沉静,让他们也有了行动的目标:开始办报,散发传单,唤醒民众,最终干起革命事业。
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害怕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于是开始竭尽全力地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革命者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不怕威胁,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的声势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这期间,巴威尔母亲的思想觉悟也在儿子的影响下越来越高,她尽其所能地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后来将整个身心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工人阶级自身利益而奋斗的思想上革命的作品。小说中,以巴威尔为代表的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心甘情愿地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为无数平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去唤醒人民的思想,让人民从无尽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热爱和平,为了追求真理,他们靠奋斗,用行动去铲除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公平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为人民夺得公平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使无数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
比如巴威尔·符拉索夫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起先十分担忧自己的儿子,但她尽自己所能在背后支持儿子,如果有儿子的朋友来,她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为他们烧水,做吃的,她是那么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人,把他们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当知道儿子的行为是正确的后,她更义无反顾的成为儿子的坚强后盾,自己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最终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一名不畏牺牲的革命者:她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为乡下人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儿子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母亲那鼓励的眼神,更加激励他们: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心里跟母亲一样,闪烁着正义的光辉,此时此刻,母爱的光辉更是照彻大地!
最令人震撼的是小说的最后一幕:母亲在人群中一边呼喊着散发传单,一边向人们演说。宪兵扑上去毒打母亲。不屈的母亲高呼:“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古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谆谆教诲依然响彻每个人的耳畔,母亲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与儿子一起,为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的国家添砖加瓦。“母亲”尼洛夫娜,追求真理,捍卫和平;当她被捕时,意志依旧是那样坚定,不可动摇,并且竭尽全力地喊道:“真理是血海也不能扑灭的!”听听,这正是那些受尽压迫的人们,发自内心,用最壮烈激昂的口号!像那些杰出的爱国者那样,用自己的追求与信仰演绎生命的真谛。
读完作品,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书本,一种意犹未尽的滋味涌上心头。是啊,每一位母亲都有一则动人的故事。虽然,她们爱孩子的方式各异,但与孩子血脉相连的慈母之心却是相同的。她们对子女的关怀,为子女做出的无私奉献都是纸笔难以写尽的,也是文字所无法表达完的。母爱,是我们每个子女身后永恒的大树!正如高尔基所说过的“世界上一切的光荣与骄傲,都来自于母亲。”
第2篇:高尔基《母亲》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高尔基的《母亲》,书中的母亲是一位饱受沧桑的人,她起初遭受丈夫的欺负,她丈夫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她默默忍受痛苦,她默默忍气吞声。书中的主人公巴维尔是她的儿子,他坚定勇敢,毫不动摇,为了真理表现了他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意志。
他们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明白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现实。母亲明白了真理就愿意和他的儿子一起战斗,巴维尔也因为战斗被逮捕入狱,他无论在哪里都为了真理而发生,即使在监狱里,也不断的影响别人。
他的母亲深深受其影响,也为了真理而战斗,继承她儿子的思想,在危险的地方发传单,不怕死亡,不怕监狱。最后母亲被捕,文章结尾了。
他们的思想,当愿意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而战斗的时候,他们就是最优秀的,他们愿意为真理而战的时候,就是革命的战士。为了信仰,为了真理,我们的幸福是一代代像他们一样的人努力而来的。
母亲的名字叫尼洛夫娜,她从前怕自己的丈夫,直到丈夫死去,她儿子把思想影响她,她从此明白,人不能被压迫,人不能受欺负,推翻资本主义暴政是解放的基础。要解放自己,不再受压迫。
母亲从受欺负的人,成长一个革命家。思想的改变才是人的一生的关键,思想的进步是人革命的基本。思想进步,坚强勇敢,都在母亲身上有体现。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爱我,她对于我也是默默支持,她像高尔基写的母亲一样,愿意为了我能成长,为了我们一个家,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
高尔基写的母亲是那样的善良,她为了孩子,为了真理,即使孩子被捕也依旧革命。即使自己身边的人不断被抓,也依旧传播革命的思想。
支持是最大的回馈,也是支持是最有意义的付出。我的母亲也是那么善良和温柔,她支持我写作,支持我幸福。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她默默的照顾,默默的关心。
多少人像高尔基的母亲一样伟大,我的母亲就是最伟大的,她那样的爱我,人的一生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母亲,不要辜负了爱我的人。不要到处埋怨母亲不够爱自己。我愿意一生坚持真理,也许说过很多次,但是那就是我的初衷。人应该最起码对的起自己的家里人,这是做人的基本。这是一个为人的人该有的基本态度。
高尔基写的母亲是一个英雄,她没有文化,没有背景,只是把最好的思想传给别人,她以此为荣,也以此为乐。
但愿善良的人永远善良,幸福的人永远幸福。我们有那样支持我们的母亲是一辈子的幸福。人的一生要走在正路上,我们的一生要坚强勇敢。也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学习是不能放松的,不能浪费了光阴,不能稀里糊涂。
我希望自己能越来越成熟,不仅仅自己认识真理,更践行真理。人的一生因为有爱,我和我的母亲一起战斗。
第3篇:高尔基母亲读书笔记
19世纪末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进程。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在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这种革命,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母亲》一出版,立刻受到俄国与全世界革命人民的欢迎。伏罗希洛夫对高尔基说:“好几代的俄罗斯无产者受到了您的文学作品的教育。”列宁也给予《母亲》高度评价,
《母亲》通过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者星星的描写,再现了二十世纪初俄国革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典型的代表就是“母亲”和她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母亲”这一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她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解、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
巴威尔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他从一个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浑浑噩噩的年轻人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求进步的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他和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巴威尔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巴威尔的爱。从母亲对巴威尔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着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这份爱深深的感动着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第4篇:高尔基母亲读后感500字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还是在高一的寒假,如今也过去四五年了,当时只是为了应付作业,粗略的看了个大概,现在重温,倒是有了新的感触。
《母亲》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哥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这部小说深刻的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
小说描写了老钳工伊尔·弗拉索夫的一生以及他的儿子的变化,通过这一家的遭遇表现了工人阶级如何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书中虽未提及“爱”字,但无处不在洋溢着母亲对儿子巴威尔的博爱。母亲的形象在这部小说里非常重要,母亲的觉醒过程,充分表现了广大群众在党的教育下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历史趋势。书中的母亲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但是她为了孩子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理解、支持、投身到孩子的光明事业中。只为了黎明的曙光早日降临。
《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大家都是一个母亲的孩子——这母亲就是世界各国工人友爱团结这一不可战胜的思想。”我认为这是本书的点睛之笔,表达了那个年代的思想和真理。革命者有着执着的信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放在眼里,。而现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革命的精神仍然存续,在新的时代里努力奋斗,便是我们革命精神的延续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