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时间的秩序》读后感(共8篇)

《时间的秩序》读后感(共8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2 17:50:08

第1篇:时间的秩序读后感2000字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心盛无限,须臾纳永恒。

这首由英国诗人布莱克写的诗是我读《时间的秩序》首先想到的,在另一个维度,一粒沙或一朵花可能就是整个世界,而我们认为的一瞬间在其他维度已经成为永恒。本书作者以深刻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为线索,揭示了时间的本质,探讨了世界运行的法门。世界通过熵增而诞生,但生命依靠负熵而存在。

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到24个世界时区的划分,人类往往认为自己造就了时间,但却没有人能回答时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亘古难题。狭隘的思维和扭曲的视角让我们自以为时间存在于我们之间,殊不知真相是我们寄生在时间之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人类自己对于时间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在领悟了熵增定律后感觉无尽的绝望和悲伤。我也如此,深切感知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然而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间不会因为人类的绝望而改变自己无序神秘的轨迹,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封闭系统内,熵增永不停止。

从现有的人类视角来看,时间的秩序就是坍塌,一直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房间总是在变乱,耳机线总是缠绕在一起,大部分人难逃中年发福的魔咒,覆水难收。当一切都在崩坏的路上,连太阳也在不断燃烧衰变,系统内的芸芸众生如何自救?答案就是逆流而上,逆熵而行。符合熵增的道路总是容易且舒适,就像顺水行舟,在毁灭的路上有了加速度;所以逆流而上的熵减之路总是让人觉得痛苦。但是比起对生生不息的渴求和对回归死寂的恐惧,这点痛苦又算什么?对抗熵增的方法论是我阅读《时间的秩序》最大的收获之一,也让我再一次对人类和生命肃然起敬。从生命的起源开始,我们就在减熵的路上踽踽独行,艰辛而精彩。

从一种叫LUCA的蛋白质+RNA的聚合体开始,通过不断减熵进化成DNA,然后是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直至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之后的高级进化。每一次进化都会加剧物质环境的熵增,于是生命为了生存进一步对抗,不断开放系统加入外力,突破自我,直至生生不息。这种力量在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影踪。一碗米饭放在那里,听之任之,会不断变质腐坏直至消失,但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会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做的酒。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了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女儿红。开始变坏的米,每一天都在加剧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递增芬芳。宇宙熵增的能量庞大而无穷尽,但源于生命的熵减之力也毫不露怯。天破了,有女娲炼石补天;洪水来了,有大禹治水;疾病肆虐,有神农尝百草;后裔敢射日,愚公能移山,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不愿臣服熵增的人。

阅读《时间的秩序》给我的另外一大收获是对于“存在”和“意义”的思考。不确定性是量子力学的伟大发现之一。例如,我们无法准确预测电子明天会出现在哪儿。所以世界不由物体构成而是由事件构成,没有物体存在,而是事件无序地发生。那么对于我而言的真相对于你则毫无意义,即使我们紧紧相依,也是在各自的时间轨迹上,只能通过事件互相影响。如空中的繁星,看似点点相依,却不知相距几万光年,但彼此交相辉映。我在我的时间轨迹上消失,可能在你的时间轨迹上还存在,这就是记忆的魅力与奇妙。既然存在与毁灭是相对的,那患得患失就毫无意义。爱因斯坦在一封著名信件中写道:“现在他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比我先走一步,但这没什么……像我们这样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爱因斯坦无疑勘悟了世界的本质,有人认为这种看破红尘是消极悲观的,实际上,这却是一种非常宏大而自由的世界观,是打破现有的平衡,冲脱了无效能量的束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教诲与物理学家的结论不谋而合。心经里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更能够认识到一切都不存在,就不会觉得痛苦,这里的不存在,不是虚无主义,而是说世人以为存在的不过源于自己的执念,以及由执念而诞生的贪嗔痴恨,这也是众生皆苦的根源。从根本上讲,我们认为存在的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是我们对世界无知的体现,传统观念里的时间即无知。众生皆苦,万相本无。

这种自由的世界观其实不是秘密,在公元前300年,庄子把它写作《逍遥游》。鲲鹏乘风九万里,上古大椿八千岁一春秋,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真正逍遥的人无所凭借,驾轻就熟,因为他们知道大小无别,前后趋同,所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真正认识到万事万物总在不断变化,才能凌驾于变化之上。承认无知或许才是求知的不二法门,所以庄子发出睿智的诘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空呈现出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天空离我们太遥远以至于我们的双眼并无法看到天尽头它原本的样子?我们觉得夜晚太黑,不过是因为自己的短视而看不见光罢了。

这种顺势而为,借势而生的自由世界观又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交易中游刃有余的交易员们,他们能随心所欲地应对市场的随机游走,泰然自若地处理趋势的跌宕起伏,无疑是有更宏大的视角和更高远的眼界。想到这里,我更理解为什么总是想要在交易中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一直把追寻世界的本质当作最重要的课题,更宏大的世界观带来的是更宽阔的格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时间的秩序》一书中说,约伯(Job)死时尚且“时日犹多”,这个表述很令人向往。我也希望有那种“时日犹多”的感觉,在自己的时间轨迹上通过与熵增对抗、与万象周旋而创造更多价值与意义,我于天地是蜉蝣一只,生命也是一瞬,但有些东西在另一个维度或许能存在更久。当然,知道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毕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第2篇:《时间的秩序》读后感1000字

小时候,望着蓝天,总是觉得时间慢,憧憬着快快长大。

长大了,熟谙世事,总是觉得时间快,盼望着青春长久。

这是我对时间最直接的一个感悟,在不同的时期总是有着不同的期待。时间的沙漏被打破了,零细的分秒从中流了出来,总是会不经意间感叹时间流逝。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对时间习以为常,却极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理所当然的东西并不单纯,对于时间,在本书中彻底颠覆了我对于时间所理解的,揭开了一层蒙在时间之上的面纱。

读完第一部分,我发现了世界的时间构造并没有我们对时间的认识这么简单。我们现有的时间秩序只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却不适用于理解世界。试着扔掉手表,尝试理解,这看似能抓住的时间,只不过是指针的运动。

时间之谜在于我们可以感知到的脉搏的跳动,在于内心深处的记忆之谜,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过去与未来、原因与结果、回忆与希冀、遗憾与目标。

三位巨人眼里的时间从不同维度认识时间:

--亚里士多德:已知的第一个提出“时间是什么”的人就是亚里士多德,他的结论是:时间就是对变化的量度。

--牛顿:牛顿与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正好相反:即使没有变化,也有时间在流逝。

--爱因斯坦:作者说,整合亚里士多德与牛顿的时间观念是爱因斯坦最有价值的成就。他发现存在引力场这样一种实在的结构。比如:物体会使他周围的时间变慢。它们会减慢是由于那里的引力场较“少”,从而时间较少。不过一年后他也注意到,由于量子力学的存在,这不是关于时空本质的最终结论。有时候成功并不来源于创新,你也可以试着在“旧”的基础上创造“新”。

物理学帮助我们穿透层层迷雾,证明了世界的时间结构与我们感知到的有多么不一样。它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能够免于情绪引起的迷雾,去研究时间的本质。

书中提到很多关于时间的事实,比如: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放在地板上的钟表走得比桌上的钟表稍微慢一点。在较低的位置,所有进程都变慢。时间结构中并不包含“当下”,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

这所有的令人困惑惊奇的观点,是时间本来面目。跟随卡洛,到达时间所知的最远处抵达辽阔夜空的边缘,以及繁星点点的未知之海。

看完这本书,我也已经是过去的自己了。

探寻时间,追寻生命,回归自身。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恰好说明了时间的珍贵。时间就好比水一样,只有流去无流回。时间每一天都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过:有时他从饭碗里溜过;有时他在思考中闪过;有时他在谈话中跑过。俗话说:“花有重日开,人无再少年。”每个人对时间都有不同的认知,对时间有不同的把握。有的人是精明的商人,总能投入最少的时光,收获比时间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有的人是失败者,总也把灿灿的时间,丢进岁月的河流,庸庸碌碌得一贫如洗;有的人,明白时间是有限的,勤俭对待一分一秒;有的人,认为时间是无限的,奢侈对待年年月月。

时间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我们的手无法抓住流金岁月,也挡不住年华似水。我们要在黄金般的岁月里,争分夺秒的与时间赛跑,并且值得我们奋斗一生。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也是圣经中的一段话:“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水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张瑜)

第3篇:《时间的秩序》读后感2000字

时间,好像离我们很远,摸不到也闻不到;但又好像身边的空气,看似离我们很近,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和时间在一起流逝。时间这一概念,不同于直观的三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我们脑海中所设定的,时间是可以用来测量的,或者被测量。而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兴起,时间这样一个测度工具越来越站不住脚,曾经我们笃定的时间概念不断被颠覆,和我们的经验世界相矛盾,令人困惑。

时间的本质或许是最大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作者一直以来的理论物理研究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是什么把时间与我们作为人的本性,与我们的主观性联系在一起?又或者,如果时间是一直流逝的,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区分过去与未来?作者也将通过一系列的内容来阐述这些疑问。

这本书被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

一、作者总结了现代物理学已经理解的关于时间的内容——时间的崩塌。

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很简单很基础的东西,他均匀的流逝独立于其他事物而存在,从过去流向未来,通常用钟表就能度量,过去是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的,而未来有无限可能,然而这一切,都被证明是错的;在我们的经验里,逝者如斯,时间是流动的,而且有方向。但是,当代物理学已经证明,这些感觉可能都是错的。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颠覆了以下几个时间的特点:

1.统一性,即时间在不同的地方流逝速度并不一样。

2.方向性,即过去与未来的区别只是因为我们对世界模糊的观察。

3.现实性,即“当下”并不存在,所谓“现在”只是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做出的不合理的推断,根本就没有“相同的时刻”这一说法。

4.独立性,即时间并不独立于发生的事件,它和空间、引力场等紧密相连,因为所谓“时空”就是引力场。

为了区别过去和未来,作者巧妙地引用了“熵增”的概念。热振动就像在不停地洗一副牌:如果牌是按顺序排列的,洗牌的过程就会把顺序打乱。这样,通过洗牌——借助万物自发的无序化,热量就从高温物体传向了低温物体,而非反之。熵的增加只不过是普遍又常见的无序的自然增长。

这就是玻尔兹曼领悟到的内容:过去与未来的区别不在运动的基本规律里,也不在自然的深层法则中,是自然的无序化导致了越来越非特定、不特殊的情形。熵仅仅是我们模糊的视野无法识别的微观状态的数量,也了解了时间的流逝并不具有实在性。

量子力学导致的三个基本发现如下:分立性、不确定性、与物理量的关联性。它们进一步推翻了我们仅存的时间观念。

二、描绘了我们还剩下什么——没有时间的世界。

我们栖居的这个世界,其实是一个奇怪陌生的世界,当你站在时间上,其实什么都没有,作者尝试着用量子引力去理解这一现象,并赋予其自洽的意义。作者表明世界根本没有“时间”,也不需要“时间”。

世界只是变化。世界是事件的网络。一方面,许多结论都表明时间存在;另一方面,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没有物体存在,而是事件发生。事件:变化与出现。这种出现是弥漫、分散、无序的,但正在发生,不会停滞。物体与事件的区别在于,物体在时间中持续存在,而事件的持续时间有限。

即使那些最“像物体”的物体,也只不过是很长的事件。时间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世界上依然有事件、变化和关联。他的意思是说,不管我们在哪个尺度上观察,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世界在变化。跟变化相对的,是静止。在我们一般的认识里,静止的是物体,变化的是事件。

作者说,整个科学的发展都在告诉我们,认识世界应该基于变化,而不是静止。那些揭示出真相的理论,不管是牛顿力学还是量子力学都是在描述变化,描述事件是怎么发生的,而不是物体是什么样的。量子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从量子的视角来观察的时候,世界不再由物体组成,而是由事件组成。我们所理解的物体不过是量子世界里更长久的事件而已。

在这种理论中,时间与空间不再是容器或世界的一般形式。这是一个没有基础物理学中的时间的世界。

三、是最难以理解的,也是与我们联系最为密切的——时间的来源。

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所理解的时间的产生,以及他的秩序,时间本身是不存在的,但我们的时间,却以着某种方式而生,也许是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和宇宙相比,时间之谜,也许也是我们自身之谜。

在分子热运动疯狂混合的过程中,所有能够变化的量都在不停变化。时间演化的方程遵循能量的形式,能量在时间中是守恒的。一个宏观态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变量,该变量具有时间的某些特征。时间被确定下来,仅仅是“模糊”的结果。物理学的时间,从根本上讲,是我们对世界无知的体现。时间即无知。

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全部差别也许单纯是因为熵在过去要低一些。世界运转需要的不是能量,而是低熵。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视角。通过对我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广泛关联,世界在每个人那里得到映现。在反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把它组织为实体。我们会在一个大致均匀稳定的连续过程中,尽我们所能地通过聚合与分割来构想世界,与世界更好地相互作用。还有一个是记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是内在的,它是头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过去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

通读全书后,可以感觉到书中所运用到的物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与我们的平时生活大不相同的,书本上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再去回头翻一遍,反复理解和吸收。这本书的观点就像是一团炙热的岩浆,有时颇富启发性,有时让人困惑,这也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作者用他的前沿的科学理论打破了我们对时间的固有认知,阅读完这本书后,能够让我们更加敬畏时间、珍惜时间。就像马云所说的,世界本就不公平,而唯一一样公平的东西就是,我们所有人所拥有的每一天都是24小时,这也是唯一能够改变这不公平的捷径。我们如何对待时间,时间就会如何对待我们。(戴思域)

第4篇:时间的秩序读后感1500字

卡洛·罗韦利,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一个像写诗一样写高深的物理理论的物理学家。在阅读《时间的秩序》之前,需要我们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时间?会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定义的?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将来?这些烧脑的哲学问题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一、时间的崩塌:颠覆对时间的认知

通常我们认为时间是很简单、很基础的东西,均匀流逝,独立于其他事物,从过去流向未来。然而作者的观点是,这一切都是错的,时间并不存在。作者秉持科学家的严谨,用事实和实验说明了时间根据高度与速度延缓、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时间与引力场的关系、不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基本方程无法识别时间的方向、熵与模糊的关系等一大波听不懂但记住结论就好了的高深内容。像空气一样理所当然的时间其实并不存在,简直颠覆、摧毁我们的认知。这与我们的直觉体验截然相反、与我们也已建立的物理学、数学、甚至语法等知识体系相抵触,但是,用作者的话来解答是:“努力吧,如果还能够出于理性的话,无论有多困难,正确的选择还是应该接受。”

二、没有时间的世界:量子时间是什么?

如果时间根本就不存在,那我们经验中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时间是我们自身的产物,是我们自己带来的,本质上和宗教人士心中的神没有区别。

没有时间不代表一切是静止的,从量子的视角观察,世界不再由物体组成,而是由事件组成,我们所理解的物体不过是量子世界更长久的事件而已。最坚硬的石头也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也在变化当中,也可以看作是力的瞬间作用;世界不是物体的墙,而是事件的网。

我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完全的,因此我们用模糊的方式看待世界,而量子不确定性也加重了这种模糊,正是这种模糊,和我们对模糊的近似,让我们产生了时间的知觉——以为有一个在全宇宙平均流动的时间,但这种感觉终究是一种错觉。

比起我们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疯狂的视角看的更远。如果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表示“发生”,那么一切皆时间,时间之内别无他物。

三、时间的来源:重新定义时间

时间来源于我们的无知,源于我们模糊的看待世界,源于熵增。

让世界运转的不是能源,而是低熵源。没有低熵,能量会稀释成同样的热量,世界会在热平衡状态中睡去,过去与未来不再有分别,一切都不会发生。存在的是过去的痕迹,而非未来的痕迹,仅仅是因为过去的熵较低。

宇宙的形成就是个逐渐无序的过程,让世界上的事件得以发生的,让世界书写其历史的,是万物不可遏制的混合——从少数有序的状态变为无数无序的状态。整个宇宙就像一座缓慢倒塌的山,像个逐渐瓦解的结构。熵在过去比较低这一事实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它对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区别十分普遍也很关键:过去会在现在留下痕迹。

过去与未来之间区别的唯一来源就是过去的低熵。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宇宙在某一个角落有着相对地低的原初熵值,演化生成我们所知的一切,也许只是偶然。最重要的是,宇宙推动我们所知的一切的熵,是相对于我们所在的小世界的,取决于我们带着模糊的视角。“对时间的研究最终只能将我们交还给自己”,无尽的熵增,不但造就我们在时间长河的一段逆旅,更在脑神经元网络遗下线索,在人群中互相影照,编织成每一个人的身份。终于,时间不但重生,更在我们的存活中流动。”Ridiculous the waste sad time,stretching before and after,”艾略特的慨叹,就是“我们在时间流逝中所能听到的”。

罗韦利对于时间最后的结论就是:时间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则,而是我们人类的特定子集,从特定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时候,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人类依赖于熵的增加,被固定于时间之流。“银链折断,金罐破碎,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归于地。”这样很好。我们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对我而言,这一切合理又美妙。这就是时间。

第5篇:《时间的秩序》读书笔记

如何存在?这是我读完《时间的秩序》一书,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问题。问题的一方面是世界如何存在?另一方面是我们自身如何存在?也许宇宙中不仅不存在“时间”,也不存在“空间”、不存在“物质”、不存在“意识”,甚至宇宙本身也不存在。我认为,本书的重点不在“时间”,而在“秩序”。

首先,作者打破了我们对“时间”的传统认知,根据相对论,时间的流逝在不同的位置有差别,因此其统一性消失;物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量子层面并没有“特殊”的初始状态,所谓的“特殊”只是我们的模糊视野造成的,因此时间失去了方向性;由于时间没有了统一性和方向性,失去了参照系,“当下”也不复存在;由于时间与事物关联,成为与空间几何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几何的一部分,因此其独立性也丧失了。和电子运动一样,时间是分立的,不是连续的,因此几乎所有时间t的取值都不存在。至此,作者带领我们进入没有时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很多我们日常的语言将失效,人类的交流可能面临障碍。事物的发展不再以时间为坐标轴,而是由一个个关联引起的事件,一个个事件排列的“过程”展现,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能量,而是关联。因此,我们将通过“过程”而非存在理解世界,并和量子一样,在与世界其他部分发生关联的过程中显现自身。

在“毁灭”了传统时间并描述了失去传统时间的世界之后,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时间,即热学时间和量子时间,前者在宏观层面通过能量在系统中的变化来定义时间,后者在微观层面根据位置和速度的测不准原理定义时间。而作者也表示其实这两种时间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作者进一步说明热力学时间的产生与我们的特殊视角有关,我们将某种熵的特殊排列视为初始状态,然后根据熵增定律按照事物在这个变量里的出现顺序找到了“时间”,作者强调的是,这一时间只是我们特殊视角的结果,去掉这个视角,我们对时间是无知的。最后,作者解开了时间“流动”的疑团,过去发生的事件留下了有秩序的痕迹。对于个体来说,这些痕迹转变成了神经突触的特殊排列,形成记忆留在脑中,这是一种“意识流”的时间。对于群体来说,它形成了人类由记忆统一的关于世界的视角,于是时间“流动”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也变成了一种先验的“感觉”。

作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时间”,和其他一切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或者概念一样,它是人类“定义”的。那么,由“时间”扩展开来,我们所感知的空间,我们的情绪,甚至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是如何产生和存在的?这是我在本文开头提出思考的问题。

世界如何存在?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周围的一切都是通过身体的器官感知到的,从生物学上来说,不过是光线、声波、气候等引起人体产生了各种化学反应,导致各种神经突触排列的变化,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了种种“映像”。正如作者在书的后部分所言,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即是这种痕迹留下的结果。

那么世界的真实存在是怎样的,可能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得弄清楚世界是否存在?我们看见、听见、触到的那些物体是我们的意识想象,还是神创的假象?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哲学家们(含物理学家、数学家)已经对此提出了很多设想或者观点、理论,至今,关于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因为一旦要去证明,人就要参与其中,一旦参与其中,就有了视角的特殊性(正如书中所说的观察量子的排列一样),也会改变事物的“场”,包括改变“空间”的构成,就像“薛定谔之猫”一样。正如作者所言:“如果忽视了进行观察的视角,我们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我们给世界投去的每一瞥都来自一个特殊的视角。我们尽力消除源于我们自身视角的扭曲与错觉,科学渴求客观,希望能够在有可能达成一致的事情上得到同意的观点。”

我们常常无法区分现实和梦境,本质上来说这两种都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来显现的。当我们熟睡之际,没有任何意识的时候,世界到底存不存在?有人说,此时我们仍在呼吸,我们的血液仍在流淌,但此时的我无法感知,此时的你也仅仅代表你的特殊视角。

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世界的真相,又或者真相本就不存在,我们只能接受我们感知到的,但我们可以努力在人们共同秩序或者认知、行为规范内合乎逻辑地构建自己的认知、开展自己的活动。因此,“秩序”才是最重要的,无论他是自然的还是人赋予的。

在世界已经存在的前提下,它是怎样的方式存在?它是一种由必然实体构成的确定性存在,还是概率性存在?如果是后者,您“此时此刻”看到的这篇文章只是以无限接近于1而不等于1的概率以您看到的形式出现在您面前,也许下一个“时刻”它将去往另一个时空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呈现。

和很多哲学问题一样,这又是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是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开发我们的思维。

没有什么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用,我们迟早会遇到新的事物。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能守着过去的思路或者已有的东西一成不变,正如作者所言,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应该基于变化,不是存在而是生成,这里的“生成”即表明了一种关联性和一种“发展”的观点。我们要认识到无常的普遍性,而不是一切在静止的时间里停滞。

我们作为世界的一小部分,正在以一种特殊的、模糊的视角观察和理解世界,所以我们应该随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学会多角度地理解世界,尤其是我们做金融投资的人,思维要紧随市场的变化。(查志强)

第6篇:《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这是一本物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书,书里每一章开头都运用了诗句作为引子,就如同时间本身像一个谜题一样,这些诗和文中的物理学内容交相呼应,却透出了一种独特的美。书中提到关于时间的事实,我以前竟然一无所知,例如,时间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对于不停运动的人,时间流逝得更慢;运动的那个人衰老得更慢一些;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时间是统一的均匀流动,是过去到未来有方向性的。然而作者却揭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这个宇宙其实是没有时间的,时间的形成是源于我们个人的视角,他引入了一个热力学的概念,即“熵增”与“熵减”,房间不收拾会越来越脏乱,公司的组织架构不调整会变臃肿,人不学习就越来越落后......递增定律告诉我们生命如果任其发展,生活就会越来越混乱,最终发展为丧失生活的掌控权。你只有远离平衡态,走出舒适圈,要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新的目标,新的计划。

作者不断的提醒我们一个原理,比起平常模糊的视野,有时候疯狂的视角看得更远。他在书中引用了Beatles的山顶上的傻瓜这首歌里所写的,“就像是观看日落,太阳缓慢消失在云端,才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当我们能够放下经验世界的惯性,哪怕是“时间”这样被哲学家认为是先于经验的概念,我们可能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作为世界一部分的显现,而这种显现其实就是你在理解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路还是那条路,视角不同,所见不同,只有格局放大,才能看的更远。

看完本书以后,让我回到了中国哲学里的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的概念,我们所感受到的万物表象,其本身存在,本身即是自足的。物自身永远在彼岸,人永远不能触其本质,只能不断地接近,却无法最终抵达。因此,我们虽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语境之下,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于时间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用作者的话来说,时间之谜也许从最根本上说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最终是我们的视角决定了我们是什么。(葛梦缘)

第7篇:时间的秩序读后感

本书的作者是卡洛·罗韦力,他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为时空物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在法国马赛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主持量子引力的研究。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决定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谨的描写物理学的书,但是本书的内容可以改变我们思考时间方式。

一、时间统一性和方向性的消失

在我们生活当中理所当然的认为整个世界都在用着同样一个时间,其实不然。比如你联系一位身在纽约的朋友,你通过视频看到她现在的动作和她自己本身的动作也差了几纳秒,可能这个时间的差距非常小;假设我在一个遥远的比邻星b上,光从我这里到你那里,需要花四年的时间,那你用望眼镜看到的我应该是四年前的我在干什么,所以时间是没有统一性的。那时间为什么没有方向呢?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宇宙未来的形态,同样也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几亿年前的形态,所以时间也没有方向性。作者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时间。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比如关于宇宙,物理学家公认的是宇宙的“熵”在增加,物理学家在研究“熵”增加的时候也是以一定的标准来判断的,比如说宇宙在刚生成之时“熵”是很低的,相对于那时候来说,宇宙的“熵”确实是在增加。作者用扑克牌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复杂的原理,比如你手中有12张扑克牌,前六张是红色,后六张是黑色,这个时候你洗一下牌,有的人肯定会说这牌变乱了,由有序变成了无序,这样回答的人把关注点放在了牌的颜色上,如果你把关注的点放在牌的数字上,那可能是一个由无序到无序的过程,所以作者认为时间只不过是我们的主观判断。

二、那我们是怎么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生存呢?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事件是动态的,物体是静态的,所以世界是由事件组成的,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的存在才有了时间。作者还给我们举了这样的例子,为什么茶叶刚好长在爱喝茶南方呢?为什么梅子刚好长在爱喝梅酒的江南呢?真相是因为南方人爱喝茶是因为那的茶叶好而且多,江南人爱喝梅酒是因为梅子只生长在江南。

三、特殊之处

这本书的作者卡洛·罗韦力用较为专业的知识来探讨物理学,与普通科普物理学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这本书当中加入了艺术的形式,在每次探讨的问题之前都有一段非常唯美的描述,这是本书的第一个亮点。比如作者在第一部分探讨时间的崩坍时先用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爱的舞蹈交织,如此优雅的女子,在这清澈的夜晚,被月光亮”。

这本书的第二个亮点在于作者卡洛·罗韦力将对时间的探讨和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作者认为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模糊认识才让我们有了现在对时间的概念,但是要从量子物理这样微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我们现在所用的时间、我们所遵循的规则可能都不会成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才会滋养了许多哲学和宗教。

四、总结

作者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时间不是世界的基本法则,而是我们人类在特定的子集,从特定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时候,从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作者也用富有艺术性的描述进行了总结---于我而言,这个短暂的生命不过是这样的:驱使着我们的不停呼喊的情绪。我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当中需要我们拥有这种探索的精神,并且值得我们奋斗一生,直到死亡。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水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这样我们就可以闭上双目开始休息了。

第8篇:时间的秩序读后感1000字

时间是会流逝的,这是我们一开始对时间的初始概念,我们通常认为时间是均匀流逝,独立统一,有序流向;作者卡洛创作的《时间的秩序》,让我们打破了对时间的传统认识,带领我们探索时间的真相,启发对时间的思考,近乎哲学的角度,这本书我拜读了两遍,有好几处还是觉得困惑难懂,只能浅显的写一下自己对本书的理解。

一、变化和视角

作者首先提出了时间的坍塌,把我们对传统时间的认识彻底打碎,时间是变化的产物,时间失去了统一性、方向性、独立性、连续性以及当下,时间是一个多结构和多层次的集合。

其次作者提出了世界并不由物质构成,而由事件构成。作者给出了一个反问句,反问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过程、事件、复合物,并且受限于时空。所以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取决于我们自身看待世界的视角,第一,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去感知世界并作出反馈。第二,我们可以从父母、朋友、同事、老师等其他人中眼中看到自己,通过情感交流去建立联系,并从他们那边得到反馈,形成自我的观念,我们正是这些观念的映象。第三,我们感知的观念和映象是在时间中发生与延续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中的延续被压缩为对一段时间的感知;时间处于当下,以记忆与预期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形式;时间不会为谁停留,我们只是存在于时间的无数个节点。

二、想要前进只能低熵

作者提出推动世界的不是能量,而是熵。时间是什么,其实就是熵增的结果,因为宇宙的形成就是一个逐渐无序的过程,所以世界要正常运转需要的是低熵,同样我们人类要前进也需要低熵,就如太阳是最丰富的低熵源,产生光合作用让动植物健康成长,我们人类也需要低熵来创造智慧和力量来维持美好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在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里,低熵转为高熵是无法逆转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抵抗熵增,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薛定谔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所以我们只能不断清空、不断吸取正能量,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去对抗熵增。

想要做到熵减,首先要理清思绪,清空干扰,每天整理出三件最重要的工作,其余都是干扰项;其次要灵变开放,一直注入新鲜事物,不要停留在过去,每阶段都要给自己新目标;最后要多学习多阅读,就像手机时代一样,不断推陈出新,越做越智能,我们也一样,如果没有进化,只能面临淘汰。

看完时间的秩序,也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只有管理好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改掉懒散和不规律的习惯,努力做到自律,才能实现熵减,才能不脱离正常轨道,掌握好自己的人生。(楼碧媛)

推荐信息

  • 《让我陪你重返狼群》读后感(共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 14:32:33

    草原上奔跑的灰色天使,引申出大自然的永恒,但它在人们心中却是可怕的恶魔。——题记很久很久以前,狼就被人们视为凶残的猛兽,遭受厌恶。但是,当我读完《让我陪你重返狼群》这本书时,我却同情起狼来了。这本书的作家李微漪在2010年4月的若尔盖大草原上救下了一匹垂死的草原小狼,并带回了成都。“狼身可囚,狼心难

  • 《积极情绪的力量》读后感(共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 15:12:03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生活中常见的两者情况。常见的积极情绪的形式有: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爱十种形式,常见的消极情绪有:愤怒、抑郁、恐惧、焦虑。这些情绪是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有可感受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生活中相辅相成的一对。积极情绪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而消极情绪可能

  • 《在人间》读后感600字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 15:47:34

    在人间,最幸福是家人团聚;在人间,最快乐是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在人间,最美是有一颗诚信,友善的心……《在人间》阿廖沙有正直勇敢的品质,外祖母的待人和蔼,而我们……诚信,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一朵鲜花,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绽放;诚信是一阵和熙的风,拂过脸颊,令人神清气爽;诚信是一股暖流,淌过你的心田,滋润你的

  • 《水浒传》读后感400字大全(20篇汇总)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 16:28:04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读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结成一个整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是由层次分明而又统一连贯的前、中、后三大段落组成。作者首先写了林冲、晁盖、武松、鲁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

  • 关于《红岩》的读后感800字大全(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 17:00:34

    读完了《红岩》这本书,我热血沸腾。《红岩》,是一本经典革命小说,它讲了一个1948年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等各种计谋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的故事。这本书中描写了众多的英雄

  • 《海的女儿》读后感(共1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 17:40:03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广为流传。也被译为《人鱼公主》。该童话被多次改编为电影、木偶剧、儿童剧。《海的女儿》主要讲了:在美丽的海底住着一些美人鱼。海王的女儿——小海公主,一直在海底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整天在王宫里玩耍,非常开心。她们一直让祖母给她们讲上面世界的故事,她

  • 《怦然心动》读后感(共1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 18:21:34

    刚刚阅读完一本书,名字叫《怦然心动》,这本书也被拍成了同名电影。纯真年代的单纯小美好,真的让人觉得世界真的很美好。很喜欢朱莉,是个很勇敢很能干很善良很单纯的小女孩。小孩子的世界,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当她发现她的家是租回来的时候,除了惊讶之外,她还做出了个惊人的举动,动手把自己的院子的大整改。然而她的父

  • 《我与地坛》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2 6:53:4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

  • 有关《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大全(16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2 7:30:19

    本书描述了三个人的奇幻探险,作者凡尔纳以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向大家介绍了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的海底,和其妙的海底生物,能让读者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清澈透明的的海底世界之中,观看着五彩斑斓的鱼类。让我们能够陶醉其中……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一向平静的大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些列骇人听闻的怪事儿——一只巨大

  • 《怀念母亲》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2 8:10:49

    学习了《怀念母亲》这一篇课文,使我的心深深的被触动了。这篇课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学者、国学大师,他曾经有过长达10年的留学生涯,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他远离故乡,远离祖国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国的期盼,一直伴随他走过在异国的孤独岁月。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