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读后感
起初这个老头并不讨人喜欢,莫名其妙。可当我得知她的妻子去世后,泪流满面。
他喃喃自语,“家里没有你简直乱套了。”“我想你。”
原来欧维所有的固执都是命运在他身上烙下的伤痕所结的痂,是他对抗苦难人生所必须穿上的盔甲。
他古板,总爱发脾气,恪守原则。买花不愿意交三克朗增值税。
他开着蓝色的萨博,穿着蓝色的西装。在得知邻居鲁尼换了宝马车后,就毅然决然和他绝交。
因为在他眼里移情别恋比看法不同更让人难以接受。
他很有能力,会修车、换暖气片、改造厨房,甚至会装修房子,会很多你想不到的事情。
索雅眼里的欧维正直、勤劳、善良、温柔。他就像第一次约会时有褶皱的粉红玫瑰。
朋友们不理解她为什么选择他,但她自己知道只有这个男孩会因为喜欢坐在她身边听她说话而反方向坐几个小时的火车。
没有人会像欧维一样可以在车里等上整整一个小时而不追问她究竟在等什么或者要等多长时间
这就是欧维的魅力。
但让我喜欢上这本书或者说喜欢上欧维这个人物的是作者塑造的欧维与索雅的爱情。
欧维在火车上看到索雅的第一眼,便深深的爱上了她。
棕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红色的皮鞋,还有那硕大的黄色发卡,这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他遇到了像阳光一样温暖善良的妻子。
明明是一个做事冷静讲条理规矩的人,遇见爱人时却变得那么浪漫。
他第一次违背了自己的原则,觉得迟到原来没什么。他知道她喜欢书便为她亲手制作书橱。他知道她爱她的爸爸和那只叫恩斯特的猫,他就努力和他们相处。
“当她身穿着一条印花长裙和一件红得让欧维不得不挪动一下脚步的羊毛衫出现时,欧维当即决定,她不守时的毛病也可以原谅。”
他是个非黑即白的男人。
但她是色彩,他的全部色彩。
在索雅死后,欧维的世界又变成了黑白色,被迫退休后,更是心灰意冷,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所以他决定去死。直到新来的外国邻居和她的两个女人改变了他,在他所剩不多的时光里给了他温暖。
他的一生苦乐参半,甚至有点悲惨。
七岁时,母亲因为肺痨去世了。十六岁时,父亲因为一节失控的车厢而离开了他。
只留给了他一辆萨博、城郊外一套破旧的房子和一块已经变形的老腕表。他继承了父亲的工作,在铁道上工作了五年。
并且坚定着不评价别人的好坏的原则,但这使他最后背下来车厢窃贼的罪名,丢了在铁道上的工作,也成了火车上的夜班清洁工。
但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可能在那天早上下班时遇到索雅,还有那即将缠绕他一生的笑声。
二人结婚后,在和索雅的旅行中索雅失去孩子和双腿。他改造房子,去索雅的学校修残疾人坡道,拒绝把卧室搬到一楼,给政府写信。所有的一切都透露着他深沉而固执的爱。
他用他的方式告诉索雅,我不在乎,我依然爱你,我绝不放弃,不管是上帝宇宙还是何方神圣都休想赶走你。
他固执的笨拙的用他的方式去爱着她保护着她。欧维就是那么执拗又可爱,他就像一块冰封的巧克力,你把他执在手心捂化了,就能感到沁人心脾的甜。
整本书的描写都非常的平淡,但充满了魅力。
在索雅的父亲和名为恩斯特的猫接连去世后。
伤心的索雅这样对欧维说道“现在你得加倍爱我。”
于是欧维对她撒了谎,说他会的。尽管他心里清楚,他已经不可能比现在更爱她了。
每当欧维要生气时,索雅就会把手指钻入他的掌心。
书的结尾,欧维安详的离开了,他最终死在了梦里,告别了人世。上帝永远不会让一个好人自杀成功,好人应该在梦中安详的离开。
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去不断创造意义,从忙碌中体会酸甜苦辣,为你,我的生命千千万万遍。
看完整本书我想“我也曾陪伴这个固执又充满爱意的老头走过一段不美好又很幸福的人生。”
第2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观后感
看到荧幕上的北欧,总会让我有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
上次写观后感和读后感也是很久之前了,今天抽空放松一下自己,把电影版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翻出来看了一遍。
看完电影情绪总是会一时间出不来,有人说电影是鸡汤杂烩,不过我倒觉得全篇没有什么说道的痕迹,只是把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戏剧化而已,简单而温暖,甚至能够击溃麻木与混沌。
这是一部开头很容易让人放弃的电影,原著我也是看了三遍开头才坚持看了下去,无趣又暴躁的独居老男人,对社区任何事都要插上一手,如果有人提出异议,威胁、谩骂就会从他口中冒出,实在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角色让我感受到了巨人花园一般的温暖。固执和温情毫不冲突的同时上演。
欧维无数次的想放弃自己的生命,却也无数次的被打断,在着许多次的纠结中,他向别人敞开心扉,听起来是个很俗套的故事,但是却给我一种很是温暖的感觉。配上独特的北欧风,在这个周末让我有了一种很放松,很愉悦的心情。
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索尼娅对欧维说的“我们要么死亡,要么就好好活着,”这句话强调的是好好活着,而不是那种对生活无所谓的活着。此生无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都逃不开人生,都要好好活着。
也许人生就是这么反复无常,个人渺小如尘埃,任由命运翻云覆雨。就像男孩欧维在教堂里参加完母亲的葬礼,看着棺木从后门抬出,要举行婚礼的人们从前门进去。就像少年欧维听到火车后面一阵闷响,父亲就不见了。就像中年欧维拨开破碎的玻璃,看到索尼娅躺在血泊中。就像老年欧维躺在午后的墓园跟妻子的墓碑絮絮叨叨。
即使如此还是要勇敢的活着,在下一个路口,下一个转角,就会有人朝你露出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容。在下一天你就会和多年的老朋友握手言和,在下一个明天,你的周围就会搬来吵吵闹闹的邻居,寻求你的帮助并且给你回报。
然后你就会觉得,这样的日子,好像也不错啊。
第3篇:《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读书笔记
正如某本书内页上的一行字:“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阅读可以带来思考与感悟,愉悦身与心,在这个快节奏的压力倍增的时代,阅读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这本名字稍显奇怪的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遂决定买来看看,为什么这个男人决定去死。
这本书是瑞典近年来最成功的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处女作,瑞典头号畅销书,并且已经被拍成同名电影上映。书中这个叫欧维的,命运坎坷,有自己的原则——承担一份责任,不轻易妥协,他的性格甚至有些执拗。“在遇到索雅之前,他的人生没有任何色彩;遇到索雅之后,她就是他全部的色彩。”索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带来了阳光,生活的希望;失去索雅之后,他的世界再次变得灰暗,不,应该是比前更加黑暗。一旦支撑的支柱失去,一切都在瞬间坍塌。整个世界对于他而言,没有半点希望。“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心爱的妻子索雅因病去世半年之后,五十九岁的老头“被退休”,离开了“三分之一个世纪就在同一个工作岗位”。精神上没有寄托,无所适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只有自杀,才能与妻子相会,与这个世界和解。欧维一直在寻找各种方式去死,却又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达成愿望。屡次自杀受阻之后,他用毒舌和冷漠捍卫自己的领地,以自己的原则坚守到底。作者用诙谐的手法冲淡了死亡的压抑感,刻薄的外表下,一颗柔软而善良的心。欧维,在旁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怪老头。孤独,生无可恋,人生低谷,命运坎坷,一直依靠某人而努力,自杀了结一生,却被各种突发事件打乱……
欧维老人就是我们周围的一部分人,甚至有我们自己的影子,看似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有着鲜明的性格,固执偏执,一板一眼,但是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善意,从来没有改变过。嘴上说着不乐意的话,身体却诚实地做着一些善事。这个世界好像一直对他不友好,甚至是苛刻残酷。内心孤独而敏感的欧维,却一直用自己的原则去维护自己坚不可摧的行为准则。我们一般不会主动去认识这样的人,而一旦看到了他的可爱善良和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才能真正认识他的人格,而这些都与现在无关,只关乎他的过去。认识一个人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了解他的过去。生长环境与时代因素的影响以及本身的经历,造成了一些老人孤傲倔强暴躁的性格,“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一开始,这句话只是有针对性地批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但是慢慢地,这句话像一条标签一样被用到了很多老人身上。你不了解这个人经历了什么,而去妄加评论,指手画脚,一定是很愚蠢的行为,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话会摧毁一个怎样坚强的内心,他其实骄傲而独立。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里,在琐碎的生活中,很难慢慢去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过去,真正认识一个人。而碎片化的智能时代,是对老人不友好不善良的时代。应该多一些对老人的关心,而不是对着手机笑呵呵,和完全不认识的人发消息,却不愿意花一会儿时间,与坐在身边的父母长辈好好聊聊,他们的过去他们的时代以及他们的未来。不是他们跟不上时代,变化,而是我们走得太快了。要等一等,慢下来,细细品味生活,内心接纳身边的亲人老人,不需沉迷手机和电脑,静静地生活,打开自己的,向整个世界去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喜怒哀乐。于是突破原则与界限,接纳那些并非与自己有一致原则的人,并释放善意,与他们建立关系,彼此依赖。
死亡好像一直是一个禁忌的话题,更别提自杀了,书中说“死亡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并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的最大动机之一。”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曾经有一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的则是“老去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弃才是。”人的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于被其他人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当一切的需要都消失时,结束自己的生命。老年人被忽视,退休或下岗,搬迁到新的城市,不适应新的生活,他们往往不善于表达,即使是做好事,也往往不被领情。如果我们去了解他们的初衷,去了解他们的过去,了解他们的处境,也许会发现不同的世界,他们其实很可爱,很善良,去“麻烦”他们,毕竟“被需要”才是生命的意义。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的时代,如何善待老人的问题,值得深思。重视这些,也关乎我们未来——真希望是一个充满善意的时代。(伍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