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二手时间读后感2000字
2021年的春节,应该是世界大难之后,一个百废待兴的节日,如果过去一年给我们带来的是痛苦、郁闷和悲伤,那即将开始的新年将会是复苏,是正常,是希望。我利用春节期间看完了这本厚达600多页的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纪实文学《二手时间》,这本书正是讲述在过去已发生的时代巨变中苦难苏联百姓生活,让我现在知道了,苏联过去是一个比我们还遭受苦难的民族,我们曾有着相似的经历,雷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看得我心情有点压抑和沉重,脑中还不断出现对我们曾经的过去快闪。
1940年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苏联解体等重大事件。著有《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等。曾获得包括瑞典笔会奖、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世界见证人”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德国书业和平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2015年,因为她的“复调书写,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纪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感觉我们现在武汉的方方有点像这书作者,她们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只书写大众的悲惨生活,只直击人性的黑暗,全书只有负能量,没有积极向上的信念,一点不符合上层阶级的精神。作者也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看了这本书,我对今天的苏联走到现在的地步也不足为怪了,同时我也相信,这个民族正是因为制度正最终走向衰败、灭亡。我才知道在那个时期的普通俄罗斯人不止是金钱意义上的穷,而是在一切方面穷。不仅仅是经济崩坏,而是举凡人赖以生存的一切都土崩瓦解:党自杀了,国家机器瘫痪了,单位消失了,福利破产,价值观粉碎,社会秩序陷入近乎无政府状态,生活毫无趣味,文化被踩进泥里,为人的尊严荡然无存——一句话,人们失去了所有的曾被称为“生活”的东西。这是一个被“拔掉了根”的民族。
“共产主义者是读马克思的人,反共产主义者是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人”,摘自书中的一句话很有哲理,我一直奇怪西方国家为什么一直对我们和苏联抱有从骨子里带来的敌意,无论我们如何拥抱世界,总得不到他们一点真诚的欢喜,苏联也是,曾经他还是欧洲一个民族大家庭里,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西方是敬畏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认为我们是一个专制的制度,是在限制和约束人的民主,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意愿,自由地….,他们认为这不是人类文明最终发展方向,以前历史也已无数次证明,这专制制度迟早要走向灭亡。
历史只关心事实,而情感被排除在外。人类的感情是不会被纳入历史的。
我们觉得自由是非常简单的,但一段时间过后,我们亲自感受到了它的沉重,因为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过怎么为自由而牺牲。
可是开始的却是“契诃夫式”的生活,一种没有历史的生活。所有价值观都崩溃了,除了生活价值。生活是最广泛的。我们产生了新的梦想……自由原来就是恢复小市民生活。那是以前的俄罗斯生活中羞于启齿的。……整个历史中,人们只是活过了,而不是生活过了。
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本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怖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却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
这是一本让人震撼的书,读后可以对中国情况有了很多相对的思考,最好的一点也就是如同历史之镜,完美映照出中国。对极权时代的痴迷,对新世界的抗拒,道德的缺失,空无与迷茫,舔舐伤口者与试图忘记过去者,都在这里了,当然我们现在没有处在时代二手时间,我们很幸运,我们正处在中国一个黄金最好时代,我们有着我们希望的自由,理想的生活,但我们仍要时刻保持清醒,敬畏自由和权力。
第2篇:二手时间读后感600字
《二手时间》是一部描述苏联解体前后社会状况的小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该书生动地描绘了那段动荡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社会制度突变后人们迷茫的心境。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之一,人民衣食无忧,直到1991年,这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竟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分裂为十五个独立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突然倒退了几十年,一切仿佛都回到了苏联之前的时代,这就是题目《二手时间》的来历。突然降临的资本主义新社会让人民不知所措,分裂国家造成的动乱和暴动更是让人们陷入恐慌之中。成千上万的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随着苏联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被公开,受过苏联教育的人们心中被困惑所充满,现实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他们所热爱的时代,他们还需要尝试融入这个新的社会。一些人放弃了原先的信仰,另一些人选择自甘堕落,逃避现实。年轻人被卷入新的战争中,回来后变得恐惧,惊慌,酗酒,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民族仇恨带来的歧视和暴力,在人们的心中又蒙上一层阴影。
在民间,依然有许多社会主义的支持者不接受苏联的解体的现实。他们。拒绝融入资本主义的社会,逐渐脱离社会,走向孤僻一人的道路。苏联的精神还能延续多久?这个问题难以回答。
苏联总共维持了74年,而新中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72年的时间。发展到现在,中国不但没有出现苏联末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反而蒸蒸日上,经济持续发展。是什么让苏联与中国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呢?除了制度的原因,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读完《二手时间》,我对苏联时代和后苏联时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发现,在政治运动中损失最大的永远是人民,当国家动乱时,人民就会遭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我希望,世界上无辜的人民再也不用为了国家的动荡而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第3篇:二手时间读后感
最开始关注这本书时是被它的名字吸引到的,世界上有二手的物品,怎么会有二手的时间呢?作者笔下一段段鲜活的口述采访让我仿佛置身于苏联解体后从1991年到2012年这20多年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看到了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
这本书和大部分的小说不同,它由20个小故事串联而成,主人公也不是一个,上至苏联元帅,下至卫国战争中的老兵;有苏联时期地区党委书记,也有普通工人、农夫;有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莫斯科的塔吉克人,车臣的俄罗斯人等。他们有的沉迷于过去而不能自拔,有的迷失于现在而丢失了未来,有的虽然在思考未来,但是他的心中却没有底气。这些故事可不是虚构而来的,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当中,他们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透过这些故事,我发现所谓的二手时间,不光是一个过时的时间,也是一个虚假的时间、错位的时间、别人的时间。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都来自于别人,仿佛昨天是被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充满希望的年代被充满恐惧的年代所取代,这个时代在转身、倒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
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一样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到了崭新的俄罗斯,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
这本书仿佛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直抵普京时代。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人们该如何追寻信仰和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如今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也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要反思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去,反思如何真实地生活在当下,更要反思如何建设属于自己的未来。
其实《二手时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写给曾经的苏联人,也是写给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车臣人,更是写给中国人和美国人,也不只是写给政治家,而是写给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是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而写的。(陈帅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