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1000字
长安,是大唐的都城,大明宫的所在地;也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城市,一个热闹繁华的地方。但不管那里有多昌盛,有多繁荣,有人的地方就终究会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也就会有江湖。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一个个的阴谋,在一张张假笑的脸下施展着,而那一系列惊天动地的计划,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展现在李泌和张小敬面前。时间有限,十二个时辰内,他们若是成功了,则长安平安无事,若是失败了,则一切都会万劫不复,长安会在霎那间灰飞烟灭,上至天子、文武百官,下至黎明百姓,一切都在劫难逃……
《长安十二时辰》的整篇文章构造很精细,长安人的生活被作者穿插在故事情节中,既不显得繁琐,也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张小敬了。他是一场战斗中第八团300多个人里幸存的三个人之一,是在长安万年县当了9年不良帅的五尊阎罗,是为了给老战友闻无忌报仇雪恨而杀死上司、被捕入狱的囚犯,也是靖安司的都尉张都尉。多年的经验将他磨练的刚毅果决、是非分明。他在得知这个计划时,想救的,并非天子和高官,而是那些普通平凡、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百姓们。张小敬知道,要完成这项不可能的计划,就得狠下心做任何事,譬如为了计划,他出卖了官府在黑道中的暗桩小乙,甚至为了博取以前的老战友、现在想灭亡长安的敌人萧规的信任,杀了李泌。要不是萧规只是存了试探之意,并未让张小敬真正杀死李泌,后面的计划可能就完不成了!
李泌是一个修道之人,但为了帮助幼年的好友太子李亨,出山成为了靖安司丞。他也同样是一个聪慧之人,不惜用张小敬这样囚犯出身的人来保住长安城。他曾说过,他和张小敬的规矩,就是不讲一切规矩。他还因此"气病"了自己的上司贺知章,只为了保住张小敬。可以说,要是没有李泌与张小敬的默契合作,就没有长安能一直维持住的繁荣富强。
张小敬和李泌曾经讨论过,要是有一艘船即将沉入海中,需杀一个无辜之人来拯救整艘船,那么你会杀吗?两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会。虽然这是一个不道德的选择,但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对错、善恶、好坏之分。张小敬和李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性格和理性的头脑,才能在最后时刻转危为安,救出所有人。
事情最后的真相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但有了一个倒霉鬼做替罪羊,谁又会理会那些所谓的真相呢?就像张小敬曾对姚汝能说过的,你若是不变成和长安一样的怪物,就会被它吞噬掉。还记得看到所有事情都结束的时候,书中说:"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张小敬干涸已久的眼窝里流淌而出,这还是他来长安九年以来的第一次。"他流泪,或许是为百姓而流,或许是为老战友萧规的作为而感慨,或许是对那些为了权势的争斗而不择一切手段的位高权重者而感到愤怒。张小敬作为做过九年不良帅的阎王,他流的第一滴泪,是对这个真实的长安最好的展现!
第2篇: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5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使我印象深刻。本书的时代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夕,讲述了主人公张小敬运用自己的智慧几次解救长安于无形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张小敬是一个死囚犯,因靖安司司承李泌发现突厥人想在上元街炸毁长安,而调动最熟悉长安的前长安不良帅张小敬来阻止这次阴谋。其中静安寺中的每个人都为了拯救长安,不顾自己的一切,而这场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候,静安寺被人侵入,一把火烧了靖安寺原班人马,死的死伤的伤,一些只为官权的新静安寺人马因为找不到事件真正的元凶,就将此事件嫁祸于张小敬。他由于受到了多方压力而一度想放弃,但他想到那些无辜的长安人民而坚持了下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就是主人公张小敬对李泌说“我帮助你不是为了权,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长安这千千万万条生命”。这句话让我感受到,虽然张小敬是长安不良帅,但是他深深爱着长安,并且想拯救长安的所有人民。他变成死囚犯,也是因为他为了人民而与官府作斗争,因此杀了自己的上级而被判死刑。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坚持不懈。记得那次我们班在一次同舟共济比赛中,尽管我们组的队员多次都从高跷上摔下来,但我们的队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最后得到了第三名的成绩。
还有一次,我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看到阅读题那么长,还那么多的横线,我就一度不想做,但是我咬牙坚持下来,做完了整张卷子,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所以当经过努力坚持后得到的成功,才真正让我感到由衷的喜悦与自豪。(冯祺开)
第3篇: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400字
闲来无事,追了个剧,一场刺杀圣人,也就是皇帝的大戏。一开始就直入波谲云诡的剧情,华美的场景,饰之以考究的服饰与器物,辑以唐朝语言特色,缀以唐诗,真的是挺好看!
但看到了最后,我哑然了,唐明皇居然能圣心独具,首先提岀分江山与民,同时坚定交政于法制化身的右相,这宣传民主与法制的启蒙运动,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早了近1500年啊!
剧里有大胆改革的领导者,有不忘初心的守护者,有愿意当狗世代为奴者,更有大吃血馒头者。有大师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看不尽然,至少我们的启蒙运动可以追溯到唐朝了!
当然,最后的剧情还是没了圣人,我们又都不知道怎样活了。
自这部大剧播出后,没想到的是一下子就火了那个叫火晶柿子和水盆羊肉的陕西小吃,据说要卖断货了。
老子讲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我们当代人好像还真是做到了为腹不为目这点啊!
真的是可惜了,又一部买椟还珠大剧!
第4篇: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是描写唐朝“天保”年间,主要为狼卫袭击事件掩护下、以“龙波”为实施人、不明势力幕后推动、张小敬和李必等反恐、多方力量纠缠的一部国产快节奏反恐剧。其情节精彩、演员演技精湛,是一部很精彩的电视剧。
剧中人物张小敬、李必、何执正、崔器等都有自己的信念,性格特色突出,同时也让人深深的心生敬佩或者同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纵观整个剧集,结果却不是美好的。张小敬周围人不少都没了性命,何执正凄惨离去,崔器战死…大唐也逐步在多年后走向内乱和衰败。整部剧到了最后,似乎没有胜利者。剧中各个人物,在其中经历的多是痛苦,也少有快乐。
我们佩服张小敬、李必等人,但那种命运是我们想要的吗?
(一)执念与纠缠
我看这部剧的第一感觉,就是每个人都有执念,太纠缠了。
反恐事件是外在的线索,背后是事物原有的矛盾和后来人们的起念。人们的起念是推动缘(原有的关系和矛盾)发展的力量,缘的发展则可能激化或者消除问题。
在这部剧里,各种各样的信念,引导人们纠缠在一起,上演了这样一出大戏。矛盾发展愈演愈烈,而不是消除。
我当时想到了网络上那则“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天堂是每个人都拿一个长勺子,相互喂身边的人;地狱也是每个人都拿一个长勺子,拼命想往自己嘴里送吃的,却送不到。
合道者亲,是一种水到渠成守株待兔的状态。在合道的心念下,人和人之间的行动少有冲突(纠缠少),自然靠近、聚集,形成一种向好的聚集状态。
但在十二时辰中,人们的信念与愿望,将人们推拉到一起(强烈的纠缠)。在圣人宠信林九郎、政务日渐废弛的问题下,何执正谋图通过阴谋使太子掌权,徐宾希望展现治国才能,萧规希望复仇。每个人的执念,推动了人和人的纠缠在矛盾的作用下,演化成激烈的斗志和冲突。
(二)执念与不合道
这些执念都有不合道的地方。
姚汝能祖上良相的光环对于姚汝能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包袱…。但姚能力一般,又不拼命努力。在这种强烈的念头作用下,做了右相的暗桩。但又不彻底,最后两边都不待见。
张小敬的“到长安”、“在长安生活”和“长安百姓”驱使着自己留在长安,也想让闻染留在长安。
靖安司负责报时的庞灵,为了做个好女婿,配的上右相的女儿,要给右相立功的念头让他在靖安司做暗桩,最后事情败露自杀,失去性命和家庭。
另外一个靖安司官员安主簿的命运,也让我有些感叹。安主簿应该是娶了白富美。当时老婆家托了关系安主簿要离开长安。但在召集的鼓声下,他说了句“这样就能配得上你了”,然后回到靖安司。当晚在靖安司遇袭中殒命。安主簿当时该不该回去呢?
另外剧中一个很鲜明的人物崔器,在张小敬指出小乙是暗桩,已经被众人不齿的情况下,让张小敬承担自己的因果就好了。但崔器还是在捉拿狼卫的途中拖延时间,导致张小敬被围,带来整体的局面继续拖延。本可杀死狼卫首领的时候,要去武斗,报私仇。最后在萧规潜入靖安司时在道义的作用下死斗,不选择预警、组织掩护的方式,最后战死。
从崔器不合道地方很多的角度去看,崔器本身就是难以在职业道路上升职的。
剧中还有李必、龙波、元载等很多人物。合道的人物却屈指可数。落魄才子程参是剧中能够看明白的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最后选择离开,远赴西域。
(三)积德、场域与命运
起念和是否合道,当时是我看这部剧的一个角度。另外我想还有场域的角度可以解读剧中的人物命运——他们的积德、场域与命运。
剧中有个细节,张小敬去地下城之前找到李香香。走之前说,让小乙把栏杆修一下,免得靠着摔到。可见张小敬经常随处从细微的地方积德。张小敬对小乙李香香等,关心他人,随处积德,为他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他办案和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圣人命运变化反映出的内容很有意思。圣人的场域从前依靠英明,在一群理想希望大唐向上的人人心中留下来一定的好印象(也在宠信右相的质疑中逐步衰退)。当前的场域没有怎么经营,依靠皇位提供。在皇宫内,是太子和右相的争宠的对象,文武百官围绕其左右。结果在离开了皇宫时,就失去了场域,被人质疑偷猪,被人追杀。
右相善于经营,但场域内多为吉温这样的谋私之徒,势力强大,但漏也很大(读书人和民间反对),也成为后来身败名裂的基础。这个场域以利益结成,远没有张小敬积德所成的场域稳固。
地下城的控制者葛老是皇帝一般的存在,威严而有力。葛老有自己的场,但是不是共同体,更多是控制。所以出现被内部人暗算的情况。
《长安十二时辰》以宽广而又不失细腻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诸多人物的念头、纠缠和命运,对我来说算是一次很好的反思和学习。(任玉琢)
第5篇:长安十二时辰读后感
“长安”这个名字,总是承载了许多的历史韵味和奇巧故事。关于长安,心中总有一段豪气干云的侠梦,而《长安十二时辰》,恰是对长安侠梦的最佳诠释。
初时知道《长安十二时辰》,还是电视剧版的火爆,人人都在讨论这电视剧剧情紧凑,细节到位,良心好剧,与国外的危情24小时有几分相似之处。出于对长安的喜爱,我也看了这部电视剧,又在等待更新的百无聊赖中打开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原书,然后就是一口气看到了末尾。
与电视剧直观的视觉体验不同,文字给人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那些历史长河里只附着于冰冷刻板的史料记载中日渐苍白的长安百态,在马伯庸的这个故事中逐渐明朗生动,有血有肉。从雕胡饭、薄荷叶、油缒子,到上元节的赏灯等众多传统,再到行走在坊间形形色色的人物衣衫、发饰、语言,那极尽繁华厚重的大唐一百零八坊里的烟火气,随之跃然纸上。
我曾看过陈凯哥导演的《妖猫传》,那是盛唐贵族的写照,而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则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安普通人的众生相。有喜有乐,有顺有难,也有平康坊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还有黑暗残酷的地下长安。
刺激紧张的反恐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这是大唐长安一个反恐的故事,狼卫潜入长安,要在上元节这一天图谋不轨,然而从潜入的那一刻,狼卫们就已被靖安司监视,可是因为多种原因,狡猾的狼卫从严密的包围圈中逃脱,一场请君入瓮的好戏变成了引狼入室,长安一百零八坊,如一个精密的棋局,该如何抓捕逃窜其中的狼卫成了一个难题,靖安司司丞李必启用死囚张小敬,也就是男主角来解决这个难题。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张小敬的坚持调查,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阴谋被发现了。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故事,而男主角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是一个死囚,曾经做过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被称为五尊阎罗,因为杀了自己的上司而入狱。他瞎了一只眼,做事果断凶狠,人人闻之色变,可他也是悉心守护战友女儿,为救百姓只身涉险的孤胆英雄。“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所为的不过两个字:平安”,当阎罗讲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的心中就是一阵震颤,这个人物,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张小敬,是个心里时刻想着百姓的阎罗,这样的反差,让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和人性的光辉一下子闪耀了起来。
马伯庸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的得心应手,也顺利将人们带入到了他所描绘出的这个危机四伏的长安世界,这样的一个故事,让人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随着张小敬的举动而跟着剧情的进展起伏,也让读者在脑中勾勒出了张小敬这样的一个“侠者”拯救长安的故事。读完全文,长舒一口气,你会发现这与你心中的侠梦相同,带着这一个侠梦,与张小敬一起走入马伯庸笔下的长安世界,你会发现,这长安繁盛,正是侠者梦中救世救民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