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讲述了主人公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常在一起谈论绿蒂。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
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种种事端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一边拿起绿蒂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可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可以说是作者的自传式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融进了他大量真实的经历。
读了这篇小说,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小说里主人公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只有在他无法得到心上人时才具有残酷而无望的美的意味。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充满血泪的心路事实上是浓得化不开的年少情愫与深黯的少年悲戚。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歌德,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如雷贯耳。对他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大概也同样熟悉。但是,我猜可能许多人没有读过此书。
记得,1986年买书后阅读过一遍,后来也认真读过几遍。再后来就忘记了她。半年前,偶然在书堆里意外见到她,便拿出来放在外面,想有时间要么再读读?于是,2018.0506又阅读一遍,读了整一个月,这次阅读最仔细,是一字一句精读以我58岁阅历经验之后的状态,阅读感受体验与年轻时读的几遍,似乎差异不少。
32年来,总共阅读了6遍。至今,许多细节,概貌,还在我的脑子里。不断地激动着我(维特与绿蒂的深情等),感动着我(绿蒂、维特或歌德的纯洁、热情、友善、高贵等)。这一次,阅读到大半时,那天突然有个念头:哎,写个评论如何?
一
本书有男女一号两位主要角色:维特和绿蒂。维特是领衔主演。故事发生在1771年的德国乡村韦茨拉尔。
毕业不久的23岁年轻法学博士维特,能诗擅文爱画。1771年春天,他来到鲜花盛开的乡村韦茨拉尔游玩赏景。一次舞会上偶遇美丽优雅迷人的19岁姑娘绿蒂,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她而不能自拔。遗憾的是,这段旷世热恋,因为女方已经订婚在先,只能是男方的一个残缺的单相思。绿蒂其实也很爱他,但忠贞不渝的绿蒂只能选择信守婚约忠实于未婚夫。维特带着满心伤痕,痛苦地离开心爱的绿蒂,来到城里一家公使馆当秘书。后来毅然辞掉工作。绿蒂结婚了,维特的爱情终于成了泡影。加之工作事业的挫折,社交场上和生活中的失意等等使他抑郁寡欢,后用手枪结束了生命。
小说以书信/日记体写成。用倒述的手法,以写给好友“威廉”书信的形式次第展开故事,后面则是顺叙、倒叙、插叙并用。但,同时又很像一本自言自语的“日记”。从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部分甚至大部分“自传”性质的小说。因为,其中含有许多歌德本人的东西,而且是真实地原样再现,记载了歌德很多个人生活事件,特别是嵌入、渗透了很多歌德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价值观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本书在很大意义、很大程度上概括、代表了歌德本人的较多、较典型的思想、观念。
小说分为前后两篇。
第一篇,几乎是完全真实的,这里的“维特”基本就是作者“歌德”本人,现实中的歌德最深切地爱上了“夏绿蒂”。书中的故事就是歌德,绿蒂的真实原型“夏绿蒂”及其未婚夫三个人的真实生活。
第二篇里,几乎多为歌德虚构的,主要是借来作者的同事好友“耶路撒冷”的生平事迹及失恋自杀经历等,辅以虚构演绎、艺术加工而成。此处的内容,便与夏绿蒂及其未婚夫没有任何关联了。
全书,两部分内容的真伪,有夏绿蒂和丈夫与友人的书信和评价为证。
二
比较一下现实中的歌德,与小说里的人物维特,是有一些意味的。
脆弱的维特失恋后,从此消沉一蹶不振、最终选择了自杀。而成熟顽强的歌德失恋后,却从爱情废墟上站了起来、获得新生,走出了一条光明辉煌的人生大路。并且毕生辛勤耕耘,用60年时间创作完成了旷世巨著诗体小说或诗剧《浮士德》,于歌德晚年出版,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而《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不朽杰作。
该书是歌德的心血之作,可以说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心与情感,还有对“夏绿蒂”的全部爱炽烈、深沉而高贵的爱情。当他知道最热爱的恋人夏绿蒂已经订婚,经过艰难的考虑抉择、思想斗争,他最终含着热泪背负痛苦,毅然离开了夏绿蒂,成全了原有的这对鸳鸯。表现出高尚的节操、伟大的人性与高贵的情感。
本书不仅热情赞颂了真正的伟大的爱情。其一大功绩在于,还竭力讴歌了“真善美”,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假丑恶”。包括美的人、美的事,如绿蒂、维特、绿蒂的未婚夫和家人、维特的同事朋友,都是一些“好人”,又各有特点;以及大自然的美,万事万物的美。书中对自然风光、环境等描写非常逼真又诗情画意,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刻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语言简洁凝炼、颇富表现力和艺术美。
由此可见,歌德的一颗“真善美”的崇高灵魂,以及过人的文学、艺术素养和语言表现力。所以,此书的“人文价值”“文学艺术价值”都很高。
作者歌德,有着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思想。这一切,从侧面、从字里行间不断地自然而然飘逸而出。时时激动着读者的心,处处散发出感人的魅力!令人由衷敬佩、仰慕!他至高至圣的人格魅力,实在是超凡脱俗。这一切,都有意无意、无形中在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这亦为此书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光彩夺目的一个方面。
三
此书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德国现实之关系密切,联系千丝万缕密不可分。
当时,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处于封建分裂、经济落后时期,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濒临土崩瓦解的前夜,国家分裂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整个社会如一潭死水,封建贵族阶级与不断觉醒的市民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不可调和。平民阶层普遍强烈要求社会改革、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呼唤个性解放,崇尚自然、回归本真等。全民掀起了一场社会革新运动,这就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就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少年维特的烦恼》应运而生,她生逢其时。加之此书巨大的思想蕴涵,使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她深刻地、高度概括总结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向我们隆重推出了几位充满活力、富有新意的年轻男女;既切中现实毒瘤的要害,又代言了大多数平民阶层的心声与希望,以及对灰暗现实的愤怒和批判。
这双重的契合与和谐统一,正是此书红遍全世界的内在、深层次机缘。
换言之,如果此书没有内在超凡的魅力,没有思想价值,没有对现实社会的高度概括并对其艺术地表达,没有对真善美的倾心追求,没有许多美好的人与事的呈现。仅靠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是远远不能达此崇高神圣的境界的!
书中,歌德记录了政府机构的官僚腐朽,官场的虚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还有封建社会的权贵等级观念,使他处处受到歧视。善良纯真的维特陷入一次次新的挫折痛苦中。人格高贵的维特,由衷厌恶这黑暗庸俗的社会现实。歌德犀利的笔触锋芒,对之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阅读此书,我们会时时被作者或维特所感染,他是那么地热爱自然,一草一木、万事万物在他眼里都是美的;他是那么地热爱他人、与人为善,处处同情下层人民,有一颗菩萨心肠;他是那么古道热肠,时常资助他人,施舍穷人,怀有悲悯、同情、爱心;更有他那澎湃的激情、对(夏)绿蒂火热而高贵的爱情!因此,使我们无法不为他深深地陶醉(高尚的灵魂)、深深地感动(炽烈的情感)、深深地惋惜和压抑(失恋悲苦)、以及深深地震撼(高贵神圣的人格、品位)!
也正是因为歌德深厚的文学素养,伟大的品位人格,纯洁友善的品质,加上其生花妙笔,使建立在此般不凡基础之上的男女主人翁,才显得格外动人、光芒万丈!闪烁着灿烂的、炫目的人性美之光辉。
因此,他笔下的绿蒂才那么魅力四射、妩媚动人。
也许可以说,绿蒂是世界文学中最美妙、最成功的恋人形象之一。
四
歌德与夏绿蒂及其丈夫,毕生始终保持着纯洁高尚、深挚的友情。三个人的深厚友谊,极其美妙感人,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其友谊长盛不衰,是因为三人都有着博大的胸襟、深沉浑厚的爱心、过人的理智、崇高的格调和尊贵的人格与情感。
虽然他们时有书信来往,但一直是天各一方、从不见面。直至44年后,63岁的夏绿蒂带着未婚的小女儿,才在德国小城魏玛市,即歌德毕生中长期居住的地方,会见了她少女时代的挚友兼疯狂的恋人、伟大的世界文坛泰斗歌德。这远隔44年的第二次见面,称得上是世纪聚会,毕生仅有的相见与再见!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根据这一段久别重逢的传奇故事,创作了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记录演绎这一幕人间喜剧,一时成为美谈。
也正是因为,歌德有此纯洁炽烈的爱情,加上两个人的过人的理智与冷静,以及高洁神圣的人品境界,他笔下的维特和绿蒂,才会如此感人、动人、迷人!
这是人品与人格,加上纯粹高尚的情感的伟大力量!
此书,不仅是一本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对丑恶腐朽的封建社会、对污浊现实的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的杰作。人物形象描写和心理刻画都极为成功。绿蒂因而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人物,称得上是完美无瑕最为动人的“情人”形象!至今依然,“她的名字被成千上万个敬慕的嘴唇崇敬地念叨着!”
此书最为感人、震撼人心之处在于,一面是维特怀着纯真、滚烫的爱情,含泪默默离开;一边是也深爱着他的绿蒂,信守婚约忠贞不二。从而凸显了真正纯洁、伟大高贵的旷世爱情!这也正是其爱情故事格外光彩照人的深层原因。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中译本约9万字。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歌德的早期代表作。此书一经出版,立时在德国引起轰动,产生了巨大反响,继而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并很快震动整个欧洲。几年里,又很快译成多国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很快风靡全球,成为广大文学人或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挚爱。此作在我国也备受欢迎,1922年就出版了郭沫若的中译本,亦反响强烈轰动一时,成为国人十分喜爱的文学杰作。
纵观全书,首先,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或恋爱小说;再者,因为歌德写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事,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画面,所以,便不再是单薄的肤浅的、卿卿我我的爱情小说;三、因为歌德的思想观念,及他与现实的深度互动和影响等,在书中有诸多呈示,使得此书成为一部深刻表现现实、批判黑暗社会的力作;四、高度概括了德国的社会现状,既切中现实要害,又代言了平民阶层的心声;五、书中许多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内容,以及歌德本人、恋人、朋友等人美好的素质人品道德与人性的记述,使之成为一部非常感人的、歌颂真善美的杰作。六、全书最为动人、迷人之处,就是火热的爱情,高贵的情感,美丽的心灵,尊贵的人格,与崇高的人性。
可见,一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部恋爱小说,同时兼有多方面的、立体的“文学艺术属性”,以及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的多侧面呈现!换言之,该书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可谓一本“多样化”的小说,而不仅仅是写爱情与情感。正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意义、社会意义,使之成为一部风靡全球的世界文学名著。
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歌德,可能大家都不陌生,如雷贯耳。对他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大概也同样熟悉。但是,我猜可能许多人没有读过此书。
记得,1986年买书后阅读过一遍,后来也认真读过几遍。再后来就忘记了她。半年前,偶然在书堆里意外见到她,便拿出来放在外面,想有时间要么再读读?于是,2018.0506又阅读一遍,读了整一个月,这次阅读最仔细,是一字一句精读以我58岁阅历经验之后的状态,阅读感受体验与年轻时读的几遍,似乎差异不少。
32年来,总共阅读了6遍。至今,许多细节,概貌,还在我的脑子里。不断地激动着我(维特与绿蒂的深情等),感动着我(绿蒂、维特或歌德的纯洁、热情、友善、高贵等)。这一次,阅读到大半时,那天突然有个念头:哎,写个评论如何?
一
本书有男女一号两位主要角色:维特和绿蒂。维特是领衔主演。故事发生在1771年的德国乡村韦茨拉尔。
毕业不久的23岁年轻法学博士维特,能诗擅文爱画。1771年春天,他来到鲜花盛开的乡村韦茨拉尔游玩赏景。一次舞会上偶遇美丽优雅迷人的19岁姑娘绿蒂,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她而不能自拔。遗憾的是,这段旷世热恋,因为女方已经订婚在先,只能是男方的一个残缺的单相思。绿蒂其实也很爱他,但忠贞不渝的绿蒂只能选择信守婚约忠实于未婚夫。维特带着满心伤痕,痛苦地离开心爱的绿蒂,来到城里一家公使馆当秘书。后来毅然辞掉工作。绿蒂结婚了,维特的爱情终于成了泡影。加之工作事业的挫折,社交场上和生活中的失意等等使他抑郁寡欢,后用手枪结束了生命。
小说以书信/日记体写成。用倒述的手法,以写给好友“威廉”书信的形式次第展开故事,后面则是顺叙、倒叙、插叙并用。但,同时又很像一本自言自语的“日记”。从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部分甚至大部分“自传”性质的小说。因为,其中含有许多歌德本人的东西,而且是真实地原样再现,记载了歌德很多个人生活事件,特别是嵌入、渗透了很多歌德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价值观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本书在很大意义、很大程度上概括、代表了歌德本人的较多、较典型的思想、观念。
小说分为前后两篇。
第一篇,几乎是完全真实的,这里的“维特”基本就是作者“歌德”本人,现实中的歌德最深切地爱上了“夏绿蒂”。书中的故事就是歌德,绿蒂的真实原型“夏绿蒂”及其未婚夫三个人的真实生活。
第二篇里,几乎多为歌德虚构的,主要是借来作者的同事好友“耶路撒冷”的生平事迹及失恋自杀经历等,辅以虚构演绎、艺术加工而成。此处的内容,便与夏绿蒂及其未婚夫没有任何关联了。
全书,两部分内容的真伪,有夏绿蒂和丈夫与友人的书信和评价为证。
二
比较一下现实中的歌德,与小说里的人物维特,是有一些意味的。
脆弱的维特失恋后,从此消沉一蹶不振、最终选择了自杀。而成熟顽强的歌德失恋后,却从爱情废墟上站了起来、获得新生,走出了一条光明辉煌的人生大路。并且毕生辛勤耕耘,用60年时间创作完成了旷世巨著诗体小说或诗剧《浮士德》,于歌德晚年出版,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而《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不朽杰作。
该书是歌德的心血之作,可以说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心与情感,还有对“夏绿蒂”的全部爱炽烈、深沉而高贵的爱情。当他知道最热爱的恋人夏绿蒂已经订婚,经过艰难的考虑抉择、思想斗争,他最终含着热泪背负痛苦,毅然离开了夏绿蒂,成全了原有的这对鸳鸯。表现出高尚的节操、伟大的人性与高贵的情感。
本书不仅热情赞颂了真正的伟大的爱情。其一大功绩在于,还竭力讴歌了“真善美”,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假丑恶”。包括美的人、美的事,如绿蒂、维特、绿蒂的未婚夫和家人、维特的同事朋友,都是一些“好人”,又各有特点;以及大自然的美,万事万物的美。书中对自然风光、环境等描写非常逼真又诗情画意,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刻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语言简洁凝炼、颇富表现力和艺术美。
由此可见,歌德的一颗“真善美”的崇高灵魂,以及过人的文学、艺术素养和语言表现力。所以,此书的“人文价值”“文学艺术价值”都很高。
作者歌德,有着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思想。这一切,从侧面、从字里行间不断地自然而然飘逸而出。时时激动着读者的心,处处散发出感人的魅力!令人由衷敬佩、仰慕!他至高至圣的人格魅力,实在是超凡脱俗。这一切,都有意无意、无形中在书中得以充分体现。
这亦为此书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光彩夺目的一个方面。
三
此书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德国现实之关系密切,联系千丝万缕密不可分。
当时,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处于封建分裂、经济落后时期,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濒临土崩瓦解的前夜,国家分裂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整个社会如一潭死水,封建贵族阶级与不断觉醒的市民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不可调和。平民阶层普遍强烈要求社会改革、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呼唤个性解放,崇尚自然、回归本真等。全民掀起了一场社会革新运动,这就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
就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少年维特的烦恼》应运而生,她生逢其时。加之此书巨大的思想蕴涵,使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她深刻地、高度概括总结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向我们隆重推出了几位充满活力、富有新意的年轻男女;既切中现实毒瘤的要害,又代言了大多数平民阶层的心声与希望,以及对灰暗现实的愤怒和批判。
这双重的契合与和谐统一,正是此书红遍全世界的内在、深层次机缘。
换言之,如果此书没有内在超凡的魅力,没有思想价值,没有对现实社会的高度概括并对其艺术地表达,没有对真善美的倾心追求,没有许多美好的人与事的呈现。仅靠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是远远不能达此崇高神圣的境界的!
书中,歌德记录了政府机构的官僚腐朽,官场的虚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还有封建社会的权贵等级观念,使他处处受到歧视。善良纯真的维特陷入一次次新的挫折痛苦中。人格高贵的维特,由衷厌恶这黑暗庸俗的社会现实。歌德犀利的笔触锋芒,对之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阅读此书,我们会时时被作者或维特所感染,他是那么地热爱自然,一草一木、万事万物在他眼里都是美的;他是那么地热爱他人、与人为善,处处同情下层人民,有一颗菩萨心肠;他是那么古道热肠,时常资助他人,施舍穷人,怀有悲悯、同情、爱心;更有他那澎湃的激情、对(夏)绿蒂火热而高贵的爱情!因此,使我们无法不为他深深地陶醉(高尚的灵魂)、深深地感动(炽烈的情感)、深深地惋惜和压抑(失恋悲苦)、以及深深地震撼(高贵神圣的人格、品位)!
也正是因为歌德深厚的文学素养,伟大的品位人格,纯洁友善的品质,加上其生花妙笔,使建立在此般不凡基础之上的男女主人翁,才显得格外动人、光芒万丈!闪烁着灿烂的、炫目的人性美之光辉。
因此,他笔下的绿蒂才那么魅力四射、妩媚动人。
也许可以说,绿蒂是世界文学中最美妙、最成功的恋人形象之一。
四
歌德与夏绿蒂及其丈夫,毕生始终保持着纯洁高尚、深挚的友情。三个人的深厚友谊,极其美妙感人,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其友谊长盛不衰,是因为三人都有着博大的胸襟、深沉浑厚的爱心、过人的理智、崇高的格调和尊贵的人格与情感。
虽然他们时有书信来往,但一直是天各一方、从不见面。直至44年后,63岁的夏绿蒂带着未婚的小女儿,才在德国小城魏玛市,即歌德毕生中长期居住的地方,会见了她少女时代的挚友兼疯狂的恋人、伟大的世界文坛泰斗歌德。这远隔44年的第二次见面,称得上是世纪聚会,毕生仅有的相见与再见!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根据这一段久别重逢的传奇故事,创作了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绿蒂在魏玛》,记录演绎这一幕人间喜剧,一时成为美谈。
也正是因为,歌德有此纯洁炽烈的爱情,加上两个人的过人的理智与冷静,以及高洁神圣的人品境界,他笔下的维特和绿蒂,才会如此感人、动人、迷人!
这是人品与人格,加上纯粹高尚的情感的伟大力量!
此书,不仅是一本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对丑恶腐朽的封建社会、对污浊现实的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的杰作。人物形象描写和心理刻画都极为成功。绿蒂因而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人物,称得上是完美无瑕最为动人的“情人”形象!至今依然,“她的名字被成千上万个敬慕的嘴唇崇敬地念叨着!”
此书最为感人、震撼人心之处在于,一面是维特怀着纯真、滚烫的爱情,含泪默默离开;一边是也深爱着他的绿蒂,信守婚约忠贞不二。从而凸显了真正纯洁、伟大高贵的旷世爱情!这也正是其爱情故事格外光彩照人的深层原因。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中译本约9万字。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歌德的早期代表作。此书一经出版,立时在德国引起轰动,产生了巨大反响,继而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并很快震动整个欧洲。几年里,又很快译成多国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很快风靡全球,成为广大文学人或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挚爱。此作在我国也备受欢迎,1922年就出版了郭沫若的中译本,亦反响强烈轰动一时,成为国人十分喜爱的文学杰作。
纵观全书,首先,这是一部爱情小说,或恋爱小说;再者,因为歌德写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事,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画面,所以,便不再是单薄的肤浅的、卿卿我我的爱情小说;三、因为歌德的思想观念,及他与现实的深度互动和影响等,在书中有诸多呈示,使得此书成为一部深刻表现现实、批判黑暗社会的力作;四、高度概括了德国的社会现状,既切中现实要害,又代言了平民阶层的心声;五、书中许多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内容,以及歌德本人、恋人、朋友等人美好的素质人品道德与人性的记述,使之成为一部非常感人的、歌颂真善美的杰作。六、全书最为动人、迷人之处,就是火热的爱情,高贵的情感,美丽的心灵,尊贵的人格,与崇高的人性。
可见,一部《少年维特的烦恼》,一部恋爱小说,同时兼有多方面的、立体的“文学艺术属性”,以及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的多侧面呈现!换言之,该书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可谓一本“多样化”的小说,而不仅仅是写爱情与情感。正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意义、社会意义,使之成为一部风靡全球的世界文学名著。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900字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900字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哈哈)。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日耳曼人的原始冲动)。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手头没书摘抄不了,大概说一下)恋爱时(单恋)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知道没希望了)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恰恰牛仔什么的也有,但是会的好像不多),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相对来说)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当时(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下图)。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甚至更长),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还会被宫廷舞蹈师严厉呵斥甚至是体罚)。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笔记800字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由德国文学巨匠歌德在1774年创作的书信体小说,它的出版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人的心,是哥德早期最畅销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读这本书对我们今后怎样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有着很大的警示和启发的作用。
小说的主人公维特在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告别了家人与朋友,来到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不久后,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当地法官的女儿绿蒂,故事由此而展开。当他回到城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来到这个山村时,在人生的迷茫中,使他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在绝望中跟绿蒂作了最后的诀别。两天后,留下了遗书,在午夜时分默念着绿蒂的名字,拿起绿蒂丈夫的手枪结束了年青的生命。
少年维特走向极端,是他诸多烦恼累积的结果,是他对人生感到绝望后的选择。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时候,难免会有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热爱生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绝不能像维特这样承受不了人生中的压力而走向极端,要相信自己的努力,相信我们的世界会很精彩。但是,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做到这一点,年纪青青多才多能,令人惋惜。
在人生的迷茫中,维特也有过一些努力,躲避过,隐忍过,但始终没有能够摆脱人生中的烦恼,没有找到摆脱烦恼的方法。当他得知绿蒂已经是阿尔伯特的未婚妻的时候,在朋友的劝说下回到了城市;当在城里公使馆当了办事员看到种种社会阴暗面的时候,他下决心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但最后他忍受不了在伯爵家吃饭时受到众人的嘲笑,辞去了公使馆的工作。
离开公使馆后他仍然试图改变命运,想去参军,但在侯爵将军的劝说下放弃了。在迷茫中,他怀念绿蒂,又回到了曾经去过的山村。当他回到了那个山村的时候,绿蒂已经嫁给了阿尔伯特;他曾经作过画的两个孩子,小一点的那个已经死去;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也已经解雇了。后来得知那位被解雇的农夫杀了人,维特想去救他,竭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
面对种种变故,他感到很烦恼,身心痛苦到了极点,最后在绝望中结束了年青的生命。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年轻人走上社会后,对爱情、工作和生活中感到迷茫时的困惑,这些困惑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是勇敢的去面对走出困境,还是像维特一样选择绝望,是留给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的问题。
总之,《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好书,通过看《少年维特的烦恼》,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有帮助。你看了这本书,也会像我一样有对人生的思考,走进少年维特的精神世界,探索我们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