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三字经》读后感范文
“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地诵读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就没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两下,就做别的事去了。凑巧“屋漏又逢连夜雨”,有几天作业特别多,我一写完连看也不想看了,热情从沸点降到冰点。后来几天又偷懒,隔两天检查一次,最后还是没能持之以恒。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想以前,真是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就像一座座迷宫,让人看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就懊恼的丢下它们去看电视了。然而,我的脑海里却一直没有丢下那一座座迷宫,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电视节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记起奥数题还没做,心中一阵紧张,没办法,只能挑灯奋战把它们做完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题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却因为偷懒没有认真思考。看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习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300字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习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习《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习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三字经读后感300字
【 导语】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114范文网整理了三字经读后感300字三篇,快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114范文网!
【第1篇】
《三字经》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小百科全书。这不,我最近读了这本叫《三字经》的书。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种类如:名人类(孟母)、人生类季节类等等多种类型。
一篇三字经都有翻译文,原文,故事等。在这中,我也学会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这四句话告诉我们:人生新的都一样,到后来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再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这六句话说得就是无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这句话说明了我们读书要认真,要有优良的环境,如与旁边的小朋友玩来玩去的话,那么学习肯定不好。这让我想起诸葛亮说过的“非淡泊以无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
三字经真让人受益匪浅。
【第2篇】
我有一本《三字经》,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我还记得那时我还不认识字,每天睡觉前总喜欢缠着妈妈给我讲里面的故事,真是百听不厌,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
我最喜欢的有其中几段: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段讲的是学生受教于家庭和老师,如果主观不努力,致使学业无成,这是不应该的,少年时代学习不努力,日日复年年,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一段讲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这一段讲的是夏朝的开创者禹称禹王,商朝的开创者汤则称汤王,加上周朝的文王、武王,史称“三王”。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这一段讲的是狗守夜,鸡报晓,禽畜都有可取之处,而人为万物之灵,岂能碌碌无能。自古圣贤全都学而有成,如果不读书,那么最终必然成为庸人,连鸡犬都不如,又怎能称的上“人”呢?
每一次看这本《三字经》,都让我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里面还有很多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以及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次读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第3篇】
成功多半在于勤奋。凡是勤奋好学的人,学问都会与日俱增:如若懒惰嬉戏,则一事无成。这是我读完《三字经》中“勤有功,戏无益”后明白的道理。
开始我还疑惑,何绍基为什么会得到“大书法家”的称号呢?原来何绍基立下誓言,坚持“百字练”。他每天都会坚持练一百个字。这需要大的毅力和志向啊!当我读到“它描了又写,写了又摩。玉版纸屑了一刀有一刀,松香墨溶了一块有一块”时,我惊叹了,何绍基的成就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呀!
何绍基的认真勤奋让我惭愧。我一点也不勤奋,一遇到难题就置之不
理。从此,我决心向何绍基一样,勤奋学习,去收获自己的未来。
老师说“勤奋是智慧的朋友”,因为好多名人靠的勤奋得以成功。妈妈说“勤奋是致富的根源”,因为我家靠的勤劳得以致富。我也想说“勤奋是学习的助手”。
“勤有功,戏无益”。我现在要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它会激励着我一致努力。
《三字经》读后感500字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正是读书的好时节。沐浴着缕缕晨曦,我捧起了《三字经》。刚开始我并不理解《三字经》的真正内涵,只是觉得三字一句的话读起来比较顺口也比较好记,后来妈妈过来陪我一起读,妈妈读完一小段后再给我讲解其中的故事和所蕴含的道理,让我能真正的了解《三字经》。
当我读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妈妈耐心地给我解释其中的含义:晋朝的车胤在夏天抓萤火虫并放入沙袋中,作为一盏灯,用来夜读照明;孙康在冬天夜里借大雪的反光来照明读书。他们虽然家里贫寒,但是仍然坚持学习,从不间断。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的环境也改善了,没有必要像车胤一样要借助萤火虫的光才能学习,也不必像孙康一样要借大雪的反光来照明读书。但我所学会的是他们的那种苦学精神。
它的真正含义是告诉我们学习要刻苦,要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长大以后才能成为饱学之士。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正如老师所说的:“世界再大也不怕,学好文化走天下。”这就是我读三字经后的一点感想。其中的道理将永远留在我脑海里,伴随我一生的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500字
寒假中我读了国学经典《三字经》这本书,感受颇多,下面和大家说说。
我觉得古人很聪明,别看那一组组句子只有三个字,可却包含了很多做人的大道理。“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趁着年少时用功学习,不要等老了无所作为而后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样的句子和道理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它讲述的是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令家长们惊讶的故事,这么小的年纪就已经知道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再想想自己以前都是只想着选的吃,感到很是惭愧,妈妈对我说:“你现在能体会这个道理也不迟,相信你也会慢慢改变进步。”我心里想:“以后我要向孔融学习,更加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朋友;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收获真不小,明白了更多的道理,我感觉自己长大了。
关于三字经的读后感
《三字经》人人都会背,可大家背了而做到了吗?而我就承认我只做到了一点,而另一大半都没有做到。
就像《三字经》里写的“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样一句话,可同学做到了吗?没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样一句话讲的是孟子的母亲孟母第一次把家安在了墓地附近,孟子学人掘土筑坟;孟母第二次把家迁到离屠宰场不远的地方,孟子学人杀猪宰羊;第三次把家迁到了学宫旁边,孟子才开始好好学习。没想到有一天孟子觉得学不进去了,就逃学回家,孟母看见孟子逃学回来,就拿把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的线,孟母告诉了孟子一些道理,孟子领悟了母亲的教会,就发奋笃志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大人们和老师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不要在和大人们斗嘴,我们要认真听取他们的劝告,认真学习,不让他们生气,认真对待你做过的每一件事,当然,我们做事之前,先考虑大人们会不会同意,这件事会不会给特人带来损失,如果有什么对自己他人都不好就千万不要去做,现在,我们好好学习就很开心了。
《三字经》读后感范文500字
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字经”。同学们你们对三字经应该都很熟悉了吧!今天我就给你们朗诵一段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同学们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一座山下,因为人们总是把坟埋在山下做丧事,所以孟子也模仿上坟人做丧事。然后孟母把家搬到镇上,可是邻居是一位屠夫。那屠夫是个卖肉的,孟子又跟着学起卖肉来。孟母想了想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孟子这才跟着学生们学起读书来。有一天,孟子从学校逃学回到家,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拿起了剪刀把机子上的线剪断了,以此来教育孟子。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觉得孟子这么做是不对的。以前有的家里因为太穷没有钱上学,那些人其实都非常想上学。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变成了有用的人。我们现在有那么好的生活环境,有的同学还不愿意图书。我们现在就应该好好读书,认真读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它的故事是说: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孙,东汉时的文学家。他有兄弟七人,当他四岁的时候,懂得谦让之礼。一天别人给他家送来了一筐梨,孔融很自觉的把大的放到一边,挑了个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给哥哥们吃。大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的,而我是弟弟,应该吃小的。”大人们又接着问:“你还有一个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是应该吃大的吗?”他说:“我比他大,更应该让着他。”
同学们,我们都应该像孔融学习,把好的、大的让给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这样我们才是懂事的好孩子。
中国名著《三字经》读后感范文
《三字经》短小精悍,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我们,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现代化开放意识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
每看一篇,我们都会被陶醉在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在许多人心中他同时也是个暴君。可我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顺应了“弱肉强食,胜者王,败者寇”的生活逻辑的人物。他为了统一中国,加强训练精兵。虽然,每一个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都是一次生死决择,但这么残酷的训练却为日后,统一中国做了奠基。统一中国后,他虽然残忍,但从此国泰民安。我们现在身处这个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感谢秦始皇吗?中国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三字经》使我们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让我的学生去学习去理解。让孩子们学会刻苦学习,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读《三字经》有感范文精选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读《三字经》有感范文精选
《三字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孔融有七个兄弟,他排行第六位。四岁时,他就已经懂得谦让之礼了。有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了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了哥哥们吃。大人问孔融为什么挑小梨呢?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辈,年尚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这个故事被广为传颂。这个故事对应的三字经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让我在愉悦的阅读氛围内汲取知识养料;精彩的内容配以精美的插图,给我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可以激发我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丰富我的内心世界,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和净化心灵的作用,愿这本书成为父母教育我的得力助手,成为我成长中的好朋友!
我真诚地希望我能与经典同行,收获知识,获取快乐。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范文
你知道《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这本书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读到这里,我惭愧地想:我和黄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生活中的我,放学回到家,就一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呀。爸爸妈妈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多么辛苦呀!记得有一次,妈妈刚下班回来,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赖在红木椅上,大声喊:“你自己吧,大结局了。”说完,又赖在椅子上看电视。吃饭了,妈妈没帮我拿碗筷,我也无可无奈,拖拖拉拉去拿。
中国名著《三字经》读后感范文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看完了国学丛书之一的《三字经》,这本书介绍了很多历史人物生活和学习的典故,这些故事都用三字诗歌编成,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便于我们记忆。
书中介绍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四面楚歌等故事,我最为感动的几句是:”批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它讲的是西汉路温舒刻苦学习的故事。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常常借别人的书来读,一天,路温舒在放羊的时候看到蒲草的叶子很宽大,就想到要用蒲草的叶子来编成席子,在上面抄书、写字,于是他就趁放羊的时候到处割草、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读了很多的书,成为一名大文学家。
看了这个故事我很有启发,首先就是做事情要有毅力,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获得成功。其次,做事情要突破现有条件的束缚,自己去创造机会。最后,和路温舒当时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真是好太多了,我们更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
三字经读后感优秀范文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就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就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的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的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500字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故事、知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学习的等等。
《三字经》里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的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再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哲学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精选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听到哥哥姐姐们的读书声,听起来琅琅上口,问了妈妈,才知道他们读的是《三字经》。
刚进入一年级,就赶上了学校开展“读经典、颂经典”的活动,要求人人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于是从妈妈的书架上随手拿了一本彩色插图带文字,的《三字经》,借着拼音和注释我也读了起来,谁知这本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书告诉了我很多感人的故事。
书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说: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可对于家中“小公主”的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还不嫌够,还想把所自己喜欢的东西占为己为有,我和四岁的孔融相比真是自愧不如。所以我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尊敬兄长、友爱谦让的孩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知道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300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书房中传出我朗朗的读书声。我正在读一本中华经典书籍——《三字经》呢。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好多古今经典诗文,而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字经》。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我百读不厌。
我的这本《三字经》不仅有它的原文,而且还有注释和相关的故事,图文并茂,使我读起来兴趣盎然。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谦让、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讲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讲黄香九岁就知道用身体把被窝焐暖让父亲休息;“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该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读着这些内容,我不禁感到一阵阵脸红。我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只要我开口,要什么就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一直以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为他们做些什么。每当学习不顺心的时候,甚至还会向父母乱发脾气呢。和孔融、黄香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呀。今后,我要改变自己,多体谅爸爸妈妈,多为他们着想,尽量让他们少为我操心。
读《三字经》,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学,老何为”警示我小时候要用功读书;“玉不琢,不成器”告诫我人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才的;“勤有功,戏无益”告诉我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一定会后悔的;“头悬梁,锥刺股”提醒我学习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昔仲尼,师项橐”告诉我学习应该不耻下问……
《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为我们讲道德,论古今,有名人英雄,有历史战争,有学习方法,有自然规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
徜徉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洗涤。在这些精练短小的语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让我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阅读者,收获着,我乐此不疲。
《三字经》读后感500字
在我五年级的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了《三字经》,翻开这本书,发现每句都是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些趣味。
当我读到“昔孟母,择邻处”时,爸爸就给我讲了一个有趣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体会到了孟母的用心良苦和学习环境的重要,也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我们不仅要学习,还应该专心学习,“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们没有取得好成绩,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专心,注意每一个小细节,这样才能成功。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让我懂得,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好的老师和朋友。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粒思想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我从小就喜欢读《三字经》。我也一向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触。
“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此刻要勤奋好学,不懂九月不耻下问,读书务必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透过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亲师友,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明白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就务必要敏而好学。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不然长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经过读《三字经》让我明白了:“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太祖兴,国大明。清顺治,据神京。复汉土,民国兴。”这些人都是因为明白了这些职责,明职责,负职责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国家每个人都就应这样: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成功是期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读了历史书,考试时要按时记载,透过古到今,如果亲眼所见者,都会明白学习的敌人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满足。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能够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读三字经有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经》,有人说我真是百看不厌,我想,大概是这样吧。因为,这里的每一句都有着它深刻的道理。比如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融四岁,能让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我很喜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杵。并且,我还知道关于这句话的一个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是调皮,由于住的比较偏僻,有很多的人都从这条路上送去世的人,孟子和他的小伙伴,就学着这些人的样子,堆一个小土堆,立上一块小石头,放一些小石子在旁边,然后不停的哭。孟母看了,便搬了家,搬到了一个靠近菜市场的地方,可孟子很快和这里的小孩子成了好朋友,他们学着卖肉的,也吆喝起来,孟母摇了摇头,便又搬家,这次,孟母住在了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本想这下孟子应该好好学,没想到,孟子却逃课,回到家中,见妈妈正在织布,孟母看到后,心很痛,拿起剪刀就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不理解的看着妈妈,孟母对孟子说:“你就像这布,我织到一半就把它剪断,我不就是半途而废吗!你也是一样的。”孟子听了,泪流满面,说:“妈妈,我一定会好好学的。”便跑回了学堂。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不要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除了干一些坏事)还告诉了我们,不要学一些不适合我们的东西,一定要学一些好的东西,做一个好的自己,一定要学会约束自己。
五年级读《三字经》有感
在不知不觉中,暑假已经过了一大半,我心猿意马,心一直闲不下来。今天有点强迫自己做宅男,不是丝竹充耳,而是书香相伴。
西安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三字经》,不仅有三字经的原文,还有大量的注释、翻译与典故,编排也很有新意,值得一看。全文包括良好的教育方法、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和谐相处、诵读古典书籍及其次序、朝代更替盛衰存亡及其规律、自幼勤勉读书等六个方面。以前我也读过此书,但不齐全不专心,这次却读得轻松,读得细致,其中最感兴趣的是书中的一些典故,尤其是以前没有接触过,感觉收获挺大的。
例如桅杆喻正比喻一个正直的人必须时刻留心,提防各种坏思想的侵蚀;温公警枕告诫读书人要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学业方可不断长进;师文拜师说明求学要谦虚要有足够的诚意与决心,方可得到高人与的指点和帮助;朱晖守义指明了只有举人为贤,做到守信忠义,方为各方所服;赵孝爱弟比喻兄弟情深,感天动地;周公吐哺说明不管官至几何都要明白创业的艰难,要小心谨慎对待他人,绝不骄傲凌人;削简为册意为不被艰难条件所难,奋力读书,终有成功之时。
我喜欢品读此书,不仅因为它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之书,而且里面饱含大量典故,蕴涵无数道德伦理,读来一箭双雕。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