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红色的起点读后感600字
《红色的起点》文中的种种情节,一幕幕场景便历历悦目,作者笔下的文字把我这个爱好文字的人无形中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匆匆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那种惊涛骇浪,那人,那事,那场景历历在目,呈现在眼前一般,仿佛他们从来都未曾离开过一样,因此,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作一一详细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用三十多万语言长的文字真实、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展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将其永载史册,流芳千古。
文中清晰的看到了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救国、爱国的热烈情怀,将其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讳忌,有的放矢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情节。从刚刚开始孕育、酝酿、响应、聚首、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都一一做了详细介绍,共产党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特见解活生生的人,而他不是传说中的神。所以,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风亮洁的一面,也有污浊的一部分;有忠贞不屈的人、也有背叛弃义的,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和前进的步伐,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推动历史潮流的前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历练之后便是精华的产生,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这样的,凡事经过淘汰筛选之后留下的都是最具有抗力的、最精锐的、最卓越、最优秀的,最后胜利者,也都有他最负面影响的一面和光辉形象的一面。
第2篇:红色的起点读后感700字
我阅读了党史书籍《红色的起点》,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先驱者是如何在黑暗中坚定地寻找光明。我读到了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爱国救国的热烈情怀,笔调真实,尊重史实,毫不讳忌,有的放矢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真实情节。从刚刚开始孕育、酝酿、响应、聚首、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经历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最终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推动历史潮流的前进。历练之后便是精华的产生,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这样的,凡事经过磨砺之后留下的都是最具有抗力的、最精锐的、最卓越、最优秀的。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那些为民族存亡而担忧的知识分子感动了,正是这群充满共产主义信念的爱国青年,在黑夜中点燃了红色的火种,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他们以笔为武器,冒着危险,也要发表救亡图存的文章,用掷地有声的话语唤醒国人。他们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为了国家和民族一直奔走在路上。我始终不了夏明翰那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没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爱国名言,那些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生命,而正是由于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国泰民安。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始终保持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燃烧烈火的青春。努力读书,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再困难的时候,一个民族只要还有读书声,就有无穷的力量和希望,那些优秀的革命前辈不正是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唤醒了我们国人吗?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正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过硬的知识本领回应时代挑战和责任担当。让青春小我融入到祖国大我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3篇:红色的起点读后感
《红色的起点》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键人物南陈北李入手,有志之士的聚首,共商救国大计,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深受军阀的危害,国家急需一条新的道路。而年轻的爱国知识分子,已经摩拳擦掌,恨不得为救国奋战。本书以一九二一年为断代史,深入写一大的召开,一大的召开之初,就面临被捕队抓获的风险,多亏四方有志之士的机敏和重要人员马林的危机意识,才得以在嘉兴画舫画上句点。在这个方面,我感悟到,一个党派的建立都是不易的,新的思想新的道路,只有掌握在走在最前面的人,青年的手里,才能实现价值。从描述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人的文字中,我有幸了解他们的思想,解读他们的行为。当时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学底蕴,他们不仅明白到了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更加愿意寻找有志之士,找寻有效道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是艰辛。党的名称、性质、纲领,这些如今我们正在学习的正确道路,当时还在辛苦的探索当中,没有人知道正确与否,关于如何壮大党派更是众说纷纭,只是当时确信以此道路方可救中国。
这本书最大程度地解读并还原了建党之初的那段历史,另外有三点感触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革命发展道路的曲折。这段历史让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选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仅用“七一”、“一大”“南湖”等几个简单的字眼所能概括的,实质上这个历史性的重大抉择是经过了痛苦与挣扎、付出了鲜血与生命。正如书本章目一样,党的发展是经历了前奏、酝酿、初创、响应、聚首、成立到锤炼整个过程,才促成了中国红色发展。
二是个人价值取向的选择。追溯出席“一大”的15位代表的人生足迹,给人以一种特殊的启示。正如鲁迅先生讲的“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个人价值的取向决定了各自道路的走向,在迷雾中能够始终在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无向的人,其内心的强大与坚定值得敬佩、值得学习。
三是“不忘初心”的力量支撑。习总书记要求全体党员要“不忘初心”,所谓“初心”其实就是党创始初期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时至今日,作为党的机关干部,虽然工作岗位是平凡的,不需要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但外界的诱惑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重视自身的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我们来讲,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必须踏踏实实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