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读后感大全(精选4篇)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15:05:47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1000字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一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丑陋的中国人》收录的是柏杨先生的演讲稿,笔风幽默而尖锐。书中所说的关于中国人的种种恶习,多为日常所见,只是没有人讲、没有人提、没有人批评就不当一回事。2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家丑不可外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一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丑陋的中国人》收录的是柏杨先生的演讲稿,笔风幽默而尖锐。书中所说的关于中国人的种种恶习,多为日常所见,只是没有人讲、没有人提、没有人批评就不当一回事。2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家丑不可外扬”,对于“有辱国体”的言论必定会屏蔽屏蔽再屏蔽,传到外国的必定是好东西。然而柏杨先生则在《丑陋的中过人》中对中国人的恶习给予有力的批判,揭了自己的短,希望国人以此为戒,也为日后多位作家发表醒世之言奠定基础。

《丑陋的中国人》之所以会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有个同学读了之后经常说某同学是广东人的代表,因为广东人说话总是很大声,我觉得好笑之余也被这本书的真知灼见吸引。柏杨先生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虽然话很难听,但却是事实,他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写的,书中的词幽默讽刺,说的却不是风凉话,而是希望通过对中国人的种种恶习的批判来警醒将要担当振兴中华之任的年轻一代。

其实,我还阅读的一本名为《丑陋的日本人》的书,书中同样严厉的批判了日本文化的日益腐朽。这些书不能只是看过、骂过、笑过就可以置之不理的,而是要作更深层次的精神探讨,那就是信仰问题。中国的儒家思想、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苏联的共产主义、美国的自由精神、欧洲的拜金主义等等,不论历史对这些信仰作何评论,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信仰都带领了某一民族创造出无可复写、震撼世界的历史。中国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日益严重,官员巨贾钱权交易、越权渎职,商家唯利是图、罔顾生民,如此种种让人不寒而栗;即使是平头百姓也只本着独善其身的态度生存,对社会责任视而不见,这归根结底都是缺乏信仰的过错。诚然,社会主义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上占重要地位,却未能很好的领导人民,现在仍需要通过国家、媒体、文学创作者、学校等等多方面的努力,重新建立起被国人接受和信奉的信仰,引导国家和人民走向更美好的的未来。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其它国家,都总有他们的不足之处,中国人有丑陋的一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正视问题,努力解决。一两条公益广告、几句文明标语、改掉几个恶习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相信通过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努力终能写出一本《美好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很早就接触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一直想拜读,却因高中学业繁重,只好借用暑假之余细细品读。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便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丑陋的中国人》。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宛如一道霹雳,使我内心不禁一颤。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谁发出过这样振聋发聩的呐喊声,只有他——柏杨老先生。冯骥才先生评价说“他在写这些文字时,没有遮拦,实话实说,痛快犀利,不加任何修饰,像把一张亮光光的镜子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哪儿脏哪儿丑,想想该怎么办”。是的,柏杨老先生就是这样犀利痛快,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让每一个字眼都深入人们的内心,使得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虽然书中大部分文字比较过激,但不得不说,正是这样的文字才能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丑陋。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柏杨老先生对中国人不团结、窝里斗现象的批判。他说“中国人的不能团结,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不是中国人的品质不够好,而是在中国的文化里,有滤过性的病毒,使我们到时候非显现出来不可,使我们的行为不能受自我控制,明明知道这是窝里斗,还是要窝里斗”。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在20××年里约奥运会上,男子400米自由泳冠军霍顿污蔑我国游泳运动员名将孙杨是“嗑药的骗子”,后我国游泳协会要求其向孙杨道歉,可想而知,霍顿自然不会道歉,但最令人痛心的事并非如此,而是有“国民老公”之称的富二代王思聪发表了一条微博“呵呵,硬按着别人头让人道歉这事儿只有在中国才好使,拿出去使别人可不吃你那套呀”。从微博内容可以看出,王思聪在关系国家尊严的立场上,站在了祖国的对立面,这就是一种不团结,明明知道这是外国选手是在污蔑,却反而对祖国进行侮辱!如果将这种不团结的现象往大方面来说,这便是不爱国!一个人如果连祖国的尊严都可以不管不顾,那么这样的人是多么的丑陋也就不言而喻。

在柏杨老先生犀利而尖锐的笔下加之如上的各种丑陋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这些缺点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以至于今天仍然屡见不鲜。我想,这就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劣根性,是无法在短时间彻底烟消云散的。

虽然柏杨老先生语言犀利,直插国人要害,甚至让很多人看了无法接受而对其产生误解,但是我认为柏杨老先生如果只把焦点对准中国人的“丑陋” ,陈述中国人丑陋的事实,而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么这本书也就没有了意义,更不会在出版时风靡全国,这本书之所以可以流行,最重要的是它刺激着我们去发现自身的不恰当行为,让我们以一种当事人的心态去看待自己乃至他人的“丑陋”,在正确分析这种“丑陋”的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我觉得这才是柏杨老先生写这本书最大的意图。

幸运的,如今的中国已不是当初柏杨老先生笔下的那个中国,一切都在顺着柏杨老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在一点一点的改变!你可曾发现,电视上报道的“xxx到此一游”,已经是几年前看见的新闻了;你可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你可曾发现,中国人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脏乱吵,几乎销声匿迹;你可曾发现,更多的人都无偿的参与着公益活动,尽己所能,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在一点一点的抛弃掉五千年历史沉淀所遗留的糟粕,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越变越好,越变越强,更有义务去使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以及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为文明的象征!

读完了这本书,整个人都震撼了,一是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的不足,二是我心目中伟大的祖国竟也有如此多的糟粕,十分感谢柏杨老先生的这本书——《丑陋的中国人》,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全新的祖国,一个全新的世界!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丑陋的中国人》作为自己的警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一个中国人应有的风度。另外,我也十分佩服柏杨老先生的勇气,在那样的年代,不顾自身的安危,勇敢并强硬的指出了国民的陋习,唤醒国民的民族自尊心!作为新世纪的青年,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牢固树立并以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全新的姿态去拥抱自己,拥抱祖国,拥抱世界!

【第2篇】

起初,我同大多数读者媒体一样,认为该书写尽中国人的内在,真实,深入骨髓,每一件事都如此很中国很深刻的见解。可谓是将中国人诸多阴影面瞬间暴露在光天华日之下。

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除了三个黄金时代以外,动乱非常可怕,一个王朝取代另外一个王朝过渡期间的大混乱,总有三五十年,由政权的夺取到政权的安定,又要二十年左右。然后政权在腐败,反抗力量再起,大混战重新到来,陷入治乱相叠的恶性循环。中国人可以说是长期地生长在贪污、混乱、战争、杀戮、贫穷里面,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因此中国人始终没有安全感。一直以来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也不晓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让中国人产生神经质的恐惧,这个也怕、那个也怕,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烈,“明哲保身”的思想一直在文化的传承中被延续。这是没有安全感导致中国人的神经质。

中国人希望自己不被削,削别人的,这样怎么能团结。这是自私导致中国人不团结。 中国人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独独的没有自尊,以至于中国人很难有平等的观念。你如果不是我的主人,我就是你的主人。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为主人了。中国人容易自卑,五千年来对人性尊严摧残的封建力量不是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增加。春秋战国的时候,君臣之间是平起平坐的,帝王和大臣坐在同一个榻榻米上,直到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的叔孙通制订了朝仪,就是在刘彻当皇帝的时候,也就是儒家学派当权的时候,是皇帝成为了恐怖的权威。君和臣、官和民的距离越来越远。到了十四世纪的明王朝建立了“君父”观念与之后建立的“廷杖”的制度思想的结合,是中国人的自尊几乎泯灭。中国人容易自我膨胀,因为中国人“器小易盈”,见识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点气候,就认为天地虽大,已装他不下。这是心胸狭窄导致中国人的自卑与自负。

同时,五千年来,在皇权的统治下,中国人唯一的标准就是皇权的标准,以官的标注为标准、以官的利益为利益。积威之下,人味全失,而奴性入骨。文化让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训练,也恐惧独立思考。所以中国人什么都和稀泥,没有是非、没有标准,也缺乏道德的勇气。中国历史中不断的朝代变化,中国的等级制度,让中国人不敢说真话,明哲保身,这是历史的劣根性。虚伪的个性让中国人缺乏诚信意识,只求自保不顾及他人感受,也成为现在社会进步发展的桎梏。这是虚伪导致的中国人缺乏诚信。

由上观之,似乎柏杨所写一切确实相当到位,但是一位智者的一句话,让我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他有什么资格写丑陋的中国人”。是的,他有什么资格写,一个土生土长于台湾,一个单凭书籍之类接触中国历史,以他自己的方式了解着他认为的中国,也许他会据理力争,说我们不敢面对真实,我们狭隘,我们怎样怎样,他就敢面对什么的。无可否认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大家都是中国人,但是他柏杨有几层当自己呢?真的是深刻叙写,将自己列入其中,还是抛出其外呢?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完全可以不予理会,但柏杨之所以写不到鲁迅那么深刻,原因不言而喻。

《丑陋的中国人》确实道尽中国人的劣根性,但就只是中国吗?我们真的就如此不堪吗?笔者又真的有资格吗?

【第3篇】

柏杨,台湾著名作家。我是在去年他去世时,媒体对他报道时才渐渐的了解他。尤其是他的那本《丑陋的中国人》的书,单单是其名字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今有幸拜读一下这本书,更使我去聆听这位爱国家的激烈慷慨陈词。

柏杨,这位对中华民族和人民充满既爱又恨之复杂感情的伟大作家,往往因为偏激的语言而不能被人理解。 在有的人看来怎么能把我们民族的不足之处那么清楚的暴露在世人面前哪?但在我看来,他的恨就是爱,他的文字充满着对我们民族的挚爱!他恨我们的民族为什么不快些强大起来,人民为什么不快些觉醒!

在我们看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从小就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但为什么近百年来我们屡遭压迫和欺凌?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不能马上强大起来?有人说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那你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有人说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那你看看现在的世界霸主——美国,它曾经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祖国不能快些强大起来?在柏杨先生看来,原因在不于以上的原因,而在于中国的文化。柏杨先生称之为“酱缸文化”,在这种文化下 ,我们每一个人被这种毫无生机、如一潭死水的酱缸所发出的腐朽气息所窒息,使得我们丧失了辨别各种事物的能力,使我们丧失了应该有的鉴赏力。我们不能判断孰对孰错,我们的民族就在这种腐朽气息下度过了近百年的屈辱。

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化,同样有糟粕,而这些糟粕之事慢慢地积累就成了酱缸文化的一种“成分”。在柏杨先生看来,儒家文化对这种酱缸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先不去讨论柏杨先生这一观点对与否,我们先看看儒家是怎么教我们的,而儒家是怎样做的。孔子曰“危邦不入,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你看看儒家叫道我们的以天下为己任都到哪去了。

柏杨先生只所以这样痛揭我们国人之痛处,就在于他希望我们的国民快些觉醒。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加以改正才能真正的强大。如果我们一味的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中,国家就会丧失斗志!民族就会堕落!

【第4篇】

听说柏杨先生很久,拿起《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已经有很多遍了,但都没有耐心的细读,今天拿起一读,感受很深。柏杨先生1984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演讲稿,28年前柏杨先生从文化的深层次来反思我们自身的弊端,进行自我“解剖”。28年过去了,我们再来研读,再来对比,再来反思。中国文化拥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9月23日在咸宁市政府会议中心聆听余秋雨先生所讲的三大优势:中庸之道、礼仪之道、君子之道。我们有的时候又不得不承认我们自己的某些弱点。只有总结反思,不断在自我思考、公众共同示范行动的过程中提升,才能使我们集体前进。

对于文化进行深思考的不仅柏杨,从鲁迅先生描述的啊Q精神、冷漠的旁观者,后来的钱钟书、李敖等一些文学人物都中国人的某种内在精神特质、文化现状进行了思考与评析,不乏辛辣抨击的。

我们每个人应该是能独立思考的。以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区分与猪的不一样。同样的需要一个能让人独立思考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说这种文化如何去驱使一个人作独立思考,但要力求能容纳下独立思考。“容纳独立思考”至少要包括三点:容许一个人独自想问题、容许一个人在没伤及社会的真实表述、容许表述方式与表述内容的不一致。一个要能自己想,要不然那种话语都有可能只是抄袭、转述、无价值阐释,成为一个“转播机”,要不然那种思维观点的创新价值就打折扣。其次,有容许表达。一个只能想不能说的环境,其实就是变相让人做“哑巴”。“勿谈国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表述镇压与禁语环境,只是在赶杀会思考的“主人”,使真正的“主人”变奴隶。最后还要能“求同存异”,一个听不到异议、容不下意见的社会是可怕的,是没有前进力量的。

培育了这样能思考的集体,营造了容思考的环境,我们的辨析、评价能力群体提升。是非曲直不是少数人说了算,理义公正大伙分得清,也许前进之驱动力会大增。

柏杨先生说我们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病毒,它不仅毒害着我们这一辈,还在继续毒害着我们子孙后代。这种病毒涵括着脏乱吵、窝里斗、不团结、找借口、会掩饰、假大空、心狭窄、易膨胀等细菌,这些“细菌”生命力顽强、潜伏期久。确实一语惊醒“病”中人,群体震惊是好事,只有集体的醒悟,集体的团结,才不至于“一人是龙,三人成虫”,众人振作,寻医问药,治病救人,脱离苦难,尊严生活,拒绝集体沉沦。

防病诊病从我而起,思考“丑陋”,宽容“美丽”,革除“弊病”,成就美好未来。

【第5篇】

我刚开始看这本《丑陋的中国人》。作为中国人,我知道自己身上也会有很多毛病,看这本书,一是想看看作者的举例分析以修正自身;二是看看这本书的争议性到底是从何而来。

至于第二点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答案。正如以下截取的一段完整文字,就可以看到“以偏概全”、“把部分作整体”的明显缺憾:“中国的面积这么大,文化这么久远,泱泱大国,中国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胸?应该是泱泱大国的心胸。可是我们泱泱大国民的心胸只能在书上看到,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你们看过哪一个中国人有泱泱大国民的胸襟?只要瞪他一眼,马上动刀子。你和他意见不同试一试?洋人可以打一架之后回来握握手,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一百年的仇恨,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为什么我们缺少海洋般的包容性?

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如此这般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自卑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团狗屎,和权势走得越近,脸上的笑容越多。自傲的时候觉得其他人都是狗屎,不屑一顾;变成了一种人格分裂的奇异动物。”

如此把部分乃至一小撮中国人的缺点咬牙切齿地说成所有中国人的劣根性,让我觉得难以认同。仿佛一位长辈借一点小错误狠狠的责罚小辈却不觉得已做得过分,还美其名曰:“说得狠点是为了让你长记性”。这是一种在没有尊重的前提下夸大其词,已失去了中肯性。可以说已经成了语言暴力。

以暴力进行教育不是良策,尤其一个如此迫切地想警醒同胞的作家,更应该明白这一点。正如这段文字所说人与人之间应有包容性,那么,请不要见到孩子的缺点时不论大小、是否严重,先来挥一顿大棍棒。以极端谴责极端,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适得其反,良言成恶语,让外人看热闹成笑话。那还不如让孩子自己碰了壁再自己学会反省、修正来得有效果。

若非柏杨老先生已过世,我想劝其先独善其身,为孩子们作个榜样不是更好?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900字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900字

《丑陋的中国人》是我大概六、七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当时,嗯,我是非常赞同柏杨的中国人只会窝里斗,中国人脏乱差吵等等说法的。细细想来,当时我痴迷于曾国藩的“血诚”,正对自身进行最彻底的批斗。而柏杨的观点正好“迎合”了我当时的想法。最近再次翻开这本书时,可能是因为生活阅历渐为丰富,也可能是吸收他人观点的方法日渐成熟,我对柏杨的有些观点就不是那么赞同了,至少是柏杨认为的这几点中国人的特点并不完全适用于现在的中国人身上。

先说柏杨本人,如果忽略柏杨本人生平,而盲目的评价、批判柏杨观点,那孔老夫子的棺材板是会压不住的(高中读物论语,子曰:观其言、察其行···)。柏杨1920年生人,如果认为一般人是在15-30岁形成一个人的三观的话,柏杨形成对事物的看待和分析主方向,大概是在1935-1950年间形成。正直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和中国受封锁的年代。

再说毛主席、邓爷爷教导我哦哦们,“具体问题、具体观念应该放在具体场景下进行分析”。所以将柏杨认为的中国人脏乱吵作为现在中国人的国民性,或者说盲目的批判柏杨观点以偏概全是不正确的。脏乱吵和人们的经济状况、受教育水平、以及地域都存在极大的关联,而中国大陆经济腾飞是78年之后的事,国民扫盲完成也在93年所以柏杨的中国人脏乱吵的特点是极有可能普遍存在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身上的,但将这个特点不加区分的一直安在全中国各个地域、各个时代以及各个群体身上是不合适的。柏杨观点是否特指85年及85年前的中国国民性我没有认真查找,但现在的读者将此观点强套在现在的中国人身上并以此对柏杨进行攻击是不正确的。

至于中国人窝里斗的酱缸文化,与其是说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不如说是中国人都想成功,且也许是中国人对成功路径依赖,或者对已经成功产品的模仿复制习惯导致的现象。85年及85年前的情况我不知晓,但近年的卡丁车、炫舞堂、CS、刀塔、淘宝一大片卖相同产品等等情况还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

对于本书,我的观点是柏杨所说的国民性,一是因为时代不同,二是因为柏杨本人受历史局限,可能已经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的、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了。但如果忽略柏杨的成长环境,而攻击“柏杨认为的日本人就是好”,嘲笑“柏杨中文不好,要改成拼音”等等,我觉得是不妥的、是有失公允的。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1000字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一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国民的关注。《丑陋的中国人》收录的是柏杨先生的演讲稿,笔风幽默而尖锐。书中所说的关于中国人的种种恶习,多为日常所见,只是没有人讲、没有人提、没有人批评就不当一回事。2000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家丑不可外扬”,对于“有辱国体”的言论必定会屏蔽屏蔽再屏蔽,传到外国的必定是好东西。然而柏杨先生则在《丑陋的中过人》中对中国人的恶习给予有力的批判,揭了自己的短,希望国人以此为戒,也为日后多位作家发表醒世之言奠定基础。

《丑陋的中国人》之所以会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有个同学读了之后经常说某同学是广东人的代表,因为广东人说话总是很大声,我觉得好笑之余也被这本书的真知灼见吸引。柏杨先生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虽然话很难听,但却是事实,他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写的,书中的词幽默讽刺,说的却不是风凉话,而是希望通过对中国人的种种恶习的批判来警醒将要担当振兴中华之任的年轻一代。

其实,我还阅读的一本名为《丑陋的日本人》的书,书中同样严厉的批判了日本文化的日益腐朽。这些书不能只是看过、骂过、笑过就可以置之不理的,而是要作更深层次的精神探讨,那就是信仰问题。中国的儒家思想、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苏联的共产主义、美国的自由精神、欧洲的拜金主义等等,不论历史对这些信仰作何评论,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信仰都带领了某一民族创造出无可复写、震撼世界的历史。中国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日益严重,官员巨贾钱权交易、越权渎职,商家唯利是图、罔顾生民,如此种种让人不寒而栗;即使是平头百姓也只本着独善其身的态度生存,对社会责任视而不见,这归根结底都是缺乏信仰的过错。诚然,社会主义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上占重要地位,却未能很好的领导人民,现在仍需要通过国家、媒体、文学创作者、学校等等多方面的努力,重新建立起被国人接受和信奉的信仰,引导国家和人民走向更美好的的未来。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其它国家,都总有他们的不足之处,中国人有丑陋的一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正视问题,努力解决。一两条公益广告、几句文明标语、改掉几个恶习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相信通过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努力终能写出一本《美好的中国人》。

推荐信息

  • 《文化苦旅》读后感赏析【16篇大全】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2:31:31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

  • 《灰姑娘的故事》读后感(共5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3:14:21

    今天,我来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书我找了一本书——《灰姑娘》。这本书讲了一位小女孩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但这幸福过了不久,小女孩的母亲就去世了。她的爸爸又找。了一个继母,继母带着两个姐姐;继母很喜欢那两个姐姐,但一点也不喜欢她,所以小女孩要做家务事,她们都叫小女孩“灰姑娘”。有一次国主要给王子招亲,于是举办

  •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的读后感大全(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3:57:11

    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领略到泰山的巍峨挺拔;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看见了一幅壮美的图景……在这千千万万的诗词中,记载着当时诗人心中的感受,那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志愿,那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后感(共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4:39:01

    《爱丽丝的镜中奇遇记》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刘易斯卡罗尔。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儿奇幻的梦,你绝对想象不到这个梦有多神奇。在梦中,她踏上了寻找白王后和白国王的旅途。一路上,她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最终她帮助白女王打败了红皇后,夺回了国家。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遇到

  • 读后感800字大全(1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5:16:51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着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

  • 《看见》读后感(共13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5:53:41

    初知柴静是2015年看到的一个纪录片,当时给我的感触颇深。直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撼,“在这复杂纷乱的社会中,有一位这样的女性,她毅然决然的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态度。”这是我对她的初识印象,让人想更多的了解,便拜读并收藏了《看见》这本书。客观说,初读《看见》这本书并没有完全吸引到我,也曾有过要弃读的念

  • 关于《童年》的读后感800字大全(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6:42:31

    阴霾重重,雨季淋沥,想必也是绝美辰光,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题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从赏析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后,心中五味杂陈,油然而深出一股敬仰之情。当我翻动书籍时,当我一次次‘目睹’外祖父对阿廖沙的残暴,专横。我便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旷世对比,我和阿廖沙比童年。想想那衣来伸手,

  • 《倾城之恋》读后感大全赏析(精选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7:15:21

    《倾城之恋》里面描述了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爱情故事,一直影响最深刻的爱情故事是《傲慢与偏见》。中国式的爱情是否和外国不同呢?毕竟中国的一些观念和以前,特别是外国的以前不同。我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故事不长,但话里往往有话。1.爱情观古典爱情,重视结果;现代爱情,重视过程两者有正反面。古代爱情是一种执着的

  • 《西游记》500字读后感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8 18:03:11

    《西游记》我以前看过,当时我只觉得《西游记》主要是写孙悟空的,也只喜欢看有关孙悟空的内容,因为他刚强正直、机智勇敢,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有迷惑妖怪的七十二变,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可大可小的降魔利器“如意金箍棒”,取经路上一路斩妖除魔,是个大英雄。而唐僧则显得很无能,一天到晚只会念经,并且不能识破妖

  • 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的范文大全赏析(20篇)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2/7/9 7:36:51

    为梦想而拼搏,为理想而奋斗,为责任而挺胸,为庄严而挺立。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他的勇敢,他的勇气,他的品质,他的一切都令我无不佩服,当然最佩服的是他的坚强。我记得他曾说过一句:“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