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米兰昆德拉《无知》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无知》读后感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1 21:23:27

米兰昆德拉《无知》读后感

迷离zack

生于那个时代的老人,总喜欢独自静静地在那坐着,人们但凡经过,出于种种原因,总要向他过问起那个时代的事,但早已没人愿意花心思去听。

昆德拉在我眼中就像是这个老人。他安静、不聒噪,心中也明白自己生活的那个年代早已过去。他从不喋喋不休地向别人倾诉什么但总有人向他开口提问,却并不关心他究竟想说什么,又说了什么。

1

昆德拉的作品,我在此之前只读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无知》是专门冲着他的名字到书城购买的,也是看的他的第二部作品。

昆德拉经常和村上春树被共同提起,两人都曾是“文艺”的代名词。但是,在碎片化时代到来后,比起更年轻、更开放的村上,不那么善变的昆德拉似乎显得“老朽”。昆德拉的作品带着很强的个人特色,而且这种特色并不是适应大众的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昆德拉被贴上“小众”标签,榜以文艺之名而畅销的原因。但是在这个时代,当大众重新开始跟随起流俗,他的小众于是又变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2

昆德拉的作品的文字性是他最大的特色之一。将昆德拉的作品归作小说,但其实昆德拉的书比绝大部分理论书都难读。昆德拉的书中喜欢引经据典,且多引用的还是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等的内容。这样的阅读需要的知识背景,哪怕绝大部分原生欧洲人都不具备吧,更何况是在异乡的水土之上?

除了引用神话及史诗,昆德拉也非常善于从语言学上借题发挥。欧罗巴是一块奇特的大陆,在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多达48个国家和地区。昆德拉长于精细挖掘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词根在不同语言中的运用和表达,追根溯源地从各民族的差异之中论证一番,最后回到一开始的立论点。这自然也使得昆德拉的作品对于非相同语系的读者显得不那么友好。

《无知》之中,对于伊莱娜的归乡,他多次举了《奥德赛》中尤利西斯作比,也花了大段文字讲述“回归”一词在数种语言中的表达。此外他曾引用的捷克诗人、欧洲作曲家等都不为我们所熟悉。

总结而言的话,无论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还是《无知》,昆德拉的语言风格都是如此:乐于、并且精于论述、说理和暗喻,而不满足于单纯的讲故事。对于这样的写作风格,历史上也是有褒有贬。此外,他的论述涉及语言学、神话、史诗,就像是一颗大树在土壤之下有着发达、盘虬的巨大根系。如果说村上是语言的减负者,解去了原本沉重的日语上的镣铐,那么昆德拉显然与之截然相反他赋予原本就不轻松的语言一个深深扎根在欧洲文化之中的根部不能说是累赘,但起码,不易于移植。

至于说小说究竟应该是单纯客观地讲故事,让观众去解读出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还是可以像昆德拉一样地夹叙夹议文坛上意见不一,但我个人还是挺喜欢昆德拉的作品风格的。说到底,作家创作出故事,本身就是意图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观众当然有自由提出自己独特的解读,但又怎么不允许作家对自己的作品,阐明他的初衷呢?

3

故事性。毕竟只读过两部作品,对于昆德拉作品的总体的故事性的特点,我万不敢下断言。单纯就《无知》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来看,昆德拉这两部作品讲的故事,并不宏大,也不算曲折,都是很细碎的生活片段,情节甚至可以说是合理具体得有些鸡毛蒜皮这大概也是昆德拉遭到一部分批评的原因吧?

但是,昆德拉别出心裁的叙事方式,将这些细碎的片段结合起来,甚至通过在其中的隐喻、说理而赋予其寓言、神话的色彩,读起来可以轻松而投入,不过分费神又知其所以。

《无知》里从一开始描写伊莱娜和友人两个女人间的对话着手,已经讲明了这个故事关于“回归”的主题。随着伊莱娜这一主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角色涌了进来,并且由他们的入场,随时可能产生不同的支线。就像是一部电影,开头镜头一直跟随着主角,直到某个角色进入场景里,焦点转移,产生另一条故事线。而假若你慢慢品读,又会发现各条故事线之间绝非孤立,在某个节点上,昆德拉总会巧妙地将他们重又串联在一起。

但是总归,这些故事线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无知》主要讲的是在流亡二十年后回归祖国的伊莱娜在归途上的经历,讲述因为离开的二十年,自幼生活的故乡和旧友竟都变得如此陌生,自己像真正的异乡客一样格格不入;另一条线是伊莱娜的爱情因为与曾有一面之缘的约瑟夫的再次相遇,她情愿相信相似的命运是二人的缘分,而对这个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男人而痴迷、献身,与此同时,归国前与她有稳定伴侣关系的男友古斯塔夫,又遭伊莱娜母亲的勾引。

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昆德拉讲述了托马斯游走在深爱的特蕾莎、以及情妇萨宾娜之间的故事。而在《无知》里,故事真正围绕的还是女主人公伊莱娜。米兰·昆德拉似乎钟爱于以女性为主角(就这两本书看来),得益于他的笔力,这些故事生动而细微,不由得令我联想起了同样善于剖析女性心理的茨威格。

总的来看,一方面是伊莱娜、约瑟夫归国后经历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另一方面则是那略显狗血的不同人物之间的两性关系均展现了各种人性。因为情节多为简短片段相连结、不同主线相交叉,读起来也并不太费神,但足够引人入胜。

4

主题。

处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昆德拉的作品,总带有明显的特殊年代的烙印无论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还是《无知》。昆德拉本人也是1968年那次大入侵的经历者、见证者,政治一直是他的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昆德拉对于政治主题,一反常态不爱议论,更多地只是描写不同制度下的人文风气,交由读者判断。

另一个几乎也成为了我心中的昆德拉的标签就是两性了吧。

比起《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阐述灵与肉的分离和统一,在《无知》之中,昆德拉更着笔墨于展现大命运之下个人爱情受到的冲击。伊莱娜因为流亡离国的相同遭遇,在丈夫死亡后爱上了古斯塔夫,又在归国之后,面对曾有一面之缘、同样流亡而归的约瑟夫,再一次为爱失去理智。伊莱娜似乎是个相信缘分、相信命运的女人,几乎每次陷入爱情的背后都是遭到命运的推使。这样内心脆弱、寄望于命运的女人最终只能在命运的洪流下陷入悲剧。

另一面,对于约瑟夫,昆德拉在他身上安排了一种奇妙得近似荒谬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从中学时代开始便多情而轻浮,伤害过、戏弄过无数女子,在归国遇上伊莱娜之后,他也可以毫无顾忌地,与这个自己完全没有印象的女子尽享肉体之愉;可另一方面,对于在他乡的亡妻,他却始终保持一种精神上纯洁的忠贞真是再荒谬不过。除此以外,古斯塔夫、伊莱娜的母亲、乃至约瑟夫的旧情人,每个人身上所发生的爱情,都无一不展现着千奇百怪的人性。

政治与性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无知》共同的主题,但后者特有的还是抓住了“回归”这一主题。无论是伊莱娜还是约瑟夫,他们不尽相同、但又相似的经历都在展现着流亡者回归后的隔阂。离乡二十年,隔绝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归来后,自幼熟悉的一切反而成为疏远的、陌生的,他们再也难以摆脱被打上的“外来者”的标签。但自身深处对于故乡的熟悉感和归属感对此不予承认,由此造成他们的孤独。这就是一个尤利西斯式的、现实的悲剧。

5

归根结底,《无知》这本书带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但传达的却是更多超越时代的东西。由于时代的差异,民族的不同,语言的隔阂,作者的风格,我至今无法将这本书读到自己明白,更多是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结合其他方面的借鉴和了解。但我依然喜爱这本书,认为他非常值得在不同的年龄段反复地读。

但是,如果只是看中他曾经的“文艺”的标签,那么我以为,昆德拉难免太晦涩、太啰嗦、太丧了。

昆德拉一如既往地深邃、睿智,充满哲理,这使得他是如此的孤独。另一方面,时代的伤疤令他不自觉地哀伤,对人性的透彻令他不可免地悲观。他的孤独,他的哀伤,他的悲观,曾使无数人为他痴迷,追随可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为何孤独?为何悲观?为何哀伤呢?我们只是肤浅地吹捧着他身上孤独、哀伤、悲观的标签罢了。

并且,随着时代变化,媚俗的潮流再次调转航向,再也没有人去关心他到底想说什么了。

这到底是昆德拉的不幸,还是这个时代的不幸?

我想起了一段作家毕宇飞的点评:

这本书可以取许许多多的书名,本真一点可以叫《流亡》,史诗一点可以叫《大回归》,青春一点可以叫《布拉格的森林》,老气横秋一点可以叫《就这么活了一辈子》,时尚一点可以叫《天还没黑就分手》,激情一点可以叫《革命,继续革命》,另类一点可以叫《我用幽把你默死》,下半身一点可以叫《把丈母娘睡了》,但是,昆德拉起了一个不着四六的名字:《无知》。

推荐信息

  •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7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不以恶待人,以仁爱相处,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刘金玲读书笔记,最近在读「美」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下面是1-3章笔记。1、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不管犯下多严重的错误,人们都不会责备自己。2、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变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

  • 《事实》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7

    《事实》读书笔记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某个公众号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标题比尔盖茨送给全美大学生的礼物。出于好奇,在网易蜗牛读书APP里面搜索了一下,发现正在阅读此书的有7000多人。我属于该软件的重度爱好者,一般而言,一本书能同一时间在该软件上有1000左右的阅读量,就已经很不错了。该书能达到这种阅读量

  • 白鹿原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7

    《白鹿原》读后感李嘟嘟鹿子霖死了,故事讲完了。书本虽合上了,思绪却像杂草中的麻线一样乱、一样捋不顺。两代人的故事缓缓展开,仿佛做了一个万里长梦,想要探其根本时,作者停笔了。我还在为白嘉轩的深谋远虑、以身作则、仁义慈善而深深折服时,他突然老了,佝偻的像狗一样活着;我还在为黑娃鹿兆谦的土匪勾当感到气愤,

  • 《活着》读后感2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8

    《活着》读后感式微式微胡不归这本被誉为朴素粗粝史诗的书,在多个国家刊印发行。后来被拍成电影,让无数人潸然落泪。倘若你还在思考活着的意义时,不妨去看一看这本《活着》。在《活着》一书中,韩文版自序中曾这样写道这是一个人与命运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也相互仇恨。他们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

  • 《放学后》深度评析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8

    《放学后》深度评析小米and小麦致谢各有各的故事,这篇文章就像一碗白米饭中的一粒,只是为了记录感受而存在,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不只是机械的重复。感谢这个岛有阅读小说的氛围,感谢自己的领导不要求加班,感谢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下了整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小米and小麦,最后感谢在另一个空间在读这篇文章的人。摘要

  • 《第十二个天体》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8

    《第十二个天体》读后感作为一个经历过会考理科生,文科科目中,最喜欢的一科莫过于地理,会约这本书也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收到这本书之前,我特意去百度搜了天体是什么。网上的答案告诉我,天体是宇宙空间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故而天体囊括一个很大的范围,换句话说,太空中肉眼所见,均为天体。银河,一直是人们不断探索追

  • 《众神与人类的战争》读后感4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8

    《众神与人类的战争》读后感尽管先前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对神的情感是神圣的、感恩的、赞美的、敬畏的,但是神是否能自始自终为人类驱除灾难,普降福霖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超自然的神,人类越来越发现以宙斯为核心的神,残暴的程度并不比人类与生俱来的邪恶好,所以在音乐、文学、艺术的境界中,宙斯由正面的&ldquo

  • 《圆明园》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8

    《圆明园》读后感十九世纪左右,我们建了一座皇家园林,非常宏大也非常壮观,里面有很多花花草草和历史文物,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非常美丽。可是后来英法联军看上了我们的财富,来抢夺圆明园的珍宝,并把圆明园烧了,给我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很恨那些英法联军,他们残暴,贪婪,自己国家那么富有还来抢夺我们的财

  • 小王子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8

    《小王子》读后感c1719李梓坚合上这本书,小王子那瘦弱的身影仿佛出现在我眼前,他笑着,清澈的眼眸中映出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他独一无二的花……我也笑了笑,把书抱在胸前躺下,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大人的世界,地确无趣……”我

  • 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3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45:08

    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最近,我买了一本书,里面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而且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的大概意思:狐狸先生经常去偷比恩伯吉斯和邦斯的东西,然后被他们三个人追捕,然后他和狐狸太太,小狐狸们一起挖洞,于是一场坚守游戏开始了,他们把狐狸一家困在了洞里,但是狐狸先生想出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