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读后感大全>《反脆弱》读书笔记

《反脆弱》读书笔记

所属分类: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2025-05-03 06:19:11

《反脆弱》读书笔记

人的生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充斥着大量的相互依赖性和非线性关系。

这导致了它的难以预测性。

非线性关系意思是你把一家工厂的员工数量增加一倍,它的效率和产量并不会因此就提升一倍。

同理可以知道的是你的收入提升一倍的话,你的幸福感也未必会提升一倍。可能更少,也可能更多。

这种非线性关系的原因在于复杂系统内部的多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精密的系统会提高平常时间处理事物的效率,但会降低面对非常事件的抵抗能力,同时保持对于情感的掌控力

从前言来看,作者似乎对名校学者制定的精密系统嗤之以鼻。

作者对于那些“天真的理性主义者”和“合理主义者”持鄙视态度,称他们为“脆弱推手”

看来上一本《黑天鹅》出版后作者被这些人骂的很惨tx

同时也鄙视哲学家,称他们这一生从未承担过真正的风险,“没有真正生活过”。这样说不免有些以偏概全,但是有一定的道理。道理就是你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指导你的生活,除非你们有近似的背景和经历。

作者在这里对快速阅读下了一个定义:他们只是为了从文章中引用观点而阅读,快速浏览文章并用一句话总结,然后让这句话与他们现在涉及的一些话扯上关系。

说实话这和我在读研写学位论文的时候,想方设法去拼凑参考文献的数目是一个道理。很多文献其实

过度补偿效应:反脆弱性的理论根基。因为反脆弱性要求事物在经历打击后,并非保持原样而是要进化到更好。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种过度补偿效应:遭受打击后不光进行回复,而且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提升到比初始更好的状态。这也是健身和肌肉训练的理论基础

另一个符合反脆弱性的系统就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具体来说就是疫苗体系,这也符合过度补偿效应的原理。

复杂系统内部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改变一个因素,通常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这种前提下,去准确地区分和剖析某一个事件的“真正”原因,通常是不可能的。要么几乎无法确认,要么无法真正界定。这个就是俗称的因果隐蔽性,即我们难以一眼看到从原因到结果的明确指向。

‘我们用系统性的方法清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便在最细节的层面确保高度的可预测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舒适性、便利性和效率。‘不得不说,站在理工科思维的角度,尤其是工科来说,我觉得这句话没有一点问题。然而在这里,作者显然展示了他更偏向浪漫性和理想主义的一面。

关于系统和个体:我们可能误将系统的反脆弱性视为个体的反脆弱性,事实上,系统的反脆弱性是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关于出租车司机和银行职员的例子:很遗憾的看到,在编造有利于自己论点的例子上,作者和我一向鄙视的日本作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先走论点后有案例,例子只选和自己观点一致的,或者只从自己观点的角度去分析。以出租车司机和银行职员的对比为例,作者试图以“银行职员可能会失业”为由,来证明出租车司机是更具有反脆弱性的职业。然而他似乎忽略了(不知有意与否)出租车司机也有自己要面对的风险,比如说交通事故,比如说逃犯劫匪,比如说新兴的网约车的冲击,作者对这些全部视而不见,只因为自己成功预测了那么一两次经济危机,就仿佛自己成了上帝,因为对银行业的鄙视,就把银行主管视为比出租车司机更脆弱的职业,简直是无稽之谈。事实是,银行高管,在被失业之前已经攒下不菲身家,早早进入退休模式。而出租车司机还必须要风雨中奔波,以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这才是现代中国的真实情况。

从对于“医源性损伤”的偏见,以及对于抑郁症的看法,基本可以看出作者的形象:自以为是,不懂装懂,逻辑混乱又喜欢夸夸其谈的装逼惯犯。作者所做的,就是以什么实事都没有做的空谈家的身份,对所有他不了解的行业都在指手画脚,就因为他掌握了(他自以为的)宇宙的真理。在案例方面,作者沉迷于一些典型的“我同学/我朋友/我亲戚……”类的例子,自以为推翻了世俗公认的准则,却忽略了这些例子只是单纯的孤例,根本没有普适性。

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自己在理科方面的无知,但是不知为何,他始终固执地不肯将医学划归入内。作者始终对自然免疫和疾病自愈报有极大的自信,将医生的治疗斥为“过度干预”。实在不能不让人揣测他们家以前应该出过医疗事故之类的事。但无论如何这种以偏概全、缺乏逻辑的说辞总是让我心生不快。

斯多葛主义的宗旨:情绪的训化。把自己从对情绪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产生情绪的核心根源的关注上来。

“来看看两种类型的知识。第一类不完全是“知识”,其模糊的特性让我们很难将其与严格定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我们无法用明确和直接的语言表达的做事方式有时我们称其为否定法但是,我们却切切实实地身体力行,而且做得很好。第二类更像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它是你在学校里学会的东西,是你用来获得分数的东西,可以写成文章、可以解释、可以做学术、可以理性化、可以形式化、可以理论化、可以苏联化、可以官僚化、可以哈佛化,也是可以证明的。

天真理性主义的错误导致我们高估了第二类知识,即学术知识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低估了无法成文的、更复杂、更直觉式的或更依赖于经验的那类知识。”

证实谬误,再加上幸存者偏差,就构成了绝大多数鸡汤文中众多案例的来源。简单来讲就是“竟挑好的说”。讲故事的人只选择性地展示能够证实的几个例子,而完全忽略其他情况。

在第15章,作者充分展露了自己为经验主义站台的一面(用嘴脸这个词似乎显得过于贬义)。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所有的进步都是来自于经验主义,而那些理论研究者都是一些欺世盗名的骗子。我们应该摧毁所有的大学和正规医院,而只保留工匠和江湖郎中,这样我们的科技一定能够突飞猛进,而我们的人民也将百病不侵,长命百岁。

当然,以上只是讽刺的说法。不过作为一个试图以中立立场进行阅读的读者,作者文中随处可见的对于学者的诋毁以及对于医生(正规医院的)的嘲讽已经到了露骨的地步。然而遗憾的是,除了使用他自己发明的“反脆弱性”的理论,作者没有列出任何公正的数据来佐证他的观点。我想即使有,也会被作者以“相关性并非因果性”这个理由直接抹杀这真是一个方便的理由。

当然我也不会因为看不惯作者的文风和口气,就否定他的所有观点(我认为这样才是公正的做法)。事实上,有许多职业,确实是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要大大高于理论,从实际操作中学到的要远多于课堂学习。比如表演,比如音乐,比如驾驶,以及所有需要实际操作的工作,比如厨师,比如我现在在做的应用及以前做的产品开发。这些工作中用到的知识和技巧,确实基本上都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反过来你反而会想:这个还用在课堂上学?你不能理解这个世界上居然有厨师学校,居然有人在教室里面学习做菜。不过不管你理解与否,现在这类厨师学校确实大量存在,而且已经是现在厨师人才的重要来源。当然,在这样的学校里,并不只是教授理论知识,实操和练习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问题并不是出自学习的地点是在厨房还是学校,教的人和学的人是师傅学徒关系还是老师学生关系,关键是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

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专业,比如核物理,比如天文学,他们的知识基本上只能通过课堂上来习得(天文学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观测),实践反而成了难以实现的部分。

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有的职业,实践比理论重要,而有的行业,则是正好相反(核物理学家可没办法隔三差五地弄两颗核弹来实验,实验要有,但是要在所有的理论研究完善以后)。

作者在文中反复抨击的经济学和医学,在他眼中就属于那种理论高于实践(理论学习已经都不仅是一无是处,甚至到了给实践造成损害的地步了)。先不说他这两个例子是否正确(在我看来他对医学的看法纯属扯淡),作者在这里已经自相矛盾到犯了自己批评别人的逻辑错误:证实谬误,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只选举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例子,只选例子里边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从而达到自己名正言顺抨击大学和大医院的目的(我推测他应该是在这两个地方都吃过亏)。

关于作者指出的学校教育的问题,我承认它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也只是学校的问题,而不是学习的问题。换句话说,是学校在目的设定上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小学为了升初中学习,在初中为了升高中学习,在高中为了考大学学习。到了真正上了大学,我们反而失去了目的性,所以我们不学习。我们没有哪一个时间段,是真正为了真正掌握工作技能而学习(在真正加入工作之前),也没有哪一个时间段,是为了了解人生的真谛而学习(这个基本上真没有)。我们的学校学习充满着短视性,用鼠目寸光形容也不也过。但是学校学习的缺陷并不能成为否定它的理由。它需要的是分类,筛选,然而根据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行业确定不同的教育规划,而不是一刀切地把所有的职业都倒退回学徒时代。关于学校的存在意义,这个话题展开来讲能有一本书那么长。我只讲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也许对于个体来说,总是存在着更佳的教育方式,但是对于群体而言,学校是最具有效率的提升知识水平的方法。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承担昂贵的私教。

作者的核心观点,就是随机性是创新的来源,也是反脆弱系统的根基。经验主义要优于理性主义。(虽然我觉得作者纯属胡说八道,但是我既然花时间看了他的书,至少也要知道他在讲些什么)

而他判断的标准,就是行为的收益,或者回报。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回报,即你发生了什么(从中获益或受害)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事件本身。‘理性主义和逻辑关注事件本身,经验主义则只关注结果,这就是他们相冲突的地方。

“我一生都在使用一个简单但非常有用的启发法:骗子是可以识别出来的,他们都会给你正向的意见,而且只有正向的建议,利用我们对所谓秘籍的轻信和热衷,听他们一说,我们顿时会觉得某件事再明白不过了,后来,在你忘了它们时,那样的感觉也随风而逝。‘

作者的这段看法倒不无道理。和现在许多教你干什么什么的书籍的情况非常吻合。原来追求秘籍和捷径,也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啊。

负面知识更具有强韧性:知道什么事情不值得去做,比知道什么事情值得去做更加重要。而且,也更容易判断。这就是“少即是多”的理念。

过多的数据和信息会限制你的行动力,让你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一点我倒是和作者有一定的共鸣。简化你的思想和信息库至关重要。我现在的信息焦虑,根本原因是对自己现在的状态不甚满意。直接诱因却是接触了(主动或被动)过多的无用信息。

作者提到了几点有趣的心理偏差。其一是“信息倾向于把失败隐藏起来”。这有些类似于“幸存者效应”,即我们只会关注“幸存的成功者”,而对失败者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失去了向外散发信息的能力(死了),或者发出的信息不为我们所关注(心理倾向问题)。

另一个就是我们更容易关注动态而非静态问题。即更关注事物有所变化的部分,而对它固有的保持不变部分视而不见(比如工资的浮动和配偶的态度)。这个似乎可以归结为心理学的一个问题,我对比现在还不是很了解。

作者关于冰敷和消肿的言论让我觉得他就是个智障。说实话,作者在这本书里时常发表的智障言论,好几次都让我想直接弃读了。不过,知道不管多么聪明的人也会有智障的部分,这一点对我就已经很有帮助。

关于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论点,作者认为不可轻信,除非他们自己亲身实践自己提出的理论。这句话前半部分还有些道理,后半句则完全是扯淡。作者还为此编出了一句自以为的名言:“永远不要搭乘一架没有飞行员的飞机”,可能还自以为颇有道理呢。然而我想提示一点任何坠毁的飞机,上边都是有飞行员的,有机长,也有副机长。

拿中国的楼市来做个例子,一直以来关于房价都是既有看涨又有看跌。那如果看跌的专家把自己手头上的房子都卖了,你是不是就可以相信他?相信他的结果又怎么样呢?最终,房价的涨跌,和专家买房卖房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正如飞机的坠毁是不管你飞机上有没有飞行员的(事实上没有飞行员的飞机倒不可能坠毁,因为它根本就飞不起来)。

最后对这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本书基本上都是基于作者独立思考的产物,作者的特色非常鲜明。充斥着各种聪明睿智的言论和形同胡扯的观点。因为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迎合大众的观点,而去适当修改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写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深层次的真实的观点。这一点我觉得是最值得学习的。

推荐信息

  • 夏洛的网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夏洛的网》读后感《夏洛的网》大约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之一,它是美国作者E.B.怀特的作品。它虽是一部童话,却向大家讲述了一个触动心灵的友谊故事。故事很简单,一头刚生下来的落脚猪因比其他猪都小而将面临被宰杀的灾难,幸好有善良的小女孩弗恩,在弗恩的请求下,可怜的落脚猪交给了弗恩照料,在弗恩的精心照顾下,落

  • 《绿野仙踪》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绿野仙踪》读后感--张佳睿今天读了小说《绿野仙踪》,我深有感触。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作者吧!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成就辉煌。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童心纯洁、美好,主题追求一定的道德情操,从儿童的角度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做了深刻的诠释。莱曼.弗兰克.鲍姆就是反应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家。他1856年出生

  •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于子轩这本书的主角是米加,与爸爸妈妈及哥哥们生活在月亮河。它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是黑一些、瘦一些。它不仅聪明,还很善良。它很有创造力,不喜欢挖地洞。它是一只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大胆冒险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的鼹鼠。比如,它喜欢打败敌人,但不杀害它们。我喜欢米加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

  • 远大前程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远大前程读后感初中以后就很少读书,直到研究生才慢慢发现读书的必要。最近抱着功利心态读完了远大前程。自己好像并不是天生爱读书的人,读的过程中尤其是睡前,经常就睡着了。吭哧吭哧总算读完了,也想留下点什么,不总说project-basedlearning嘛,写篇读后感也算吧。从来表达能力弱不会写,但是想着

  •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45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C1731苗炟读了科学家的故事,我知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熠熠闪光的人物,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是科学家。这本书讲述了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的动人故事,记录了他们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些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锲而不舍的努力研究,细心观察,历经种种磨难,最后获得

  •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2

    《披着羊皮的狼》读后感一洪诗颖有一只狼觉得整天找食物很麻烦,就想伪装成羊的样子混进羊群,于是狼就用羊皮把自己裹起来,悄悄溜进了羊群。白天,狼和羊待在一起,它假装像羊那样子吃青草。到了晚上,狼和羊都被关进了羊圈里。狼想这下可有机会下手了。这时一个牧羊人拿着一把刀,把他看到的最大的一只羊杀了,而那只&l

  • 《骄傲的蚊子》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3

    《骄傲的蚊子》读后感潘妍暑假里的一天。我无意中翻开了《伊索寓言》这本书。其中《骄傲的蚊子》这篇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读完,我不由陷入沉思之中。《骄傲的蚊子》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一只骄傲的蚊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于是,它决定去和百兽之王---狮子比赛。在狮子没毛的地方,它狠狠地咬了几口。狮子痒得受不了了

  •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3

    《小萝卜头的故事》读后感张铄宇去年寒假,爸爸带我去重庆玩,正巧看见了《小萝卜头的故事》这本书。我读完后发现小萝卜头和我们一样是孩子,可是他和我们有着不一样的童年,这让我十分同情他。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悲惨的童年吧!这本书主要讲了:小萝卜头宋振中,他在八个月的时候就和母亲徐林侠一同进了“

  • 面包树上的女人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3

    面包树上的女人读后感我很少能在一天之内把一本书看完,这本书我就用了一上午和半个下午看完了。读到最后的时候我就渐渐有了一种熟悉感,然后才猛然想起大学那会儿我也读过她的散文,也是爱情故事。当时的女主角比现在这位独立坚强,爱情的路也更好走但同样美丽。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特有感觉,身临其近也很害怕。害怕最后走了

  •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700字

    读后感大全时间:2023/11/8 10:39:23

    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在张爱玲的第四本小说集中有一篇小说的名字叫《红玫瑰与白玫瑰》。书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指男人生命中的女性。书中说“也许每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